?

1989—2018年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研究現狀

2021-02-03 10:37夏梅梅鐘宛凌歐陽里山孫志蓉張子龍
農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連作障礙文獻計量學研究熱點

夏梅梅 鐘宛凌 歐陽里山 孫志蓉 張子龍

摘要:為介紹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的研究進展,基于1989—2018年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連作障礙相關發文情況,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文獻的年代、期刊、機構、基金、作者、研究對象和主題分布等基礎信息,并采用CiteSpace V軟件對關鍵詞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結果表明,連作障礙文獻數量總體上與年度變化呈明顯正相關關系;受各類資金資助的文獻數為2678篇,占總文獻量的42.28%,其中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文獻發表最多;該研究領域文章的刊載主要涉及農業類雜志,研究機構主要涉及農林類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文獻作者毛志泉、許艷麗、韓曉增等在該領域研究成果較多;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樹)、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5類;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圍繞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土傳病害、化感自毒作用等方面展開,初步形成了以韓麗梅、許艷麗為中心的研究群體。作物連作障礙研究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學者致力于此方向研究,使該領域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得到了較大提升。但作物連作障礙研究中仍有許多領域具有較大空間,基于土壤微生態環境變化視角,探索連作障礙的防治機制,或許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連作障礙;文獻計量學;知識圖譜;CiteSpace;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S344.4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cjas20190800167

Research Statu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China from 1989 to 2018: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Knowledge Mapping of CNKI

Xia Meimei, Zhong Wanling, Ouyang Lishan, Sun Zhirong, Zhang Zilong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 of relevant articles in CNKI from 1989 to 2018,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ge, journals, institutes, funds, authors, objects and topics of these articles by bibliometrics, and used CiteSpace V software to establish a knowledge mapping of keywo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rticl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nnual variation; a total of 2678 articles were funded by various funds, accounting for 42.28% of the total amount of articles, among the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upported the largest number; these articles were mainly published in agricultural journals,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were mainl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o Z Q, Xu Y L and Han X Z were the main authors who made more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were grain crops, vegetable crops, fruits (trees), cash crops and medicinal plants;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enzyme, soil-borne diseases, allelopathic autotoxicity, autotoxic effect and other aspects, and a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was formed with Han L M, and Zhang C Y as the core.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n China, and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influence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many fields of crop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il micr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Bibliometrics; Knowledge Mapping; CiteSpace; Research Focus

0引言

連作障礙指同一塊地里連續種植兩茬以上同種作物后,出現長勢變弱、產量和品質下降的現象,是農業生產中難以避免的問題。連作障礙的發生是作物與土壤兩個系統內部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結果的外在體現,主要表現為土壤理化性質劣化、土壤生物學環境惡化、化感自毒作用加劇等方面[1]。研究發現,連作障礙主要發生在豆科(大豆、花生、綠豆等)、十字花科(白菜、油菜、甘藍等)、茄科(馬鈴薯、番茄、烤煙等)、葫蘆科(西瓜、黃瓜、甜瓜等)、五加科(人參、西洋參、三七等)、傘形科(當歸、芹菜等)、玄參科(玄參、地黃等)等作物中。隨著現代種植業的發展,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緩解作物連作障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基于國內外連作障礙的研究成果,學者們論述了連作障礙的成因、危害和緩解措施[2-3]等。但現有研究多集中于一些重要作物,且由于地域和研究材料差異,研究結果不夠一致。為總結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研究進展,筆者借助文獻計量學方法對連作障礙相關文獻進行定量分析,并采用科學知識圖譜客觀可視地描述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研究現狀。

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和統計學的計量方法,有助于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及變化規律[4]。目前,該方法已廣泛應用于醫學[5]、食品[6]和體育[7]等諸多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其目的是通過分析大數據獲知某些無法事先通過顯性文本表達的資訊。CiteSpace V軟件是陳超美團隊研發的文獻挖掘和可視化軟件,現已成為最流行的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之一[8]。該軟件融合了聚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等多種方法,可定量、可視地梳理文獻,將某領域一定時期內的研究現狀和主題演化展現在圖譜上[9],通過分析可判斷該領域的基礎知識、研究熱點和前沿,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特征及演變趨勢[10]。

