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學研協同育人視角下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以安徽省某農林院校為例

2021-03-25 03:58張安培
關鍵詞:校地試驗站農科

張安培

(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黨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因此,創辦運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新農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2019年6月28日,新農科建設研討會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明確了新時代新使命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的共識、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必須發展新農科的任務、扎根中國大地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目標[1]。作為一所具有近90年歷史的地方農業院校,安徽省某農林院校以科教興農為己任,走出了一條享譽全國的“大別山道路”,為安徽農業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等農業人才。以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創業孵化“四能統一”為基本原則,安徽省某農林院校在省內不同生態縣域共建了8個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臺(大別山試驗站、皖南試驗站、皖北試驗站、皖中試驗站、皖西北試驗站、皖江試驗站、江淮分水嶺試驗站、皖東試驗站)與若干個特色產業試驗站,建設校外試驗示范基地5000多畝,直接服務新型經營主體近1000個,為安徽省某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最接地氣的教學實習實踐育人平臺,為學生了解“三農”搭建了直通車。如何利用產學研共建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育人作用,培養牢固樹立志于服務三農的新農科專業技術人才,是基于農林教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重要使命背景下亟需探索的重要命題。

一、產學研共建新型農業技術服務平臺在協同育人方面的作用

1.為實現產學研協同育人提供保障

產學研共建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臺,作用在于服務地方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切實推進辦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創造性的強大動力。平臺中的綜合試驗站是安徽省某農林院校服務地方農業發展的載體,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前哨,是校地共建共管共用的平臺,為校地人才培養提供基礎保障。

高校不斷加強與企業及相關研究所合作共建,通過在校期間的工作實習鍛煉,將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有機結合、將專業知識與企業產能相結合、將專業知識與企業市場開拓相結合。學校、企業、農業研究機構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產學研協同相關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資源分配、管理運營監督的機制,為產學研協同育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學校、企業、農業研究機構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統籌相關教師隊伍、一線員工和科研隊伍,為實現高質運轉的協同育人成效提供隊伍保障。

2.加深大學生對學校辦學特色與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認同

通過到共建平臺開展實習實踐,學生對校地合作共建模式,安徽省某農林院校辦學歷史、辦學方向、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的理念,途徑,方式方法等會有直觀的了解與體驗。如在皖北綜合試驗站舉辦的“現代農機規范化操作培訓”,安徽省某農林院校青年農場主班2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培訓,通過對綜合試驗站建設,皖北農業發展現狀,埇橋區農業的了解,現場觀摩,實際操作等環節,對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加深了了解,對安徽省某農林院校青年農場主班培養模式及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青年農場主有了深層次的認知與思考。

強化產學研用結合,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融入到新農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中,結合專業學科優勢,深化大學生對學校學院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認同[2]。 重點打造“農”字特色和優勢,構建集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轉化的科技創新體系[3]。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以賽促學,以賽促新,以賽促用。如“互聯網+”大賽,“挑戰杯”賽事,專業學科特色大賽等(大學生農業創意大賽、茶葉評審大賽、食品設計創新大賽、智能農業機械設備創新大賽等等)。

加強新農科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增進學科評估力度,開展學科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貢獻度的綜合評價,強化學科評估成果運用,實現從學科重申報向強建設轉變,從單一學科向學科群轉變、從學科孤島向學科交叉融合轉變、從常規建設向學科特區轉變、從學科與產業松散聯接向學科與產業深度對接轉變。

3.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為產學研協同育人提供有效途徑

高校應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在新農科人才培養中,不斷探索大學生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傳統學科專業與新興學科專業、科學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生產、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有機融合的機理。通過校地共建,將地方行政主體、學校研發主體、地方推廣主體、新型經營企業主體連接起來,形成“四體融合”的推廣服務模式,也是一種新農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八捏w融合”的模式將政策、技術、服務與生產有機地鏈接,把各種生產要素上以政策鏈,技術鏈,服務鏈,資金鏈有效鏈接起來,共同為產業服務。此模式能讓學生在實踐中較快地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直觀了解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形成與課堂教學相互補的完整育人鏈,促進學生理論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4]。通過與縣域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基層鄉鎮村干部、農民協作溝通,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當前農村、農業、農民的真實狀態。

4.加深大學生對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化,促進對三農問題的理解和思考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增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對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內化,促進對“三農”問題有關矛盾的思考探索。校地共建平臺是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協作的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學生可以了解國家政策在不同層次實施、推進的路徑。從國家層面政策的宏觀,到縣域層面的具體操作,對學生正確了解政策如何在基層實施,對三農問題該如何看,怎么辦等問題上提高理性認識。

通過在最基層了解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前因與后果,了解“發展不充分,不平衡”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如何不充分,如何不平衡,幫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并思考著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進一步理解黨的治國方略,客觀看待兩個百年目標的戰略步驟,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將自身成長,社會需要更加有效的結合起來。

二、校地共建新型服務平臺協同育人作用發揮現狀

1.因校地共建平臺基礎設施與相關體制機制仍在完善中,校地系統育人的體制機制尚未全面發揮作用

以大別山站為例,2016年到站開展實習實踐或考察學習學生約1200人,2017年約2000人; 2017年根據安排到8大試驗站實習實踐為5000多人次(含暑期社會實踐),涉及全校12個學院,以大別山站與皖中站為重點,占總人數的70%以上,其他站點接收人數較少。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運行,師資選聘,考評體系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細化落實。

2.協同局面和育人體制機制尚未成熟

目前到共建平臺的實習實踐多為短暫的觀摩學習或課程實習,時間較短,內容相對簡單,實習實踐內容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準,缺乏系統的組織,設計,與評價體系,更沒有充分利用校地共建產業聯盟與經營主體的這些資源,試驗站的實驗室,試驗示范基地等教學科研設施的作用尚未發揮出來。平臺與平臺之間協同,學科與學科專業之間協同,學校、地方政府、企業間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尚未成熟。校地專家聯合指導學生,學校、地方政府、企業或農業園區多方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亟需建立。

