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石漠化防治形勢與對策研究

2021-03-29 00:57吳協保寧小斌肖金頂黃俊威王建軍雷利堂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21年4期
關鍵詞:林草石漠化巖溶

吳協保,寧小斌,肖金頂,黃俊威,王建軍,雷利堂

(1.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2.安化縣林業局,湖南 安化 413500;3.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廣西 寧明 532500)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石漠化是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核心生態問題,事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1-3]。目前針對長江經濟帶石漠化防治形勢研判的論文很少有涉及的。筆者分別在《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21年一期、二期和三期上詳細分析了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現狀、動態變化狀況與區域河流水沙特征,結合前述結論,本文系統分析了長江經濟帶巖溶石漠化土地防治形勢及其特點,提出了石漠化土地防治對策措施,為推進“十四五”期間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1 防治形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在生態建設方面持續實施了石漠化綜合治理“十三五”建設、防護林體系建設、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林草植被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石漠化土地防治,區域石漠化土地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程度逐步減輕,石漠化狀況總體上朝著持續好轉的方向演替。但因巖溶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且石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林草植被恢復周期長,治理難度大,加之區域經濟發展滯后,且目前工程治理投資嚴重不足,覆蓋區域小,治理速度較慢。而導致石漠化擴展的人地矛盾、自然災害等驅動因素依然存在,決定著長江經濟帶石漠化防治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石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4]。

1.1 生態區位重要,石漠化問題突出

長江經濟帶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以云貴高原為中心的西南巖溶地區,涉及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市),是長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源頭和中上游地區,處于川西河谷森林生態系統、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等全球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七大熱點地區之一,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珍稀瀕危植物種類約占全國總數的40%;對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涉及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等7個重點生態功能區及洞庭湖重要濕地。該區域是我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長江經濟帶及全流域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生態區位極為重要。區域內巖溶地貌發育,斷陷盆地、巖溶高原、巖溶峽谷、巖溶槽谷、峰叢洼地等類型多樣,巖溶地貌特征典型,保護價值高。

長江經濟帶中有石漠化土地面積847.8萬hm2,涉及6省(市)362個縣級單位4 741個鄉級單位,占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的84.2%,是我國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石漠化仍是區域內最突出的生態問題?,F階段長江經濟帶的石漠化土地仍以輕度、中度石漠化土地為主,占該區域石漠化土地面積的88.7%,處于保護與治理的有利階段[5]。因巖溶地區“缺土少水”是其核心生態問題,加之巖溶土地具有富鈣、偏堿、粘重等特性,對生態修復物種選擇針對性較強,林草植被建設普遍存在成活率低、生長速度慢。。通過綜合治理恢復的植被再到穩定的群落系統,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1.2 石漠化程度減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根據三期石漠化調查成果,2005—2016年間,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202.40萬hm2,占全國石漠化減少面積的69.98%,減少了19.27%;年均減少面積18.4萬hm2,年均縮減率為1.93%,較全國石漠化年均縮減率低0.34%。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比重由2005年的31.56∶49.69∶15.26∶3.49變化至2011年的40.23∶45.91∶11.53∶2.33,再到2016年的43.35∶45.35∶9.85∶1.45。11年間重度及以上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01.09萬hm2,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6]。

石漠化土地上林草植被結構不斷優化,2005—2016年,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中喬灌林地面積增加98.78萬hm2;2016年石漠化土地上喬木型占比為31.2%,比2005年增加6.26%,而草叢型與無植被型比重較2005年下降6.73%。2016年,巖溶土地上平均林草植被綜合蓋度為61.5%,比2005年和2011年分別增長7.8%和3.7%;石漠化土地上平均植被綜合蓋度為41.5%,比2005年和2011年分別增長7.4%和2.2%,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5]。

1.3 人地矛盾突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壓力大

根據第三期石漠化調查成果,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分布區內人口密度超過207人/km2,相當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5倍;人均耕地面積0.09 hm2,部分石漠化嚴重縣不足0.04 hm2,人地矛盾依然突出。365個有石漠化土地分布的縣主要集中在我國西部地區,縣級地區生產總值(GDP)僅占6省(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6.2%、占全國的11.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6省(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79.0%、為全國的72.7%;農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僅為6省(市)的95.3%、為全國的87.7%,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工作任務仍然繁重與艱巨[5]。

我國石漠化治理主要還是依托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自2008年啟動以來,截止2020年底,石漠化治理中央財政預算投資達到219億元,先后覆蓋314個石漠化縣,其中有236個縣屬于長江經濟帶區域;目前已實施治理工程的石漠化土地面積不到4萬km2,長江經濟帶石漠化治理面積為3萬km2,平均每縣投資不到1 000萬元/a,巖溶土地治理單位面積投資不到25萬元/km2,許多治理措施仍采用補助性質,無法保證治理成效。

