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根系發育、養分吸收及產量的影響

2021-02-04 11:26李文博張猛寧維光李如林馮尚宗張士榮
關鍵詞:寬幅條帶葉面積

李文博,張猛,寧維光,李如林,馮尚宗,張士榮

(1. 青島農業大學大數據與網絡管理中心,山東青島 266109;2. 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700; 3.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071;4. 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5. 臨沂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004)

水稻作為中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品質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1]。山東稻區屬于黃淮海稻區,魯南及魯西南是山東省重要的水稻種植區,該地區水稻質量較高,水稻種植對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水稻是臨沂地區優勢特色作物,是當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是水稻種植一般以手工插秧為主,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近年來,具有省工省力的水稻直播技術發展迅速,而水稻直播常采用人工撒播和機械條播方式,導致籽粒分布不均勻,種植密度較大,加劇水稻群體內個體間水、肥、光、氣、熱的競爭,使群體前期生長過于繁茂,個體發育失調,莖稈細弱,也會造成草害病蟲害嚴重及后期易倒伏等難點問題,成為直播水稻增產的限制因素[2-4]。

寬幅精播是以擴播幅、增行距、促勻播為核心的種植模式,改密集一條線式條播為單粒分散式粒播[5],能夠使籽粒均勻分散,密度相對較小,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長,不會出現爭肥、爭水、根少苗弱的現象,較好地彌補密集條播缺陷,提高播種質量及產量[6-7]。籽粒均勻分散使種植密度相對變小,從而改善水稻的生長狀況。研究表明[8-9],合適的種植密度有助于提高水稻產量,因為適當的株行距能優化冠層結構,利于水稻群體空氣流通和光照。其他研究者[10]也發現擴大行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田間小氣候,有助于病蟲害的防治,在適當的株距中,擴大行距有助于增加莖稈生物量以及花后干物質的轉運,也可以增加水稻的抗倒性和產量。寬幅精播機帶有鎮壓輪,能夠很好地壓實土壤,防止透風失墑,確保出苗均勻,提高小麥出苗質量[11]。因此寬幅精播可以降低水稻的相對密度,改善田間光照條件、生長狀況和根系發育,促進養分的吸收和利用,進而提高產量。

臨沂稻區屬于黃淮海稻區,位于山東南部,光熱條件較北方好,較南方差,成為“北方中的南方,南方中的北方”,是稻麥兩熟的典型區域[12]。該地區水稻直播面積較大,但是直播方式帶來的群體構建差、冠層光照不均衡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嚴重影響了當地水稻生產。而寬幅精播作為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對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利用寬幅精播技術比較不同行距和條帶寬度方式下水稻生長、干物質累積及養分吸收,探究合適的條幅和行距,以期改善直播水稻群體構建、養分吸收及生長狀況,進而提高水稻產量,為水稻種植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于2019年6月在臨沂市河東區合勝水稻種植示范基地進行。該地屬溫帶季風半濕潤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00 mm,歷年平均氣溫13.1 ℃,無霜期平均202 d。該地土壤類型為砂姜黑土。0~20 cm土層土壤基本理化性質:速效磷23.8 mg·kg-1,pH=6.48,速效鉀81.94 mg·kg-1,全氮1.52 g·kg-1,有機質24.2 g·kg-1。試驗種植制度為小麥—水稻一年兩熟,小麥秸稈全部還田,其中水稻品種為‘臨稻20’,播種方式為寬幅精播。供試肥料:尿素(含N質量分數46%),過磷酸鈣(含P2O5質量分數12%),氯化鉀(含K2O質量分數60%)。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試驗共7個處理,分別為:T1,傳統模式,條播,行距26 cm;T2,寬幅精播,播種條帶3 cm,行距23 cm;T3,寬幅精播,播種條帶3 cm,行距26 cm;T4,寬幅精播,播種條帶6 cm,行距26 cm;T5,寬幅精播,播種條帶3 cm,行距29 cm;T6,寬幅精播,播種條帶6 cm,行距29 cm;T7,寬幅精播,播種條帶6 cm,行距32 cm。每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30 m2。除T1處理外,各處理水稻生長季施肥量為:N 2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80 kg·hm-2。其中,40%氮肥和全部磷肥作為基肥施用,另60%氮肥分別作為分蘗肥(35%)、穗肥(25%)和粒肥(0%)追施,鉀肥總量的60%作基肥、40%作追肥,分蘗肥在水稻4~5葉時施入,穗肥在水稻9~10葉時施入。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1.3.1 水稻株高及節間長度的測定

