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消費者心理視角探究轉基因食品發展策略

2021-04-02 12:55田劉凌顧成博
中國釀造 2021年12期
關鍵詞:轉基因倫理食品

田劉凌,顧成博*

(1.無錫太湖學院基礎課教學部,江蘇 無錫 214064;2.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轉基因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農作物培養與食品生產,而源于轉基因技術的科學爭議和社會憂慮也使得轉基因食品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根據“利害關系人理論”,轉基因食品發展不僅直接影響著轉基因食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消費等生產流通環節中存在利害關系的相關者群體,同時也會受到利害關系人群體的反向影響。鑒于利害關系人群體的社會背景、知識水平、認知程度和心理感受存在著較大差異,其對于轉基因食品的風險感知、社會評價和接受程度也會存在較大差別。在眾多的利害關系人群體中,轉基因食品的終端消費者是轉基因食品研發和銷售的目標人群,其心理感受和購買意愿直接影響著轉基因食品的市場份額和發展前景。同時,根據“消費者主權原則”,轉基因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行為直接體現著市場經濟中的生產與消費關系,而消費者在其購買能力范圍內的消費意愿和消費偏好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轉基因食品生產者的生產計劃和生產數量。當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表達出消費意愿和消費偏好時,消費者實際上主導了生產與消費的關系[1]。本文將基于消費者心理視角分析轉基因食品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對消費者心理影響的原因,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轉基因食品發展在改善消費者心理感受和提升消費者購買意愿方面的應對策略。以期緩解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憂慮,利于轉基因食品的順利發展。

1 轉基因食品發展與消費者心理的關系

轉基因食品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隨著轉基因技術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轉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快速發展狀態。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2019年9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全球有26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9億hm2,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1%。2021年2月18日,我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鼓勵農業轉基因生物原始創新和規范生物材料轉移轉讓轉育的通知》。根據該文件,國家在規范生物材料流動和強化溯源管理的情況下,支持從事新基因、新性狀、新技術、新產品等創新性強的轉基因生物研發活動;鼓勵已獲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向優良品種轉育;積極發揮市場作用,加速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推進轉基因研發科企合作、鼓勵企業與院所高校聯合申報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使企業成為研發、應用和貿易的主體力量。這一文件的出臺被社會各界解讀為我國農業轉基因產業化將邁入快車道。

然而,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心理感受與轉基因食品的發展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并且這種心理感受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和購買意愿。通常來說,消費者在消費心理的影響下產生對某一產品的購買欲望,并在獲取產品信息后決定是否實施購買行為。在此方面,社會心理學中的“計劃行為理論”被認為是能夠科學分析消費者心理影響和購買行為的重要理論。該理論認為行為意向是影響個體行為的最直接因素,而行為意向本身則是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等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根據“計劃行為理論”,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行為也應受到上述三個要素的影響。在這些要素中,消費者對待轉基因食品的態度是影響其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最顯著和最具決定性的因素[3]。同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主要受到消費者的認知水平、社會背景、風險意識和食品信息的影響[4]。另外,消費者個體態度還會受到社會群體的認知水平和主觀態度的影響,并根據社會群體對轉基因食品的評價信息和購買行為調整自我認知和消費行為[5]。在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趨于正向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和購買意愿較強?;谏鲜鰧W術理論和研究結果可知,當消費者的認知水平、社會背景和風險意識趨于相同時,關于轉基因食品自身特點和發展狀況的信息則成為影響消費者態度的重要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消費者選購轉基因食品的決定和行為不僅涉及是否具有購買能力的經濟問題,而且涉及購買行為是否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倫理問題。

2 轉基因食品發展引發消費者心理憂慮的原因

2.1 轉基因食品發展的安全倫理問題

食品安全倫理關注的是食品安全對生命健康和人類生存的影響,其強調食品安全標準應建立在尊重生命和維護生態的基礎上。由于食品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趨向復雜性,其隱含的不確定性風險令社會公眾產生心理憂慮,單純依據現有科學知識和法律規范評價食品安全已不全面。因此,食品安全倫理要求基于科學依據和價值考量對食品安全做出全面評價,前者依據風險評估和科學驗證對食品安全做出科學評價,后者依據價值理念和倫理準則對食品安全做出道德評價[6]。從這一角度講,食品安全不僅是科學問題和法律問題,也是倫理問題和道德問題。

