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寧國龍窯文化的傳承及保護的價值*

2021-04-06 09:46
陶瓷 2021年2期
關鍵詞:寧國龍窯陶瓷

馬 莎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1 寧國龍窯的歷史

關于寧國制陶業源于何時,《寧國縣志》記載:“寧國陶瓷生產始于西漢,元代為宣州窯集中產地?!?但至今尚無實物對其真偽加以論證。而縣志中載有發掘清代陶器燒造的證據,“建國后,只是在株木店縣陶瓷廠挖掘出土清康熙十四年(1675)所制花缸已經30多座古窯基和大量陶器碎片?!?/p>

“2012年港口鎮灰山村發掘土墩墓群出現 7條原始龍窯,出土的400余件陶器……,灰山村出土的400余件中有多件屬距今3 000年左右的印紋硬陶或部分原始瓷。這證明那個時期寧國港口地區泥料制造或燒成工藝的改進即將成熟?!?出土的陶器中,大件的直徑有30 cm左右,高約為20 cm。據專家分析,大件陶器的制作方法使用的是捶打制片工藝,可見當時工匠在制泥、成形和燒制方面,技藝相當高超嫻熟,但尚無發掘報告可明確定論,在認知寧國龍窯歷史過程只能作為參考史料。

圖1 龍窯大缸制作

建國前,寧國制陶品類多粗制日用陶或建筑用陶,民國縣志載:“寧邑北株木店,向產紫泥,可制缸、罐、瓦等陶器,行銷內河各埠?!?建國后,新技術設備逐漸引進到寧國傳統制陶行業,產品種類開始豐富起來,從粗制日用陶瓷開始向園林建筑陶瓷、衛生陶瓷、工藝美術陶瓷轉型。寧國縣陶瓷廠1985年創建,初期沿用傳統手工成形、坯體自然干燥和以松柴為燃料的土窯(龍窯)燒制,均系粗陶產品,如缸、壇、缽、罐等,生產周期長,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產品由商業部門包銷,經濟效益尚可;1982年掛牌成立的寧國市紫砂工藝廠,聘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著名教授鄭可老先生帶領他的20多名學生在寧國研究并制作產品,當年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產品有1 064件。產品多次被選做禮品贈予國際友人,并且數次代表安徽省選送人民大會堂陳列和展覽,獲得過輕工部陶瓷創作設計大獎,進入過北京榮寶齋特賣專柜,可謂榮赫一時。另外,寧國園林建筑陶為1985年開始研發新品種,1986年正式投產。據縣志記載,當時研發出系列產品可達108種,包含園林飛禽走獸、琉璃瓦、寶鼎大葫蘆、新型立體瓷磚以及小巧精致的美術陶瓷。

20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寧國的陶瓷輝煌了20多年,縣陶瓷廠撐起了寧國工業的半壁河山,成為寧國的工業支柱。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陶瓷產業漸漸被其它工業產業取代了龍頭地位,在20世紀90年代的企業改制中,因為諸多因素,寧國的陶瓷產業日漸式微,多以大缸、花盆、陶瓦等粗造園林建筑產品的企業為主。寧國陶瓷逐漸被時代所遺忘,大量寧國龍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始默默無聞。

2 寧國龍窯的現狀

2.1 寧國龍窯延續至今的客觀因素

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是天人合一的結晶。寧國龍窯存在至今且窯火不斷,主要基于以下4個客觀因素:

(1)制作陶瓷的礦土原料儲量豐富。充足的陶土原料,保障了寧國陶瓷產業的代代傳承與發展。寧國縣志記載:“陶土泥質優良,工業儲量148萬t,其中花斑泥和深紫泥成陶性好,用其制作的紫砂成陶性好,用其制作的紫砂陶系列產品古香古色、琳瑯滿目,著名工藝美術家鄭可認為:‘寧國可望成為中國第二個陶都’?!?/p>

“1976年經省地質部門勘測,寧國縣陶瓷廠產區內有4個紫砂礦點,其紫砂泥、綠泥、石黃泥3種基本泥料和其他裝飾泥料齊全。1978~1979年,省科委科研經費20萬元組織技術攻關,試制成功80多個品種紫砂陶工藝產品。至1981年,先后選送6只大型紫砂花盆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p>

