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偽裝與展演: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審思與探幽

2021-03-24 10:11史文祺穆佳瀅
理論導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利己主義集體主義青年

史文祺 穆佳瀅

摘 要:“精致”利己主義作為“新”概念,本質是由來已久的利己主義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的最新變種,早已伴隨資本的發展悄然入場。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思潮形成是多要素作用的結果,既是外來意識形態的沖擊,又是市場經濟背景下青年自身內在的轉化。作為一種新興社會思潮,看似是青年對自身利益的追尋,實則是利己主義的變種與升級,并竭力通過融入集體、構建為集體主義服務等幻象,以更高級、更隱蔽的方式滿足個人利益訴求。深刻洞悉“精致”利己主義的演進邏輯、生成原因與表現樣態,對于消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實現個人與集體在更高層面上的“復歸”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年;“精致”利己主義;集體主義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3-0105-08

利己主義(egoism)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國家篇》中,源于拉丁語ego,后在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的洗禮下逐漸衍化為對人性、人權及人的欲望的渴望與追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熬隆崩褐髁x建基于利己主義,并不具有明確的學術內涵,其盛行并引起社會熱議源于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肺腑之言?!熬隆崩褐髁x究其根本,是對利己主義的美化與偽裝,是更高級、更隱蔽、更“含蓄”的利己主義?!扒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盵1]青年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回觀當下社會,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層出不窮,為社會和自身發展蒙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深入探究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形成、發展規律,是透視其內在表征、批判當代危害的重要前提。

一、濫觴與勃興:“精致”利己主義的進化歷程

“精致”利己主義作為“新”概念,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其尋根溯源,才能準確找到“精致”利己主義的時代定位、正確理解這一思潮對青年施加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對任何一種社會思潮的考察絕不能脫離現實經濟、政治的發展。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只是在歷史過程中才孤立化的?!?[2]充分考察利己主義的歷史軌跡,對把握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通過對中西方社會變遷的考察,系統論證“精致”利己主義的由來與當代發展。

“精致”利己主義的概念源自西方,其變遷按照歷史階段可劃分為五個時期:原始社會個人與集體一致時期、封建專制中“原子式”的個人涌現時期、政治革命中個人主義萌發時期、資本主義興起中極端利己主義形成時期、相對穩定階段中利己主義“精致化”時期。

原始社會時期個人與集體具有同一性,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尚未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清晰表明了在人類發展的“童年”,生產力尚處于十分低下的水平,與之相適應的是血緣家庭與原始氏族,“這種簡單的組織,是同它所由產生的社會狀態完全適應的” [3]186。而以家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生產資料是共有的,即共產制的。這一時期,個人為了能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必須要以血緣關系為集體紐帶。氏族作為一個共同整體,個人與生產資料是通過集體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原始氏族中的個人與集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具有一致性?!袄骸被蚴恰袄北举|上是同一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氏族制度內部,還沒有權利和義務的分別”[3]187。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私有制的產生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經歷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剝削階級、奴隸制和封建專制應運而生,以血緣團體為基礎的原始氏族逐漸被以地區團體為基礎的國家所代替。此時,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尚未分離,私有財產被政治化,私有制的直接實現就是政治的實現。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中世紀,政治制度是私有財產的制度,但這只是因為私有財產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盵4]42-43個人完全淹沒在市民社會的外殼即政治國家之中。個人的物質生活與政治生活處于相互粘連的狀態,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樣通過政治形式表現出來,人變成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政治動物”,《論語》中所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鮮明的例子。政治國家作為外在的集體,其本身是“虛假的共同體”,個人雖然如原始氏族時期一樣被自然固定在其內部,但這種同一性本質上不過是用黑格爾所謂的“內在必然性和外在目的性” [5]掩蓋起來的個人與集體的裂隙,用政治表達加以特殊化的利己主義依然逃不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原則。此時,利己主義一方面尋求政治表達,另一方面又困于形形色色的天然尊長中。一句話,封建專制時期“原子式”的個人是消極的、被動的、靠倫理道德聯結的虛幻實體,隨著“政治人”與“經濟人”的分離,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必然悄然出現。