在轉基因食品發展方面,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而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自其誕生之日起從未停止。這是因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使得轉基因農作物在遺傳和繁殖方面突破了生物種屬間的自然隔離屏障,該技術通過導入外源基因重組了傳統農作物原有的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進而改變了傳統農作物的遺傳性狀。從生物遺傳學角度講,轉基因農作物的基因并非完全源于其父本和母本,已具有不同于傳統農作物的基因特征和遺傳性狀。嚴格地說,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農作物已不屬于同一先祖的后代,自然也無法參照傳統農作物的標準評判其新型遺傳性狀在自然界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因此,新產生的轉基因農作物可能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造成潛在危險。研究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毒性問題、過敏反應問題、抗生素抗性問題等[7],而轉基因食品對生態環境安全的影響主要包括基因漂移風險、減少生物多樣性風險、破壞土壤微生態循環風險和轉基因引發的環境污染風險等[8]。雖然科研人員正努力地將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予以消除或者降低到最低程度,但是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影響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此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確立的“實質性等同原則”,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主要審查轉基因食品和成分與傳統食品和成分是否實質性等同。然而,在實踐中通過動物喂養實驗檢測到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不能全面和真實地反應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這是因為動物和人類在生理系統、解剖結構、日常行為和生活環境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實驗動物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9]。因此,基于“實質性等同原則”建立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方法還缺乏嚴謹性和科學性,尚不能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健康和安全不造成負面影響[10]。

盡管一些科研人員聲稱零風險技術并不存在,純天然食品也不存在,已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11],但是該觀點因其內在邏輯不符合食品安全倫理要求而難以令消費者接受和信服。在此種情況下,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引發的消費者心理憂慮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消除的。前期研究表明,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心理憂慮直接導致其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偏低。尤其是,為了規避轉基因食品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感知越高的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越低[12]。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65.21%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非轉基因食品[13]。

2.2 轉基因食品發展的科學倫理問題

科學倫理是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行為規范,其要求科學研究應當符合人類生存、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益,使科學研究更有利于建設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茖W倫理主要包含科研倫理和社會責任倫理兩個方面,前者關注科研行為是否符合倫理標準和道德規范,后者關注科研人員是否對國家利益和社會發展承擔了社會責任。因此,科學倫理的目標是雙重的,既要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也要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4]。

然而,在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科研人員憑借轉基因技術突破了自然生物之間固有的物種邊界,并能夠根據其主觀意愿重新塑造自然生物的遺傳特征。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下,轉基因食品具有了符合科研人員要求的生物性狀和營養成分。盡管科研人員的研究目的是使轉基因食品更符合人類對食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但是轉基因食品本身具有的非自然屬性和潛在風險卻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技術問題,而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科學倫理問題[15]。這是因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物種基因的跨界轉移,突破了生物發展所應遵循的自然規律的限制,改變了物競天擇的生物進化軌跡,破壞了自然環境下物種優勝劣汰和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功能。這種遺傳基因的變化相對于生物自然進化而言跨度較大,可能造成生態環境風險。盡管生物在自然進化中也存在基因交流,但是其基因融合過程是漸進的和緩慢的。由于自然界生物的遺傳性狀是在長期的自然進化中形成和鞏固的,因此其生物安全性相對于轉基因生物是持久的和穩定的[16]。此外,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為干預生物進化軌跡和發展進程充分體現了人類控制和主宰世界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17]。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人類行為將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更為突顯,也使得人類社會不得不面臨更多的自然挑戰。同時,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確定性與科學技術的嚴謹性相沖突,也使得科學技術的可信性和科研人員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和質疑[18]。

