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頭南濱新城城市設計中的天際線優化

2021-03-30 01:51郭晏豪
山西建筑 2021年7期
關鍵詞:天際線濱水新城

郭晏豪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0 引言

汕頭南濱新城位于汕頭灣南岸,與北部主城區隔海相望,是汕頭中心城區“一灣兩岸”核心組成部分,兼有汕頭的門戶形象、內海灣的城市景觀核心展示區的重要作用。規劃區北鄰蘇埃灣,西與礐石風景名勝區毗鄰,南面背靠筆架山,東面與澳山、華能電廠相鄰,占地3.73 km2。自2014年3月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開工拉開汕頭南濱新城建設序幕,2019年6月南濱新城已開發建成超過60%的用地,改善了汕頭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但是,在已建成的2 000 m長的濱水建筑天際線呈現整齊劃一,也可以說是呆板單一。特別是3 000 m外的北岸(主城區)看南濱新城,新城建設難以展示汕頭的城市形象。如何在后續的規劃建設中調整優化、美化天際線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南濱新城天際線問題研判

濱水地區城市設計需要重視城市發展的漸進性與市場需求和管理需有效銜接[1]。對南濱新城天際線問題研判需要從南濱新城的建設動因、開發時序與天際線的特征三方面分析。

首先,南濱新城北向灣區,三面山體環抱,片區東西長約3 500 m,但是腹地僅400 m~500 m?;谏穷^人多地少特征及土地集約節約的開發原則,南濱新城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建設(容積率控制在3.0~4.0之間;建筑高度控制在80 m~110 m之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濱水建筑理論上前低后高可以形成豐富的有層次的天際線,但是對于腹地較淺的南濱新城來說,不具有經濟的可行性。對于單個地塊來說,沒有控規的細化約束,開發商將地塊內建筑高度做到限高的層數是保證內部環境最大化的策略,所以地塊建筑同一高度,天際線一條線是難免的。

其次,從開發時序來看,由于濱水岸線的天然資源優勢,南濱新城已有建設以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為中心,沿濱水岸線向兩側展開,建設區集中在一起,因此天際線顯得單一。如果從片區的范圍看,原有控規在東部的紅樹林與灣區聯系的綠色通廊周邊地塊、西邊的蘇埃隧道旁東側體育公園容積率控制在1.5,建筑高度控制在35 m。結合中心RBD的150 m高建筑群,考慮建設的階段性,建成后南濱新城天際線將有高低起伏變化,不會像目前這樣呆板。因此從開發時序來看,天際線塑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天際線給人感受與觀察者和天際線的遠近、視覺角度有關。19世紀,德國的建筑師梅爾坦斯用實驗方法證明,根據人的視覺特征,能看清整個建筑高度的權限垂直角約為45°,即視距等于建筑高度,能夠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視角是18°,視距是建筑高度的3倍。介于18°~45°之間是理想的觀看建筑整體的區域。南濱新城已建建筑的高度基本上是80 m以上,也就是說,在80 m是觀察建筑天際線的下限。80 m以內,人行走其間主要感受近距離街道的尺度、氛圍、建筑細部,建筑的天際線不知在何處,“只緣身在此山中”。80 m以外,各組團的建筑由于遠近不同導致的透視效果、高度相同的建筑也可以形成有變化的天際線。實踐經驗也表明,視距越遠天際線逐漸平緩,單個地塊相同高度的建筑群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汕頭北岸遠看南濱新城,雖然主體建筑高度有10 m~30 m的高差,相對于視距達3 000 m外的北岸,視覺上是難以形成高低錯落的天際線美學感受。