政治革命時期是將作為經濟生活的市民社會和作為政治生活的國家相分離的過程,是私有制掙脫束縛的必然結果。政治聯合被經濟聯合取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類今后不應該再通過強制即政治的手段,而應該通過利益即社會的手段聯合起來。它以這個新原則為社會的運動奠定了基礎?!盵4]533這一時期,個人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個人與集體的實際分裂應運而生,個人主義思想逐漸萌芽。托克維爾認為個人主義是一種溫和的利己主義,盧梭、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都極為重視個人的自由、價值、觀念等,人們在反思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專制制度束縛人的否定。正如馬克思指出:“民族的利己主義是和封建等級的利己主義相對立的普遍國家秩序的自發的利己主義?!?[6]153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指出這一階段的個人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利益升格為個人與集體聯系的紐帶,人在物質利益中找尋個人實現;另一方面外在的集體聯系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個人不可能完全脫離集體的制約。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對這一個人“一分為二”的現象作了深刻剖析:猶太人只能通過金錢來解放自己,猶太精神本身就是“實際需要,自私自利” [4]191;個人精神已與現實市民社會的物質生活發生分離,“世俗的”神就是金錢,“世俗的”禮拜就是做生意。同時,更為清晰地指出這種個人的二重性是通過貨幣制度展現的:“現實的世俗的猶太精神,因而也連同宗教的猶太精神,是由現今的市民生活所不斷地產生出來的,并且是在貨幣制度中最終形成的?!?[7]307

很明顯,在馬克思視野下,個人主義在“猶太精神”中升華了,猶太人問題絕不僅僅是“猶太人的問題”,而已上升為“當代普遍問題”。個人主義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條件下進一步發育成熟,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形成獨特的極端利己主義,個人與集體對立更加深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通過批判施蒂納的“唯一者”駁斥其利己主義觀點。施蒂納很準確地洞悉了利己主義特征,即:“利己主義并不考慮作出什么犧牲,給出什么東西,他只簡單地決定:我需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并且就得給我拿來什么?!盵8]隨著資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資本主義制度逐漸確立,商品生產本身具有指向性,身處其中的個人自然逃不脫資本邏輯的支配。對金錢這一財富抽象物的依賴,使得原本個人與生產的關系完全倒置,生產變為目的性支配了一切現實的個人,利己主義特化為一切以自身利益出發不惜損害集體利益的極端思想。馬克思把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定義為:“實際需要、利己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原則?!盵7]52資本主義的利己主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現出來的,需要明確的是,利己主義本身具有雙面性: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利己觀念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恩格斯明確肯定,任何思想與意識都絕不能脫離物質利益來談,否則就會陷入唯心主義的深淵,所謂“‘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 [7]286;另一方面,基于資本主義的獨特歷史階段,利己主義逐漸扭曲為一種不惜破壞集體利益、牟取自身利益的短視行為,其本質是與人的本質相背離的,即“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 [9]15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赤裸裸的資本擴張走向結束。外在來說,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的普及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使得意識形態構建被更加重視;內在而言,社會道德與倫理的內在規約性增強,試圖通過上層建筑調節現代社會個人與集體的對立性??墒?,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是資本主義“本質性的存在”,于是經濟利益又一次被掩蓋于“溫情脈脈的面紗”背后。這種倫理學層面的掩蓋并不能徹底抹殺個人對物質利益的利己主義追求以及消除利己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實際分歧,利己主義只能“另辟蹊徑”,通過包裝改頭換面,以另一種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利己主義在這一歷史時期呈現出新的樣態。隱蔽性、精致化成為了利己主義的關鍵詞,即“精致”利己主義。一言以蔽之,“精致”利己主義是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的特殊形式。本質上來說,無論其包裝的如何精巧、如何奪人眼目,其利己屬性依舊是無法消除的絕對存在。

綜上,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精致”利己主義思潮的形成與所有制的發展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根植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固有矛盾中。這成為我們分析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形成的重要依據。

二、隱蔽與偽裝: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生活表現

資本主義的侵襲,“逼促”愈來愈多青年朝向“精致”利己主義方向發展。近年來,“偽青年”“啃老族”“佛系青年”等標簽化青年群體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兩極爭論?!熬隆弊鳛椤袄褐髁x”與現代社會合謀共筑的衍生物,作用到青年群體身上,成為當下部分青年的癥結所在。正確認識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生活表現樣態,把握其獨特的群體特征與生存境況,掌控該思潮建構、解構與重構的邏輯呈現,對挖掘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深層肌理、重塑新時代青年社會認知與價值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北京大學錢理群先生寫到:“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10],“這樣的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要害,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10]。在現代消費社會,利己主義與“精致”合謀并“無意識”地成為當下越來越多人為人處事的價值選擇?!熬隆币辉~有細密、精細之意[11],“精致”利己主義是“利己主義”的一種較為隱蔽的表現形式,雖以“精致”二字為“利己主義”傾向披上一層看似合理合法的外衣,實則并沒有改變“利己主義”的自私本性,沒有改變其對自我犧牲精神的批判態度??偟膩碚f,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表現態勢。

