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豬瘟的中醫藥防控措施探討

2021-03-27 18:50鄭學龍郭夕英史立君
中獸醫學雜志 2021年1期
關鍵詞:豬瘟非洲中醫藥

鄭學龍,郭夕英,史立君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700)

非洲豬瘟最早出現在非洲肯尼迪,而后不斷傳播,于2018年傳入我國。非洲豬瘟病毒抵抗力非常強,能適應不同環境,導致了大規模的傳播,給養豬行業帶來了極大損失。

1 非洲豬瘟概述

1.1 非洲豬瘟的概念

非洲豬瘟主要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病毒,可以存活很長時間,主要在家豬和不同種類的野豬之間傳播。我國已將非洲豬瘟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非洲豬瘟病毒是目前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蟲媒病毒,含有雙螺旋結構,有著復雜且龐大的基因組。非洲豬瘟病毒的復制主要依靠豬的細胞漿,這種病毒的生存能力極強,低溫情況下能存活6年。加熱可以破壞非洲豬瘟病毒的細胞結構,從而起到抑制的作用。

家豬和野豬是極易受到感染的動物,可以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如喂養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飼料或食物,也可以通過間接接觸進行傳播,如蚊蟲叮咬等。非洲豬瘟傳播范圍廣,傳播源多,給防控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1]。

1.2 非洲豬瘟的病原與流行病學

非洲豬瘟病毒作為非洲豬瘟病毒類的重要成員,病毒顆粒呈多面對稱,有包膜。非洲豬瘟病毒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蟲媒病毒,基因組結構復雜,復制能力極強。

1.3 非洲豬瘟的防控

截至目前,非洲豬瘟已經存活了100 多年。但對于非洲豬瘟病毒,人類還沒有徹底消滅它的有效方法,只能做到嚴格防控。全球有13 個國家對非洲豬瘟進行了有效根除,歷經時間相對較長。非洲豬瘟病毒在高溫下不易存活,目前一般使用高溫或者特定的消毒劑來殺死病毒[2]。

對于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控,首先要控制養殖區內車輛和人群的流動,進出養殖場都要進行嚴格消毒。如果可以的話,要盡可能封鎖養殖區,阻斷非洲豬瘟病毒的傳入。最后要嚴格按照動物的飲食標準進行飼養。

2 中醫藥理論對于非洲豬瘟的理解

2.1 中醫藥溫熱病的概念與溫病學發展

我國的中醫藥理論歷經了幾千年,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依托。中醫藥溫熱病是一種通過接觸傳播引起的疾病,臨床多表現為發熱、腹瀉等癥狀,與非洲豬瘟癥狀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如果按照中醫藥理論來劃分,非洲豬瘟也隸屬于溫熱病。

2.2 中醫藥溫熱病的病因

溫邪是溫熱病的主要病因,是一種急性熱病,臨床多表現為發熱、腹瀉等癥狀。在不同的季節,由于氣候差異,導致的溫熱病種類不相同,治療方法當然也不相同。另外,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環境不同,溫熱病種類逐漸增加,因此溫熱病也帶有一些地域特點。有些溫熱病傳染性極強,可以造成大范圍傳播,通常是循序漸進地加重病情,最終導致死亡。溫熱病原粒子可以通過口鼻、皮膚、毛發等侵入豬的體內,然后在豬與豬之間進行傳播,從而造成大范圍擴散[3]。

2.3 中醫藥溫熱病的辨證論治

2.3.1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最早出現在《內經》之中,而后在《難經》中得到了進一步詮釋。這一理論的深化,對溫熱病辨證有了更好的理論支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就衛氣營血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后世醫學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葉天士在《傷寒雜病論》的影響下,創立了完整意義上的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在明朝,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在溫熱病的影響下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吳又可在《瘟疫論》中首次提出了氣分和血分的概念,并進行了詳細解釋。清代年間,隨著溫熱病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創立,不但充實了中醫對溫熱病的辨證方法,對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托,還激發了人們對未知領域的進一步探索。