基于此,筆者運用Excel 2016和CiteSpace V軟件對CNKI 1989—2018年有關作物連作障礙的文獻進行定量考察和可視化分析,探索和總結該領域研究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以期為連作障礙相關科研工作者與決策者提供客觀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檢索數據庫使用CNKI數據庫,檢索時間開始于1989年、截止于2018年。連作也稱重茬,北方地區有時亦籠統稱“重迎茬”,即將重茬和迎茬放一起使用,因此,筆者將檢索條件設置為高級檢索、檢索主題為“連作”或“重茬”或“重迎茬”或“連作障礙”、精確檢索。在CNKI檢索得到相關期刊文獻6823篇,篩選后刪除重復的、無關的以及無作者的489篇,最終納入6334篇,其中中文文獻6320篇、英文文獻14篇。

1.2分析方法

利用Excel 2016統計相關數據信息,結合CiteSpace V軟件梳理和分析數據,分別對文獻年代、期刊來源、研究機構、基金來源、研究作者、研究對象和主題、關鍵詞等進行定量或可視化分析。運用CiteSpace V軟件,以Keyword和Author作為文獻節點,對CNKI納入的6334篇文獻關鍵詞及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及聚類分析,繪制共現的時間線視圖(Timeline圖譜),側重展現聚類之間的關系以及某聚類中文獻的時間跨度。CiteSpace V軟件運作選項為:(a)the time interval of analysis (1989—2018),(b)the unit of analysis (1 year),(c)top 50% per slice, up to 30,(d) pruning (pathfinder)。

在生成的圖譜中,N表示網絡節點數量;E表示連線數量;Density表示網絡密度;Modularity Q值是網絡模塊化的評價指標,Q值越大代表聚類效果越好,Q>0.3意味著網絡社團結構是顯著的;Silhouette值是衡量網絡同質性的指標,Silhouette>0.5一般意味著聚類效果是合理的,Silhouette>0.7表示聚類具有高信度[11]。詞頻是所分析文獻中詞語出現的次數,詞頻越大,出現次數越多,在圖中對應的節點越大。根據圖譜中線條粗細可判斷共現次數多少、衡量親疏關系。半衰期(half-time)表示文獻老化速度,根據半衰期的大小可判斷某些領域被關注的期限長短[11]。突現度(burst)代表某一變量出現頻次在較短時間內突然增加,突現度值越大表示變量的突現性越強。突現關鍵詞的出現表明某時期內有學者發現了新的研究領域、研究視角,突現詞可代表一定時期的研究熱點[12]。

2結果與分析

2.1年代分布

研究檢索到有效文獻6334篇。由圖1可見,1989—1998年發文量逐年上升,隨后2年間發文量出現下降趨勢,2000—2018年發文量又持續上升,2016年發文量達到最大值456篇,截至2018年最終發文量為437篇。因此,文獻數量與年度變化總體上呈現正相關關系(線性相關系數較高,相關性較大)。由此可見,學者們對連作障礙的關注度呈逐漸上升趨勢,表明連作障礙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期刊來源分布

統計結果表明,載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累計發文1321篇,占總文獻量的20.86%。其中前3位分別是《農民致富之友》242篇(18.32%)、《現代農業科技》162篇(12.26%)、《河北農業》154篇(11.66%)(圖2)。涉及核心期刊有《農業科技通訊》、《北方園藝》、《浙江農業科學》、《中國農學通報》、《大豆科學》、《安徽農業科學》6種,累計發文量672篇。從載文量前10位的期刊可以看出,該研究領域文章的刊載主要集中于農業類期刊,以蔬菜、園藝、大豆類期刊最為顯著。由此亦可說明,這幾類作物的經濟效益好且需求量大,導致種植面積增大、復種指數提高,連作障礙問題日漸突出。

2.3研究機構分布

統計結果顯示,有1239所研究機構涉及該領域文獻的發表,文獻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主要為農林類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其中文獻量排名前3的研究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50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43篇)、寧夏大學農學院(42篇)(表1)。突現度強的研究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02年由中國科學院原長春地理研究所與原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組建而成)、東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表明這3家機構分別是某一時期內從事連作障礙研究的最主要機構,其中中國科學院發文最多且活躍期較長,在該領域占據重要席位。由半衰期可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研究連作障礙時間最長(16年),且發文量較多,表明該機構在該領域的研究深入持久。另外,從表1機構所處地區可以看出,除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浙江杭州外,其他機構都分布在北方,地域性非常明顯。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連作障礙發生多以旱作為主,水田較少。

