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非遺的傳承保護與產業推廣研究

2021-03-03 01:31何楚玉胡秋華
中國商論 2021年4期
關鍵詞: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

何楚玉 胡秋華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反映了我國各時段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在政府的保護與傳承下,許多非遺有了有利適宜的生態環境,從而得以維系,但許多保護與傳承措施仍處在起步階段,有待改善。本文基于以政府為主導的非遺傳承與保護現狀,對該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管理上需要改善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政府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2(b)--02

1 非遺的傳承保護與產業推廣現狀

在全球化背景和政府的扶持、領導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初見成就,國家軟實力亦在國際上得以提高。我國不僅成為世界上非遺保護規模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國家,還是推動文化在國際間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9月)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40個項目中,有32項為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有7項為急需保護名錄,還有1項被列入優秀實踐名冊。

其實,憑借天生的文化基礎,非遺的維系其實不難。但我國的文化生態隨著現代化、數字化、市場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受到了強大沖擊,加之其群眾基礎薄弱,不少非遺的傳承也因此面臨著多重困境。此外,雖有政府的扶持,但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的管理過程中仍然暴露出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價值標準不一,申報機制有待提高;過度追求指標,存在重申報和開發,輕保護和管理的傾向;法制管理須完善,專業管理能力須加強;財政扶持少,專項資金使用監管不足。

2 非遺在傳承保護與產業推廣的問題分析

2.1 價值標準不一,申報機制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數地區的非遺項目申報機制仍屬于初步建立階段,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其中,需要從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對進行篩選、審核和評審的專家進行測定和考核,以及加強對相關的審核和評審程序的管理,使其盡早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否則,部分非遺傳承者的權益將因申報過程不夠科學,不夠客觀而難以得到保障,以致非遺傳承興致低迷。在查閱許多有關非遺管理的調研結果,以及走訪詢問后探知,鮮有人知道非遺管理也須引入ISO管理標準認證的理念。因此,這也是申遺存在隨意性、主觀性和管理機制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開發質量有待提升,須規范管理制度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開發過程中,部分地方缺乏科學保護意識,普遍表現為積極推動市場化,但在保護和管理層面不落實,甚至出現破壞性開發現象,以致部分經濟價值不大的非遺處在沒落的邊緣和面臨失傳的危險,背離初衷。

此外,現在很多城市大規模開發建設非遺項目博物館、旅游景區、特色餐飲和推廣周邊產品等,雖然這類措施提升了非遺的曝光度和認知度,推動其產業化進程,但這種趨利性消費存在過度開發的風險,在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同時透支了非遺的內在價值。如石雕等大量非遺項目在技法和生產方式上都因數字化和工業化產生了質的轉變,傳統技藝轉化成大批量的數字化臨摹,以致傳統技藝淪為地攤藝術。

2.3 法制管理須完善,專業管理能力須加強

雖然我國曾經出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有關非遺保護和管理的條例,但是當前對原生態文化價值認知淺薄,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和合理規劃,相應的法制環境還未足夠成熟。加之,由于各地對非遺的價值判定標準不統一,各地的規劃統籌未達一致和地方保護主義尚存等影響,在非遺的開發和利用上難以避免盲目性和缺乏整體性,甚至會使非遺的原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使其廉價化,而且在非遺的保護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操作性。

2.4 財政扶持少,專項資金使用監管不足

不可否認,我國對非遺的保護和利用已是高度重視,投資力度也很大。但就目前的具體情況而言,對非遺的投入狀況還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地方財政在對非遺的保護和利用上的投入更有待加強,否則以此投資現狀而言,這的確可以暫時維系非遺的生存,但要使非遺的經濟價值得以有效開發并發展至反哺自身,使群眾看到非遺的未來前景而廣泛參與其中是極其艱難的。

3 非遺在傳承保護與產業推廣的相關對策

3.1 加速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互聯互通

政府作為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的后盾和橋梁,可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建立自己的資訊平臺如微博、公眾號等,以有效宣傳非遺的知識和內在價值;可加速粵港澳地區的高校、研究院所和數字文創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和人才輸送。一是推動三地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中小企業人才輸送和非遺產業化為目的的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產業創新聯盟(SMEIA)在2018年11月成立,其“產、學、研、用”的協調運營對產業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進而提升聯盟內中小企業出口的內容價值。二是搭建灣區內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間的人才輸送和技術轉化平臺,以形成創新驅動循環,為后備人才和技術創新輸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一方面,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其人才優勢可以及時響應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合適的企業;另一方面,企業為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的過程各環節提供資金等的精準支持。

