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廣東民辦高校體育“金課”建設的策略與反思

2021-03-08 17:00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金課民辦高校體育

王 磊 蔡 峰

(廣東科技學院 體育教研室,廣東 東莞 523083)

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新任務、新要求,要求全面建設高?!半p一流”本科和打造“金課”課程。因此,在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回歸本科教育的戰略契機下,一流民辦本科建設將順應未來民辦高等教育“優勝劣汰”發展的必然趨勢改變傳統粗放型、急進式擴張發展模式。

1 新時代廣東民辦高校體育“金課”的建設機遇

1.1 政策機遇:教育質量提升相關文件陸續出臺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開高等教育研討會議,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提出要徹改大學階段輕松度日的局面,提升大學課程的挑戰難度,增加本科的課程學習難度、深度以及可選擇性,激發大學生的專業志向、研學動力和理想抱負,把“水課”轉變為有難度、有深度、具有挑戰性的“金課”[1]。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強化人才培養的核心宗旨,指出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明確了“雙一流”的硬核就是一流本科建設[2]。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講話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廣東省政府頒布的《關于推進我省教育“創強爭先高地”的意見》和廣東省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要加速我省現代化教育的進程,建設具有我省特點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新路向?!盵3]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總指揮,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加強體育教育的深度融合[4]。在“雙一流”“金課”的教育目標指導下,提升學校體育的高度、難度、深度,培養學生的完全人格,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實現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5]。

1.2 時代機遇: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多元化,知識互動越來越頻繁,拓展面也越來越廣,對個人社會化發展需求的程度也更高、更全面。學生的個人社會化是塑造自我人格、參與社會與集群互動的社會活動過程,這一過程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以及職業生涯。學生的個人社會化是適應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在社會的熔爐里錘煉自我的必要條件,這也是人類社會運轉的正常程序和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延續前進的先決條件。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系統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提倡綜合素質能力的現代化教育體系中,學校體育教學的功能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對學校體育提出更具體、更全面的時代要求。學校體育中的體育課學習、課外體育鍛煉以及校園運動競賽等對學生社會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培養作用。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通過團結協作、配合程度、挑戰難度、角色扮演、組織協調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可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適應力和行為道德規范,更清晰地掌握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狀況,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在交往和互動中形成自我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個體社會化進程中學會面對各種挫折失敗,形成健康積極的意志品質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

1.3 現實機遇:區位優勢與經濟支撐為改革奠基賦能

廣東省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踐行者,是行政制度、體制措施等方面享受國家政府“優惠”政策的先行試點地區。在強大的政治、經濟支撐保障下,廣東省體育文化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尤其是目前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理念引領下,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得到全面升級。2019年3月,廣東省召開全省體育工作會議,會議內容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的重要講話,繼續開拓奮進、努力拼搏,開創新時代廣東體育強省新局面,在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方面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6]。

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教育發展水平的較高形態,是對人才進行全面、創新、健康型綜合培養的重要途徑。我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時期,實現教育現代化符合當下國情需求。

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礎,在社會需求、文化教育、素質教育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廣東省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應充分利用學校體育的文化功能、輻射功能以及經濟功能,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在強大的經濟支撐下,全面升級學校體育課程的含金量,提升體育課的適應性、高階性、挑戰性、創新性。同時,在“新時代高教40條”的總要求下,通過真正提高體育課的含金量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雙一流”的高要求下建設新時代廣東高校體育“金課”。

2 廣東省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發展的現實困境

2.1 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悖離

學科課程是最傳統的體育課程類型,以傳授體育知識和身體技能為基礎,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總體要求,以邏輯性為原則傳授運動技術和知識?;顒有泽w育課程以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運動能力等為主導,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的身體實踐感和情感創造力。目前我省民辦高校體育課程基本是以學科性課程為主,開設的體育課程主要是體育課、選修課,而活動性的課程偏少或者是幾乎沒有,忽視了學生的本體需要?;顒诱n程的缺失在整個學校體育課程設計中嚴重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實際需求,阻礙了學生主體社會化進程的發展。

2.2 技能傳授與知識育人理念相沖突

體育綜合課程主要是通過運動手段傳授運動知識,組織各種體育活動來增強學生體質、增強個體健康,讓學生全面地了解體育的功能和價值。單項課程側重體育運動文化知識和獨立的體育運動技術,強調知識和技術兩者的邏輯性與連續性。在廣東省民辦高校的學校體育課程設置中,體育單項課程覆蓋率極高,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計劃、教案方面多以單項課程為主,一個學期或者一年的體育課內容都是以一項運動為主。這樣的授課方式忽略了運動育人理念,容易造成體育課程的超載,分裂了不同體育項目知識與技術的聯系,學生體驗不到其他體育項目的樂趣。單項課程與綜合課程的脫軌剝奪了學生的主動選擇權以及了解更多體育文化知識的機會。