實際上,從生態倫理學角度看,自然生物有其存在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價值方向,尊重和保護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態系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知是有限的,并且受限于所處時代的科學理論發展狀況和技術設備條件等諸多因素。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應用究竟會給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帶來何種影響還需謹慎研究和長期觀察,任何未經科學論證的商業化行為都可能會被視為違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的行為。目前,科研人員過度參與轉基因食品的商業開發過程,其個人利益已然與商業利益緊密相連,如果認為其科研結論完全不摻雜商業因素已不現實。在科學公信力顯著下降的情況下,轉基因食品的不斷涌現和規?;N售已徹底顛覆了消費者的認知,尤其是關于人為控制生物基因跨界轉移的憂慮迫使消費者不得不認真考慮轉基因食品帶來的科學倫理問題。

2.3 轉基因食品發展的商業倫理問題

商業倫理是商業與社會關系的基礎,是市場經濟主體在商業決策和商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準則,其重點關注商業行為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問題[19]。商業倫理在市場經濟中的應用有利于彌補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這是因為經濟學理論認為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經濟主體能夠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市場機制并不總是能夠及時地發揮作用,在市場并不完善或者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社會整體利益將會面臨個體利益的損害[20]。因此,商業倫理要求市場經濟主體在制定商業決策和實施商業行為時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整體利益。在現代社會中,商業倫理要求經濟主體應當遵循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和市場經濟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原則。研究表明,商業倫理有利于企業構建社會聲譽和提高利益相關者滿意度,對企業的社會績效有較大影響[21]。因此,轉基因食品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也應當遵守商業倫理要求,使轉基因食品發展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然而,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發展使得商業倫理問題突顯,也使得消費者對其發展狀況產生憂慮。第一,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發展并不像轉基因食品企業聲稱的那樣可以較大程度地解決糧食產量問題。這是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功能在于控制和減少轉基因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雜草損失或者蟲害損失,而不是從本質上大幅提高轉基因農作物的潛在產量[22]。第二,轉基因食品商業化發展推動糧食產量增加的效果有限,并不能根本性地解決糧食供給安全問題。實際上,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能夠實現糧食的供給平衡,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糧食的分配結構,而不在于糧食的生產技術或者生產供應量。第三,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發展導致農業生產者受制于轉基因技術控制者(即轉基因食品研發機構或生產企業)。這是因為轉基因技術控制者通常會采用“基因利用限制技術”阻止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發育,從而迫使農業生產者通過不斷地購買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才能維持正常的農業生產。在此方面,購買轉基因農作物種子成本的增加較大地抵消了因減少雜草和蟲害損失挽回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農業生產者并未因種植轉基因農作物而獲得較大的經濟回報[23]。第四,轉基因農作物種子已成為一種不斷升級換代的科技產品,而轉基因技術控制者憑借專利技術的壟斷始終控制著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市場。這意味著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已面臨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的威脅和挑戰。第五,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嚴重依賴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為其專門研發的農藥和化肥,農業生產者想要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就不得不購買同樣被技術壟斷的農藥和化肥產品。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的這種經營模式再次暴露了其技術壟斷和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意圖[24]。第六,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發展在利益分配和風險承擔方面存在失衡問題。轉基因技術控制者能夠通過技術壟斷實現利益最大化,而社會公眾卻需要面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風險問題。這種利益與風險分配的不均衡狀況使得轉基因食品發展的商業倫理問題更為突顯。

2.4 轉基因食品發展的消費倫理問題

消費倫理主要關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否是基于理性做出的選擇,其購買行為是否符合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科學消費的行為規范,并且購買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利于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這意味著消費倫理要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僅應當具有經濟合理性,也應當具有倫理合理性[25]。消費倫理通常會內化為消費者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進而影響消費選擇以及生產與消費的關系[26]。因此,消費倫理的重要性在于清晰表明購買行為在經濟體系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消費刺激生產和消費引導生產的二元性使得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僅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意義,而且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導向意義。然而,消費者能否做出符合消費倫理要求的購買行為更多地受到商品信息獲取程度的影響。換句話說,商品信息公開和消費者知情權的保障是實現消費倫理要求的前提基礎。在此方面,轉基因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全面提供轉基因食品的相關信息,以便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客觀評判,從而根據消費倫理的要求做出是否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決定。