綜上所述,南部新城的天際線主要問題出在北岸遠景看南岸的天際線視覺效果,以及近景如何避免地塊相同高度形成的整齊劃一的天際線。

2 遠景:強化大尺度“山水格局”視覺效果

當我們討論天際線的美學時,有意識無意識就天際線論天際線,而在實際觀察中進入人的視覺不僅僅是建筑屋頂的輪廓線,遠景、近景以及兩側的景觀也是影響且構成天際線的畫面要素。因此,南岸看北岸的天際線應擴大視野,從更大的尺度、從城市的山水格局來塑造天際線。如果把北岸遠望的南濱新城看成一幅畫,畫面由近景蘇埃灣水面及來來往往的各種船,濱水岸線蘇埃隧道東側的紅樹林,南濱新城的建筑天際線,背景筆架山(高程110 m~120 m)以及遠景山體(高程160 m),西側是礐石風景區(高程160 m),東側的澳山(高程72 m)以及華能電廠2座150 m高的塔式構筑物構成。在這幅畫面中,我們要弱化的是已經建成呆板的天際線,那就要在南濱畫卷中尋找視覺焦點。視覺焦點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的視線多停留幾秒的視覺元素,是人們用視覺容易獲取的環境中信息。視覺焦點的概念對于我們完善南濱新城畫卷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我們要在大尺度“山水格局”的畫面下,發現和營造吸引人注意的要素,視線上集中交匯的要素。如何在大的畫卷中尋找視覺焦點,且具有經濟性、實施的可行性。

與視覺焦點相對應的概念“散點透視”,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原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解讀南濱新城這幅畫卷?!吧Ⅻc透視”從多個側面描繪事物的具體形象,其觀察動態性特征與我們實際生活中觀察天際線的現象相符。如何在動態的視角中尋找“性價比高”的視覺觀察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優化遠景天際線的思路:首先要從更大的尺度、從城市的山水格局來塑造天際線,要在畫卷中尋找或規劃建設視覺焦點以弱化畫卷中呆板的天際線;其次要在“移步換景”中尋找視覺觀察點,使之具有代表性、普適性。

最后規劃方案具有落地的可行性。因此規劃中將人流量較大、有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區段作為主要觀察點,即從汕頭市政府、華僑公園、新城、沈海高速幾個眺望點對天際線進行整體把握和規劃設計(見圖1)。在現場調研的視覺感官體驗已有的視覺焦點(西側已建成礐石風景區的普同塔、東側150 m高的塔式構筑物)基礎上、融合控規中的中部RBD的建筑高度,結合模型推演,以山體為背景,在蘇埃隧道口山頂規劃建設觀景平臺,遠山規劃建設文峰塔來強化山體的視覺焦點效果,引導天際線的變化,讓已建住宅輪廓線弱化消隱在整體的天際線中。規劃以較小的經濟成本、具有實施可能的規劃策略,完成一幅遠景天際線畫面。

3 近景:地塊建筑高度細化控制

南濱新城居住地塊建筑群天際線呆板,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的縮影。對于開發商來說,現行控規對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均限定在25%,綠地率均限定在35%,在滿足日照間距、消防退距與景觀要求的情況下,建筑高度基本都會做到限高的層數從而改善地塊的居住環境。在追求單個地塊的環境效益最好、利益最大化同時不可避免造成負外部性,即單個地塊的天際線是一條線。正如前文所述,人與建筑的距離大于建筑高度時,建筑輪廓線便自然納入人的視野,隨著距離越遠,天際線逐漸趨于平緩。單個居住地塊建筑同一高度,人在行進過程中的視覺感受是建筑缺乏層次感、天際線缺乏變化。對國內外建筑高度控制圖則歸納總結,經驗數據分析,并應用模型從不同視角、視距推演,結合南濱新城已有控規的容積率、建筑高度約束,規劃對居住地塊建筑高度提出進一步細化控制原則:1)每個地塊應當至少采用2個建筑高度層次(不含裙房);2)一般在地塊的外圍降低建筑高度,也可結合視覺通廊、地塊特征設置;3)以18層(54 m)建筑高度為基準,兩個層次的高度差不小于9 m,次高建筑的梯度變化至少是最高建筑的15%(見圖2)。在南濱片區中,居住用地主要建筑限高為60 m,80 m,100 m,120 m,按照15%標準,對應的次高建筑高差控制值是9 m(3F),12 m(4F),15 m(5F),18 m(6F)。在規劃中以重要的視覺觀察點、視覺通廊等影響要素為依據降低建筑高度?,F狀已建住宅不可逆轉且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規劃中把重點放在未開發的土地上,通過未開發土地的建筑高度控制來優化天際輪廓線。南濱新城尚有東部、西部、中心區的RBD地塊尚未建設,針對不同性質、區位的地塊,在保證容積率不變的情況下提出不同的高度控制措施。