一是“精致偽裝”的生活樣態與“利己自私”的價值追求相雜糅。所謂“精致”利己主義,是與“粗陋的”“粗鄙的”“粗俗的”利己主義不同的青年樣態?!熬隆崩褐髁x者并非“我爸是李剛”似的大肆呼喊宣揚,通俗直接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處處宣揚飛揚跋扈、狐假虎威的霸匪之氣,而是將個人利益尋求藏匿于“精致”與“偽裝”之中。這些人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情商和智商,精通世俗,善于交際,他們既有收獲名利、取得利益的訴求,又礙于面子,想要獲得“好名聲”。于是這些“聰明人”在“精致”上做起了文章,為了實現自身“利己”的目的偽裝自己、包裝自己,將自身的利益訴求掩藏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并試圖通過一些“捷徑”實現自我滿足,在獲得自己利益和目的的同時,也照顧了外在的名聲。身處后現代主義文化語境下的新時代青年,在“去中心化”“反理性”價值取向的沖擊下,在后現代主義“丟卸責任、淡化集體主義意識、追求奢靡風潮”的躁動鼓吹下,日趨消解信仰與朝氣,反倒更加自私與冷漠??梢哉f,“廣場狂歡”式的膚淺快樂使得當下青年過多地觀照自身的情感需求,迎合個人現實與當下的需要,獨立性特征明顯,并嚴重沖擊著原有的價值體系?!昂蟋F代主義指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家園的迷失,深刻影響著人們心理機制與行為模式,但它并未肩負起幫助人們解脫現實困頓、價值迷亂的使命?!盵12]世俗、娛樂、庸俗、欲望等成為青年精神生活的主流,迎合了青年群體獵奇、攀比、從眾的心性,在消解集體主義精神的趨勢中不斷強化青年群體“精致”利己主義的走向。

二是隱蔽表演性表征與“偽君子人格”相貫通。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在行動上體現出鮮明的目的性。正是其目的性的存在使其在逐利的過程中彰顯出徹底的表演性與欺騙性樣態:個人并非公開的、違反制度的利己,而是隱蔽的、在合理框架下的利己主義價值追求。受西方個人主義及商業文化浪潮的侵襲,以往傳統崇尚“集體”“合作”的生活態度被日趨顛覆,轉而投向尋求“個體”與“自我”。在社會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懸殊的啞鈴型社會發展趨勢下,青年群體的上升通道日愈狹窄逼仄,生活籠罩著無法擺脫的高壓,責任意識、道德意識、集體主義意識逐漸消退。生活異化、價值多元、世俗誘惑使得青年漸趨消解信仰追求,在工作、生活中為了一己私利、蠅頭小利偽裝欺騙,呈現出似觸碰而非觸碰制度底線的操作樣態,并伴有低齡化滲透于學校、課堂之勢。這種欺騙性與表演體現在諸如拿到學分、獎勵前后的言行不一致,不一致的客觀對象可以是領導、老師及身邊同學。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例子在當代生活中隨處可見,因疫情隔離的澳籍華人堅持外出跑步,拒絕隔離并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絲毫不顧得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可謂是當代“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典型。疫情是面“照妖鏡”,在照出大國風范與力量的同時,也折射出“精致”利己主義者的“風采”??偠灾?,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受資本主義利益追求與價值實現絕對化影響,其既得利益必然是短視的、極端的,在達到目的后,則“曲終人散”,難免引發陣痛與悲哀。

三是“高超”的共情能力與“在線”的社交能力相匹配。共情(empathy)是指人們設身處地體會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13]?!洞髮W生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的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大學生的共情能力分數,就能夠很好地預測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共情能力得分越高,其人際交往能力也越強[14]。這與Miller等人提出的“共情是情緒發展和成功的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共情能力與社交能力呈正相關”[15]的綜述論斷不謀而合。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共情能力“高超”,呈現出一種虛假性與偽裝性。其共情能力“高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體會他人思想和情感”,而是站在“利他”角度上,說一些漂亮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推動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利益的“和諧相融”,實際上還是對維護個人私利的“美化”,其“高超”的共情能力與“在線”的社交能力呈正相關。如上文所述,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善于交際,處事圓滑,在做人做事上表現出高超的社交、攀談能力,可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其“在線”的社交能力呈現出一種即時性與善變性,即在取得自身利益或完成某項指標后便“改頭換面”“翻臉不認人”。整體而言,看似擁有較強共情能力與社交能力的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實際上其言行背后顯露的是短視性與可變性相雜糅的共情能力與社交能力的瓦解與崩潰。

