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組態對創新企業績效的影響

2021-03-28 02:44王寧張波
財會月刊·下半月 2021年3期
關鍵詞:技術創新商業模式

王寧 張波

【摘要】在紛繁復雜的商業環境中, 商業模式變革與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績效提升的關鍵因素。 以新三板創新層企業為樣本, 從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兩個層面綜合考慮, 利用QCA方法與組態思維探討技術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條件組合對創新企業績效的復雜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 若干組態都可能對績效產生相同的效果, 并且影響創新企業績效的條件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其中:價值創造主導型、投入與人員結合型、技術與模式聯動型三種組合導致了高企業績效; 非高企業績效存在四條差異化路徑, 與高績效的驅動機制存在非對稱性關系。 本研究結論可為創新企業改善績效、避開績效誤區, 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企業績效;QCA方法

一、引言

在動態的不確定性環境中, 商業模式變革和技術創新在提升企業績效方面發揮著日益關鍵的作用。 受到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影響, 產品與服務層出不窮, 創新企業已將技術創新視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希望借助技術優勢來維持市場競爭力。 技術創新雖是創新企業生存、發展和獲利的重要源泉, 但創新企業想要實現績效的持續增長, 所倚重的就不能僅是技術創新, 商業模式同樣是影響創新企業盈利能力與發展潛力的關鍵指標。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 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 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這清晰地闡明了商業模式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利器。

為剖析創新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 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對于創新企業績效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研究視角, 如從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高管團隊等視角詮釋企業績效影響因素及其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 在眾多的績效影響因素中, 技術創新以及商業模式逐漸作為研究重點受到學者的青睞。 其中, 從技術創新視角, 盛玉雪等[1] 對創新型企業進行研究發現, 在眾多影響因素中, 研發人員能夠提高創新企業績效。 倪海江等[2] 研究證實, 科技經費支出和技術研發對新創科技企業績效存在重大影響。 在商業模式方面, 文亮、何繼善[3] 利用243家新創企業的相關數據, 驗證了商業模式對創業績效的作用, 得出商業模式有助于提升企業績效的結論。 綜觀已有文獻, 目前對于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如何共同作用于創新企業績效的機制研究寥寥無幾。 其實, 企業績效往往由多個條件共同影響, 多條路徑可能產生相近的績效效果。 基于集合理論分析的定性比較分析(QCA), 為探究這類組態問題的復雜因果關系提供了新的方法[4] 。 本文采用QCA方法研究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組態與創新企業績效的關系, 旨在深入探究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協同對創新企業績效的聯動效應。

相比已有研究,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有:首先, 本研究在方法上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fsQCA), 突破了過去無法進行多條件相互依賴分析的局限性, 基于組態視角, 深入挖掘前因復雜性和因果非對稱關系[5] , 充分挖掘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協同組態對創新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 其次, 通過運用QCA方法對新三板創新層的17家創新企業進行案例分析, 實證檢驗了創新企業如何戰略性嵌入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發展道路, 為創新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參考模板。

二、文獻綜述與模型構建

創新企業績效是一個多要素互動結果, 現有研究多關注影響績效產出的凈效應, 而忽視多重并發因素和機制。 僅考慮單一要素或變量對企業績效產出的影響并不全面, 本研究結合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理論, 運用QCA方法, 探究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協同聯動對創新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 其中, 技術創新包含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和專利數三個維度, 商業模式包括價值創造、價值傳遞與價值獲取三個方面, 本文即研究六個前因條件如何聯動影響創新企業績效。

(一)技術創新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 創新使員工有生產動力, 使企業運作有效率, 更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技術創新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創新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來鞏固其市場地位, 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湯清、陳海燕[6] 在研究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時, 將技術創新區分為投入與產出兩個維度, 采用研發費用、技術人員、專利數三個指標進行衡量, 使技術創新的衡量更趨準確。 本文借鑒此做法, 采用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專利數來測量技術創新。

1. 研發投入。 創新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是指研究與開發過程中所需的財物。 資金的注入使企業獲取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機會增多, 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使得經濟效益流入企業, 從而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以資金投入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對提升企業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7] 。

2. 研發人員。 研發人員是研發過程中的重要構件, 研發人員的合理配備有助于創新企業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 研發人員占企業員工總人數的比值反映了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 比值越大, 說明企業對研發人員越重視。 企業研發人員多, 研發能力增強, 研發速度加快, 有關產品的投產時間變短, 益于企業效益提高。 米雯靜、任海云[8] 研究認為, 研發人員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 對企業績效的提升具有積極效應。