水稻株高用直尺直接測量。分別取下基部第一、二、三節間,用刻度尺測量各節間長度。

1.3.2 葉面積指數的測定

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采用量測法測定葉面積指數,直接測量長度(L)和寬度(W)。長度從葉尖測量到葉基,寬度記為該葉最大寬度,單位為cm。長度和寬度之積乘以校正系數K(K=0.83),以cm2為單位,計算單位土地面積上綠色葉面積的倍數,即為葉面積指數(LAI)[13]。

1.3.3 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

在水稻孕穗期和收獲期采集植株樣品,將秸稈105 ℃殺青30 min,之后降溫65 ℃烘干至恒重,測其質量,計算不同處理的水稻干物質量。

1.3.4 水稻根系形態

分別于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取水稻植株,用清水將根系洗凈,使用根系掃描儀(日本 EPSON1680)掃描水稻根系,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統(Regent Instruments Inc, Canada)分析掃描的根系圖片,獲得根系形態指標數據。水稻秧苗根系形態性狀包括根長度、根表面積、根體積。

1.3.5 養分累積總量的測定

氮、磷、鉀養分累積總量記為植株氮、磷、鉀含量與植株總干質量之積[14]。

1.3.6 產量及產量構成

水稻成熟期每小區取3 m2進行實際產量測定,每小區取6穴代表性水稻,調查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一次枝梗數、二次枝梗數、理論產量、實收產量等指標。

1.4 數據分析

數據的匯總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軟件,統計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顯著性檢驗設置為LSD法。

2 結果分析

2.1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株高及節間長度的影響

由表1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改善水稻的生長狀況。T5處理水稻株高最高,為94.55 cm,比T1處理提高4.1%;其次是T3處理,比T1處理提高3%,但是兩者差異不顯著;T2和T4處理的水稻株高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從節間長度看:T5處理植株第一節間長度和第二節間長度最短,分別比T1處理縮短12.1%和5.1%;T3處理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T5處理第三節間長度最長,比T1處理提高3.6%;T2和T4處理的第一節間長度和第二節間長度均比T1處理長,第三節間長度比T1處理短。條帶寬度不變情況下,隨行距增加,水稻株高和第三節間長度呈增加趨勢,而第一節間長度和第二節間長度呈縮短趨勢;行距不變時,隨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株高和第三節間長度呈縮短趨勢,而第一和第二節間長度呈增加趨勢。

表1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株高及節間長度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wide precision sowing on plant height and internode length of rice

2.2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由圖1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顯著提高水稻的葉面積指數。在孕穗期:T5處理水稻葉面積指數最高,達到3.5,T3和T7處理次之,比T1處理分別提高7%和3%;T6和T7處理與T1處理相比差異不顯著;T2和T4處理與T1處理相比降低,且差異顯著。在成熟期:T5處理水稻葉面積指數最高,為3.5,比T1處理提高24.7%;T3處理次之,且與T1處理差異顯著;T2和T4處理與T1處理相比,水稻葉面積指數反而降低。不論是孕穗期還是成熟期,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行距的增加,水稻葉面積指數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條帶寬度增加,水稻葉面積指數呈降低趨勢。

2.3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的影響

由圖2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在孕穗期:T5處理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最高,比T1處理提高7.9%;T3和T6處理次之,分別比T1處理提高6.3%和4.6%,差異顯著;T2和T4處理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比T1處理低,且差異顯著。在成熟期,T5處理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最高,為7 698.5 kg·hm-2,其次是T3和T7處理,T3、T5和T7處理分別比T1處理提高5.9%、3.5%和1.1%,差異顯著,但T3和T7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行距增加,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地上部秸稈干物質量呈降低趨勢。

