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中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

2021-03-17 03:10王永剛宗超
世界復合醫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開腹直腸出血量

王永剛,宗超

泰安市中醫二院外科,山東泰安 271000

結直腸癌主要是多在直腸、 直腸乙狀結腸交界區域發病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死率,位居惡性腫瘤第3 位[1-2]。 此類病癥發病早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從而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進展為中晚期,病死率極高,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危害[3-4]。 外科手術仍是治療此類患者的主要方式,手術能夠將病灶組織進行有效切除,以此達到延緩病情進展功效, 然而開腹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手術過后易并發較多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恢復[5]。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手術后因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已逐漸在臨床廣泛應用[6]。 但目前臨床對腹腔鏡手術在中晚期結直腸癌中的安全性與根治性尚存爭議。 基于此,該研究選取 2020 年 2 月—2021 年 2 月收治的94 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開腹手術為對照,分析腹腔鏡手術在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價值,旨在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用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94 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 納入標準: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患者知情同意;病歷相關資料完整;均有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存有神經疾病患者;肝、腎等臟器功能不良者;依從性較差者;全身性感染者;凝血功能異常者;近期服用抗氧化劑、激素等藥物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存有全身免疫性疾病者;存有手術相關禁忌證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7 例。其中對照組男 26 例,女 21 例;年齡 37~68 歲,平均(51.29±2.84)歲;腫瘤部位:31 例直腸,16 例乙狀結腸; 腫瘤臨床分期:28 例Ⅱ期,19 例Ⅲ期; 體質指數 (BMI)19~27 kg/m2, 平均(23.28±0.17)kg/m2。 觀察組男 27 例,女 20 例;年齡 38~69歲,平均(51.32±2.89)歲;腫瘤部位:30 例直腸,17 例乙狀結腸; 腫瘤臨床分期:29 例Ⅱ期,18 例Ⅲ期;BMI 20~28 kg/m2,平均(23.31±0.19)kg/m2。 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進行開腹手術治療 完善術前常規檢查,并做好腸道準備,平臥位,全麻;取腹部正中切口,經常規探查后, 分離顯現結腸系膜血管, 對四周淋巴結進行清掃,同時切斷腸管,吻合腸端,檢查吻合情況;之后清洗腹腔,置管引流,閉口,術畢。

1.2.2 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 術前準備與對照組相同,硬膜外麻醉,平臥位;構建人工氣腹,維持氣腹壓力為11~13 mmHg,并放入腹腔鏡鏡頭,對腹腔進行觀察,確定腫塊等具體狀況; 之后以超聲刀將患者的直腸兩邊腹膜、乙狀結腸、降結腸側腹、腸系膜剪開,并在肛門齒狀線上5 mm 部位將直腸黏膜切開,分離直腸黏膜3 mm,將直腸肌鞘切斷,施以全直腸系膜切除,并對腸系膜下動脈進行游離;向下游離骶前與直腸四周的疏松組織,對淋巴結進行清掃; 拖出正常結腸與直腸黏膜齒狀線上緣切緣吻合;確定吻合情況,檢查有無狹窄、出血等現象,清洗傷口,留置導管進行引流,縫合切口,術畢。術后密切觀察兩組生命體征,并確保水電解質保持平衡,同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均觀察至術后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②術后恢復情況:記錄患者肛門排氣、創面愈合、下床活動、住院時間;③炎性因子水平:于術前、術后1周采集兩組清晨空腹5 mL 靜脈血, 離心獲取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其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④免疫功能:同樣采集兩組術前、術后1 周晨起空腹3 mL 靜脈血,離心獲取血清后,以流式細胞儀測定其免疫功能有關指標(CD4+、CD8+、CD4+/CD8+);⑤并發癥:隨訪 3 個月內,記錄患者出血、腸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發生狀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來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 值P 值235.68±15.47 185.73±13.59 16.630<0.001 12.59±2.36 9.27±1.72 7.794<0.001 132.56±10.62 98.37±9.21 16.674<0.00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肛門排氣、創面愈合、下床活動、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d]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 值P 值3.85±0.76 2.14±0.52 12.731<0.001 13.62±2.57 8.34±1.79 11.558<0.001 5.26±1.21 3.32±0.84 9.029<0.001 15.29±3.17 11.38±2.53 6.609<0.001

