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變”與“不變”,探小說奧秘

2021-03-11 10:20王曉容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期
關鍵詞:楊志生辰變化

王曉容

王榮生老師說,閱讀活動的核心是理解,“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共識”[1]。閱讀教學的目標也該是教會學生通過閱讀活動提升理解能力。小說閱讀教學的目標該是教會學生從小說的表層信息走向深層理解。而理解,對于中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

中學生閱讀小說有“兩難”,一曰“讀完”,一曰“讀懂”。但讀懂是需要也是必要,學生缺少方法、路徑,需得到老師的指導。

筆者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四、第六兩個小說單元前曾對學生做了一個小說閱讀疑難的調查,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讀小說有“兩難”,一是小說篇幅較長,處于碎片化閱讀時代的他們難以耐心地讀完一篇篇幅較長的小說,更難以讀完像《水滸傳》這樣的長篇經典小說;二是難以透過小說的人物、情節等表層信息走到理解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意思,即難以深入理解。有不少學生提到小說主題難懂,不少學生提到《智取生辰綱》,問:“故事很精彩,但小說只是想告訴我們吳用他們很聰明嗎?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于是,筆者意識到必須教給學生閱讀的路徑,幫助他們首先能較容易地讀完一篇小說,讀完一整本小說,再沿著這些路徑,從小說的表層信息走向深層理解。

梳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教材發現,三個單元的小說都向我們展示出小說是一種含“變”的文體,一般小說,尤其是傳統小說,都有人物和情節,有情節就一定有變化;在小說人物塑造中,好的作者會追求人物的前后變化,以塑造“圓形人物”。情節與人物都是小說的表層信息,顯而易見。于是筆者嘗試把品“變”與“不變”作為小說閱讀的一個路徑,指導學生從表層的“變”,走向隱含的“不變”,并分析二者關系,進而探尋小說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奧秘,理解小說的主題。

下面就以筆者執教《智取生辰綱》為例,兼顧九年級其它小說,談一談對“品小說中‘變與‘不變”這一路徑的探索與思考。

一、品“變”,走進小說的表層信息

教材的編者在設計小說的“思考探究”時有意給學生搭建“變”這個支架,讓學生走進小說的表層信息。如:《故鄉》的“思考探究”第一題“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的變化。通讀課文,梳理這些變化,并用一張示意圖表示出來”;《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題“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變色龍》“思考探究”第一題“小說中,隨著‘狗的主人是誰的猜測不斷改變,奧楚蔑洛夫的態度和裁斷也左右搖擺”;《孤獨之旅》的旁批“與之前的茫然、恐懼相比,暴風雨中的杜小康表現是怎樣的?體會他的變化”。所以品“變”是走進小說的第一步。

《智取生辰綱》屬于傳統小說。傳統小說是以故事情節為基本模式的,它主要關注人的外部生活世界,缺乏對心理世界的探求。鄧彤博士認為,這一類小說的閱讀教學“重點是把握人物活動的愿望、障礙、行動,從這些方面去讀情節”[2]。傳統小說中變化更明顯,那么從品“變”入手,進而發現“變”中之“不變”,在品“變”與“不變”中把握人物活動的愿望、障礙、行動,應該也是可行的,且是易行的。

基于此,《智取生辰綱》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梳理情節,扣住題目品析吳用一方的“智取”;第二課時通過品“變”與“不變”,讀懂小說主題。重點在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從小說的結局——楊志的失敗切入,設計問題:“楊志丟失生辰綱后‘說不得,其實他內心有很多話想說,他當時會說什么呢?”學生體會楊志當時的心情,不難感受到楊志的自責、后悔。由楊志的心里活動引入對楊志在押送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楊志此時心情復雜,后悔自責。那么楊志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是不是擔不起押送生辰綱這個重任呢?”學生重點讀“押送”部分,發現楊志小心謹慎、聰敏機智、經驗豐富、用心盡責,可謂“智送”?!凹热粭钪疽彩恰撬?,那么遇到吳用等人的賣酒計時他怎么又不智了呢?”轉入對敗因的探究,就會發現楊志一方的內部矛盾和楊志的性格。這時老師給學生指明路徑:品變化——品矛盾的變化和品楊志的變化。通過品楊志內部三方人物(楊志與老都管、虞候、眾軍漢)的言行變化來品楊志內部的矛盾變化。楊志內部人物的變化顯而易見,所以首先發現變化、品變化,這個任務尚不大難,學生比較原意去做,比較容易進入文本細讀,解決“讀完”的困難。