西側片區蘇埃隧道兩側有3個居住地塊,北臨礐石風景區、東臨灣區、西臨體育公園。近景天際線觀察點主要是體育公園及濱水干道,為豐富近景建筑的層次感、天際線變化,A地塊建筑控高100 m,因此在臨濱水和體育公園側外圍降低建筑高度15 m(5F);B地塊建筑控高80 m,用地較狹長,結合北側礐石風景區的視覺通廊,在中部降低12 m(4F)以豐富其天際線;C地塊建筑控高80 m,主要考慮體育公園,以及A,B地塊看C地塊的視覺效果,因此在西北側降低建筑高度12 m(4F)(見圖3)。

東側片區西臨已開發地塊(建筑高度80 m),東臨澳頭村,北臨灣區、南臨紅樹林濕地公園,連接濕地公園與灣區的綠色通廊將片區分為2個地塊。原控規地塊容積率1.5,建筑控高35 m,用地面積分別為12.9 hm2和11.2 hm2,很顯然地塊面積過大,如果沒有細化控制,可能建設形成天際線“一條線”,為南濱新城添堵。這兩個地塊優化的切入點在于河道與綠地構成的綠色通廊,是周邊居民的主要游憩廊道(觀察點),在細化控制中(見圖4):1)沿河道兩側建設用地紅線內推60 m,規定建筑高度不超過15 m,這樣河道兩側的建筑與后面的背景形成層次感;2)東部已建(已批)地塊建筑高度80 m,與未建地塊建筑限高(35 m)高度落差太大,因此A地塊建筑限高提高到54 m,與已建地塊的天際線取得良好的過渡并豐富東部片區的天際線;3)南北干道兩側A地塊第一排建筑與后排建筑高差采用降低15%限高,降低9 m(3F),B地塊由于限高35 m,第一排建筑與后排建筑高差采用降低15%限高,降低6 m(2F)。

中心區的RBD地塊,目前已建成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按照控規意圖,中軸線兩側建筑群將做成從海面到主山逐級升高的形態,并呈左右對稱式布局。但按照控規中給定的建筑限高,僅有兩級梯度(80 m,150 m),難以強化建筑群高度逐級遞增的布局意圖。為避免中軸線建筑高差過大、高差不足的風險,規劃中對其用地進行更為細致的建筑高度控制:1)潮汕歷史文博中心南側兩塊用地建筑限高建議由控規中給定的80 m提高到100 m,潮汕風情街北側的兩塊用地建議由控規給定的150 m限制在120 m(見圖5);2)為保證每個地塊的建設能夠符合整體中軸線建筑高度逐級遞增的目的,提出每塊用地至少有一棟塔樓高度需要做到地塊建筑限高的95%以上。

4 結語

城市濱水地段一直是土地開發的熱點,在保證土地開發效益的前提下,高強度開發的濱水社區和城市景觀風貌之間的矛盾成為城市的普遍“痛點”。因已建現狀建筑的不可逆轉性,規劃師在后續的規劃建設中優化天際線應遵循以下原則:

1)大尺度原則。

應擴大視野,通過標志性建筑、背景山、周邊環境等因素統籌考慮,增加天際線的變化,強化天際線韻律,讓已建住宅天際線弱化在整體的天際輪廓線中。

2)動態性原則。

人在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天際線也有所不同,所以應將人流量較大、地理位置特殊的區段作為主要視點,從視點上對天際線進行整體把握和設計。

3)可操作性原則。

尋求可調整空間,把重點放在未開發的土地上,在保持地塊容積率不變的情況下,結合周邊環境、分析具體問題,“畫龍點睛”式的局部降低高度,增加建筑的層次感、豐富天際線。

猜你喜歡
天際線濱水新城
天際線形態量化因子與主觀評價相關性*
約翰·波特曼:改變世界城市天際線的建筑師
大咖妙語論道 “最宜居”的濱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狀態
黃韜 濱水新城齊集三大“興奮點”,絕版人居成就溢價黃金期
陳曉明 進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來十五年是花都濱水新城黃金時代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詩與遠方
面向優勢選擇評價的天際線方法
屋頂征服客
長江新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