然而,轉基因技術是非常復雜和深奧的科學技術,只有專業的科學研究人員才懂得轉基因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方法和風險程度。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科學知識的日趨復雜,科研人員逐漸遠離社會公眾,只是通過晦澀難懂的科學語言在論文中闡述著學術觀點和研究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科學認知和購買意愿。同時,科學知識傳播人員的科研水平相對不高,其碎片化的科學知識和膚淺的技術解讀極易造成社會公眾的誤解[27]。在此情況下,消費者作為普通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缺乏基礎知識和全面了解,其認知水平也難以充分理解轉基因食品的屬性特點和安全性。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面對社會整體質疑的情況下,消費者個人認知和主觀態度難免受到社會評價和新聞輿論的影響,也難免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心理憂慮。此外,轉基因食品雖然在基因性狀和機能方面有所改變,但是其與傳統食品的外觀和口味方面基本相同。如果轉基因食品企業不加以特別標識,消費者很難通過觀察來辨別選購的食品是否為轉基因食品或者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在此情況下,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會進一步加重消費者的憂慮程度和規避風險的心理意愿。此外,我國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還不完善,對“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的標簽粘貼標準還沒有明確規定。這種情況使得不具有轉基因技術應用的食品能夠以“非轉基因食品”標簽作為吸引消費者的營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競爭秩序的混亂,損害了轉基因食品企業的經濟利益,也給消費者的食品選購行為帶來了較大困擾[28]。

3 轉基因食品發展的應對策略

3.1 通過完善立法和科學監管消除安全倫理憂慮

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需要在科學理性與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加以規制和應對,食品安全的科學評價與倫理評價相統一是消除轉基因食品安全倫理憂慮的有效途徑[29]。這是因為食品安全倫理不僅能夠為食品安全評價提供系統的倫理準則,也能夠為食品安全的維護提供價值導向和倫理對策[30]。因此,在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原則和監管制度中嵌入食品安全倫理規范應當成為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具體路徑和措施,其既可以為轉基因食品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倫理基礎,也可以較大地消除消費者的安全倫理憂慮。

在轉基因食品發展和安全監管方面,我國面臨著兩個競爭性原則的選擇,即“預先防范原則”和“可靠科學原則”。預先防范原則源于歐盟,其認為轉基因食品存在不確定性風險,轉基因食品發展和監管政策的制定不應以風險評估結論作為唯一依據,而應將社會公眾憂慮等因素納入決策考慮之中??煽靠茖W原則源于美國,其認為風險評估是判斷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唯一標準,科學判斷不應受到政治干預和社會評價的影響。然而,可靠科學原則并不像其名稱顯示的那樣可靠。這是因為其依托的風險評估實際上是根據實質性等同原則檢測轉基因食品的化學成分是否安全,而不是對轉基因食品生產過程的全部環節及其潛在影響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31]。因此,基于前述分析,在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我國應當根據預先防范原則建立符合安全倫理要求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與監管體系。這不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而且有利于促進轉基因技術的順利發展和合理應用。同時,科學合理的評價與監管體系也更為符合消費者的心理要求,并且有利于降低消費者的心理憂慮程度和推進轉基因食品的穩步發展。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項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僅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和《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上述法律規范性文件存在如下問題:(1)上述規范性文件沒有確立統一的監管思想和監管理念,并且在制度層面上忽略了消費者和轉基因農作物生產者的權益保護問題[32]。(2)上述規范性文件不是以轉基因食品為主要監管對象制定的規則,不能為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3)上述規范性文件的法律層級較低,難以充分發揮法律效力。鑒于上述原因,我國應當制定專門規范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在此方面,制定專項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法”是強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和科學構建監管體系的有效途徑。同時,我國應當強化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工作職能和執法能力,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采取切實有效的執法措施。如改變農業部、衛健委、科技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多部門管理機制,建立由單一部門統一負責監管和其他部門協調配合的監管模式,進而形成統一有序和職責清晰的監管體系[33]。此外,我國應當建立長期的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密切監控轉基因食品的不確定性風險,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3.2 通過科學解釋和社會共治消除科學倫理憂慮