3. 專利數。 以專利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成果往往有助于創新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 張琴[9] 通過梳理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發現, 專利產出的增加對企業長期績效有促進作用。 專利帶來的新技術或新產品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使企業獲得市場先機[10] 。

(二)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自身帶有一定的復雜性, 許多學者從商業模式的經濟視角[11] 、運營視角[12] 、價值視角[13] 以及整合視角[14] 等多個維度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 其中, 基于商業模式價值視角解讀的觀點較為清晰地說明了其對于企業績效的作用。 Osterwalder和Pigneur[15] 提出商業模式揭示了組織創造、傳遞和獲取價值的原理。 商業模式用來描述價值創造、傳遞和獲取機制的設計或結構[16] , 價值創造、價值傳遞以及價值獲取是理解商業模式概念的基點[17] 。 本文從價值創造、價值傳遞與價值獲取三個維度選取相應指標來評價商業模式。

1. 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是指創新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及能力進行價值生產的活動。 選取營業收入增長率來衡量創新企業商業模式價值創造維度, 代表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收入或者開展相關服務活動獲取的報酬, 指標值越高, 市場擴張的速度越快, 企業的經營狀況越好, 未來的發展趨勢越可期。 原磊[18] 提出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價值創造的邏輯”。

2. 價值傳遞。 價值傳遞是指創新企業通過有效的經營規劃, 利用企業資源將價值創造與實現進行聯系的能力。 本文使用銷售費用率[19,20] 、總資產周轉率[21] 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價值傳遞。 銷售費用率是銷售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率, 反映了企業的成本管理及資金使用效率, 指標值越小, 說明企業的營運效率越高。 總資產周轉率是銷售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 是對資產投入與產出水平的衡量, 企業總體資產的利用率越高, 價值傳遞也就越有效。

3. 價值獲取。 價值獲取是價值創造的最終目標, 只有可觀的經濟利潤才能支撐起企業的正常運營。 本文采用營業利潤增長率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 指標值越大, 說明企業獲得的收益越多, 越有利于將來的高質量發展。 魏江等[22] 、羅倩和李東[23] 、翟淑萍等[24] 都認為價值獲取是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構建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創新企業績效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 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 本文研究了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兩個方面的組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是否商業模式維度與技術創新維度都出現才會使企業績效提高? 或是兩個條件的同時缺失會呈現非高績效的結果? 在QCA方法中績效的實現可以有多種條件的組合, 意味著有多條路徑都會對績效產生相同的效果。 同時非對稱性的假設在QCA方法中有很好的體現, 有時高績效的出現或不出現需要商業模式價值維度與技術創新形成的不同組態來解釋。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傳統的定量分析具有分析大樣本和揭示樣本間共性規律的優勢, 但變量分析只關注部分而非案例整體, 忽視了個案的獨特性與深度, 難以揭示復雜的、多重并發因果關系[25] 。 QCA方法則有著傳統實證研究不具有的優點, 其關注的不是簡單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而是解決大樣本研究的復雜因果機制問題。 Fiss[26] 指出, QCA在研究因果關系時所應用的基本方法是集合關系與布爾運算, 探討條件是如何引發結果呈現的多條路徑。 QCA研究組態的多樣化、整體化使其在創新、創業問題研究中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 QCA方法還可以進行廣泛的歸納式和演繹式研究, 在檢驗與細化理論的同時, 還能構建新的理論[27] 。

從整體角度看, QCA方法研究的案例是條件變量的整體, 對條件組態與結果如何產生因果關系進行關注。 通過理論知識分析提煉相關前因條件, 搜集所需數據, 校準變量, 測試子集與超集, 構建真值表, 這是QCA方法研究的基本分析過程。 通過真值表識別案例的條件組態與其結果的對應聯系, 利用組態產生的簡約解和中間解區分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 用QCA符號匯報結果, 最后討論研究貢獻和意義[5] 。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數據均來自“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新三板”)創新層的公司年報, 通過手工搜集并加以整理。 案例選自新三板的原因是:①新三板要求掛牌公司披露其商業模式, 為研究提供了便利。 ②進入創新層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比如對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以及研發人員占總員工的比重等有著明確的規定。 ③創新層企業治理結構合理、運作規范, 信息披露質量較高。