三、“癌變”與衍化: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生成機理

“精致”利己主義是極具歷史特征的思潮。青年這一群體處于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思想表現出更強的主觀性與不穩定性,因此這種思潮在青年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概而言之,青年“精致”利己主義思潮并不是單向度作用的結果,而是多方面、多維度共同影響產生的。系統梳理其生成路徑,才能更好地明確這一思潮背后的現實特征與消解方法。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形成因素主要應從社會物質基礎和個人精神兩個維度把控。

一方面,在社會物質基礎上,受環境物質基礎決定。生產力水平與所有制變遷是其根本原因。如上文所述,“精致”利己主義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受經濟基礎的深刻影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個人的客觀需要是經濟發展和建立社會聯系的主觀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因為一個人的需要,對于另一個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資料的利己主義者來說,并沒有什么明顯的意義,……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建立這種聯系,這樣就互相成為他人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對象之間的皮條匠?!?[6]154也就是說,個人利益是構成集體的前提條件,但是在資本邏輯支配下利己主義被歪曲為個人對集體的“否定”。很明顯,“精致”利己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至資本主義生產的固有矛盾中,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具有無政府的特點?;诖?,資本主義的個人必然與集體相分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精致”利己主義必定是隱蔽性極強的一種思潮。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多種所有制并存,利益主體日趨多元,這為“精致”利己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隨著私人資本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利己主義思潮必然同步滋生于社會生活中。具體來說,資本邏輯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直接作用于社會全體成員。一方面,人屈從于資本的統治,變成“資本的人格化”[16],商品生產的固有矛盾使個人與集體的利益出現分歧;另一方面,強大的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倫理、道德約束的強化,必然導致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向更具隱蔽性的方向發展。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夾縫中,利己主義逐漸精致化、具有掩飾性。青年處于價值觀形成、逐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精致”利己主義將對青年與社會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另一方面,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受到外部思想入侵的支配?!熬隆崩褐髁x形成不是單因素的,經濟基礎固然奠定了利己主義的可能性,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外部思想與之合謀。第一,西方個人主義與極端利己主義思潮的入侵。改革開放的深入使得西方各種思潮隨著大量資本與商品一同涌入,沖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陣地。青年在與世界交流的過程中,既積極進行思想碰撞也在復雜的意識形態中陷入迷失,進一步刺激了青年“精致”利己主義思潮的興起。第二,漫長的封建時期所蘊含的利己觀念沉渣泛起。馬克思明確傳統思想的影響:“一切已死先輩們的傳統,會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17]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專制時期,遺留下的糟粕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隨著新社會的建立一掃而光。所謂“厚黑學”“官場學”“皆為利來”等觀念在當代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又一次獲得“市場”,與當代極端利己主義相互勾結,成為更具隱蔽性的“精致”利己主義來源。第三,當代消費社會與泛娛樂化合謀衍化為“精致”利己主義幫兇。在消費社會,一切向物質利益看齊的觀念更加彰顯,加劇了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導向。而媒體的泛娛樂化更是在視覺上對極端利己主義加以渲染烘托,“相互勾結”衍化為“精致”利己主義的滋生液。

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對人思想的考察要具體到“現實的人”“歷史中的人”,任何思想的形成絕不簡單是外部環境的作用,而作為主體的個人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要辯證地看待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形成,可以說,青年群體的自身特點是該思潮形成的內在因素。第一,青年“社會化”過程充斥著濃烈的個人與集體矛盾,為利己主義入侵提供了可能的現實基礎。青年時期就是青年從“自然人”走入社會逐步形成“社會人”的過程,這一時期被稱為青年的“社會化”。青年在試圖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難免會面對個人走向集體的辯證主題,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成為最重要的一對矛盾。如果過渡的過程中并未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勢必會滑向利己主義的深淵。因此,青年更容易被利己主義“俘虜”,更容易成為“精致”利己主義的信徒。第二,青年富有創造力,思維活躍,同時思想呈現復雜性、潛在性、隱藏性,加速了利己主義的精致化轉移。當代青年是在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思想上呈現出極為復雜、多變的特征。新時代青年聰明并極富創造力,在面對自身利益如何實現的時候,總能找出不那么容易發現的“點子”。因此,利己主義的極端性以及對集體主義的明確背離,在與新時代青年結合的過程中勢必表現出極強的隱蔽性。第三,傳統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為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形成提供了行為參照。中華傳統文化醞釀出了含蓄的民族性格,這促使新時代青年的利己主義更凸顯“精致”二字。明顯的、公開的利己主義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的民族性格,這一民族性格在“精致”利己主義中得到深刻展現,既表現在思想層面,也體現在具體行為上。第四,青年價值觀處于初步成型時期,錯誤的價值取向將導致“精致”利己主義。青年處于價值觀的“脫殼”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錯誤的價值觀,尤其是利益至上價值觀的形成是導致青年走向“精致”利己主義的“癌變”前奏。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抵御“精致”利己主義的重要手段。