2.4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根系形態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孕穗期:水稻的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在T5處理下最高,且與T1處理差異顯著;其次是T3和T7處理;水稻的根長、根表面積在T3、T5和T7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T1處理相比,T3、T7處理水稻的根長和根表面積均差異不顯著,但是根體積差異顯著;與T1處理相比,T2、T4處理水稻的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有所降低,且T4處理的根長和根體積均差異顯著,但是根表面積差異不顯著。在成熟期,水稻的根系形態與孕穗期的變化相似。在兩個時期中,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行距的增加,水稻的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根長、根表面積和根體積呈降低趨勢。

2.5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糙米養分累積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稻糙米養分累積量,且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行距增加,水稻糙米養分累積量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條帶寬度增加,水稻糙米養分累積量呈降低趨勢。T5處理水稻糙米全氮、全磷、全鉀養分累積量最高,與T1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分別提高14.7%、13.5%和15.2%;其次是T3處理,但T3與T5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T1處理相比,T3處理水稻糙米全氮和全磷累積量差異顯著,全鉀累積量差異不顯著,分別提高11.2%、10.2%和11.4%。與T1處理相比,T6、T7處理糙米養分累積量差異不顯著,T6處理全磷累積量略高于T7處理。與T1處理相比,T2、T4處理水稻糙米養分累積量有所降低,但不顯著。

2.6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秸稈養分累積量的影響

由圖4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稻秸稈養分累積量。與T1處理相比,T5處理水稻秸稈全氮、全磷、全鉀養分含量分別提高18.2%、18.0%和17.9%, T3處理分別提高12.3%、10.7%和13.1%。與T1處理相比,T2、T4處理秸稈中養分累積量有所下降,但不顯著。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行距增加,水稻秸稈養分累積量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著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秸稈養分累積量呈降低趨勢。

2.7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根系養分累積量的影響

由圖5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稻根系養分累積量。T5處理養分累積量最高,與T1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全氮、全磷、全鉀養分累積量分別提高23.6%、21.7%和33.8%,T3處理次之,分別提高18.8%、16.2%和21.5%,且差異顯著。與T1處理相比,T6處理根系全氮和全磷累積量均差異不顯著,但全鉀累積量差異顯著。與T1處理相比,T7處理根系全磷累積量差異不顯著,但全氮和全鉀累積量均差異顯著。T2和T4處理水稻根系養分累積量比T1處理低,但不顯著。

2.8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

由表3可知,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顯著提高水稻的產量,且在條帶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行距的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數、結實率、穗實粒數、千粒重、一次枝梗數和二次枝梗數呈增加趨勢;行距不變時,隨著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數、結實率、穗實粒數、千粒重、一次枝梗數和二次枝梗數呈降低趨勢。水稻的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一次枝梗數、二次枝梗數和產量在T5處理下最高,比T1處理分別提高6.8%、2.2%、1.9%、3.3%、13.8%、9.3%和6.4%,差異顯著,產量達到8 369.6 kg·hm-2。T3處理次之,與T1處理相比,T3處理的有效穗數、穗實粒數、一次枝梗數、二次枝梗數和產量差異顯著,分別提高4.3%、1.7%、12.5%、6.6%和4.6%,但結實率和千粒重差異均不顯著。T6和T7處理產量構成和產量與T1處理差異不顯著。T2和T4處理較T1處理產量降低。

表3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對水稻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wide width precision sowing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rice

