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及展望經濟變革路徑

2021-03-31 04:30梅寒
中國市場 2021年5期
關鍵詞:計劃經濟集體主義改革開放

梅寒

[摘 要]在兩千年的中國經濟演進過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以及私有企業一直在相互博弈,中國經濟的發展就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邏輯中切換,在發展與穩定中循環。追溯并探究歷史上中國的經濟變革,找出中國經濟在每個時期發展的特點,討論其邏輯的獨特性及演進的深層原因,有助于探索和實行有效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改革。

[關鍵詞]經濟變革;“四大制度”;計劃經濟;集體主義;改革開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5.015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顧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在高速發展中一直存在很多問題。同時,西方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似乎顯得不太適用。因此,有必要追溯并探究中國歷代的經濟變革,找出中國經濟在每個時期發展的特點,討論其邏輯的獨特性及演進的深層原因。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統一與分裂的話題上,東西方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中國在公元589年實現統一后,便再未長期分裂。歐洲進入中世紀并經歷漫長的封建制后,便再未實現過統一。在中國兩千年的經濟變革中,都蘊含了統一的邏輯,魏婓德認為,“統一是中國的一種文化”。既然選擇了統一,集權、獨裁與專制便如影隨形。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成為必然。支撐中央集權制度的根基在經濟演變中逐漸趨于完善,它包含: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分配制度,如郡縣制;思想的大一統,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精英階層的管控,如實行科舉制度;與中央集權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如國有企業。

在兩千年的中國經濟演進過程中,一直存在四大利益集團的相互博弈,它們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以及私有企業。在發展與穩定的不斷循環中,可以看到如下景象:國有企業壟斷能源、資源行業,導致私有經濟、地方政府衰退,進而國進民退,權貴資本橫行,貧富差距加大,導致朝代更替,改朝換代后,百廢待興,中央政府只好放活民間,促進商業的發展,隨后地方割據產生,中央政府處于弱勢,“討飯政治”現象發生,中央政府決定收權,將壟斷行業收歸中央所有,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

中國歷代經濟發展有兩大邏輯主線:一是市場經濟,始于管仲變法;二是計劃經濟,始于商鞅變法。中國經濟的發展就在這兩大邏輯中切換,在發展與穩定中循環。

1 管仲變法與商鞅變法

管仲進行了“士農工商”的分業,推行重商主義,實行鹽鐵專營,創辦國有企業,因而政府成為有盈利任務的經濟組織,他鼓勵消費,他的觀念成為最早的“凱恩斯主義”。在管仲的經濟變革推動下,齊桓公成為霸主。

商鞅變法是商鞅為了實現其戰略目標所采取的國家管控。商鞅與管仲不同,他以農立國,限制商業的發展??刂萍Z食的買賣,把礦山國有化,對于工商業課以重稅,并且取締了貨幣。同時打破貴族制度,推行軍爵制,軍爵制在歷史上與科舉制并列,它為底層的晉升打開了一個通道。商鞅建立了郡縣制,這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分配制度,它取代了舊的分封制。

2 “四大制度”持續發展及最終形成

2.1 漢武帝變法

漢武帝劉徹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上,實行了推恩令,使得諸侯封地不斷縮減,強化了中央集權。在統一思想的問題上,遵循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自此成為唯一的正統思想。漢武帝在中央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積極推動了國營經濟的發展,在稅收改革上推行算緡令與告緡令,強收重稅以改善中央財政赤字狀況。

變法使得漢朝成為第一個半億人口的帝國,漢武帝也成為第一個建立完備中央集權制度的統治者。

2.2 大唐盛世

在精英管控的問題上,大唐推行科舉制度,世族勢力自此衰弱。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分配制度上,李世民實行小政府治國的政策,富人出錢養官,地方出錢養兵,城市經濟空前繁榮?!鞍彩分畞y”暴發后,國有專營政策再次復辟。

2.3 “四大制度”在宋朝的定型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確定了中央養兵的政策,解決了地方割據問題,“四大制度”就此定型。自此,中國經濟形成了以下閉環邏輯:中央防止地方作亂—控制兵權—養兵—增加財政收入—壯大國有專營—民間經濟收到擠壓—權貴經濟泛濫。

3 明清時期四大基本制度的惡化

從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分配制度來看,朱元璋廢除相權、清朝設立軍機處,標志著皇權徹底傾軋相權,中國成為高度專制的國家。在全民思想統一的問題上, “四書五經”“程朱理學”逐步鉗制了民眾的思想。在精英管制上,進一步鞏固科舉制的地位,并禁止言論、結社和出版,而且文字獄盛行。與中央集權相適應的經濟制度上,對外閉關鎖國,對內男耕女織,推行特權經營。

四大基本制度惡化導致的結果就是城市化率下降,社會結構扁平化,并逐漸形成了超穩定的結構,這符合中央集權的目標,社會在低效率狀態下運轉。在持續拒絕對外開放,并沉浸在天朝上國幻影中的中國,其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攻擊下,終于被迫打開了大門。