在使用QCA方法時, 對案例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 即要保證案例總體的充分同質性和案例總體內的最大異質性[28] 。 QCA方法不僅適合小案例研究, 也適合中等樣本。

本研究所選擇的17家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屬于中等樣本, 樣本規模與QCA方法相匹配,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外部效度的同時, 還可保留案例的獨特性與深度。 這些企業屬于創新企業, 其“互聯網+”的屬性也決定了商業模式創新對于企業績效的重要影響。 樣本公司的基本信息具體如表1所示。

(三)變量定義

本文對技術創新的衡量采用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專利數三類指標, 以充分反映資金、人員和技術所產生的綜合影響。 對于商業模式, 則利用前述指標對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和價值獲取三個維度進行衡量。 對于企業績效的度量, 國際上較為公認的做法是將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反映企業績效的指標, 國內許多學者也慣常采用此指標。 本文沿用此種做法, 采用ROE來代表創新企業績效。 文中衡量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企業績效的具體變量指標、符號及其說明如表2所示。

根據17家掛牌企業的財務信息, 計算得出樣本公司的原始數據和描述性統計結果, 詳見表3和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專利數的標準差最大, 為17.16, 說明企業間擁有的專利數量不均衡。 另外, 營業利潤增長率與總資產周轉率的標準差僅次于專利數, 為4.29與1.2, 說明企業之間的獲利能力以及資產利用程度存在差異, 最終也會體現在企業績效中。

(四)變量校準

校準是把變量概念轉換成集合概念的過程[29] 。 在設置校準錨點時需要依靠理論或實際知識, 這樣可以避免依賴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 在校準時需要找出三個臨界值:完全隸屬閾值、交叉點閾值、完全不隸屬閾值。

本文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 將條件變量與結果變量的三個錨點依次設定為樣本數據的上四分位數、上下四分位數的均值以及下四分位數[25,26] 。 對于非高績效表現而言, 其校準的臨界值剛好與高績效表現相反, 取高績效表現的非集。 具體的變量錨點如表5所示。

四、實證分析

本文實證分析使用的軟件為fsQCA 3.0, 遵循軟件本身的設置以及相關學者的建議[26] , 將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8, PRI的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75, 案例閾值設定為1。 同時, 對中小案例樣本條件進行篩選時, 最好的狀態是4 ~ 7個條件組合, 以避免條件組合個數超過觀察案例數量產生的多樣性問題。

(一)必要性分析

在構建真值表之前, 進行必要性分析可以找出條件中的必要條件, 其作為結果的一個超集, 必須在真值表的分析中出現, 但也有可能在簡約解中被消除, 不影響其作為結果發生的核心條件[28] 。

表6中, ~ 表示“非”, 即不存在, 如“ ~ YFTR”表示研發投入的缺失。 由表6可以看出, 在各個單項條件均被納入的情況下, 高績效或非高績效的必要性均沒有超過0.9, 沒有必要條件的出現[30] 。 這表明單個條件的出現都不足以實現績效目標。 因此, 在此后的分析中, 需將各個條件變量加入相關績效出現的組態中討論。

(二)組態分析

在定性比較分析中會得到三種解:復雜解、中間解、簡約解。 必要條件有可能在簡約解中被消除, 最終的結果在中間解中解讀。 如何確定QCA方法中的核心條件與邊緣條件? 假設含有必要條件, 那么必要條件就是核心條件之一。 如果沒有必要條件, 則對比簡約解和中間解, 在兩個解中同時出現的條件為核心條件, 在結果中有重要作用, 若條件僅出現在中間解中, 則為邊緣條件, 對結果的產生存在輔助作用[5] 。

產生高績效、非高績效的組態分析結果見表7。 假如每個條件的出現可以引發高績效, 通過模糊集分析得出了通往高績效的四條路徑, 四個條件組合的一致性指標分別是0.919、0.848、0.940、0.894, 可以看出四個組態都可以是高績效的充分條件。 在四條路徑中, 解的一致性為0.925, 再一次證明了覆蓋大多數案例的四個組合是高績效的充分條件。 從表7中可以看出, 解的覆蓋度為0.675, 4個組態解釋了約60%的創新企業獲得高績效的原因。