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社會倫理環境,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評價??茖W倫理的作用并不僅限于對倫理規范的認知和討論,也在于對倫理爭議的協調和解決[34]。因此,關于轉基因食品發展的科學倫理爭議應當在社會倫理規范的框架下通過科學研究和科學解釋來緩解或消除,只有如此才能夠為轉基因食品發展提供道德和倫理基礎。在此方面,轉基因食品研發領域的科研人員應當正視消費者的質疑,公開地做出科學解答,并通過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明確說明如下問題:(1)轉基因食品研發的科學性和必要性是什么?為何現代食品生產技術的發展必須走轉基因之路?(2)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風險和潛在影響如何?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風險應如何通過科學方法加以控制?(3)轉基因食品發展是否對自然生物和生態環境存在威脅?自然生物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是否受到人類的控制和影響?此外,科研人員應盡可能地保持研究的中立性,恪守科學倫理的基本準則,根據科學研究的實際情況給出客觀公正的研究結論。研究表明,以科研人員為核心的專家評價系統對社會公眾評價具有重要影響[35]。這意味著深入細致的科學解答和科普宣傳能夠引導社會輿論和轉變消費者的認知和心理感受。

此外,科學倫理社會共治體系的構建將有利于轉基因食品爭議的有效解決。首先,政府管理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為轉基因食品發展應遵循的科學倫理標準提供指導意見和劃定底線。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可以建立相應的科學發展和倫理咨詢機制,為轉基因食品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開放性和反饋性的咨詢和討論平臺。這不僅有利于確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有利于增進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轉基因食品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團體應建立科學倫理指導和審查委員會,通過負責任的指導和審查機制將科學倫理規范落實到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每個環節。同時,科學倫理指導和審查委員會作為科學家團體的自律性機構應當強化科研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且對可能產生的科學倫理爭議進行及早預測和及時應對。最后,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應當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對轉基因食品科學倫理問題的討論和解決。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的優勢在于能夠幫助社會公眾獲取相關信息和理解其中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促進科學家團體和社會公眾的平等對話,實現對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社會監督,影響和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向?;谏鲜龃胧┑牟捎?,消費者關于轉基因食品科學倫理的憂慮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或消除。

3.3 通過利益平衡和政策保障消除商業倫理憂慮

商業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需要商業倫理來調節,商業行為若要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可和接受也應當符合商業倫理的要求[36]?;谏衔姆治?,轉基因食品發展引發的商業倫理問題主要源于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的失衡。利益平衡理論認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經濟主體均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和發展目標,相互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但是,各經濟主體之間應在利益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各自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其他經濟主體的利益為代價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消除利益沖突,避免利益失衡和實現共存發展是利益平衡理論追求的最終目標?;谠摾碚?,轉基因食品發展需要重點解決如下利益平衡問題:(1)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的農作物種子壟斷與農業生產者的自由耕作之間的平衡問題;(2)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的經濟利益與國家糧食供給安全之間的平衡問題;(3)轉基因技術控制者的現實利益與人類后代承受安全風險的平衡問題。實際上,商業倫理主要是對轉基因食品發展提出的符合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和國家政策的商業行為要求,而利益平衡原則是優化商業行為和維護商業倫理的有效方法。

在此方面,國家主管部門在制定轉基因食品發展政策時應將商業倫理納入考慮范圍,全面審查轉基因食品發展是否符合本時代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同時也應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審查轉基因農作物種子壟斷問題是否危及國家糧食供給安全。對此問題,國家主管部門可授予轉基因技術控制者對轉基因農作物種子一定期限的獨占經營權,但在期限屆滿后轉基因技術控制者應被禁止使用種子終結發育技術,從而使此類轉基因農作物能夠按照自然規律培育出可再次種植的種子。這一措施不僅有利于保障轉基因農作物生產者自由耕種的權利,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糧食供給安全。此外,轉基因食品企業應當主動承擔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協調其與轉基因農作物生產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轉基因食品企業應開展更為深入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估研究,除了傳統的成分分析、毒理學、營養學、致敏性評估外,還應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評估體系,提供更為科學的食品安全評估方法,進而消除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慮[37]。