2.4基金來源分布

論文的資助情況可以反映科研項目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經統計,受各類資金資助的文獻數共2678篇,占總文獻量的42.28%。其中資助文獻數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33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32篇、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113篇、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金60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53篇。前5位基金項目中,國家級的基金項目占主導地位,這說明國家對作物連作障礙領域的研究給予了較大重視和支持。

2.5研究作者分析

經統計,共有3302位作者發表該領域文獻,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分別是毛志泉(65篇)、許艷麗(65篇)、韓曉增(49篇)、張重義(48篇)、陳學森(41篇)、沈其榮(40篇)、韓麗梅(38篇)、沈向(38篇)、郝明德(37篇)和吳鳳芝(36篇)(表2),說明這10位作者在該研究領域綜合實力較突出。突現度可以反映一定時間內發文量突然增加的作者。由表2可知,前10位作者中除沈其榮、吳鳳芝外,均在某一較短時間內發表過大量相關文章。由半衰期可知,吳鳳芝從事該領域研究工作時間最長(16年),其次是毛志泉、許艷麗(12年)。

2.6研究對象和主題

根據檢索結果將連作障礙的研究對象和主題進行分類統計。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按出現頻次由高到低分別為糧食作物(2401篇)、蔬菜作物(1490篇)、水果(樹)(963篇)、經濟作物(811篇)、藥用植物(502篇)、其他(404篇)、花卉(66篇)、林木(59篇)。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樹)、經濟作物、藥用植物5類作物。

連作障礙研究主題可劃分為連作障礙效應、連作障礙形成機制、連作障礙防治措施、綜述及其他5類。其中,連作障礙效應包括其對植物生長、發育、代謝、產量、品質、病蟲害等方面的影響。連作障礙形成機制可再細分為土壤生物學環境變化、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化感自毒作用。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包括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和鹽漬化等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的改變;土壤生物學環境變化包括土壤酶活性改變、土壤有害菌積累、土壤病原微生物富集等;化感自毒作用是指植物(包括微生物)產生并通過揮發、淋溶、分泌和分解等方式向環境中釋放某些化學物質進而對該種植物或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長發育產生有益或有害影響的現象,其中地上部揮發和淋溶、根系分泌及殘茬腐解是化感自毒物質最主要的產生途徑[1,3]。連作障礙防治措施可再細分為合理施肥、土壤處理、輪作及其他技術(表3)。統計結果顯示,研究主題出現頻次由高到低為連作障礙防治措施(8908篇)、連作障礙形成機制(2588篇)、連作障礙效應(1272篇)、綜述(327篇)、其他(277篇)。研究高度和強度集中在連作障礙防治方面,以應用型、實驗型研究占主要地位,綜述型相對較少。

2.7關鍵詞分析

2.7.1突現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是論文主題的高度概括[13],突現關鍵詞可以代表某一時期的研究熱點,并根據時區劃分判斷其演化趨勢[12]。利用CiteSpace V軟件分析文獻關鍵詞得到突現性較強的22個突現關鍵詞(圖3)。其中突現度排名前5的依次為大豆(35.3094)、馬鈴薯(28.9866)、水果(26.0442)、重迎茬(23.3317)、土壤酶活性(20.1860)。

根據圖3結果,可將國內1989—2018年的連作障礙研究大致劃分為3個時段。第1個時期是1989—2004年,主要突現關鍵詞為大豆、水果、重迎茬、麥類作物、水稻等。在此時期,前5年的研究主要涉及麥類作物和水果的研究,而后關于大豆、水稻的重茬病研究相繼涌現??偠灾?,這15年間連作障礙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大豆、水果、麥類和稻類作物。第2個時期是2005—2011年,此期間的突現關鍵詞為蔬菜、園藝作物、自毒作用、日光室溫,表明這一時期的研究熱點是蔬菜、園藝作物等作物的化感自毒作用。第3個時期是2012—2018年,此期間主要突現關鍵詞為馬鈴薯、土壤酶活性、烤煙、產量、土壤酶,表明這一時期連作障礙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馬鈴薯和土壤酶方面。這可能與作物種植結構和國家農業發展方向調整密切相關。馬鈴薯替代大部分糧食成為了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經濟效益好、需求量大,導致其種植集約化程度和復種指數提高,進一步加重了連作障礙。但也應看到,中國當前農業發展呈現的智慧化、規?;?、無土化、新型化、生態化發展趨勢對于緩解作物連作障礙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近年來,探究作物與土壤兩個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成為一大研究熱點,說明連作障礙相關研究正在實現從“現象”到“機理”的跨越,研究越來越深入。

