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情緒療法在社會工作者心理調適中的應用

2021-03-16 05:26劉慧芝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 2021年9期
關鍵詞:心理調適社會工作者

摘要: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的培養,社會工作者的個體發展應該與行業發展辯證統一。學界中,對于社會工作的研究較多的集中在服務對象系統,但是卻忽略了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過中自身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本文從社會工作者心理健康角度切入,在理性情緒療法的視角下,檢視社會工作者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對其非理性信念進行梳理分析,根據不同的非理性信念提出了應對策略,以期推動社會工作者在專業領域中更好地發揮專業力量。

關鍵詞:理性情緒療法;社會工作者;心理調適

分類號:G441

2011年,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中間特別提到了要大幅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而心理素質也是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質之一,關注社會工作者的心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身處一線又處于實務摸索階段的社會工作者的心理是否能夠適應實務中倫理或者價值觀上的沖擊,以及怎樣適應,都是我們值得探討和應對的問題。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社會工作的正效應,凸顯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我們必須對社會工作者,尤其是經驗不足的社會工作者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檢視疏導。只有妥善地處理好可能或已出現的社會工作者心理問題,才能避免在社會工作各領域中負效應的產生,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工作在中積極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工作學生,缺乏實務經驗的他們將面臨著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心理上大多處于脆弱狀態。特別是在面對需要處理的多重矛盾時,這種無助、脆弱甚至絕望的心理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當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專業服務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刻檢視自己是否具有非理性信念。一方面,這有利于增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會工作者對于自身的心理調適進行及時的反饋。運用理性情緒療法進行積極的情緒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恐懼、慌亂等不良情緒。

二、社會工作者常見的非理性信念分析

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到實務工作中時,因為常常出現一些非理性信念,這樣的情況不僅造成社會工作介入過程阻礙重重,更在無形中侵蝕著社會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理性情緒療法也稱ABC理論,是由艾利斯提出創立的。A表示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表示個體在誘發性事件后產生的信念(Believes),也就是對事件的看法、評價和解釋;C表示繼誘發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Consequence)。之前傳統的觀點認為,事件A直接引起了結果C,但是艾利斯卻認為是由于當事人對于事件A的看法B引起了結果C。艾利斯還總結了11種非理性的信念,20世紀70年代之后,美國心理學家威斯勒則進一步把ABC理論中的非理性信念歸為3大類:災難性思維方式、絕對論者思維方式、合理化。[]

1.災難性思維方式(catastrophic thinking)

毫無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對于自己能否幫案主“助人自助”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使大部分人沒有安全感。一旦最后的實際效果收效甚微,或者說本就處于多重困境中的案主在社會工作者的專業介入下矛盾越來越多,有的社會工作者就會認為是不是由于自己的無效介入導致了情況越來越糟,認為這是無法挽回的災難,甚至覺得自己糟透了,并且自己把自己引向極端的負面情緒中。[]社會工作者作為普通人,難免會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和消極想法,這種心理雖然是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是社會工作者依然可以通過理性情緒療法來審視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2.絕對論者思維方式(absolutist thinking)

有些社會工作者會把自己當作“救世主”,認為自己應該拯救所有人,不顧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甚至會陷入“我必須幫助案主脫離困境”這樣的想法之中,這是一種非理性的信念,如果帶著這種想法工作,反而可能會給其他工作人員造成更多的麻煩,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移情、反移情等。所以社會工作者應結合實際情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

3.合理化(rationlization)

合理化思維是指個體將原本不合理的情理、事物等包裝成合理的,然后強迫自己接受。當人們對一件事情或者社會現象認識不清時,就會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認為大眾所認同的東西就是合理的東西。有些社會工作者對于自己的專業能力認識不清,認為自己是專業出身的,專業理論扎實,就將實務能力理想狀態合理化,認為情況不會變的更嚴重,而這種不合理的僥幸心理,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嚴重后果。

三、社會工作者心理調適的應對策略

雖然社會工作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人在情境中”理論、認知行為理論、ABC理論等心理治療模式,并且這些理論具有靈活性、包容性等特點。[]這些理論的研究都在討論如何在實務中更好地應用在社會工作介入工作中,雖然助人自助是專業社會工作者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但社會工作者可能也需要在心理治療模式下首先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況,在社會工作介入案主時,有很多環節的開展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某些特殊問題難以解決還會產生一種有心無力的局面。

