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潮對水產養殖的危害及防治對策
——以福建省為例

2021-03-25 12:46
鄉村科技 2021年35期
關鍵詞:赤潮凱倫夜光

凌 楠

(莆田市秀嶼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福建 莆田 351146)

近年來,沿海城市高速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但同時面臨著不斷產生的海洋環境問題。赤潮是一種危害較大的海洋災害,對海洋的環境和生態結構構成威脅,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減少,品質降低,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各級政府和社會高度關注的海洋環境問題。深入探討赤潮的發展趨勢、危害及應對措施,對防控赤潮災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2010—2019 年福建省近海海域赤潮概況

赤潮是某些赤潮生物在適宜的光照、水溫、營養物質等條件下,短時間內大量增殖、集聚,造成大范圍海洋水色發生變化的現象。赤潮生物品種眾多,我國記錄的赤潮生物已達138 種[1-2],可大致分為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和細菌3 類。

每年春夏季是赤潮的高發期。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01—2010 年春夏季期間,福建省近岸海域共計發生160 次赤潮事件,平均累計面積達1 060 km2。2010—2019 年,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赤潮治理工作有序推進,赤潮治理已初見成效。2010—2019 年,福建省近海海域共計發生赤潮87 起,平均累計面積482 km2。其中,2010 年、2012 年福建省近海海域赤潮發生頻次最高,為17 次;2010 年赤潮累計發生面積最大,為2 692 km2(見圖1)。當前,福建省赤潮治理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仍需高度重視赤潮問題,不斷探索和改進預防和治理方法。

圖1 2010—2019 年福建省赤潮發生情況

2010—2019 年,引發福建省海域赤潮的生物主要有15 種,包括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扭鏈角毛藻(Chaetocerostortissimus)等,其中以東海原甲藻發生頻次最高、累計面積最大(74.4%,3 126 km2),其次為夜光藻(20.6%,864 km2)。

另外,近年來福建省近海海域有毒赤潮出現頻次暴增,僅2010—2019 年發生有毒赤潮23 起,累計面積達360 km2。經檢測,其主要的有毒赤潮生物為米氏凱倫 藻(Karenia mikimotoi)、 球 形 棕 囊 藻(Phaeocystis globosa)、鏈狀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有毒赤潮的影響更加深遠,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2 赤潮對水產養殖的主要危害

近海海域赤潮嚴重制約福建省近海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盡管當前并不是所有的赤潮都是有毒的,但是在赤潮發生期間,僅赤潮生物在短時間內的大量增殖,就會造成養殖水體的光照、二氧化碳和營養鹽嚴重不足,危害養殖海域內原有的生態系統構成和生態平衡,造成養殖生物的品質和產量降低。同時,在赤潮消亡階段,微生物分解赤潮生物的過程中會再次消耗海域內較多的氧氣,導致海域內養殖生物窒息死亡[3]。下面以福建省海域兩類典型赤潮為例,具體分析赤潮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福建省的有毒赤潮主要是米氏凱倫藻赤潮,其對近海水產養殖的危害較大。以2012 年為例,福建省近海共計發生了17 起赤潮,其中以米氏凱倫藻為優勢種的有毒赤潮占有10 起,并且廣泛分布在福州、寧德和莆田市海域,造成了高達20.11 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刷新了世界赤潮損失的紀錄。福建省近海易發生此類赤潮有其特定的環境因素:5—6 月,福建省近海降水豐沛,光照充足,海況穩定,水溫長時間在23 ℃左右[4],為米氏凱倫藻赤潮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米氏凱倫藻赤潮暴發會造成養殖海域內大量生物窒息死亡,對于水產養殖的影響極大。早在 2001 年,王朝暉等[5]對受到 1998 年香港海域、2005 年東海海域發生的大規模米氏凱倫藻赤潮影響的魚類的魚鰓進行了病理學分析,發現魚類大量窒息死亡并非是由米氏凱倫藻堵塞魚鰓造成,而是由于米氏凱倫藻會分泌溶血性毒素和細胞性毒素。這些毒素溶解了魚類的鰓組織細胞,造成其破裂、病變,影響魚類呼吸,進而導致其死亡。另外,林佳寧[6]研究指出,米氏凱倫藻產生的毒素對皺紋盤鮑同樣有效,且這種毒性效應在低氧情況下更加顯著。在福建省米氏凱倫藻易發的福州、寧德和莆田市海域和鮑魚養殖的重點海域,應重點做好米氏凱倫藻赤潮的預防和應急準備。

夜光藻赤潮是對福建省水產養殖影響較大的另一類有毒赤潮。2016—2019 年,夜光藻赤潮發生次數多達10次,超過赤潮發生總次數的1/3,并且近年來夜光藻赤潮有顯著的加劇趨勢,雖然其未造成重大的直接經濟損失,但根據相關報道,2009 年莆田市及平潭縣的2 次夜光藻赤潮造成了將近6 500 萬元的間接經濟損失,因此,要高度重視夜光藻赤潮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夜光藻對海水養殖生物的危害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一是夜光藻可分泌黏液,黏著在養殖魚類的鰓上,讓其無法呼吸而死亡;二是分泌的黏液會增加海水黏滯力,導致水中氣體交換緩慢,進而引起海域內局部缺氧;三是夜光藻含有可產生有毒物質的內吞噬細菌,當赤潮消退后,夜光藻細胞死亡破裂將釋放這些內吞噬細菌,可能對養殖生物造成影響[7]。

3 水產養殖中應對赤潮的措施

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重視海洋生態環境,對發展海洋經濟和提高水產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防治赤潮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加強開展相關工作已刻不容緩。近年來,通過我國政府及相關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赤潮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3.1 控制多源污染,降低海域富營養化風險