2.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 IL-6、TNF-α、CRP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 1 周 IL-6、TNF-α、CRP 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 值P 值IL-6(ng/L)術前 術后1 周39.48±3.54 39.52±3.59 0.054 0.957 59.67±5.29 43.78±4.59 15.554<0.001 TNF-α(ng/L)術前 術后1 周51.25±4.69 51.18±4.62 0.074 0.942 64.67±6.25 57.36±5.31 6.111<0.001 CRP(mg/L)術前 術后1 周5.85±1.23 5.91±1.27 0.233 0.817 30.59±3.47 24.35±3.09 9.207<0.001

2.4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 CD4+、CD8+、CD4+/CD8+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術后 1 周, 觀察組 CD8+較對照組低,CD4+、CD4+/CD8+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對照組(n=47)觀察組(n=47)t 值P 值CD4+(%)術前 術后1 周CD8+(%)術前 術后1 周CD4+/CD8+術前 術后1 周38.49±3.47 38.53±3.52 0.056 0.956 23.56±2.41 29.33±2.67 10.998<0.001 28.31±1.64 28.25±1.59 0.180 0.858 34.95±2.87 31.52±2.35 6.339<0.001 1.36±0.25 1.37±0.28 0.183 0.856 0.67±0.13 0.93±0.19 7.743<0.001

2.5 兩組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較對照組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5。

表5 兩組并發癥對比[n(%)]Table 5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討論

結直腸癌作為臨床多見的病癥, 近年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轉變,此病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8]。 早期結腸癌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經臨床確診時多已處于中晚期, 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需及時施以科學規范的治療[9-10]。

針對中晚期結直腸癌, 以往臨床多選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此手術可在直視狀況下對腫瘤病灶進行切除,療效肯定,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周期[11-12]。 雖然開腹手術具備一定優勢,但造成的損傷較大,術后需較長時間恢復,受長期的臥床等因素影響,術后易并發較多并發癥,無法滿足臨床所需[13-14]。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切口長度、手術、肛門排氣、創面愈合、下床活動、 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IL-6、TNF-α、CRP、CD8+、并發癥發生率為6.38%, 較對照組的21.28%低,CD4+、CD4+/CD8+較對照組高,提示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更能夠縮減出血量,縮短術式操作時間,并有效減少對患者免疫系統的損害,有利于抑制機體炎性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以加快患者術后恢復。 原因在于腹腔鏡手術無需建立較大切口,僅需作一小切口即可施行手術,故術中出血量少[15-16]。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38%,較對照組的21.28%低,主要在于在腹腔鏡的協助下,術者能夠對病灶及周圍解剖組織結構進一步明晰,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可避免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從而進一步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17-18]。孫百順等[19]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86%, 較低于對照組的39.47%(P<0.05),與該研究結果類似。 由此更進一步地顯示,腹腔鏡手術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手術創傷、出血等會引起應激反應,給免疫功能構成較多危害,導致炎性因子過量釋放,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且影響程度與創傷大小及出血量相關。 而腹腔鏡手術切口及對病灶周圍組織造成的創傷較小,引起的應激反應亦相對較為輕微,有效減輕對免疫功能抑制, 從而最大程度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0]。但該研究存在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等不足,可能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及可信度造成一定影響。 臨床在后續研究中還應擴大樣本納入量, 深入分析腹腔鏡手術對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遠期預后的影響。

綜上所述, 腹腔鏡手術在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作用明顯,在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方面較開腹手術更具優勢,并能夠保護免疫功能,有效減輕炎性反應,以此加快患者恢復,值得應用。

猜你喜歡
開腹直腸出血量
稱重法和升級容積法并用對產后出血量的估算調查
便血建議做直腸指檢
經會陰和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綜合護理對無痛分娩產婦出血量及新生兒評分的影響
應用氨甲環酸對髖關節置換術出血量的影響
腹腔鏡下肝切除術中轉開腹的相關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鏡與開腹改良直腸前切除術治療成人重度直腸脫垂的對比研究
腹腔鏡與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的對比研究
腹腔鏡與開腹直腸前切除術的近期療效對比分析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應用氨甲環酸灌注關節腔以減少術后出血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