教材中“思考探究”的第二題編者也有意提示學生關注楊志的變化:“楊志是課文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處處小心,時時留意,最終還是中了吳用等人的計,丟失了生辰綱。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楊志言行的語句,說說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丟失生辰綱的原因有哪些?!钡幷叩倪@個提示比較含蓄,加上《智取生辰綱》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小故事,學生的閱讀很容易停留在這個小故事里,對人物的認識有失偏頗,對人物、情節背后的主題無從知曉。比如學生容易得出的結論是押送路上楊志性格急躁粗暴,丟失生辰綱的原因就是吳用等人的足智多謀和楊志暴躁引起的內部矛盾,因此得出“做人不能太急躁,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之類的理解?!吨侨∩骄V》是節選自《水滸傳》的,老師需指導學生把節選的內容放入整本《水滸傳》中去,聯系智取生辰綱之前的章節,關注楊志性格的變化,才能深入理解。

楊志在《智取生辰綱》中表現出性格暴躁,輕則痛罵,重則要打,但前文有更多的篇幅寫楊志,楊志并非這樣暴躁沖動的人,在這里他為什么變成這樣了?這就把學生從表面信息引入深層思考。設計問題“楊志急躁粗暴造成了矛盾的爆發和加深,那么楊志本來就是這樣的性格嗎”,把學生指引到“楊志賣刀”和“北京城比武”的情節,學生就會發現以前楊志隱忍、耐心、理智,尊重下層人,而智取生辰綱中急躁粗暴,楊志的性格變了。最后,楊志的命運也變了。

學生在品“變”的過程中,落實了熟悉小說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等小說教學的基本目標。品“變”,又為深入文字品“不變”做了鋪墊。

二、品“不變”,走向小說的隱含信息

如果僅僅梳理“變”,學生的理解難以深入,老師還要指明下一路徑:品“不變”,引導學生從表層信息進入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中去。

學生最初的理解是楊志的粗暴急躁造成了內部矛盾,然后分析了楊志并非一直是個粗暴急躁的人,而是在此回中變了性格,表現反常,那么一定有深層的原因促使他改變。老師順勢拋出問題:“是什么造成了楊志內部矛盾變化和楊志的變化?”但這是學生的難點,這時也需要老師指導路徑——品“不變”。

學生很容易便能發現天氣酷熱是小說中的一個“不變”因素。天氣炎熱是矛盾爆發的原因,而天氣持續酷熱,使楊志越來越急躁,楊志內部矛盾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失敗。天氣熱在小說中屬于傳統小說觀里的“環境”要素,這個環境要素在文中一共出現了二十多次,它促使矛盾一步步加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發現這個“不變”后,學生又驚喜地發現,小說中白勝唱的歌不是白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燒”同樣在說天氣很熱,卻不只是在反映天氣熱,更重要的是給楊志一行人的矛盾沖突火上澆油。本來楊志等人就感覺到酷熱難耐,他這一唱,就更讓人感到熱得無法忍受,于是矛盾再度升級,以致于楊志為了緩和一下矛盾,在吳用等人一番精心表演后心存“酒中無毒”的僥幸,不得不妥協。此時老師追問:小說借白勝唱歌上岡巧妙地反映并利用了天氣這個因素,可謂一處“妙筆”,那么剩下三句歌詞又反映了什么呢?學生馬上發現,其余三句歌詞同樣暗藏玄機,“野田禾稻半枯焦”反映人民生活困苦,“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反映當時社會的不公平、不合理。

學生由此發現小說中還暗藏著“社會環境”這一因素。老師借此引導分析文中隱含的社會現實,學生再次品讀老都管、眾軍漢的言行,發現楊志內部的社會關系不合理這一點一直沒有變。楊志在押送團隊里雖為領導,但他的地位、權力卻不是最高的,地位、權力最高的人竟然是老都管。眾人有意見有訴求時一開始都是找老都管的,因為老都管能制約楊志;老都管罵楊志的話里抬出自己的身份,說自己是太師府里的奶公,卻能使“無千無萬的門下軍官”對他“諾諾連聲”,指出楊志是個“遭死的軍人”,老都管的話把楊志一方的人物關系講得清清楚楚,把楊志的尷尬地位說得明明白白。這個關系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前文是有伏筆的,原著第十六回開頭部分,梁中書挑選楊志去押送,楊志聽說要派老都管和虞候,直說“楊志去不得了”,梁中書問去不得的原因,楊志就說明了這種關系,也預示了失敗的結局。

