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影像化表達的生產機制研究

2021-02-26 02:59路曉涵
青年文學家 2021年3期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符號

摘? 要:在現如今新媒體時代的背景和傳統文化熱潮之下,如何重拾文化自信,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開發與保護,是當代學者們的熱門話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像作為一種較于文字來說更直接的傳播方式,古詩詞若想被大眾以最直觀的方式接受,就需要對古詩詞進行影像化表達,央視打造的《經典詠流傳》即是一檔將古詩詞內容進行影像化表達較為成功的例子,節目將以文字為載體的古詩詞進行視覺化加工,利用便于進行大眾傳播的視聽媒介,完成對廣大受眾輸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

關鍵詞:影像化表達;符號;經典詠流傳;生產機制

作者簡介:路曉涵(1996.3-),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山東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傳媒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2

古詩詞是中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載體和符號,古代文人墨客借以抒發情懷,發表觀點言論。古詩詞通常是用文字來記錄和保存,用文字來表達意境,抒發情感,無論表述得如何傳神,文字的傳達能力有限,大眾在領會古詩詞所傳達的精神時,受文化水平高低的影響,對詩詞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直觀化的視聽闡釋逐漸打破了因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帶來的理解層面上的差異,使表達更為淺顯化、直觀化、表面化,漸漸揭開了古詩詞這種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那層神秘的面紗,使其轉型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并在快節奏的“讀圖時代”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普及?!督浀湓伭鱾鳌肥且粰n于2018年上檔央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截止至今已播出三季,觀眾對于此檔欄目的喜愛程度只增不減,欄目在開發古詩詞資源進行影像化表達時,采用了流行音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模式,使古詩詞賦能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助推傳統文化的復興,既培養了觀眾對于古詩詞的興趣,同時增長了知識內涵,使其真正領略到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美學意義,實現了娛樂教化的目的。

一、古詩詞影像化表達的生產背景

古詩詞由古至今經歷了從口語媒介、文字媒介的小眾傳播到印刷媒介、電子媒介,隨著大眾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承載形式由以口語為主轉變為以文字為主,傳播形式由大眾傳播到現在所面臨的 分眾傳播,為迎合時代發展,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成為文化輸出的需求,迎合受眾喜好從而做到精準投放。所以古詩詞若想走出學校教學,以多樣化的形式達成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需要將古詩詞滲入到電視、電影、游戲、書法、繪畫、歌曲、動漫、舞蹈、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中,再進行一番趣味性、藝術性、通俗性的有機融合,即對古詩詞進行影像化的二度創作后,通過視聽媒介全面、快速地傳播出去,這一過程給予了古詩詞以新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易于被觀眾所接受。媒介的融合使得一種文化向多元的方向發展擴散,使如今的文化不再具有單一性。

《經典詠流傳》將古詩詞與歌曲、舞臺、舞蹈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相結合,以影像的方式向大眾呈現古詩詞的內涵和意蘊,寓教于樂。

二、古詩詞影像化表達的生產方式

著名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說:“語言是表達思想的符號體系?!逼渲性~是符號,句子是符號鏈,由詞和句子組成的講話或文章是符號的集合休,簡稱為符號集。[1]就像“媒介即訊息”一樣,一種媒介可以是構成另一種媒介的訊息,符號也可以不斷進行延伸,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而古詩詞中的意境是由豐富的意象堆砌而成,意象又是語言文字的組合,從詩詞到意象再到語言文字,都是上一級的信息承載符號。在古詩詞中,意象是文化符號的信息載體,它可以觸發受眾的情感,引起豐富而深沉的聯想。

《經典詠流傳》就是將古詩詞原本的文字載體轉化為了影像載體,將原本的意象以具象化和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即把古詩詞中的意象符號通過音樂旋律、制作道具、人物演繹、專家解析等形式,呈現出詩詞所描繪的場景和畫面,使觀眾真正了解每首詩詞背后的意義。古詩詞中的符號有很多,同一種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解讀和不同表達的用意,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以“月”為例,在節目出現“月”意象的歌曲表演作品中,《長相思》中“卷帷望月空長嘆”的缺月,補充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念之情,《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舞臺背景使用的圓月,則與詩人孤獨的內心形成鮮明的對比。

索緒爾提出了符號是具有系統性的,“系統性是看來散亂的符號單元之所以能表達明確意義的關鍵?!币粋€系統并不是各成分的簡單累加,一個系統的功能要大于各成分之和,因為在擁有各成分的自身功能以外,系統還會形成自身的“系統功能”。[2]整個節目的系統中,這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各司其能,組合在一起發揮出更大的效果。

《經典詠流傳》整檔節目由舞臺、服裝、道具、舞蹈、民族樂器等非語言符號,和主持人、傳唱人、朗誦者、點評專家等語言符號所組成。在節目中,歌曲在創作時將箜篌、二胡、古箏和古琴等民族樂器融入其中,在民族樂器的系統里,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和作用,如二胡凄揚,古琴穩重,這些都是樂器在自己的系統中所能發揮的效果,但是配上抒發思鄉情的詩詞意象后,樂器用自己的特色既營造了詩詞所描述氛圍,又輔助曲調和詞傳達出思鄉之情,對比直接地理解詩詞來說,視聽的表達更直觀,能使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編碼者想要傳達的信息。

在對大眾傳播的研究過程中,施拉姆提出了“編碼者”和“譯碼者”的概念,構成了在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與受眾兩者之間存在的傳達與反饋關系。其中作為兩者之間紐帶的“碼”,即是附載信息的各種符號,編碼就是對這些符號的加工,創作出新的可供受眾理解的作品。