從長期來看,協調沿海城市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預防和減少赤潮發生的根本途徑。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水富營養化,十分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快速生長和大量增殖,是導致赤潮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陸源輸入和養殖廢水是導致近海海域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陸源輸入主要包括通過河流、地下水等方式排放入海的工農業廢水及生物污水,其內富含氮、磷及各種重金屬元素,不僅會給海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而且會刺激赤潮藻類生長。因此,控制陸源污水排放入海及進行入海污水處理以調控營養鹽入海通量,是預防赤潮發生的重要手段。另外,近海養殖中投放的過剩飼料及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排泄物也會使近海營養物質含量升高,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創造條件[8-11]。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減少養殖廢水、廢物的產生和排放,降低養殖對相關海域造成的生態影響:第一,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控制養殖面積,確保水流暢通;第二,科學規劃養殖格局,采用混合喂養、立體喂養等方式,以構建養殖海域穩固的綠色生態循環結構;第三,提高養殖技術,使用穩定性和利用率更高的飼料,改善投餌技術,使其有利于養殖生物的攝食,減少殘餌,減輕水質和底質污染;第四,采取逐步過濾等辦法處理養殖尾水。

3.2 各方多舉措降低赤潮危害

在赤潮易發生的春秋兩季,相關部門及水產養殖單位需提高對赤潮的警惕性,增強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共同做好赤潮防范工作,減少赤潮造成的損失。

政府部門加強對赤潮的監測、預測和預警,制訂赤潮災害應急預案,防范有毒赤潮。一是設立觀測點,組織開展近海環境的水質觀測監視活動,發現海水出現“三高”現象(即高pH 值、高溶解氧、高無機磷),及時對浮游植物進行分類、計數、鑒定,判斷赤潮的規模和毒性。二是當海域發生大面積的、有毒性較大的赤潮生物所引發的赤潮時,應及時發布災害通報,通過媒體宣傳讓人們了解赤潮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和危害。三是及時監測漁場、養殖區的赤潮毒素情況,采取禁捕、封閉和轉移等措施。四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赤潮防災減災的安全意識。

水產養殖單位在赤潮期間要加強日常管理,關注赤潮信息,及時采取措施,以減少水產損失。海水養殖區在赤潮過境時經常出現局部缺氧現象,可通過降低養殖密度加快水流交換速度等方式來提高溶氧量,以降低赤潮危害。此外,在高發期來臨前遷移養殖集中區的養殖生物,如采用北上、路上工廠化度夏養殖等方式,也可通過機械曝氧或者投放制氧劑等化學方法對養殖區進行人工增氧。另外,在赤潮期間下沉養殖網箱,及時搶收出售等,也可有效減少赤潮災害造成的漁業損失。

3.3 多方式治理赤潮污染

如何治理赤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世界難題,從20 世紀中葉開始,人們開始探索治理赤潮的方法,先后探索了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等[12]。有關學者最早提出的是以使用硫酸銅為代表的化學方法[13],其主要原理為利用化學試劑對赤潮生物進行直接滅殺。目前,化學方法主要包括無機和有機藥劑治理2 種[14-15]?;瘜W法見效快、費用低,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物理法主要是通過物理途徑改善水體環境,其主要包括機械攪動、隔離、超聲波、微濾機、吸附和氣浮等方法[12]。但傳統的物理法對藻類處理不徹底,特別是對低密度海水和海水底部的藻類處理效率不高,而且處理速度慢,花費高,難以用于大規模的赤潮治理。隨后人們提出了利用生物種間關系來進行治理,即利用相應赤潮生物的天敵或者特異性細菌和病毒降低赤潮生物質量濃度,從而達到治理赤潮的目的。其費用低,易操作,是赤潮治理的一個新方向[16-18]。然而,人們在短時間內找到大量與赤潮生物存在競爭關系的生物相當困難,可行性較差,且引入新物種易造成新的生態災害,甚至改變環境內原有的生態系統。目前,生物法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在現實治理中應用較少。

目前,在赤潮治理中有一種較新型的治理手段——膠體絮凝法,即利用無機絮凝劑、有機絮凝劑和天然礦物絮凝劑等對赤潮生物進行絮凝沉降,降低水體赤潮的生物質量濃度,從而達到治理赤潮的目的。其中,利用天然黏土進行絮凝有見效快、原料來源豐富、操作簡單和無污染等優點,是目前國際較公認的除藻方法,但是其仍有效率低、用量大、難以大規模使用等局限[12]。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我國科學家俞志明團隊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改性黏土絮凝赤潮生物的方法,通過人為改造天然黏土表面的電性,使其呈現正電性,可以與表面呈現負電性的赤潮生物相互吸引、聚集,最終沉降海底,從而大大提高了對赤潮生物的治理效率,實現了對赤潮災害的有效控制[19-20]。此項技術在赤潮治理中應用方便、效果顯著,開創了赤潮治理的新模式。

近年來,赤潮災害頻發,嚴重影響近岸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特別是對近岸海水養殖危害巨大。當前,對于各種赤潮生物的特點、生長要素和危害等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然而關于如何對赤潮進行有效的監測、預測,如何創新和選用兼顧經濟、效果、環境、社會效益的綜合治理方式,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迫切需要大家繼續向前探索。

猜你喜歡
赤潮凱倫夜光
有朝一日,夜光材料會照亮我們的城市嗎?
完形填空題匯編
閱讀理解題匯編
夜光衣
男人有什么用?
夜光配電箱
春節習俗
揭秘韓國流
征子與引征
揭秘韓國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