4 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變革

4.1 新中國的成立

繼從器物層面開始變革的洋務運動,到教育、銀行、醫療等制度層面變革的戊戌變法,再到從精神思想層面變革的五四運動、共產主義,因而新中國成立了。

4.2 新中國的改革

第一,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是一次直接的中央集權的改革。作為一個長期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新中國資金積累匱乏,出口少,外匯十分有限,生產也很分散,導致資金很難集中發揮資本的效用。與此同時,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新中國必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建設周期長,關鍵技術亟須進口,每個項目都具有對生產進行巨大投入的要求。因此,新中國采取了“計劃經濟”的應對辦法。一方面,政府進行壟斷生產;另一方面,對生產要素的價格進行壓低。在一系列政策推行之后,“四大制度”發生了如下變化:中央高度集權,地方毫無權利可言;社會精英被盡數迫害;全民思想高度集中在“毛澤東思想”的學習上,“以階級斗爭為綱”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旋律;自由商人被徹底消滅,形成了命令型的計劃經濟:經濟權利高度集中在國家層面,消滅了商品、貿易關系。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優先發展,完全依賴國家投資,全面取締私人資本,實現了最徹底的一次“國進民退”。限制按勞分配制度,推行平均主義,反對權威主義,取消專業分工,堅持自主封閉,反對國際貿易。

第二,集體主義的回歸。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主要進行了如下改革:分稅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啟動金融銀行體系的改革以及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經過分稅制改革,中央政府同意地方土地的出讓部分歸地方政府所有。1998年,我國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內需的框架搭建基本完成。投資方面,國家積極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了出口的發展,房地產的改革在拉動內需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金融銀行體系的建設上,中央實行了“撥改貸,貸轉股”的政策,原來由中央政府向國有企業劃撥的款項,轉為國有企業向金融銀行體系進行借貸,繼而再變革為由借貸轉為國有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發行股票、籌措資金,以支持其自身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大難題,1995年其虧損達到了難以為持的程度,中央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抓大放小”,建設重點企業,“放棄”小型企業,導致國有企業職工大量下崗,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隱患。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從輕型化向重型化轉型,房地產得到了松綁,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資本化,同時中央恢復了對經濟強有力的控制權。

第三,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按照兩條路徑發展。一是所謂的“邊緣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私有企業以及深圳特區在這次“革命”中得到了深入的發展?!斑吘壐锩敝阅軌虼嬖?,是因為它在解決中國諸多問題的同時,對公有制經濟影響甚小,使其具備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二是所謂的經濟發展的主線,即進行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公有制經濟改革。改革的重點在于努力提高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為此,發展出了“承包制”和“價格雙軌制”。這次改革導致了如下結果:20世紀80年代,中國成為亞洲發展最快的國家;民營經濟得到了鼓勵和發展,但是貧富差距依舊在拉大;放權讓利導致政府赤字增加,中央又陷入“討飯財政”的旋渦;民間生產力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但是都來自“公有制經濟”之外;弱中央、強地方,弱政府、強民間的現象再次發生,使得經濟集權又成為必然。

中國歷代經濟的歷史告訴人們,在發展與穩定的循環中,中國經濟一直在這個閉環中游動。能否走出這個閉環邏輯,進行有效率、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改革是歷史向執政者提出的問題。其中一個思路是可以從國有企業改革入手,加快推動全面經濟改革的發展進程。一是推動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發展,政府應當逐步減少在國有企業中的產權份額及占比,并鼓勵民營資本等多種資本形式增加其股份投入,充分參與到股權結構多元化的改革之中,使得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真正融入市場經濟,成為市場中富有活力的競爭主體。二是國有企業應加快其去行政化進程。行政級別的存在,容易導致國有企業管理者以追求行政職務為目標,從而將官僚作風帶入公司治理當中,進而造成企業管理的腐敗和低效。在去行政化的改革上:首先,國有企業管理者的選拔應基于其管理能力與業績而非行政級別;其次,管理者的薪酬支付標準應與企業績效掛鉤,納入市場之中進行充分競爭。無論是國有企業體制改革還是全面經濟體制改革,都要以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來推動和鞏固其改革進程和成果。全方位的深化改革除了經濟層面,還應當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層面的統一的、整體的、系統的聯動改革。其中,需明晰政府與市場的權利與義務,讓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在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同時,我國應考慮從國際體系參與者向國際體系改革引導者轉變,在國際事務上逐漸提高影響力、控制權,并積極參與和制定相應國際規則,努力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我國爭取盡可能大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16.

[2] 張五常.中國的經濟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 羅納德·哈里·科斯,王寧.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M].徐堯,李哲民,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 劉守英.土地制度變革與經濟結構轉型——對中國40年發展經驗的一個經濟解釋[J].中國土地科學,2018 (1): 1-10.

[5] 張平,楠玉.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革[J]. 中國經濟學人,2018 (13): 23-57.

[6] 一泓.中國經濟變革漫談[J].現代商業,2013(13): 40-47.

[7] 田國強,陳旭東.近現代中國的四次社會經濟大變革——國企改革的鏡鑒與反思[J].探索與爭鳴,2014 (6): 62-66.

[8] 田國強,陳旭東.論中國深化改革面臨的四個轉變[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2).

猜你喜歡
計劃經濟集體主義改革開放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審計工作推動中央治理整頓重大決策落實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研發——以一汽為中心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計劃經濟思維難解醫院停車難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翻譯市場的性質與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