三、品“變”與“不變”的關系,走向對小說的深層理解

重點和難點是品“不變”,因為“不變”難以發現,更難發現的是“不變”與“變”的關系。

學生的疑難正是小說的人物、情節跟小說的主題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指導學生發現“不變”后,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在《智取生辰綱》這篇小說里,是不變的環境決定了情節和人物的走向。這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天氣持續酷熱,這是自然環境,它促使楊志一方的內部矛盾從暗面走向明面,并一步步加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而社會環境的不合理是造成楊志一方內部矛盾的根本原因。盡管楊志十分精明能干,擔著團隊的領導責任,但他在這個團隊中是沒有實權的,因為他的地位沒變,始終被壓在老都管下面,他始終是不被信任的,梁中書雖然千挑萬選選了他,但仍然找個借口派個老都管監管著他,這是不合理的,這就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在這樣不合理的社會里,楊志的團隊內部矛盾是始終存在的,一經特殊環境——天氣持續酷熱的觸發,就會暴露出來并逐漸加劇,楊志必然失敗,他的命運必然不能有正常走向,而是從一個有切實的理想、有高貴的出身、有高強的武藝、有經驗有謀略的“四有青年”走向梁山草寇的悲劇。

給了學生尋找“不變”的路徑,學生在理解小說主題的時候就不會只是貼一個“反映了社會黑暗”這樣一個標簽了事,而是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這也是教學生“以文解文”[3]、建立文本“信息元”之間聯系的一個有效方法。這個方法即是給學生一條讀懂小說的路徑,從這一篇習得的方法路徑,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推廣到一類甚至一整本小說。

比如,拓展部分設計問題:“思考:1.林沖的故事中有哪些變與不變?《水滸傳》中有哪些變與不變?試選一例談談自己的理解。2.讀《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分析小說中的‘變與‘不變及二者關系,說說對小說主題的理解?!?/p>

思考林沖故事中的“變”與“不變”,進而思考整部《水滸傳》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的。目的是把從學習這一篇的經驗運用到這一本中,促進對整本書的深度理解。第六單元《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眾鄉鄰對范進態度的變化、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又是什么“不變”造成的呢?這也是《儒林外史》想反映的問題。

教材的第四單元雖然是現當代小說,但《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兩篇小說里面同樣有變與不變,閏土變了,楊二嫂變了,“我”也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也變來變去;九下《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態度和裁決變來變去。其中的“不變”也往往是造成“變”的原因?!豆枢l》中不變的是城里和鄉下同處于辛亥革命失敗后亂糟糟的社會大背景下,還有故鄉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沒有變,前一個“不變”造成閏土、楊二嫂等人外貌、生活狀況的改變,而后一個“不變”最使“我”感到悲哀,因為它是“我”和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的根本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不變的是當時人們對金錢的極度欲望和把希望寄托在一夜暴富及他人身上的不合理想法;《變色龍》不變的是將軍的地位和人性中媚上欺下的丑惡?!豆陋氈谩分刑J葦蕩的景物并沒有變,但杜小康眼中的蘆葦蕩是變化的,原因是杜小康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他的心境投射到了蘆葦蕩,在這里蘆葦蕩的“變”與“不變”擴展了景物描寫的功能——塑造人物形象?;蛟S同樣可以用這個路徑去解讀。我們曾經讀過的名著《駱駝祥子》主人公形象、命運也變了,變是由什么決定的,作者就是想反映什么。

教學生閱讀小說的時候,給學生指明路徑:不僅關注小說中的“變化”,更要關注“不變”,并分析“變”與“不變”的關系,建立文本“信息元”之間的聯系。指明這條路徑,也許學生再讀小說的時候,就可以解決“讀完”和“讀懂”兩個困難,透過表層信息探尋到更多隱含的奧秘,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7.

[2]王榮生.小說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2.

[3]陳日亮.“我即語文”:回歸物之本然和人的自身[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18(9):8-9.

猜你喜歡
楊志生辰變化
陳毅詩記贛南游擊戰
“《智取生辰綱》:于‘智’的角逐中觀情節之妙”教學設計
生辰感懷
施招美男計,精致利己主義男被自己坑了
這五年的變化
生辰有感
經理人的六大變化
喜看猴年新變化
變化休想逃過我的眼睛
楊志無志枉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