假如每個條件的缺失會使得績效降低, 經過分析后得出了4個組態, 模型解的一致性達到了約90%, 大多數案例構成了非高績效的充分條件。 解的覆蓋度達到了70%, 說明4個組態解釋了約70%抑制績效提升的原因。

1. 高績效的驅動機制分析。 通過進一步歸納總結, 可以得出四條主要的激活創新企業績效的路徑。

(1)H1:YYSRZZL×ZZCZZL×~XSFYL, 此組態表示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維度與部分價值傳遞維度的存在可以促進創新企業績效提升, 將其命名為價值創造主導型。 營業收入增長率作為核心條件出現, 說明了商業模式價值創造維度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 企業利用自有資源開展價值創造活動, 產品與服務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從而市場得到擴張。 另外, 資產整體的有效合理利用, 使得企業獲取收益的價值空間更大。 財務績效所展現的差異是因為企業本身擁有的商業模式不同[31] 。 羅倩等[32] 認為, 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能力在高科技產業中尤為突出, 其通過商業模式與競爭戰略相匹配, 促進了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 此組態典型案例包括國聯股份、藍海駱駝、銀橙傳媒等。

(2)H2:YFTR×YFRY×YYSRZZL×ZZCZZL×~ZLS和H3:YFTR×YFRY×XSFYL×YYLRZZL×~ZLS, 此組態表示研發投入與研發人員的存在對績效提高有正向影響, 但專利數量的缺乏并未成為績效提高的阻礙因素, 屬于典型的投入與人員結合型。 資金的投入與研究人員的配備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自主研發能力, 增加了企業獲取新技術或新產品的機會, 縮短了技術或產品的研發周期。 同時, 與企業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商業模式設計可以幫助企業合理分配成本、配置資產, 把新產品或技術所帶來的價值配置給有需求的組織, 從而提升企業績效。 湯清、陳海燕[6] 研究發現, 技術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兩大能力之一, 其中研發投入的增多、研發人員的增長均能夠提升企業績效。 Ciftci和Cready[33] 的研究就表明研發規模會影響企業未來的收入能力。 此組態典型案例包括匯元科技、點擊網絡。

(3)H4:YFTR×YFRY×ZLS×YYSRZZL×YYLRZZL×~XSFYL, 此組態為技術與模式聯動型, 說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聯動結合, 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可以獲取和積累相關經驗和知識, 在相關行業中形成核心競爭力, 同時商業模式創新成功地吸引了關鍵利益相關者, 兩者的合力改善了企業現金流質量, 形成不俗的企業業績。 Chesbrough和Rosenbloom[34] 認為, 新技術的問世使得企業在市場上獲得價值, 商業模式在其中扮演著轉換機制的角色, 承擔著將新技術轉換為創造價值并獲取價值的工具的重任, 把技術的“新”發揮到淋漓盡致取決于商業模式的設計優化。 在評價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戰略時, 要想達到1+1>2的協同效果, 需要這兩者合理的結合。 管理者要想最大化提升企業績效, 應在商業模式設計有效的同時, 加以技術創新戰略的匹配, 發揮二者協同的效應[35] 。 此組態典型案例是高德信公司。

2. 非高績效的驅動機制分析。 QCA方法具有因果非對稱性的特點, 結果是否出現需要不同的組態來解釋。 結合相關案例對非高績效的路徑分析如下:

(1)NH1:~YYSRZZL×~ZZCZZL×~YYLRZZL, 此組態屬于商業模式嚴重缺失型。 說明即便企業擁有非凡的創新能力, 若不重視價值的創造、傳遞和獲取, 也會造成企業績效的不理想。 這種組態下企業失敗的原因是消費者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損害了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各項資產的運用不合理成為價值傳遞的阻礙, 企業的核心經營活動沒有成為價值獲取的源泉。 企業穩定快速地發展需要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的支撐, 并且企業績效的提升源自成熟商業模式的保障, 這是企業能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的核心要素, 而缺少合理有效的商業模式是阻礙企業績效提升的主要因素[36,37] 。 此組態的典型案例是頌大教育。