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絕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是各要素之間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基礎尤其是所有制關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外部客觀環境的變遷與新時代青年自身的發展特征是“精致”利己主義形成的重要參數,三者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逐步洞悉與消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神話想象,也為我們引導和教育青年摒棄“精致”利己主義提供思路。

四、批判與反思:走出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神話想象

善于喬裝、精通表演是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的樣態展演,極易引起對本質的背離與異化。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總結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139毫無疑問,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準確地定位自身。具體來說,就是在形形色色的社會集體中完成自身的確證。利己主義,抑或是個人主義作為一種個人利益至上的社會思潮,將個人與集體對立起來,使本來雙向交互的個人與集體分裂兩極。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便是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將私利、私欲視為人生唯一的利己主義群體,試圖跳脫集體主義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在自身價值體系、信仰體系、存在體系土崩瓦解之時走向與社會的完全背離。很明顯,“精致”利己主義看似落腳于個人,實則造成了個人與集體利益的雙重損失。一方面,對青年身心造成了消極的影響,阻遏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不良社會思潮的形成,對意識形態構建造成極大威脅。

對青年身心的危害。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表面上看起來是符合青年成長的,是關涉自身的“完備”邏輯,但是究其根本這種“人類的本能欲望展演”,最多只是“飲鴆止渴”,不可能實現青年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青年的全面發展勢必建立在廣泛的社會關系上,正如前文提到的,青年處于步入集體、步入社會的關鍵階段,青年社會化的過程注定是雙向互動的,青年適應社會發展以及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過程構成了自身的社會化進程[18]。這一過程無疑包含著青年社會關系的拓展。然而在利己主義的裹挾下,青年依然被“原子式”地分裂了,無法在社會中找到自身確證?!熬隆崩褐髁x實質不是社會關系的延展,而是倒退與僵化。因此,“精致”利己主義絕不可能成為青年社會化的“助手”,反而會成為遏制青年社會化的“元兇”。

“精致”利己主義思潮的盛行蔓延,在青年塑造正確價值觀、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特殊時期埋下“定時炸彈”。部分青年將“逐利”視為唯一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與途徑并樂此不疲,在他們踏入“精致”利己主義溫柔陷阱的同時,看似獲取了片刻的實在感與認同感,實際上其自主性已不復存在,對本真生活自由、質樸的向往異化為對利益、私欲的追逐,在物欲橫流的消費社會中隨波逐流,在追名逐利的漩渦中漸趨喪失自我。鑒于此,“精致”利己主義通過價值體系、信仰體系、存在體系對青年進行思想滲透,將個人利益高懸于一切利益之上,動輒以更加隱蔽化、虛假化的手段扭曲青年的真實表達,所有行為都向“實用”看齊,衡量事物的標準也不再是是非曲直,而是由心底發問:“于我何用?”長此以往,無疑對青年自身成長是極度有害的。

對社會發展的危害。青年“精致”利己主義一方面引發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另一方面深刻影響了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極易與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合謀成更具危害性的“復合”思潮,營造“虛假”“愚樂”“金錢至上”的虛假幻象。顯然這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直接挑戰與沖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主導下的精神世界,與社會所推崇的崇高的價值理想相沖突,日趨模糊青年群體的感性與理性認知,顛覆其道德觀念與生活秩序,從而誘發青年群體道德失范與滑坡,使其精神世界愈加荒蕪,在精神夢魘與理想躊躇中滑向理想世界與價值追尋崩塌的邊緣。中國當代的主流意識形態要求青年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19],主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的精神世界。利己主義顯然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而“精致”后的利己主義更是兼具危害性與隱蔽性,其必然在泛娛樂化、庸俗化的文化景觀中肆意橫行,更不必說“精致”利己主義背后隱藏著西方意識形態的間接影響,如果不加以重視,最終必然對主流意識形態構建造成不小的沖擊。