3.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實踐教育體系尚未建立

新農科人才培養是一個從專業學習、思想教育、實踐教育全方位系統的命題,需要挖掘校內外各種資源,進行科學設計與系統的整合。目前,校地共建平臺的育人作用僅體現在提供部分實習實踐地點,指導教師還是學校專業教師,實習實踐內容以教學任務要求為主,實踐教育還沒真正與地方農業發展相結合,沒有形成校地專家協同,校地資源協同,理論與實際應用協同,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協同的全方位多角度實踐教育課程體系。

三、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新農科人才對策

1.構建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增進人才培養實效性

整合學校人力物力資源與地方對接,構建從學校-政府領導—職能部門—實施載體—管理人員一體化的產學研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為學生在試驗站、示范基地、新型經營主體或相關企業順利開展實踐教育創造條件。通過對接地方政府部門,推廣專家,企業、農業園區,村鎮等資源為學生走進農村,走進農民,走到田間地頭與生產一線,了解農業,了解農民,了解農村建橋領路。

安徽省某農林院校通過校地合作成立了由200多名高校專家與300多名地方專家組成的農技推廣隊伍,遴選了近1000個具有一定規模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技術研發—示范推廣—集成轉化—咨詢服務完整的服務體系,也連接了地方豐富的人文、自然、科技資源,聚集了縣域內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業科技人員,為實現產學研協同育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載體。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資源向地方專家學習,與創業農民、創業大學生、新型經營主體對話,接受最接地氣的三農實踐教育。

2.積極探索教師、管理人員、試驗站點、地方專家、政府部門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

將教學、管理部門、科研、站點、地方部門形成組成育人的方陣,為多元驅動,多方參與,協力育人提供順暢的體制機制與保障體系,發揮校地共建平臺的資源聚集優勢,人才聚集優勢。比如,皖東試驗站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授工作站”等平臺聚合校地現有隊伍與資源形成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安徽省某農林院校成立研究生創新班,依托綜合試驗站,采用校地雙導師聯合培養的模式,掀開了該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新一頁。

安徽省某農林院校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草地利用與生態崗位專家及其團隊成員開展草牧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團隊老師的指導下,10名碩士研究生和20多名本科生以校地共建平臺為載體,通過長期駐站,在地方專家,政府部門,企業等各方面幫助下進行產業調研,專業技能培養,綜合能力鍛煉等途徑讓學生從校園、實驗室走向社會生產一線,實現了學生專業技能、思想教育、綜合能力培養的協調發展,為借助校地共建平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了示范。

3.科學設計產學研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

2017年12月,農業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意見》,指出農業科研院校要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為促進農業產業興旺,農村生態宜居、農民生活富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5]。隨著“三農”發展的變化需求,在產學研協同背景下,新農科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也需要重新建構,需要整合計算機科學技術、大數據分析、工業化設計、生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傳統農業學科知識技能。學校與政府、地方、與企業要圍繞“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社會需要什么人才”開展有效對接,進行頂層設計,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優化靈活設置農林院校專業學科,對“新農科”的教學科研專業體系進行重新建構,將學校理論教學、科學研究與地方農村產業發展和民生情況相結合,避免唱獨角戲?;谏鲜鲂罗r科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重構,高校院系組織結構體系也將需要調整重建,單一的院系學科將無法滿足新農科人才培養要求,因此高??梢詧猿纸鉀Q實際問題和研究創新導向原則,實體和虛體組織相結合構建新的機構,滿足新農科人才培養的變化發展和需求。

4.將勞動教育與產學研協同的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結合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6]。從整體層面來說,勞動教育對新時代背景下社會主義的大學生培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對勞動消極懈怠的現象,不想勞動、不珍惜勞動、甚至是不會勞動,這種現象與我們國家人才培養發展目標是有很大差距的。在產學研協同育人背景下,將勞動教育和新農科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學校、企業、研究機構可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團結合作、勤奮吃苦、熱愛勞動、堅強意志等優質素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與農村高校合作的共建企業公司、地方工廠農場有序開放實踐場所,為大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7]。結合實際,農林類高??梢砸劳袑W科專業技術優勢、企業研究所技術資源和地方區域特點,將學生勞動素養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相結合,踐行探索一種基于產學研協同育人視角下的新農科特色的勞動育人模式。

整合資源,豐富實踐教學方式,開辟人才培養新途徑[8]?;诋a學研協同的育人背景,高校相關學院可以將就業工作與新農科人才培養相結合,聯絡相關優秀的農林類企業,實施優質農林類人才“訂單”計劃,通過優質農林類企業實習和招聘,促進大學生對新農科專業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梢栽诘胤綄<?、基層公職人員、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大學生村官、農業企業人員中遴選學生實習實踐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實習實踐,掌握生產技能,了解基層三農現狀,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理論學習、實踐教學、基層生產、生活、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均有所涉及的實踐教學指導體系,借助地方政府、鄉鎮、村落、企業的資源讓學生在實踐教育中,接受農耕文化的熏陶,增強科技興農的使命感,加深與農民的感情,立志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科專業技術人才。

猜你喜歡
校地試驗站農科
南充綜合試驗站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農科城如何為鄉村提供“振興樣板”
南充綜合試驗站人工飼料研究進展
公費農科生培養試點工作實施
農科問答
農科110專家,你們辛苦啦! 省總工會與省科協聯合舉辦農科110專家送清涼慰問活動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的邏輯與現實
——以C9 高校為例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協同共育應用型人才教學實踐初探——以四川工商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