此外,政府還可以暢通和加速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創新要素的合理便利流動和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產業邊界和減少領域或機制的相關矛盾。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才流通上,可以開辦廣繡傳承教學基地,通過學校開設專業進行系統授課和通過與相關非遺企業合作開設體驗學堂,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知程度,并對非遺傳承者的專業技術資質所進行的考察和評獎在灣區內均互認。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資本流通上,可以通過政府協助對相關的審批程序進行簡化,對有投資非遺意向的投資者的準入要求適當放寬。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信息流通上,可以公共傳媒的宣傳之力和學校社會的教育之力;利用公共傳媒,如明星代言、商業電影植入、公益廣告等的巨大影響力進行宣傳,提高非遺的知名度,加深民眾對工匠精神的贊揚和追崇;利用公共媒體拓寬營銷渠道,例如,開設非遺手工藝品專營店,建立網絡定制,擴大海外市場,利用非遺與傳統節日相結合進行促銷,又開通專家咨詢網站以提供免費教學視頻,從而為非遺傳統手工藝愛好者提供經驗交流的平臺。

3.2 創新有關非遺的政策和制度,培育有利的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對于非遺的保護政策和制度還有待完善,因此在原有的法制基礎上,創新和完善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政策和制度以培育有力的生態環境尤為重要,如構建非遺傳承人培養體系和保護機制與對非遺項目進行科學化分類保護等,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法可依。

3.2.1 構建非遺傳承人培養體系和保護機制

大眾是非遺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因此對非遺傳承者的培養和發展是重中之重。然而,越來越多的非遺瀕臨消失的同時傳承者數量銳減,以致于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因此,培養和保護傳承人才迫在眉睫。這需要政府構建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體系:一是通過學校開設相關專業來傳授嶺南廣繡工藝,這些課程并不一定只局限在高等院校,還可在中小學和藝術類職業院校里進行,挑選合適人選來繼承廣繡工藝;二是通過高等院校和相關刺繡企業搭建傳承教學基地進行聯合培養學生,通過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及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以此提高學生刺繡水平。

此外,保護傳承人亦很重要。眾所周知,廣繡從業者稀少的重要客觀因素在于該行業的工資和貼補過低,難以維持溫飽。所以,需要政府部門對積極教授、分享廣繡技藝的老藝人和出色傳承廣繡技藝的新人才予以一定的政策福利,以鼓勵他們決心培養教育廣繡業藝人和成為廣繡技藝的繼承者。

3.2.2 對非遺項目進行科學化分類保護

雖然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亦有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不適合進行產業化發展的。因此,在開發非遺的經濟價值之前,政府需要邀請專業管理人才從非遺項目的品相、內容、經濟和保障等性質和生存方式對開發的適宜性進行評估,從它是否兼具經營性和公益性,以及是否適合通過產業化途徑和商業化手段進行適度開發和傳承來界定該非遺類型。

非遺項目根據其性質不同會有不一樣的保護和傳承措施。對于不適合市場化的非宜產型非遺,政府作為保護者應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來傳承該非遺項目,培育對其有利的生態環境和維護其有序地、持續地發展,但切記不要盲目動用市場力量進行開發。對于富含潛在經濟價值和適合市場化的宜產型非遺,政府作為暢通和加速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創新要素的堅實后盾和橋梁,要予以科學有效的引導和監管,借助市場的力量加強和促進該非遺項目與時俱進的發展,反哺自身,實現傳承與開發的協調和雙贏。

非遺項目根據其開發和傳承程度也有不一樣的保護和傳承措施。對于那些已經瀕臨失傳的非遺技藝,如傳統的瓷窯技藝等需要先挖掘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優先培養傳承人,以“恢復—傳承—推廣—開發”為主要模式重新走向社會和市場。對于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遺技藝,如滿族剪紙、布依族服飾和云錦紡織等可與旅游業實施整合開發戰略,構建非遺周邊的旅游商品開發基地并予以相關的政策和資金補助,帶動非遺的傳承和產業化進程,一方面使旅游業的內容多元化,升華了其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這種商業行為亦可對非遺自身進行有效的傳承和宣傳,以及贏得了一定的資金收入,進而緩解了非遺資金匱乏的困境。

3.3 加快推進標準化管理,引入ISO認證理念

非遺申報存在隨意性和主觀性,以及管理機制滯后的重要原因在于非遺項目的申報和管理未能程序化、標準化和規范化。中國雖作為ISO的常任理事國,但在非遺的保護和管理過程中落實標準化管理和引入ISO認證理念的措施仍有待改善。因此,政府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的要求以及國家已推廣的相關國際標準認證機制,對相關管理者進行培訓,以提高專業非遺管理者的規范化管理意識和強化管理者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管理能力。此外,政府可把非遺傳承管理與標準化管理實施整合發展,憑借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保障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有序性和持續性,并通過公共媒體把非遺管理的潛在漏洞曝光,鼓勵全民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行動中來,滲入民眾日常生活,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貧w進程和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陳聰.淺談文化遺產保護中當地政府的作用——以九蓮燈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47-48.

朱延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2):35-36.

文冬妮,王媛.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模式[J].河池學院學報,2020,40(02):84-89.

猜你喜歡
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完形填空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