在《經典詠流傳》中,經典傳唱人既是古詩詞的解碼者,又是一首歌曲的編碼者,使古詩詞以“形散神不散”的方式,將詩詞的意象和音樂的種類拆分成不同的獨立的符號后進行重組,改編成一首首歌曲,并配以舞臺效果呈現出來,三位評論學者又充當對觀眾有干預作用的解碼者,對作品進行解讀,引導觀眾理解詩詞和新作品。

三、古詩詞影像化表達的生產模式

融媒時代是一個符號極其豐富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符號的種類日益增多,無論是文字、聲音、圖片或是影像,多符號交叉是目前的現狀 ,對符號進行整理后重新塑造和編碼,可以重現并傳承傳統文化。文化的融合即是符號的融合,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復古,在這個時代下更需要講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對于古詩詞的資源開發也由單一的背誦形式延伸到“古詩詞+”的創作模式。如《經典詠流傳》將古詩詞與音樂、舞臺表演等融合在一起,將原來文本化的符號影像化地呈現在熒屏之上,既將流行音樂的廣大受眾群圈在其中,還吸引了古風圈的小眾群體,同時又提高了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

根據古詩詞影像化表達中運用古詩詞的多少及理解深度,可以簡單分出“代入式”、“重構式”、“引用式”等模式,其中前兩種模式在《經典詠流傳》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1、代入式。

在不破壞古詩詞原有的文字樣貌的同時,在展現形式上配以其他元素輔助,忠實于古詩詞本身的思想、主題和審美特性,忠于原作,既有權威性,在對古詩詞的認知上不易被曲解和扭曲,又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缺少了創造性。

在一期節目中,李玉剛作為經典傳唱人,演繹了一首虞姬的《和項王歌》,歌曲中融入了戲曲的元素,將觀眾首先代入到戲曲作品、電影作品《霸王別姬》中,使觀眾迅速回憶起項羽和虞姬凄美的愛情故事,李玉剛扮作虞姬的模樣,舞臺前的梳妝鏡,開幕時披掛的斗篷,都在對觀眾表達虞姬是古代的一位女性,后來屏幕上出現了殺伐陣地,舞臺上佇立的長劍,李玉剛一身白衣,像一朵不染塵的花開在了狼煙烽火之中,節目采用了諸多的符號意象,呈現了一位女子在身處“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的詩中場景。在唱罷的專家評析環節,專家們通過對戲曲中的“君王”、“妾妃”和詩詞原版“大王”、“賤妾”的用詞對比,抒發了自己對虞姬吟唱“大王意氣盡,妾妃何聊生?!钡慕庾x,也使觀眾對虞姬這首《和項王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向觀眾還原了故事的場景和片段。

2、重構式

隨著可開發的符號越來越多,符號的內容本身并不具備自生能力,所以符號的重塑、組合、再創造能力越來越強,形成新的符號,這些新的符號是融合了各種文化的符號后,變成適合在現下時代傳播的形式。在不破壞古詩詞原有的樣貌的前提下,將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創作故事以及文字內容等均作為符號進行靈活的改編,保持了原作的核心,但對古詩詞本身及原意進行重新闡釋,或者為了達到傳輸其他精神內核的目的對古詩詞進行重新結構,這種重構式的表達方式具備精準性和包容性,目標受眾更明確。

張杰作為節目中的其中一位“經典傳唱人”,在節目中演繹了一首《蜀道難》,他將川劇中的高腔、念白和幫腔融入到 歌曲中,呈現出四川的特色,同時張杰以豪放的嗓音,用四川方言全程演唱,加之唱“畏途巉巖不可攀”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時的高音,更是表現出了山川蜀道之難與險,歌曲和詩詞相得益彰,都是大篇幅地鋪墊了蜀道之難,但是歌曲與李白的原詩不一樣的地方,是通過傳唱人和評論人解讀出巴蜀人“難也走,累也走”不畏艱難的精神,而李白在原作中一首詩嘆三氣,他在憂慮國事的同時,也展現了對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些許樂觀。歌曲在進行在通過系統性的符號組織到一起演繹給觀眾的同時,也在詩詞最終呈現的效果中加入了創作者自己的觀念和理解,借古喻今,更好地向觀眾傳輸了符合當下時代的價值觀。

四、結語

對古詩詞影像化表達生產機制的研究,與傳統的古詩詞教學相比,古詩詞的影像化表達在生產方式以及生產模式上都是對古詩詞實現現代化傳播的一次突破,古詩詞不再拘泥于單一化的表達形式,也不再當做一次性的資源來開發,影像化表達已成為當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的新形式和必然趨勢?!督浀湓伭鱾鳌窡o論是在對古詩詞意象符號的重組方面,還是在文化與文化的融合碰撞方面,都為古詩詞的資源開發和傳播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開發方向供以借鑒之用,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年輕化的方式傳播弘揚,逐漸樹立文化自信。

注釋:

[1]龍協濤:藝術符號與詩詞讀解[N],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2]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第66頁。

參考文獻:

[1]龍協濤:藝術符號與詩詞讀解[N].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2]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3]鄭文東;文化符號域理論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4]鄧紫嫻:符號學視閾下《中國詩詞大會》的傳統文化表達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猜你喜歡
經典詠流傳符號
學符號,比多少
“+”“-”符號的由來
《經典詠流傳》打開詩歌傳承的蹊徑
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
《經典詠流傳》: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經典詠流傳》
傳承詩詞之美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
變符號
倍圖的全符號點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