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自由觀的自我建構及其終極旨歸探析

2021-02-08 01:36陳爍琛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陳爍琛

摘 ?要:《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主題是黑格爾的思辨理性思維方式及在此基礎上構筑的自由觀。馬克思對自由的闡述極為深刻,研究馬克思自由觀的自我建構及其終極旨歸,對于全面深刻認識馬克思思想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圍繞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虛幻自由的批判,理論上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展開研究,力求全面客觀呈現馬克思自由觀的主要思想。通過對馬克思自由觀的探析可發現,馬克思以現實生活世界為出發點,找到了實現真正自由的現實路徑。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所主張的自由與他的終極旨歸——人類解放是一致的,這表明他堅持了社會歷史的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關鍵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自由觀;人類解放

中圖分類號:A1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041-03

以現代性問題中最根本的“自由”為切入點來探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一個全新視角。在批判黑格爾精神的抽象自由的過程中,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抽象理性轉變為現實,逐漸認識到人的解放就是真正的自由,這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真正體現。

一、馬克思對黑格爾自由觀的批判

(一)現代性自由觀的理論困境

在現代性自由觀看來,所謂“自由”,首要的就是指作為主體的個人的自由。從歷史過程來看,現代性自由觀的進步性在于肯定人的主體性,否定神權,但是從哲學的批判本性來看,現代性自由觀包含著內在的理論困境。黑格爾認為,它強調“個人在‘定義,‘認知順序和‘時間方面的‘絕對實在的首要地位”[1],按照這個原則,個體便是世界的中心,他人、社會和權威不具有約束個體自我的合法性[2],社會公德的普遍性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它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對“他者”存在的漠視和抹殺,具有同化他者的趨向,是試圖把一切外部的東西納入自身的“獨斷論”[3]。

(二)黑格爾消解現代性自由觀困境的方式

作為最早認識到“現代性問題”的哲學家,黑格爾為了解決現代性自由觀的理論困境,將精神辯證法的自由原則滲透到法律領域。他相信法律本身包含自由,這是精神的最高定義,并貫穿在他整個思辨法哲學體系的絕對精神是自由的基礎,精神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由[4]。

黑格爾相信,現代性自由觀的困境根源在于其出發點是單一的自我意識,形成個人價值差異性與社會道德普適性的悖論。為克服個人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矛盾,黑格爾提出了“倫理國家”的概念,指出只有在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更大的群體中才能完全實現個人自由,此概念理論上解決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特殊利益與一般利益、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主觀自由與客觀自由之間的二元對立。在這里,黑格爾實際上是從“國家高于市民社會”的意義上進行說明的。他的政治意圖是批判自由主義,尋求針對自由主義危機的政治解決方案[5]。

(三)黑格爾自相矛盾的“自由觀”

黑格爾的目標是超越基于個人主觀意識的自由觀,重建基于“倫理實體”的自由觀,實現倫理共同體的內部統一。但是,黑格爾關于自由的觀點仍然存在個人與社會共同體的矛盾中,其所謂的自由是思辨性、虛幻和不現實的。

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本質上是一個打著自由旗幟的幻影,是基于抽象邏輯的經過改造的“長子繼承制”和“王位世襲制”。他提倡的王權是對私有財產的偏袒和保護,不僅不能實現自由,而且可能依君主主觀意志變化廢除既定的法律和憲法。行政權是君主制賦予官僚機構的國家職能。換言之,官僚機關具有的行政權實際已淪為國家統治的工具,無法承擔消解國家與市民社會矛盾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立法是個人或機構有意行使權力制定或修改法律的過程,黑格爾法哲學體系中所提及的立法并不是國家的實際權力,而是國家體系的派生物,是對國家行政權的補充。因此,在王權的支配下,黑格爾所謂的國家權力體系不僅不能解決個人和共同體之間的矛盾,還給自由抹上了層層虛幻的陰影。

二、馬克思自由觀之自我建構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初建

作為一種黑格爾哲學派別,青年黑格爾派夸大了黑格爾思想中作為自我意識一部分的精神“主體”。對自我意識的推崇對馬克思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博士論文帶有青年黑格爾派思辨思維的色彩,這種傾向也存在于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對自由的看法是思辨的,但與基于“絕對精神”的黑格爾對自由的看法不同,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對自由的看法有兩個方面。第一,自由的基礎是“人”的意識。換句話說,自由是屬于人類自我意識的自由。第二,馬克思追求并強調實現定在自由,這是馬克思自由觀的重要特征。他強調現實的個人自由,強調人自身的強大,強調不把個人命運寄托于人之外的非理性因素。

(二)馬克思對自由觀的反思

馬克思對“法的關系”的初期理解,是從思辨的抽象的精神理性開始的,實際上,法的關系“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6]。在關于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的辯論中,萊茵省政府對出版自由的限制,體現自由的法律卻成為壓制自由的手段,這引發了馬克思“苦惱的疑問”?!八饺颂厥饫嬲T使法律脫離了本質,不再是代表事物本質的法?!瘪R克思對萊茵省限制出版自由所作的批駁依據帶有濃厚思辨色彩,體現了思辨自由與現實物質利益的緊張關系,兩者之間的矛盾在帶給馬克思沖擊的同時,也推動了他重新審視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黑格爾對自由的看法是思辨理性的,使馬克思無法從主觀的精神領域獲得自由和權利,馬克思開始動搖對黑格爾法哲學的信念,開始探索真正自由的塵世之路。