2.3 課程設計與學生運動需求相脫節

學校體育必修課是國家、省市教育部門或學校的統一要求,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本能力。選修課則是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偏好、能力特點來自行選擇單項運動內容的體育課程。選修課注重個人的差異性,發揮學生主體的情感能動性,滿足個性化的體育教學目標。必修課和選修課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選擇學習內容的主體,前者選擇內容的主體是體育教師,后者選擇內容的主體是學生。在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設計上兩者沒有很好地區分開,體育選修課也是按照體育教師的專項指定項目,運用同一種標準的課程難度進行單方向的技能教學,忽視了選修課應在設計課程時立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不同難度的課程選擇。學生自始至終在被動學習,學習情緒不高,無法全面認知體育的情感功能與社會價值。

2.4 課程實施受阻導致體教分離

體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人文發展程度的重要表現[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已取得輝煌成就,實現了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跨越式發展。各地方政府對競技體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在經濟保障、政策扶持、專業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不遺余力。近年來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等官方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校園體育競賽非?;鸨?,宣傳力度和組織規模都接近于職業比賽,少數高校隊伍更是配備運動康復師、體能師等高級運動人才以及先進的訓練器材,學校投入成本巨大且教學目標長遠。然而,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力度和方式上始終思維保守且目標單一,側重國家體質標準的測試任務,且課程內容缺乏創新和挑戰。課外延續性與適用性的缺失導致體育教育功能嚴重傾斜,學校體育課程在人體健康功能、運動科學知識、運動體能訓練以及日??祻椭R等方面的斷鏈也是造成體教融合機制不健全的重要成因。

2.5 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連續性不足

體育課程類型分為直線邏輯式課程和螺旋復合式課程,兩者具有互補性。兩種類型的體育課程應在統一的指導思想下運用體育課程的教學手段,深入拓展學生對某一類體育內容的認知,提高其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化程度。廣東省民辦高校體育課程基本都是直線邏輯式課程,課程的編排也是以體育教材的內容為主,通過選定傳統體育項目中最簡單的內容來進行實踐教學,比如籃球、足球、排球、田徑。單個體育項目的課程內容幾乎千年不變,教學方法、手段也較為落后,新的體育項目和現代體能訓練沒有及時融入課堂教學。尤其是進入新網絡時代,自媒體和網絡課程App的利用率跟不上形勢的需求,體育課堂線上線下聯系脫軌,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學生獲得更多體育資源的機會,造成學生對掌握體育技術與體育知識的低階性。

2.6 重智輕體的錯誤觀念依舊盛行

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然而傳統思想里對體育鍛煉的認知還停留在“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概念里,跑多快、跳多高、扔多遠這些類似應試體育教育的硬指標依然是學校體育課的重要標簽。體育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而且體育課被占用的情況仍然存在,學校體育課本身在設計過程中只注重體育顯性教育的一面而忽略其隱性育人的功能,重“教”而忘“育”。學校體育對于顯性課程的組織是有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對預期的效果亦可知。隱性體育課程包括學校體育設施、體育文化、人際關系以及師生人格特點的摩擦等。隱性體育課程作用的忽視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生活動中的感受行為情感、體育價值觀以及社會化塑造等。

3 新時代廣東民辦高校體育“金課”建設的策略

3.1 強化課程建設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

學校體育課程最微觀的問題是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去培養學生并使其具有社會性。體育課程改革要以建設“雙一流”、打造體育“金課”為中心指導思想,在體育課程大綱中要強調增強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高階性是指課程內容全面覆蓋體育技術、體育知識、體育文化、情感傳遞的有機綜合[8],通過體育手段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和鍛煉身體高階素質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的適應力。體育課程的創新性表現:一是內容要具有時代性和前沿性,新時代新體育的標準要及時更新并實踐[9]。二是體育課堂教學形式要有科學性和互動性?,F代科技手段要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具體實施,要通過技術動作的視頻回放讓學生欣賞到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起到更直觀的教育效果,要能在“教”與“學”的體育課堂互動中拉近師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情景中得到更好的情感發揮。三是體育課程評價標準要具有探索性和個性化,對于體育課的內容要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去親身探索、磨煉意志,讓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在評價體系中要更人性化地處理不同學生的分數問題,體現出能力增加值和綜合表現附加值[10]。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常常會面臨極具挑戰性的困難,在學校體育課程中增加課程的挑戰度,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受挫時的耐受能力,激發起學生挑戰困難的信心。體育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和備課時要考慮在課程內容中加入情感設想,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分配具有不同挑戰難度的內容以及可能會激發的情感設定。分群體進行難度適中的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體育課程的挑戰性,讓課程評價更有意思,同時也是觸發學生高級情感的必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度。