1.4 流域輸沙量總體減少,水土流失形勢依然嚴峻

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區各主要水文站2000年前的多年平均輸沙量顯著高于2001—2016年多年平均值,主要水文站年輸沙量普遍呈對數相關減少態勢(相關系數R2為0.803 6)[7],且年均輸沙量與石漠化土地動態變化存在指數正相關關系(長江流域和烏江流域相關系數R2分別為0.903 5和0.984 1)。而2001—2016年間,除湘江湘潭站、資水桃江站和沅水桃源站,因受多年徑流量因素影響導致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多年年均輸沙量呈現減少趨勢,有異常波動外,其余各主要水文站普遍為2001—2005年多年年均輸沙量大于2006—2010年,且遠大于2011—2015年多年年均輸沙量的特點,截至2018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5.4萬km2,居全國十大江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之首,主要分布在滇黔等喀斯特地區。據測算,2016年6省(市)巖溶地區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 620.6萬hm2,占該區域巖溶土地面積的45.23%;巖溶地區土壤流失量達1.19億t,土壤侵蝕模數737.1 t/a·km2,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峻[7]。

1.5 石漠化局部擴展的驅動因素仍然存在

因現行的生態效益補償(補助)標準較低,而受國家種糧補助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及優質農林產品價格持續上揚的影響,長江流域毀林毀草墾荒的現象仍然存在。巖溶地區現有坡耕地面積大、分布廣,繼續高強度耕種和人為擾動是石漠化擴展的主要因素。而因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石漠化治理中采用砍灌造林、全面林地清理等造林方式,短期內會導致地表林草植被破壞而加劇土地石漠化。同時樵采薪材、過度放牧等會破壞巖溶地區林草植被和土壤結構,導致土壤抗侵蝕能力減弱,造成水土易流失,最終使土地石漠化的問題也依然存在。加上,近期自然氣候雖總體平穩,但巖溶地區局部火災、干旱、洪澇災害、地質災害等仍頻繁發生,局部加劇了土地石漠化。

2 石漠化防治對策與舉措

2.1 協調組織領導,夯實責任,協同推進

石漠化防治具有社會公益屬性,各級政府是石漠化防治的責任主體,領導高位推動是加快石漠化治理的關鍵。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石漠化防治領導小組,將石漠化防治指標納入地方各級行政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和林(河、湖)長制的考核指標體系中。同時將石漠化防治任務納入長江經濟帶各省與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訂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石漠化防治工作扎實推進。石漠化防治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學科的系統生態工程,發改、自然資源、農業、水利與林草等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督促檢查等工作。

2.2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施策

根據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分布與危害狀況,從長江流域系統性保護與修復的角度出發,以巖溶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保護重點,將石漠化治理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重大事項,以問題為導向,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與省級石漠化綜合治理“十四五”規劃,統籌考慮全流域石漠化土地防治工作,科學布局建設內容與規模,確保石漠化防治任務落到實處。

對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規劃布局,重點治理列入“雙重”規劃的石漠化縣,依托中央財政預算投資,全面推進石漠化土地治理。特別是納入長江上中游與湘桂巖溶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縣,必須圍繞石漠化防治這條主線,以石漠化土地生態修復為重點。其中,長江上中游區以治理區域石漠化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為目標,重點開展烏江、沅江源區和烏蒙山、幕阜山、滇東、滇中、滇西南等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大幅提升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湘桂巖溶區以洞庭湖上中游石漠化嚴重縣為重點,統籌實施武陵山—雪峰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石漠化綜合治理、湘西南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綜合治理2個重點項目,提升洞庭湖流域上中游巖溶地區林草植被生態功能。石漠化治理工程縣應編制縣域專項“十四五”規劃,根據年度石漠化治理任務量與資金,編制年度初步設計,將石漠化治理建設內容與任務形成數據庫,落實到山頭地塊,確保治理成效。

2.3 實施林草植被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

林草植被修復是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防治的基礎,是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必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石)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系統治理理念,以林草植被的保護與修復為核心、防治并重的綜合治理思路,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巖溶地區可持續發展[8-9]。

1)結合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天然林資源保護和草原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充分發揮區域良好水熱優勢和林草植被自然修復能力,對現有林草植被實施封山管護,實行嚴格保護。繼續完善巖溶地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落實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對未納入自然保護地的重要巖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與重要景觀等資源實施新的自然保護地建設,提升重要自然資源保護率與保護強度。

2)對具有一定自然恢復能力,且人跡不易到達的深山、遠山的巖溶土地,符合《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中的封育對象,或植被綜合蓋度在70%以下的低質低效林、石山灌木林等石漠化與潛在石漠化土地,劃定封育區,輔以“見縫插針”方式補植補播目的樹種,實施封山育林育草。

3)針對石漠化區疏林地、跡地等其他林地和草地,因地制宜地選擇鄉土樹種及優良種質資源實施人工植樹造林種草,重點培育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功能為主的生態防護林(草);對于立地條件較好,鄰近村寨的區域適度培育經果林、林藥等生態經濟林,提供優質生態森林產品。

4)對巖溶地區生態功能低下的低質低效林分,通過撫育采伐、割灌、割藤、除草、補植、修枝、澆水、施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森林撫育措施,促進目的樹種生長,通過調整樹種組成、林分密度、林齡和空間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發育條件,提高森林質量,發揮森林多種生態功能。

