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鐵空間藝術:地下的浪漫之城

2021-02-24 02:32曹振國
新世紀智能(高一語文) 2021年12期
關鍵詞:空間藝術

曹振國

自1863年英國倫敦開通了世界首條地鐵線路后,人類便進入了建設地下公共交通的時代,軌道交通呈現井噴式的發展,也由此誕生了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間”——地鐵空間。

地鐵的方便快捷使其成為人們出行必備的交通工具,但由于地鐵空間的限制性和人群密集性,導致人們在地鐵內常常會感到緊張、壓抑、不適。為了美化地鐵空間,緩解地下空間壓抑感,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地鐵公共藝術應運而生。藝術自高臺而下,突破博物館、美術館的“圍墻”限制走向地鐵空間,成為公共藝術,消解了藝術與生活、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間的隔膜。

國外地鐵公共藝術的經典模式

公共藝術一詞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后來逐步發展為一個通行的藝術概念。國外十分重視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打造,在這里簡單介紹幾種經典模式:

第一,倫敦模式

秉持著倫敦地鐵運營總監弗蘭克·皮克“哪兒有生活,哪兒就有藝術”的宗旨,倫敦地鐵用藝術的筆觸裝點空間,真正讓藝術成為旅途的一部分。倫敦地鐵公共藝術形式主要分為永久性藝術作品和臨時性藝術項目。前者是在規劃時期一次完成并永久性存在的藝術作品,后者包括策劃的公共藝術展覽及活動等。

第二,斯德哥爾摩模式

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建于1945年,享有“地下藝術長廊”的美譽。它采用爆破鑿洞的方式,形成天然巖洞風格的車站,將自然與地鐵完美結合,給人一種神秘感。人們進入地鐵站時要乘坐浮梯向下深入,冷冽的感覺撲面而來。

第三,莫斯科模式

莫斯科地鐵建于二戰期間,被譽為世界最美的車站。富麗堂皇的宮殿式結構體現了東歐國家的權力美學。同時由于受其政治歷史的影響,名人典故、歷史事跡、政治事件等都是其重要元素,而最突出的便是愛國主義題材車站。比如為了紀念蘇聯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車站,地面中央鋪滿了紅色大理石,宛若天然的“紅毯”,大廳盡頭立有詩人的雕塑。

第四,那不勒斯模式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鐵站內充滿了藝術氣息,其中最著名的托雷多站以“光與水”為設計主題,數以萬計的LED 燈點亮地鐵站的入口,照亮旁邊的馬賽克墻壁,整個地鐵站仿若璀璨的星空,又仿若波光燁燁的大海,為整個地鐵籠上了一層朦朧的唯美面紗。

總的來說,倫敦的地鐵公共藝術注重創意,斯德哥爾摩的地鐵公共藝術注重自然,莫斯科的地鐵公共藝術注重人文,那不勒斯的地鐵公共藝術注重意境:無論哪種模式,對于塑造城市形象,營造舒適空間都具有重要價值。

國內地鐵公共藝術的得與失

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浪潮也卷襲到了國內。1971年北京地鐵開通后,袁運甫先生在北京2 號線建國門站創作的《天文縱橫》和張仃先生在西直門站創作的壁畫《大江東去圖》和《燕山長城圖》,開了國內地鐵公共藝術創作的先河。目前國內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可謂是“毀譽參半”。

一方面,國內很多城市的地鐵都做了可圈可點的嘗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首先,地鐵公共藝術能美化物理空間,它如一把神奇的化妝刷,能為地鐵空間換上不同的“妝容”,為乘客的出行帶來美的體驗和情感上的慰藉。比如武漢地鐵3 號線王家墩中心站的“燦若星河”、廣州地鐵4 號線南沙客運港站的“夢幻海洋”等。其次,地鐵公共藝術是承載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縮影。如北京依托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地鐵公共藝術打上了濃厚的“北京特色”。

另一方面,我國地鐵公共藝術在探索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一,國內的地鐵公共藝術通常主題不鮮明,缺乏整體性思維,乘客往往不為其所吸引,更難從中獲取作品的意蘊。其二,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仍然以壁畫為主,再就是墻繪、浮雕、照片墻等,這種表現形式是傳統的、孤立的、靜態的、平面的,在如今的影像時代未免落后于時代潮流,缺乏生動性和新穎性。其三,受商業化擠壓。地鐵空間無疑是最佳的廣告投放地,因而不少地鐵內充斥著濃厚的商業氣息,而相比之下,公共藝術則并不那么起眼。

2000 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言:“人們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钡罔F公共藝術的發展,不僅能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更能滿足廣大公眾幸福生活的迫切需求,讓人們詩意般棲居在理想之城。

(選自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2021年9月19日,有刪改)

猜你喜歡
空間藝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