(2)NH2:ZLS ×XSFYL×~ZZCZZL和NH3:~YFRY×~ZLS×~ZZCZZL×~YYLRZZL, 其中包含了價值傳遞阻礙型和創新能力落后型兩種組態。 組態NH3下的企業擁有相關技術的專利權, 成本控制有效, 但價值傳遞過程的缺乏使得企業績效無法得到提升; 也可能是企業擁有技術專利, 價值創造表現尚可, 但是企業沒有合理地規劃各項資產的使用, 運作過程無效率, 導致企業的績效處在低位。 組態NH3是企業不注重對研發人員的培養, 未擁有相應的專利, 創新能力存在缺陷, 并且資產未得到有效配置, 造成企業績效的落后。 此組態的經典案例包括馬上游、奧維云網等公司。

(3)NH4:~YFTR×~YFRY×~ZLS×~YYSRZZL×~XSFYL×~ZZCZZL, 屬于全面滯后型, 此類創新企業對技術創新要求的降低以及商業模式價值創造與傳遞維度的缺失, 導致了企業處于非高績效的狀態。 可能的原因是企業缺乏研發投入的意愿及啟動資金, 不夠重視研發人員的培養, 在專利方面的增量產出過少。 缺少商業模式價值創造與價值傳遞維度, 往往意味著對市場的定位不準確, 未能很好地滿足顧客需求, 成本收入控制能力和資產運營能力有待提高, 導致企業無法獲得理想的績效。 華燕房盟是此組態經典的案例。

3. 創新企業績效的狀況分布討論。 本文研究的17家新三板創新層企業的具體績效狀況分布如圖2所示, 高績效公司與非高績效公司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分界。

結合高績效分布與組態的覆蓋度指標可以發現, 價值創造主導型解釋了結果變量的50%, 大部分公司通過這條路徑激活績效, 這說明增強創新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是提升企業績效的重要途徑。 細致比較價值創造主導型、投入與人員結合型以及技術與模式聯動型組態還可進一步發現, 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抑或是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的融合, 都有可能實現企業的高績效, 這些差異化的途徑為企業的成功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空間。

在非高績效表現區域, 其中商業模式嚴重缺失型的覆蓋度約為40%, 價值傳遞阻礙型和創新能力落后型的覆蓋度約為47%, 不難看出絕大多數案例公司因為這兩條路徑抑制了績效的提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企業對商業模式的關注程度明顯偏低, 在創新型產業中, 商業模式創新幾乎都是其追求卓越績效的基石。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創新企業績效的各條件變量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 就技術與人員結合型企業而言, 商業模式的維度在對創新企業績效進行解釋時有替代作用, 即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都能對績效提升產生促進作用。 雖然這類企業看重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但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同樣可以使得新技術或新產品產生理想的收益, 有助于提升創新企業績效。

2. 創新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戰略規劃和資源稟賦, 選擇差異化路徑。 其中價值創造主導型企業注重商業模式價值創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投入與人員結合型企業在商業模式的輔助下將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作為績效提升的核心點, 而技術與模式聯動型企業依靠技術能力與商業模式的聯動匹配提升企業績效。

3. 并非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這兩個條件的同時缺失才會導致非高績效的結果。 創新企業非高績效的形成機制大致有四條路徑, 并表現為商業模式嚴重缺失型、價值傳遞阻礙型、創新能力落后型和全面滯后型等四種典型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 其與高績效的形成存在非對稱的關系。

(二)建議

1. 創新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合的發展戰略。 以商業模式價值創造為主導的企業應側重于商業模式設計, 關注企業資源是否可以創造價值、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夠滿足利益相關者需求、資產整體的利用是否有效率, 從而增大企業的價值獲取空間。 如果企業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進行技術或產品研發, 并注重研發人員的培養, 則往往適合投入與人員結合型的發展戰略。

2. 創新企業發展一定要避免陷入非高績效誤區。 步入誤區的原因主要有:①缺少創造價值的能力, 未能有效滿足消費者需求, 核心活動無法為價值獲取注入活力, 阻礙了企業績效的提升。 ②忽視對研發人員的培養, 對專利權不夠重視, 阻礙了創新能力的提升。 ③資產配置與利用低效, 造成企業績效處于落后狀態。 ④有些企業在經濟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商業環境中對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不聞不問, 也會陷入發展誤區。

3. 盲目地進行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并不會使企業實現高績效。 對于創新企業而言, 過于倚重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變革都不太可能帶來企業績效的根本性變化, 兩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往往會成為企業績效提升的關鍵。 因此, 需要將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革新同企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科學優化各項資源的配置, 使其在企業績效的提升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 盛玉雪,周密,丁明磊.二元悖論約束下創新型企業績效的影響因素——基于498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的實證分析[ J].財經科學,2013(3):43 ~ 51.