一些非理性的心理反應不僅會影響到社會工作的介入過程,還會造成當事人創傷后應激障礙,因此要高度重視社會工作者在工作開展初期時產生的不良心理,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調適,促進社會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心理服務關系到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針對社會工作者進行有計劃的心理檢測、引導等舉足輕重。[]理性情緒療法以改變當事人的非理性認知為核心治療觀點,通過心理診斷、領悟、修通和鞏固認知幾個階段為治療過程,為調適社會工作者由于諸多非理性的認知和評價導致的情緒和心理問題提供了方法指導。[]

1.檢視不良情緒,合理宣泄情緒

社會工作者產生各種情緒都是正常對心理應激反應。社會工作要及時檢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及其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制定所要達到的情緒及行為目標。[]

作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第一,在介入工作中時第一步需要對自身的資格能力進行審視。具體包括需要認識到自身是否具備相關教育和訓練背景,是否具有選擇適切咨詢方法能力,是否有持續的在職訓練和督導資源。第二,作為專業社會工作者應該理性看待在實務工作中出現的服務受阻、工作經驗缺乏、服務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應樹立出現問題就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不斷地發現缺陷,總結經驗,為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工作體系奠定充分的實務基礎。第三,社會工作者必須認識到要獲得更高層次的認同感需要以更高質量的專業服務為基礎。為了能夠提供更高層次的專業服務,社會工作者首先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通過“我此刻適什么樣的心理、這種心理和我的認知有關系嗎、我的認知是正確的嗎”這幾個問題,來診斷自己的非理性心理和自己的非理性認知是否存在直接的邏輯關系。在學會接受焦慮或其它負面情緒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不斷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明確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才是高質量社會服務的根本保障。第四,社會工作者還應該在服務中多聽、多看、多學習,以便及時掌握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更新心理學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儲備。對自己無法或沒有把握提供專業服務的工作需及時尋求督導幫助。

2.認識非理性信念,改善認知偏差

當社會工作者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或癥狀性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尋找并認識這些癥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諸多非理性心理是因為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認知和信念產生,采取干預措施也需要有針對性,當社會工作者產生一些災難化、絕對化、合理化等非理性的思維方式時,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學會運用一些非理性信念量表來檢視自己的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然后找尋這些非理性信念的來源。如果自己無法識別,可以向督導或者相關心理工作者將在服務介入過程中真實的心理感受講訴出來,然后由督導或者心理醫生便可以通過進一步引導,找出社會工作者的非理性信念,并放大、夸大這些非理性信念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會導致的嚴重后果。[]

3.擺脫不合理信念,鞏固正確認知

前面兩個階段主要是改變不合理認知的種種調適,社會工作者一方面在接案初期尤其是和案主建立關系期間,要與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駁。社會工作者首先需要以平和的心態接受一些自己沒有經歷過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無論受何種因素,當社會工作者無法以客觀態度面對一些情況時,及時尋求督導或心理醫生的幫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改變認知的階段,社會工作者只是初步形成正確的認知,還沒有完全內化吸收,實現內在的穩定性和其他價值觀念的有機融合。為此,需要繼續工作中加強對合理信念的實踐和運用,逐漸鞏固正確認知。

四、總結與反思

我們看到了當下國內社會工作者在心理建設上的不足之處。在分析理性情緒療法的框架下,解讀了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領域中可能所面臨的心理困境,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社會工作的不良情緒以及心理調適給出了建議和對策。但不足的是,文章對社會工作者遭遇的外部困境的探討還不夠全面,根據“人在情境中”的理論,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心理不適問題仍然有未涉及到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在資料訪談搜集整理、具體工作經驗總結分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N]. 中國社會報,2011-11-09(003).

[2] 龔艷.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ABC模型”及其邏輯變革[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9,33(03):37-41.

[3] 王曉芹,丁芳.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1):39-41.

[4] 陸士楨,李洪儒,呂文康.心理社會理論體系下理性情緒療法的本土化研究——以一項青少年社交焦慮失協癥治療個案為例[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0,35(04):25-32.

[5]盧俊,陳成文.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看社會工作的專業化發展[J].學海,2020(06):142-147.

[6] 董洪哲.理性情緒療法視角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共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治理[J].醫學與社會,2020,33(05):105-110.

[7]陳朵多,張一奇.理性情緒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小組中的運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9(30):40-43.

[8]江靜.理性情緒療法在信訪社會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7(34):44-45.

作者簡介:劉慧芝(1996-12),女,漢,湖南懷化,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研究。

1064500520280

猜你喜歡
心理調適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現狀及對策
重大災難中社會工作者的心理自助之路
自我賦能到社會參與的行動反思
馬戲團
我國女性社會工作人員的激勵機制研究
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實踐學生心理調適初探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法
高職女生擇業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
老莊的“和諧”思想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調試
高三,我這樣幫學生進行心理調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