回觀中國當代社會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表象,“學習成為獲取名利的工具”成為常態,愈來愈多的青年人選擇沉溺于“精致”利己主義中自甘墮落。如,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保研成績造假,父母利用熟人圈關系暗箱操作;江歌案當事人劉鑫出發點自始至終都是個人的利益,絲毫不在乎他人的生命與價值,在極端個人主義中暴露出更丑陋的面容,每一寸肌膚都插滿了“精致”利己主義的旗幟。習近平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20]青年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贏得青年就是贏得黨和國家的未來。青年“精致”利己主義使青年與集體相離散,為個人利益“肝腦涂地”,在關鍵時候更不必奢望談什么“犧牲自己”。如果不正視青年“精致”利己主義的危害,對青年加以正確引導,那么青年必定無法成為社會主義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青年“精致”利己主義進行系統反思,其必然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并重的。簡要概括,可以從哲學反思、經濟反思、社會反思三方面闡述。第一,個體主體性的曲解,致使產生錯位的實踐觀。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人主體性趨于喪失,人成為巨大“機器”中的渺小“組件”,屈從于資本邏輯?!熬隆崩褐髁x正是試圖填補這一缺陷,表面上看“精致”利己主義是提升了個人的主體地位,更多地彌合了集體“忽略”個體的“人學空場”,實際上講“精致”利己主義是以自身欲望的放大形式強化了主體性。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清晰地看出,“精致”利己主義所帶來的主體性是處于資本主義扭曲狀態下的。主體性以這種姿態出場,在具體實踐中,必然導致“不擇手段”牟取自身利益。我們需要明確,激發主體性,不可能由封閉的、“原子式”的個人實現,而要置于“真正的共同體”實踐中。第二,人物化為生產“工具”,導向“拜物教”的價值觀。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從生產的目的變成生產的手段。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人對“物的依賴”;在《資本論》中更是通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分析得出商品、貨幣、資本三大拜物教形式,直接揭示了“精致”利己主義的價值觀?!熬隆崩褐髁x將人的拜物教觀念發揮到了極致,一切活生生的人都服從于物的生產,固定在自身分工內,逐漸“工具”化。因此,一切“精致”利己主義的出發點都是對準物質利益,自身不過是謀求利益的過程“工具”,而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拜物的特點。只有打破人對“物的依賴”,才能最終破除“精致”利己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第三,個人與集體的和解,“真正共同體”的復歸。個人與集體的分裂催生出“精致”利己主義,這是歷史的必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身處“虛假的共同體”中的個人,受制于個人與集體利益二重對立,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 [9]164,個人與虛假的集體無法達成一致,勢必出現“精致”利己主義?!罢嬲墓餐w”建立在發達的社會經濟、政治之上,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并實現全面發展,“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 [9]202。也正是如此,個人才能復歸集體主義,達成個人與集體的和解,徹底終結“精致”利己主義。

結語

青年“精致”利己主義在生產力水平和所有制變遷的情況下,借助消費社會和輿論宣傳的鼓噪,堂而皇之地宣揚自己的地位,新時代青年“精致”利己主義者以精致的、偽裝的、隱匿的手段潛藏在形形色色的社會集體中,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尋求人生的“真諦”。在對青年自身造成價值觀誤導的同時,也對崇高的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不斷褻瀆,于自身、于社會都是一場無法逃脫的夢魘。消解“精致”的虛偽性,“滌除”利己主義的陳腐之處,回歸青年本身追求,一方面要以個人為切入點,引導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統馭他們的思想,抵御“精致”利己主義思潮侵襲;另一方面要從集體主義和“共同體”出發,引導青年實現社會化,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確立集體主義意識與“共同體”理念,回歸本質初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麥克斯·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286.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錢理群. 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N].中國青年報,2012-05-03(03).

[11]新華字典(第11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50.

[12]張傳開,等. 馬克思哲學視域下的現代性[J].哲學研究,2007(1)∶1.

[13]Batson CD. How Social an Animal? The Human Capacity for Caring[J].Am Psychol,1990,45(3)∶336-346.

[14]陳珝,張曉文.大學生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的相關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0(6)∶41-43.

[15]Eisenberg N, Miller P. A.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7, 101(1)∶91-119.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00.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8]黃蓉生.青年學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48.

[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20]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415.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利己主義集體主義青年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義一條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義的欺騙性及其批判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論精致利己主義對青年使命擔當意識培養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