3 討論

3.1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與水稻生長發育的關系

寬幅精播是一種以擴播幅、增行距、促勻播為核心的小麥種植模式[8]。趙丹丹等[15]研究發現,在生育后期,寬幅精播處理的干物質累積量均高于常規種植處理,而且寬幅精播還能提高小麥的葉面積指數。與本試驗研究結果相似,寬幅精播種植模式顯著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質量和葉面積指數,且隨著行距的增加,水稻的葉面積指數和干物質量呈增加趨勢;在行距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條帶寬度的增加,水稻葉面積指數和干物質量呈降低趨勢。這是因為寬幅精播種植模式減小了水稻種植的密度,而密度的減小能夠優化冠層結構,水稻葉面積增大,有利于發揮光合潛力[16],個體發育和群體發展動態較好,使得干物質得到積累。有研究發現,適當擴大行距,可以提高灌漿期莖稈的干物質輸出量、增加莖稈干物質含量[17]。但是,條帶寬度的增加又增大了水稻種植的相對密度。本研究還發現,寬幅精播種植模式有效改善了水稻根系形態,其中T5處理水稻的根系形態最好,這是因為寬幅精播能夠使籽粒均勻分散,密度相對較小,有利于植株根系的發展[9]。但是T2和T4處理水稻根系形態較差,這可能是因為行距和條帶寬度的增加,使水稻種植密度增大,有研究發現,隨著密度的增加,水稻的根長、根體積和根表面積顯著降低[18]。

3.2 寬幅精播種植模式與水稻養分累積量及產量的關系

寬幅精播使植株相對密度降低,植株不會出現爭肥、爭水等問題[10],這有利于根系的發展,更有利于養分的吸收。本試驗研究表明,條帶為3 cm、行距為29 cm時,水稻養分累積量最高。養分吸收與產量關系密切。研究發現,稻麥生育中期養分吸收量多,有利于幼穗發育并形成大穗[19]。還有研究發現生育后期養分吸收量多,有利于花后的干物質累積,可以提高結實率和粒重[20-21]。趙丹丹等[22]研究發現,與常規種植模式相比,寬幅精播種植模式的冬小麥穗數和籽粒產量顯著提高。黨偉等[23]研究發現,寬幅精播栽培較傳統精播栽培的小麥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都顯著提高。這與本試驗結果相似, T5處理水稻的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和結實率都高于其他處理,且產量比T1處理提高了6.4%。T2和T4處理養分累積量和產量比T1處理有所降低,這可能是由于行距過窄,個體發展空間和營養面積減小,致使營養器官受到影響而直接引起穎花和枝梗分化的減少,造成成熟期穗粒數下降[24]。李熙英等[25]研究發現,水稻稀植的有效分蘗終止期比密植區有所延遲,且有效分蘗率升高,穗長變長,一次枝梗數、二次枝梗數、每穗粒數明顯增多。

4 結論

適當的行距和條帶寬度可以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長發育狀況,提高養分的累積量。條帶3 cm,行距29 cm(T5)處理與其他處理相比,顯著減小了第一節間和第二節間長度,且水稻的葉面積指數和秸稈干物質量較高,水稻的根系形態也得到了顯著改善。T5處理水稻糙米、秸稈和根系中養分的累積量高于其他處理,與傳統耕種模式(T1)相比,水稻糙米氮、磷、鉀累積量分別提高了14.7%、13.5%和15.2%,秸稈氮、磷、鉀累積量分別提高18.2%、18.0%和17.9%,根系氮、磷、鉀累積量分別提高18.8%、16.2%和21.5%。適當的行距和條帶寬度也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T5處理的水稻產量最高,為8 369.6 kg·hm-2,比T1處理提高了6.4%。綜上所述,寬幅精播種植模式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長發育狀況,提高水稻的養分累積量和產量,其中條帶為3 cm,行距為29 cm時效果最佳。

猜你喜歡
寬幅條帶葉面積
水稻葉面積指數與產量關系研究進展
基于專利分析寬幅激光三維測量與復合成像技術發展態勢
文本圖像條帶污染去除的0稀疏模型與算法
水驅油藏高含水期耗水條帶表征指標及分級方法
受災區域衛星遙感監測的條帶分解方法研究
“資源一號”02衛星可見近紅外相機、寬幅紅外相機在軌順利開機成像
2種水培觀葉植物葉面積回歸測定①
作物葉面積測量的研究進展
巧用廢舊條幅輔助“蹲踞式起跑”教學
臨夏縣冬小麥寬幅精準勻播最佳施肥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