[2] 倪海江,楊鵬鵬,萬迪昉.新創科技企業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 J].情報雜志,2005(11):6 ~ 9.

[3] 文亮,何繼善.創業資源、商業模式與創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J].東南學術,2012(5):116 ~ 128.

[4]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190 ~ 212.

[5] 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 J].管理世界,2017(6):155 ~ 167.

[6] 湯清,陳海燕.技術創新、營銷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5(9):110 ~ 114.

[7] 胡保亮.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基于創業板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3):95 ~ 100.

[8] 米雯靜,任海云.研發投入內部要素協同匹配對績效的影響[ 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19 ~ 22+27.

[9] 張琴.技術背景CEO、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基于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實證分析[ J].經濟問題,2018(5):82 ~ 87.

[10] Gilbert R. J., Newbery M. G.. Preemptive patent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514 ~ 526.

[11] Afuah A., Tucci C..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Boston:McGraw Hill/ Irwin,2000:32 ~ 33+196 ~ 201.

[12]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Journal of Electronic Markets,1998(2):3 ~ 8.

[13]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5 ~ 23.

[14]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Tucci C. 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5(16):1 ~ 25.

[15]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2010:1 ~ 284.

[16] 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10(2/3):172 ~ 194.

[17] 張敬偉,王迎軍.基于價值三角形邏輯的商業模式概念模型研究[ 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6):1 ~ 8.

[18] 原磊.商業模式體系重構[ J].中國工業經濟,2007(6):70 ~ 79.

[19] 喬晗,張靖,郭盛等.銀行外部環境、商業模式與績效間關系研究——基于國內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 J].管理評論,2017(6):252 ~ 263.

[20] 黃艾佳,白冰,張珊珊.基于價值鏈視角的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以上市醫藥企業為例[ J].生產力研究,2019(4):145 ~ 153.

[21] 劉正陽,王金鑫,喬晗等.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探究——基于新能源上市企業數據[ J].管理評論,2019(7):264 ~ 273.

[22] 魏江,劉洋,應瑛.商業模式內涵與研究框架建構[ J].科研管理,2012(5):107 ~ 114.

[23] 羅倩,李東.基于價值維度的商業模式分類方法研究——以戰略新興產業樣本數據為例[ J].軟科學,2013(7):18 ~ 23.

[24] 翟淑萍,張建宇,楊潔等.環境不確定性、戰略性新興企業商業模式與創新投資績效——基于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經驗分析[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68 ~ 74.

[25] 程建青,羅瑾璉,杜運周,閆佳祺,鐘競.制度環境與心理認知何時激活創業?—— 一個基于QCA方法的研究[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2):114 ~ 131.

[26]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2):393 ~ 420.

[27] 張明,杜運周.組織與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應用:定位、策略和方向[ J].管理學報,2019(9):1312 ~ 1323.

[28] 伯努瓦·里豪克斯,查爾斯·C.拉金著.杜運周,李永發譯.QCA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1 ~ 151.

[29] Schneider C. Q., 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2(2):165 ~ 166.

[30] 徐廣平,張金山,杜運周.環境與組織因素組態效應對公司創業的影響—— 一項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 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1):3 ~ 16.

[31] Malone T., Weill P., Lai R., et al.. Do some business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others[Z].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4615-06,2006.

[32] 羅倩,李東,蔡玫.商業模式對高新技術企業業績的影響——對Zott模型的改進研究[ J].科研管理,2012(7):40 ~ 47.

[33] Ciftci M., Cready W. M.. Scale effects of R&D as reflected in earnings and return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1):62 ~ 80.

[34] 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s pin-off companie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3):529 ~ 555.

[35] 鄒國慶,尹雪婷.商業模式設計與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績效的協同效應[ 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4):30 ~ 38+219.

[36] 方忠,張華榮.創意產業生態化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J].現代經濟探討,2014(5):58 ~ 62.

[37] 戴浩,柳劍平.政府補助、技術創新投入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 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38 ~ 145.

猜你喜歡
技術創新商業模式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改變集裝箱供應鏈商業模式
技術創新路徑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淺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術及創新
商業模式那些“坑”!
商業模式考驗
2006-2007年度最佳商業模式
2006-2007年度商業模式未來之星榜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