連作障礙研究一直持續,總體關注度呈上升趨勢。從關鍵詞的演變可以看出,1989—2018年連作障礙研究的熱點發生了“連作障礙效應—連作障礙成因”的演變過程。前15年主要研究連作障礙對大豆、水果、麥類和稻類等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品質、病害的影響,后15年主要研究連作障礙產生的原因,包括化感自毒作用、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學環境惡化等方面。從半衰期看,“水果”研究時間最長(16年),其次是“麥類作物”和“小麥”(10年),其他大約集中在5~7年。近30年來研究者所關注的領域非常廣泛,且各研究領域半衰期較長,說明在各時期分別形成了較成熟穩定的研究領域。由此表明,國內連作障礙研究逐步深入,研究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與國家對科研項目資助力度增加是分不開的。

2.7.2時間線視圖分析時間線視圖可以展現各聚類發展演變的時間跨度和研究進度[14]。通過對文獻關鍵詞和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及聚類分析,繪制了時間線視圖(圖4),并整理出了詞頻前30位的關鍵詞(表4)。聚類分析共得33個聚類,過濾掉小規模聚類后得8個較大規模聚類,圖中共有332個節點、986條連接,網絡密度為0.0179,聚類分析得到Modularity Q=0.637,Silhouette=0.5428,表明形成的聚類結構顯著、置信度高且合理。

聚類數字越小代表聚類中文獻量越多,文獻越多則表明該聚類領域越重要[14]。圖4中聚類#0文獻量最多且時間跨度最大,說明“土傳病害”聚類領域十分重要。土傳病害是連作障礙發生最直接、最明顯的障礙因子。在連作條件下,作物不斷向土壤釋放同種化學物質,容易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和根際微生態環境變化。土壤中植物病原性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等有害生物大量積累,條件適宜時侵染作物根、莖部,從而引發根腐病、萎蔫病、枯萎病、線蟲病等病害。

中心性(centrality)大于0.1的節點往往代表聚類中的核心領域,且表現為連接不同領域的關鍵樞紐[14]。綜合表4、圖4,關鍵詞茬口(0.29,#5)、大豆(0.25,#3)、連作障礙(0.19,#0)、產量(0.17,#7)、重迎茬(0.15,#4)、連作(0.14,#0)、黃瓜(0.14,#0)、西瓜(0.11,#0)、栽培技術(0.11,#1)、水稻(0.11,#1)、重茬(0.10,#5)、土壤微生物(0.10,#0)等中心性大于0.1,說明這些關鍵詞能夠代表連作障礙研究不同時間的主要熱點,且連接著連作障礙研究的不同領域。

節點的大小表示頻次,節點越大則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間連線越粗表示關聯越密切。由圖4可知,聚類#3、#4分別初步形成了以韓麗梅、許艷麗為中心的2個較大規模的研究群體,兩者中心性較大但<0.1。其中聚類#3形成了以解放軍軍需大學韓麗梅為中心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同單位的鄒永久、王樹起、楊振明、童朝陽、閻飛等,以及重慶師范大學劉金萍,主要進行大豆連作的化感效應研究[17];聚類#4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生態研究所許艷麗為中心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同單位的韓曉增、李兆林、潘鳳娟、韓新華等,以及黑龍江省科技廳何志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合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劉忠堂、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守宇,主要從事大豆重迎茬減產原因及農藝對策研究,近年來開始探討根際微生物對大豆連作的響應[15-16]。

3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產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現代種植業呈現出集約化、復種指數高和種類單一的發展趨勢,這使得作物連作障礙日漸嚴重,并成為作物生產中普遍面臨的難題,逐漸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近年來,學者們對作物連作障礙領域的研究已逐步加強和深入,其文獻計量學分析成果可總結如下。