馬克思強調的是與黑格爾決然不同的塵世自由。馬克思相信,真正積極向上的自由來源于現實,與現實世界相連,因此“理論上的自由精神”能夠“成為一種實踐力量”,超越理論的精神范疇,成為塵世現實[7]。在資本主義時代,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學者們提倡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是與“宗教自由”相對而言的一種政治自由,是“國家與宗教分離”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自由實際上是一種形式上的自由[3]。馬克思指出,這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是精神主義的、天國般的自由。在他看來,自由是現實的、唯物的,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

(三)對黑格爾抽象理性自由觀的批判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黑格爾法哲學與現實物質利益之間的張力是由黑格爾的思辨理性思維所導致的。他批判這種理性思維方式以及基于此確立的國家觀,以揭示黑格爾自由觀的本質。黑格爾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不過是“宗教批判”或“理性批判”,以國家限制市民社會,顛倒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來為現實的普魯士王國制造合理性[6]。因此,馬克思對自由觀的批判首先批判了黑格爾思辨泛邏輯的思維方式。

黑格爾的抽象思維方式是缺乏“現實主體”的抽象思維,在自由的現實內容中添加了“精神”這一神秘載體,因此,自由的“現實主體”只有形式上的意義。自由是精神本身,卻不是作為“現實主體”的人。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指出,國家是地上的精神,是無限的現實,作為無限的現實的國家便是“自由”。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8],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馬克思指出,在社會歷史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市民社會,國家沒有黑格爾法哲學賦予的自由功能,只有市民社會才能為人類的自由解放找到新的現實道路。雖然馬克思在手稿中沒有明確表達“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但從之后的研究文本可以發現他這一思想趨向。至此,通過分析,馬克思運用市民社會理論中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闡明了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真正關系,揭開了黑格爾國家觀的謎團及其推崇資產階級自由的虛偽性。

三、馬克思自由觀的終極旨歸及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出發點與立足點

馬克思在初期并沒有使用“現實世界”這個術語,但他提出了“現實性”。哲學意義上的“現實世界”,是指被賦予價值判斷、由客觀性和意識性融為一體的人們實踐所創造的世界。按照這個概念,馬克思所指的現實生活世界不同于黑格爾的思辨的、抽象的邏輯理性世界,也不同于費爾巴哈建立在抽象人性基礎上的感性直觀的世界,是現實的人的“發展”環節。

(二)政治解放的實質

近代國家的政治解放打破了私人生活的政治性質,實現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兩者的分離導致了私人的產生和私人與共同體的分離,出現了嚴重的異化[9]。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將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區分開來,政治自由是向人的自由邁出的重要一步,目的是推翻封建專制政權,消滅一切封建階級和特權,但它不是人的自由的完全實現[10],本質還是私有財產所有者的自由。政治解放是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特殊利益而實行的對市民社會的資本主義變革。因此,政治解放指的是用民主、平等、自由、科學等價值觀取代舊時代的封建思想。實際上,政治解放只允許一部分人獲得自由,也即資產階級獲得了自由。馬克思還指出,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使國家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獲得了自由,但它并沒有解除宗教對人們的束縛。因此,政治解放本身不是徹底的解放,也不是人的解放[11]。政治解放條件下的塵世生活,只是單單擺脫了封建政治的桎梏,不是普遍解放的最終形式,是人類解放過程中的階段性發展。

(三)人類解放是真正的自由

當抽象的公民復歸于具體的市民自身,公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公民不再以政治力量的方式將社會力量從自己身上剝離出去,解放就是真正的解放,是真正自由的具體化[9]。人們的解放,是人們消除對物和人的依賴。消除對物的依賴是消除被商品、貨幣等的支配。消除對他人的依賴,即解除人對人的統治和壓迫。解除人自身對他物和他人的依賴關系之后,人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在實現人的解放道路中,馬克思找到了一條使人從“異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極具現實性的實現路徑——無產階級斗爭。無產者是資產者的奴隸,連他們唯一占有的東西——勞動,都被資產階級剝奪了,他們只有販賣勞動才能獲得生存資料。資產階級甚至給無產階級制造了幻覺:他們似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動,是自由自在的人。因此,無產階級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和地位,為無產者的利益作斗爭,才能打破資產階級的束縛。

人類解放的真正意義在于,消除個人與社會共同體的分離和對立,使自由建立在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基礎上。為了追求個人和共同體的統一和自由的復興,人類必須建立共產主義——生產資料共同所有、社會的完全自我認識、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新共同體,這是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和解。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兩者統一而不分割,人在現實的世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作為馬克思整個哲學世界觀的重要內容,人類解放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基本主題,是馬克思價值觀的基本取向和人類理想追求的具體化。這是馬克思對黑格爾自由觀的批判和確立塵世自由觀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 賀來. 邊界意識與人的解放[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9.

[2] 麥金太爾. 德性之后[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87.

[3] 曹典順. 自由的塵世根基: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 黑格爾. 精神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

[5] 唐愛軍. 青年馬克思政治批判主題——兼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解讀視角[J]. 東岳論叢,2013(12):37- 41.

[6]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8]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9] 王志強.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與青年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建構[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03):25-32.

[10] 王義德. 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政治哲學意蘊[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03):36-41.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薦稿人:周云,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