寧國地區陶土有淺黃色、土灰色、深紫色三種呈色。淺黃色是表面層,厚約有1 m左右;土灰色量最大占整個礦土的70%左右;深紫色的礦土分配不均,多數屬雞窩狀,也有條狀,呈色現象是含鐵量高低所致。由于寧國目前主要產品為大件陶器,繼而對于礦土品質的要求很是講究,特別是制作大件產品必須用料精準,礦土配比科學,不然在燒造過程中極其容易出現倒塌現象;

(2)燃料資源充足。寧國龍窯是以松柴為主要的燃料,每窯燒制過程需要4 t左右松枝、雜柴,燒窯時間持續約8~10 h。寧國森林面積19.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7.70%,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龍窯的燒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保障,也為龍窯燒造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提供了自我凈化的能量。當然隨著窯爐技術提升,以煤、汽、電等作為燃料成為多元化的大趨勢。

(3)水資源豐富。寧國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1 400 mm,有充足的降水保障。寧國市又為水陽江、青弋江、富春江的源頭,境內西津、東津、中津3條河流穿城而過,擁有庫容9.41億m3的青龍湖,為龍窯陶瓷產品的生產制作,提供充足的水資源。

(4)最后,自給自足的造血能力。目前約8條龍窯的經營權屬私人所有,與其他產區觀賞性、象征性龍窯有所區別,是以活態的龍窯聚集群形象存在。通過實地調研得知,10條龍窯,每條每月平均燒5窯,每窯裝燒器物5 000余件,一年燒造11個月,每窯平均產值約5萬元,從此得知寧國龍窯的年產值約275萬/條,至今盈利情況較穩定。但隨著用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逐年上升,經營收益趨于下降趨勢,國家環保政策的重壓給龍窯的未來打上了問號。

圖2 龍窯大缸裝窯

寧國得天獨厚的礦土資源、燃料資源、水資源使得龍窯群窯火生生不息,良好的經濟收益使其得以存續至今。

2.2 寧國龍窯延續至今的主觀因素

拉爾夫·林頓《文化之樹》中對文化提出定義:“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其成員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習得、共享、并代代相傳的觀念和習慣的總匯?!?表明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以及傳承者,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決定時代發展方向的。在寧國龍窯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其工匠、工廠主、傳承人、文化學者、政府官員等都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葛慶壽,最早被記載的寧國陶瓷工匠的名字。清咸豐、同治年間,寧國受戰亂、瘟疫影響,制陶業由此中斷。1870年后,大批移民寧國,曾經在寧國的陶工葛慶壽帶著妻兒,從績溪回到寧國,恢復寧國制陶,并廣收學徒,培養大量陶瓷手藝傳承人,延續了寧國港口鎮的悠久的制陶歷史。

據調研統計,目前寧國境內仍還正常經營和使用的龍窯有10條,基本以燒造大件為主,大缸、大甕居多。從事龍窯產品制作工作的技術工人有120多人,其中50歲以上占80%,以年長者為主的勞動力結構。目前寧國龍窯技藝傳承有省級非遺傳承人1個,宣城市非遺傳承人4個,寧國市非遺傳承人2個。這部分人無疑是直接參與和推動了寧國龍窯陶瓷發展的中堅力量。

外在環境的變遷沒有給寧國龍窯陶瓷手工技藝造成過多的傷害,還保留著原始的泥條盤筑的成形方法、本地土釉的制作方法以及龍窯柴燒的燒制方式。而傳承這原始創造的便是一群尊重勞動的人。69歲的朱家發在寧國龍窯廠度過了40多個春秋,又黑又瘦,但從他眼睛中可以看到對龍窯的敬意和愛的光芒,年輕時曾是技術革新四人小組一員,負責產品開發;鳳之仁,負責模具制作,79歲去世;曾負責泥料造型的許少華,現也已經80歲;衛忠兵負責工具制作(制坯),現已去世。一代一代人從龍窯中見證自己的人生,也承載了傳遞龍窯文化的使命。原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的《阿?!废盗凶髌纷钤缇驮趯巼埜G中燒成,備受業界好評,而朱家發曾是他在廠創作期間的師父。德國雅斯貝爾斯曾說:“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p>