從研究熱點看,近年來連作障礙研究主要圍繞糧食作物、土傳病害、土壤生物學環境、化感自毒作用等方面展開,研究內容涉及面較廣。關鍵詞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學環境變化”領域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這一時期“土壤酶”“土壤微生物”“根際土壤”等關鍵詞十分活躍,預示著連作作物的根際微生態環境變化可能是未來連作障礙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

從研究對象和主題看,國內連作障礙研究對象主要涉及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樹)、經濟作物和藥用植物等。相關資料表明,以上各類作物連作障礙的共同原因是土傳病害、土壤微生物學環境變化、植物自毒作用等[18-22],其對植株形態和生理特性、作物品質和產量等均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科技發展和研究的深入,作物連作障礙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輪作是目前公認的防治作物連作障礙應用最廣泛、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各類作物連作障礙的研究情況大致如下:(1)糧食作物連作障礙多發生于大豆、馬鈴薯、麥類等作物中,其中大豆相關研究最廣泛,而馬鈴薯作為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國內專家從品種選育、土壤處理與改良、科學施肥、優化栽培技術等方面調控馬鈴薯連作障礙,并取得了明顯效果[20]。(2)蔬菜作物連作障礙多發生于番茄、黃瓜、辣椒、芹菜等作物中,其中黃瓜、番茄是研究的集中點。如利用化感作用原理開發對黃瓜有促生抗病效果的作物(如分蘗洋蔥、小麥等),通過輪作、嫁接、伴生等方式可有效緩解黃瓜的連作障礙[23]。(3)水果連作障礙多發生于草莓、蘋果、西瓜等,部分地區因地制宜提出了相應的水果連作障礙防治措施[24-25]。(4)經濟作物連作障礙多發生于花生、煙草、棉花、甜茶等作物中,近年研究熱點為花生和煙草。輪作換茬是目前防治花生連作障礙最經濟、最有效、應用最廣的方法[21];煙草因連作障礙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已成為當前煙葉生產中面臨的全國性難題,合理輪作、間作或套作可以有效緩解煙草連作障礙[22]。(5)藥用植物連作障礙多發生于三七、地黃、人參、太子參等根及根莖類植物中,其中五加科人參屬藥用植物連作障礙尤為嚴重[18]。研究表明,土壤滅菌特別是化學藥劑熏蒸是目前廣泛用于緩解三七連作障礙的有效措施[19]。

由于CiteSpace軟件分析機構、作者時,以全部作者計算,所以該方法分析得到的高產機構和作者可能會出現偏差,例如一些在該領域研究并不深入的學者,因為掛名多篇論文被納入分析;關鍵詞可以較好地反映研究涉及面的廣泛程度,但連作障礙研究已經逐漸深入,目前的關鍵詞已經無法準確追蹤其研究進展,未來需要采取更客觀的手段追蹤其研究深度。另外,本研究數據僅來源于國內中文數據庫CNKI,國內學者發表于國外期刊的論文未納入分析,統計分析的結果會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檢索數據庫范圍,使分析結果更全面準確。

4結論及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作物連作障礙研究逐漸受到重視,關注度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該領域研究。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對象、地區、主題之間分布不均衡,許多領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谕寥牢⑸鷳B環境變化視角,探索連作障礙成因及防治機制,或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雖然1989—2018年國內作物連作障礙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建議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4.1凝練核心領域

連作障礙研究關注的熱點領域變化頻繁且半衰期不長,說明諸多研究者并未形成核心的研究領域。例如,曾經研究最熱門的“病土”“土壤”“園藝作物”3個領域,研究期限都僅有3年,研究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就被新的研究領域替代,導致研究面廣而不深,難以形成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未來應進一步凝練核心領域并充分利用其引導作用,促進連作障礙相關理論和實踐不斷深入。

4.2注重科研合作

連作障礙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群體,但不同機構間及研究群體間的科研合作力度相對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連作障礙研究的創新發展。因此,未來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組建聯合團隊,尤其是加強國內外不同機構、不同研究群體之間的科研合作,提高研究深度和廣度,共同攻克連作障礙研究中的難點問題。