5)對石漠化土地中生態功能低下、地表草被稀疏的草地及規劃宜草地,實施封育、改造與人工種草等措施,提高草地質量。結合退耕還林工程與人工造林,大力推廣林下種草,盡力提升地表植被覆蓋,減輕水土流失。

6)對巖溶地區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重要水源地坡度在15°~25°的坡耕地和重度以上石漠化耕地,強制納入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優先培育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林分。

2.4 合理利用資源,鞏固區域脫貧攻堅成果

長江流域巖溶地區是我國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區,構建綠色產業,增強其發展源動力,為鞏固扶貧攻堅成果的提供保障。

1)對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667 m2)、臨近村寨,且坡度在15°~25°的石漠化坡耕地,實施以坡改梯為重點的土地整治工程,通過砌石筑坎、平整土地,降緩耕作面坡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施客土改良,合理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與肥力,提高耕地生產力;加強坡面生物籬及蓄水池、攔沙壩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建設,改善耕作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區域糧食生產。

2)依托生態修復工程,積極引導發展經果林、林藥、林下經濟、高效農業等生態經濟型產業,實施“一村一品”戰略,樹立品牌意識,努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完善市場物流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3)充分利用巖溶地區獨特的巖溶地貌、生物景觀與人文資源優勢,鼓勵建設一批石漠公園和特色村鎮,重點培育以生態觀光、自然課堂、康養休閑為目的的生態旅游與鄉村旅游業,實現非木質資源的綜合利用,引導農村經濟綠色轉型發展。

4)加強天然草地保護與修復,積極開展人工牧草地建設,配套建設棚圈、青貯窖等設施,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豐富巖溶地區特色生態產品。

5)優先招聘建檔立卡摘帽脫貧戶參與工程建設,拓寬就業門路,保障脫貧農戶收入穩定,實現“治石”與“治窮”相結合,解決農民長遠生計問題。

2.5 合理調控人口密度,遏制石漠化擴展

1)在長江上中游石漠化程度特別嚴重、生活條件極端惡劣、生存狀況嚴重惡化的地區,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異地生態移民扶貧搬遷,解決好移民生產資源,提供生活保障,防止移民返遷。同時對居民遷出后的深山、遠山區石漠化土地及時實施生態修復與治理,構建穩定的巖溶生態系統。

2)加強農村人口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與生產技能,組織引導勞務輸出與進城居住就業,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引導農村人口有序流動,合理調控人口密度,降低土地承載量。

3)進一步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加大太陽能、風能、水電、地熱、液化氣、沼氣、電能等新型清潔能源及商品化能源的利用,降低薪材比重,減少對現有林草植被的破壞。

2.6 活化政策機制,拓展投融資渠道

明確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石漠化治理資金保障機制,將石漠化治理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資金預算,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石漠化區域轉移支付系數和轉移支付額度,確保石漠化治理資金渠道穩定。按照“渠道不變、管理不亂、統籌規劃、整合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雙重”規劃、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修復發展等中央財政預算資金,整合林業、農業、水利等不同渠道的生態建設資金,保證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石漠化治理資金的投入。按照“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公司+基地+農戶”、大戶承包、土地流轉等模式參與石漠化治理,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生態保護修復主體,允許依法依規取得一定份額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其中以林草地修復為主的項目,可利用不超過修復面積3%的面積用于旅游、康養等生態產業發展。探索社會資本參與石漠化治理的長效補償與回饋機制,建立長江下游回饋上中游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橫向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從巖溶地區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生態景觀旅游收益中安排生態恢復專項資金,解決石漠化治理資金短缺問題,拓寬投融資渠道。

3 結語

1)石漠化是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長江經濟帶事關我國發展全局,而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面積達8.47萬km2,分布范圍廣,危害嚴重,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上中游巖溶地區,該區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和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涉及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區位極為重要,防治形勢嚴峻。

2)防治工作任重道遠。雖然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程度持續減輕,河流輸沙量與水土流失量持續減少,區域生態狀況穩定向好。但是,導致石漠化擴展的人地矛盾、自然災害等驅動因素依然存在,而長江經濟帶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工程投資嚴重不足,覆蓋縣域比重低,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范圍小,治理壓力大。

3)科學推進長江經濟帶石漠化防治工作。石漠化治理遵循巖溶地區自然地理格局,以“雙重”規劃石漠化縣為重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石)”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系統治理理念,防治并重、多措并舉,以林草植被生態修復為核心,強化區域水土資源合理利用,強化特色經果林、林藥、草食畜牧業等生態經濟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猜你喜歡
林草石漠化巖溶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穿越巖溶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某石灰巖礦區巖溶涌水治理處理方法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評價
林草風采
廣西南寧市巖溶土地石漠化狀況及動態變化分析
著力做好林草生態扶貧
探討巖溶區高速公路勘察技術方法
典型巖溶區不同水土流失強度區石漠化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