3.2 推進線上線下雙軌教學的常態化

體育課程改革一直是高校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打造體育“金課”的基礎[11]。體育課程改革最直觀的體現是在課堂教學上,傳統的體育課堂就是所謂的“線下”課堂,是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強調的是“教”與“育”的統一[12]。課堂上不能只是體育教師的技術動作示范,學生機械式地進行模仿。在體育課堂中要增加師生的互動交流,比如學生在進行某一關節熱身動作時,教師要進行提問,讓學生回答其中涉及的部位名稱以及經?;顒釉撽P節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益處,或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肩周炎可以利用哪些活動方法去進行物理治療,并舉一反三讓學生設計一些常見肌肉關節問題的運動治療方案,再聯系實際討論交流,活學活用。為增強課堂效果、延伸課堂內容,高校理應開展相應的“線上”課堂,利用“互聯網+教學”的模式,把“線下”課堂延伸的知識轉移為“線上”的視頻教學,通過“線上”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某一技術動作或者知識點的精雕研磨[13]。如籃球課中對行進間低手上籃的講解,通過“線上”教學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方法、腳步等,通過觀看籃球裁判的教學視頻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裁判法則,對怎樣更加合理合法運用技術動作更有直觀感?!熬€下”課堂接受的技術指導有了“線上”課堂的加深加固,兩者相互補充,勢必提升體育課程的含金量,促進學生身心全方位發展,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自主性。

3.3 創新課程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

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運動健康知識的社會普及化,催生諸多關于體育運動的新概念、新技術。廣東省民辦高校學校體育“金課”建設應在體教融合的《意見》指導下,將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概念、新理論應用于傳統體育課程中,豐富并改造目前學校體育教育中現有的課程設置。例如廣東地區籃球項目的群眾基礎相當深厚,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男子三人籃球冠軍均來自東莞民間草根籃球,利用草根球星的明星效應以及地區民間良好的籃球基因,積極開展廣東地區學校體育的籃球三人課程,推動了體教融合的改革。學校體育課程教改應在新國情背景下順應時代潮流,在教育改革的新趨勢下結合新時代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足、開滿學校的體育課程,以多種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課程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體育道德價值觀,樹立積極、健康、全面的人格。用現代化的眼光重新定位學校體育的價值,在身體發展、智力發展、社交發展、文化積累、道德培養、精神升華方面來詮釋體育的現代化教育意義[14]。

3.4 課程設計對接社會需求與職業導向

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讓國人警醒地認識到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各大視頻網絡平臺也出現大量有關體育運動訓練方法、健身減脂塑身、健康養生知識等運動健康指導教學,其中體適能、健身健美、塑身塑形以及健康飲食課程占據了運動類板塊的主要流量,內容活、指導性全面,并且方法高效、針對性強。結合高校體育“金課”教學改革,實際應用開發這類新內容、新方法,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學生在社交、智力發展上實現體育的雙通社會價值。

廣東省民辦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正迎來新時代千載難逢的機遇,是徹底實施“金課”改革的重要途徑。利用線上學習交流新方法、新知識,在線下進行新方法、新內容的探索并進行具體的課程實施,喚醒學生對健康體魄的“野蠻”需求,在情感智力方面又灌輸新知識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激活體育的社會活力,推動高校體育“金課”生活化、現代化,并在健身、益智、促群、塑美四大方面滿足國家現代化的人才需求。

4 結語

建設“雙一流”本科是提高本科教育和高素質人才培養質量的總要求,它是現代化高校本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盤,是高校體育“金課”課程改革質量的試金石,是廣東民辦高校課程改革剔除“水課”打造“金課”的理論遵循與實踐路向。綜上所述,廣東民辦高校體育“金課”課程應結合我國一流本科教育信息化2.0的研究實踐,以“金課”理念為依托,增加高階性、難度性、挑戰性內容,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體教融合機制下,明確民辦高校體育“金課”課程建設方向,彰顯體育“金課”育人的社會功能。

猜你喜歡
金課民辦高校體育
以本為本“金課”打造之精講精練與發散思維在微積分中的應用舉例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基于“金課”標準的《管理會計》課程改革思考
探討如何打造“金課”在中西醫結合眼科教學上的實施
民辦高校會計內部控制關鍵因素指標體系研究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