4.3加強防治機制研究

國內30年來關于作物連作障礙防治的文獻數量龐大,所涉及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輪作、土壤處理、培育抗性品種、間作、套作、嫁接等。其中輪作、合理施肥、土壤處理和培育抗性品種已經廣泛應用于作物的生產實踐,但目前的研究多是對某地區成功防治案例的總結概括,缺乏對防治措施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物連作障礙的攻克難度。未來應加強防治機制研究,以更加有效地解決連作障礙導致的作物品質問題和土壤污染問題,促進作物資源及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呂豐娟,肖運萍,魏林根,等.根系分泌物的生態效應與作物連作障礙關系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6,28(10):8-14.

[2]朱紹坤,趙文東,孫凌俊,等.連作障礙及緩解措施研究進展[J].北方果樹,2018(4):1-3,11.

[3]侯慧,董坤,楊智仙,等.連作障礙發生機理研究進展[J].土壤,2016, 48(6):1068-1076.

[4]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5):60-68.

[5]Scott Rosas, Jonathan Michael Kagan, Jeffrey T Schouten, et al. Evaluating research and impact: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by the NIH/NIAID HIV/AIDS clinical trials networks[J]. Plos One, 2011,6(3):e17428.

[6]Chen H B, Jiang W, Yang Y, et al. State of the art on food waste research: a bibliometrics study from 1997 to 2014[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0:840-846.

[7]朱亞成,陳婷,阿旺頓珠.基于文獻計量的青少年休閑體育研究綜述[J].體育科技,2018,39(5):71-72+75.

[8]秦曉楠,盧小麗,武春友.國內生態安全研究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的計量分析[J].生態學報,2014,34(13):3693-3703.

[9]李成,趙軍.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視化分析[J].旅游學刊,2014,29(4):104-113.

[10]田軍.信息可視化分析工具的比較分析——以CiteSpace、HistCite和RefViz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4(14):90-95,54.

[11]陳超美,李杰.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12]安傳艷,李同昇,翟洲燕,等.1992—2016年中國鄉村旅游研究特征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 37(9):1186-1200.

[13]胡秀芳,趙軍,查書平,等.生態安全研究的主題漂移與趨勢分析[J].生態學報,2015,35(21):6934-6946.

[14]全林發,陳炳旭,姚瓊,等.基于文獻計量學和Citespace的荔枝蒂蛀蟲研究態勢分析[J].果樹學報,2018,35(12):1516-1529.

[15]何志鴻,許艷麗,劉忠堂,等.大豆重迎茬減產的原因及農藝對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與根茬腐解物[J].大豆科技, 2011(4):7-14.

[16]宋潔,許艷麗,姚欽.大豆胞囊線蟲主要寄生真菌對大豆耕作系統的響應[J].大豆科學,2016,35(3):461-467.

[17]韓麗梅,沈其榮,王樹起,王旭明,楊振明.大豆根茬木霉腐解產物的鑒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2(10):1295-1299.

[18]張子龍,王文全.藥用植物連作障礙的形成機理及其防治[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6):19-23.

[19]孫雪婷,李磊,龍光強,等.三七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 2015,34(3):885-893.

[20]原霽虹.馬鈴薯連作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國馬鈴薯,2015,29(1): 46-50.

[21]孔祥云,周曉冬,吳洪生,等,花生連作障礙防治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8):12-15.

[22]楊甲華,余佳玲.煙草連作障礙因子及其解決途徑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6(8):113-116.

[23]吳鳳芝,周新剛.黃瓜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大豆科學,2013,32(6): 805.

[24]程萬強,袁登榮,高福新.南京市設施草莓連作障礙發生情況及防治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12):200-202.

[25]顧桂華,林紅梅,蘇衛國,等.東臺地區設施早春西瓜—秋茭白輪作新模式[J].長江蔬菜,2014(4):42-43.

猜你喜歡
連作障礙文獻計量學研究熱點
基于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人參連作障礙消減策略
基于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人參連作障礙消減策略
生態藥肥“黑勁豐”預防連作障礙效果研究
《廣西民族研究》創辦30年來刊發文章的回顧與展望
近五年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綜析及未來展望
中文圖書評價體系研究
設施栽培蔬菜連作障礙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