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2021-03-11 21:17陳保振
天府數學 2021年18期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

陳保振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改革,教育部門給教師提出的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各項的綜合能力。數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而且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只有將小學數學的知識點掌握扎實,才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數學知識既抽象邏輯性又強,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時都覺得非常吃力,有點小學生甚至剛學過的知識過幾天就忘了,這樣很難組建自己的基礎知識體系,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率。隨著教學的不斷創新。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小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將已知的知識點系統化,讓知識之間形成有效的關聯,這樣才能讓數學學習得到整體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時間與思考

引言

隨著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我們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很多不足。首先,教師對數學知識沒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太過于依賴教材和教學進度,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課時中,將知識結構進行分裂,破壞完整的教學任務。其次,教師沒有培養學生學習結構性,讓小學生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限制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及時認識到這些不足,組建一個完整教學系統,這樣才能讓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

一、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1.1不斷深入的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數學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點都是相關聯的,只是呈現的方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罷了。例如:針對數學中的“認識數字”來說,每個年級的教學過程都是按照數的意義-數的組成-數位-讀寫-數的大小比較這個順序進行學習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知識點的不斷深入,就會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組建結構體系,漸漸的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待學生對知識展開后,就能形成自己獨有的認知結構,學生就能從宏觀上掌握知識,將知識系統化,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形成基礎知識的整體意識,從根本上提升了學習的效率。

1.2通過基礎過程學習奠定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會有很多知識的教學過程和方法都是非常相似的。例如:教師在開展關于“運算律”和“量與計量”的教學活動時,這兩個部分知識點的教學過程和方法都很相似。教師要及時認識到這些相似的地方,然后在基礎教學時就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如果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非常扎實,以后學習起來就會很輕松。

1.3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積極性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是非常強的,同時數學的計算方法大致都是一樣的。例如:小學生在學習加減乘除的計算過程中,計算方法通常是按照“講算理-明算法-多應用”進行的,這種學習方法還應用于很多計算公式中。學生只有掌握了這種計算方法,才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遇到新的問題是才會愿意主動思考。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通過掌握這種方法結構的遷移,能有效的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

二、小學數學教學結構化的應用策略

1.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我國小學課程一節課的時間大部分是40-45分鐘之間,有些章節的教學內容很多,一節課的時間根本講補萬,就更沒有小學生課上練習的時間了。針對這種情況,很多教師都是講章節分成幾個課時分別講解,這樣就破壞了知識架構的完整性,對小學生的學習也是非常不利的。例如:教師在開展青島班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 教學活動時,這個單元中的教學知識點非常多,其中主要包括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好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等,教師都是講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成兩個課時。這個單元的兩個知識點中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學生想要學好這部分的知識,就要學會將兩個知識點相結合。教師可以將這個單元中的知識點先進行整合,做出一些輕微的調整,將這兩種圖形中的知識相關聯,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知識的整體性,這樣才能強化小學生的記憶。[2]

數學是邏輯性很強要一門學科,所以數學的知識整體性也非常強,每個單元之間的知識點也都是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對不同單元中的知識點進行基本的整合,不能因為其他原因將知識點進行分割,否則就會影響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開展青島班五年級上冊的二、三、四這三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時,由于這三個單元的知識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就要先將單元中的知識點進行鄭合,然后在開展教學,讓小學生在對基礎知識有了整體把握的同時,才能更好的進行以后的學習。

2.將小學生的思維結構化

小學生在對教學知識進行復習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對之前學過的知識先進行回顧,讓小學生的思維先機構化,這樣才能提升復習的效率。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復習時要掌握復習的方法,不能知識單一的進行機械性的復習,要讓學生自己學會整合知識點,提升復習的效率。

教師在開展教學互動時,要將小學生當作課堂中“小主人”,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要能和舊知識進行聯系,并且同時還能將這些知識組成完整的架構。小學生重點掌握的不是知識結論,而是得出結論的過程,通過這種學習方法就能將知識點遷移到教學之外的知識點上,在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習的效率。[3]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幾個星期或者幾個單元幾節課后要及時的將知識點進行系統化的整合和復習,在整合的過程中讓小學生能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區別,這樣他們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識點,在提升小學生綜合的能力的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教學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歸納,組建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同時還要將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這樣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數學,將教材中有關聯的知識點相融合,制定一個合理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都能得到提升。教師占在學生的角度將教學的知識組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逐漸結構化,這樣才能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娟.小學生數學思維結構化的培養途徑[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4(8):42-43.

[2]顏春紅.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課堂過程評價解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2):49-53.

3592501908289

猜你喜歡
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
引導探究,開展結構化數學教學
高中數學結構化教學探討
結構化教學,彰顯數學整體系統的教學力量
讓語文教學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
善用關聯思維 促進主動思考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