2.3.2 三焦辨證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邪氣進入機體,從三焦辨證的角度來看,需要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

三焦辨證理論認為,溫熱病會先從口鼻進入,而后到達肺腑,再由肺腑進入心臟,出現發熱、口渴、干咳等癥狀,這是上焦病癥的癥狀,需要服用銀翹解毒顆粒和板藍根進行治療。中焦病癥的癥狀則多表現為面部發紅、額頭發熱、呼吸急促、便秘、口干舌燥,大小便失禁、胸悶等,需要服用清熱化濕的藥物進行治療。下焦病癥多表現為面紅耳赤、身體發熱、口干舌燥、身體疲勞、耳聾等,需要通過滋陰補陽的方式治療,如復脈湯這類滋陰養血的方劑[4]。

2.4 中醫藥溫熱病理論對非洲豬瘟防控策略淺談

2.4.1 中醫藥理論中的“治未病”

未病先防是傳統中醫對于疾病防治最為理想的措施。中醫認為,邪氣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正氣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機體的抗病能力。

2.4.2 中醫藥溫熱病理論對非洲豬瘟的認識

非洲豬瘟是一種感染性極強的病毒,豬在整個生長周期中都可能被感染,癥狀表現為發熱、咳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病邪先侵入皮膚,導致皮膚表面功能失常,而后由皮膚侵入內部,出現持續發熱等癥狀,最后侵入五臟六腑,可能導致死亡。

溫熱病初期,病邪只停留在表面,治愈較為簡單,只需用清熱解毒、補氣類藥物治療即可。這個階段也是防控溫熱病最有效的階段。溫熱病中期,病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惡化,已經侵入肺腑、心臟、胃部、肝臟、腎臟等重要部位,此時要注意整體調養,適當變通,以攻邪為主,選擇合適的清熱解毒、滋陰補陽類藥物治療。溫熱病后期,五臟六腑均有病毒入侵,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病情惡化嚴重,要適當加強藥物用量,盡可能控制病情進一步惡化[5]。

2.4.3 中醫藥臨床藥物探討

參芪粉由黃芪和黨參組成,黨參和黃芪具有滋陰補陽、健脾潤肺的功效,能夠優化豬的氣血,起到祛邪的效果。把參芪粉應用于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中,不僅可以提升豬的免疫能力,還可以促進豬類產業的提升,達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雙黃連可溶性粉是由雙花(金銀花)、黃芩、連翹等藥物提取而成的。黃芩苦寒,能夠清肺火;金銀花味淡且微苦,有清熱解毒、降血去火等功效;連翹味苦微寒,有消除腫痛、清熱解毒的功效。三者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辛涼解表的功效。

金葉清瘟散由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赤芍、乳香、沒藥、天花粉、浙貝母、柴胡、鵝不食草、白芷、防風、甘草等16 種中藥組成,其中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板藍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涼血,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瘟敗毒、涼血消斑之功。用于動物溫熱病的防治,特別是溫熱病后期階段瘟毒入血(血分證)能起到一定作用。

3 小結

按照傳統的中醫藥理論,可以將非洲豬瘟病毒看作毒氣。毒氣發病很快、傳染性強,通常通過空氣進行傳染,可以用清熱解毒、滋陰補陽類藥物進行防控。近年來,防控非洲豬瘟疫情的手段也有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我國山東青島地區廣泛應用以中獸藥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基本阻斷了非洲豬瘟病毒傳入。中醫藥防治非洲豬瘟的實踐表明,中醫藥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既穩定了畜牧生產,又保障了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

猜你喜歡
豬瘟非洲中醫藥
An Uncommon Trip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重視中醫藥發展,發揮中醫藥作用
《走出非洲》:關于非洲最美的一本書
豬瘟爆發,豬肉還敢吃嗎?
非洲反腐敗新觀察
豬瘟病毒感染的診治
非洲鼓,打起來
一例外購豬豬瘟暴發后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