3.4 通過科學設置標簽粘貼制度消除消費倫理憂慮

鑒于消費者的信息獲取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購買行為的倫理判斷,進而影響其對轉基因食品的選擇和購買,因此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實現商品信息公開將有利于轉基因食品發展。消費者知情權包括兩層含義:(1)消費者有權知曉選購的食品是否為轉基因食品;(2)消費者有權知曉選購的轉基因食品具有何種特點以及是否具有安全風險。轉基因食品企業向消費者提供上述信息不僅能夠體現企業的負責任態度,也能夠獲得消費者的理解和支持。在此方面,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被認為是確保消費者知情權的有效措施[38]。我國《食品安全法》第69條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根據該規定的要求,任何轉基因食品上市或者使用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的食品上市,生產經營者都必須按照規定粘貼標簽。然而,該規定只是原則性地解決了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問題,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執行標準和操作指引。同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雖然規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的標簽粘貼制度,但是該制度并不能直接適用于轉基因食品[39]。因此,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還需要法律的進一步規定和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明確標識“轉基因食品”雖然能夠提示消費者所選購的食品是轉基因食品,但是該標簽也可能會對消費者的選購行為造成誤導,甚至是阻礙轉基因食品的銷售[40]。這是因為轉基因食品標簽受限于貼附商品的標簽大小,并且難以提供全面和完整的轉基因食品特征和安全信息。同時,片面的信息標識通常會引導消費者傾向于選購非轉基因食品,而全面的信息標識才會引導消費者進行多元化的選擇(包括選擇轉基因食品)。前期研究表明,在現行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關注度越高的消費者越愿意購買非轉基因食品,并且愿意為非轉基因食品支付更高的溢價[41]。因此,科學合理地設計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制定全面細致的信息標識標準,才能夠正確引導消費者的食品選購行為,進而順利推進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在科學設計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的同時,也應當嚴格禁止傳統食品標注“非轉基因食品”。尤其是對不存在轉基因技術應用的食品類別,更應當嚴格禁止任何標注“非轉基因食品”的行為。這是因為“非轉基因食品”標識的存在不僅容易使消費者錯誤地認為“非轉基因食品”優越于“轉基因食品”,而且容易擾亂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從而誤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影響轉基因食品的銷售和發展[42]。此外,我國應當建立轉基因食品標簽豁免制度,明確規定轉基因食品含有的轉基因成分最低含量值(即特別標識閾值),對于經過加工已經不含有轉基因成分或者轉基因成分含量低于閾值的轉基因食品可以免于粘貼標簽。這樣的制度設計既可以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也可以保護轉基因食品企業的利益,同時也可以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43]。

4 結語

基于上文分析,轉基因食品引發的安全倫理問題、科學倫理問題、商業倫理問題和消費倫理問題是影響消費者心理感受和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科學構建轉基因食品監管制度,科學解釋轉基因食品技術問題,實現轉基因食品社會共治,平衡轉基因食品領域各方利益,科學設置轉基因食品標簽粘貼制度將有利于緩解或消除消費者的心理憂慮,并將有利于轉基因食品的市場營銷和健康發展。

轉基因食品的健康發展需要在融洽的社會關系中實現,其不僅要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也要符合消費者和社會公眾認可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準則。我國在制定轉基因食品發展政策時,既要承認轉基因食品相對于傳統食品所具有的明顯優勢,也要客觀審視轉基因食品發展帶來的社會爭議和倫理問題。為更好地促進轉基因食品發展,我國應當堅持謹慎鼓勵、科學監管和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鑒于消費者的心理態度和接受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和消費行為,政府和轉基因食品企業需要認真對待轉基因食品發展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問題,并科學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

猜你喜歡
轉基因倫理食品
探秘轉基因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國外如何進行食品安全監管
轉基因,你吃了嗎?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263項食品及食品相關標準將要開始實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調戲了這么多年
天然的轉基因天然的轉基因“工程師”及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意蘊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