2014年前后,寧國龍窯在沉寂了數十年后被再次看到其無限的價值,這是人意識形態轉變和提升的過程?;顟B的寧國龍窯陶瓷燒制,讓藝術家、文化學者、政府領導看到了窯火延續背后的自身能量。一批業內專家學者帶著開闊的眼界和專業的審視走進寧國千年龍窯小鎮,為推動寧國陶瓷業的發展獻計獻策。2016年7月,在寧國市政府推動下“寧國市港口鎮千年龍窯小鎮專家論證會”召開;2017年經由寧國政府和一批陶瓷從業者的努力,國家審批的“寧國千年龍窯特色小鎮”正式落成,作為政府文化項目加以保護。2017年11月,于寧國建立景德鎮陶瓷大學實習基地,成立中國陶瓷大師工作室并召開柴燒龍窯文化國際研討會; 2018年3月,成立寧國市紫砂藝術研究院等系列舉措,為寧國陶瓷進一步發展儲備人才,積極地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寧國市政府領導深知人才是關鍵。2018年10月,千年龍窯博物館開館儀式正式舉行,旨在弘揚龍窯文化?!熬哂袆撛煨曰顒拥囊庾R是巨大的幸福,也是人活著的偉大證明?!?有意識保護和推動文化的傳承,同樣體現當代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圖3 陶制千年龍窯小鎮形象標識

龍窯是中國陶瓷燒造歷史上一種代表性的燒造工具,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技價值。有價值,但不代表寧國龍窯能以傳統的形象和做法應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即使是有國家批復的千年龍窯小鎮的稱號庇佑,但當長久投入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所耗費的財力和人力無法與預期文化品牌的活態影響力、旅游人流量、用工增量、周邊產業帶動成正比時,有可能會出現“爛尾樓”的現象,是非常危險的。

其龍窯傳承和保護的關鍵在龍窯產業本身的造血能力,能進行良好的內外循環,而非單純外部力量的“強拉硬拽”。創新的陶瓷作品、優秀的文化創意、靈敏的市場把控、合理的投入布局等才是關鍵所在。政府扶持和市場并行兩條腿走路,可能會讓寧國龍窯陶瓷發展走得更遠。

3 寧國龍窯的時代需求與未來

寧國龍窯與其他產區觀賞性、象征性龍窯有所區別,它以活態的龍窯聚集群形象存在,長度皆處于80~100 m,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件、小件皆可裝窯燒制。采用松柴燃料,窯變釉色,自然質樸,獨一無二,有藝術品般的審美韻味;最令人贊嘆的是其龍窯中勞動場景具有生動舞臺感,活態非遺魅力在于其真實歷史人文的傳承性。

但目前,寧國龍窯制陶企業多半生產燒造大缸等園林用陶,附加值在逐年降低。而且產品器型單一、做工粗獷、釉色不穩定等,又多為國外代工,少有原創設計,對消費市場定位不準確。隨著國外市場飽和,疫情的影響,銷售額日益萎縮。如何應對如此局面?打通寧國龍窯陶瓷產業的布局?

圖4 龍窯大缸制作

寧國龍窯陶瓷,作為藝術品、工藝品來說,窯變后的各具風采,是優勢是賣點;但從工業產品角度來說,標準化、量產是其核心競爭力,寧國龍窯陶瓷產品的表現可能會差強人意。

從寧國龍窯陶瓷產品類型來說,目前寧國龍窯產品多為大件粗陶、園林用陶、器物形制,但勞動強度大、附加值低,并非良選??梢钥紤]往“大陶瓷”環境公共藝術品延伸,用藝術嫁接龍窯獨有窯變釉陶,增加其附加值;另外,反方向行之,開發小而精的陶瓷產品,借用龍窯的燒制方法,完美呈現產品的藝術化。此文重點探討“大陶瓷”環境公共藝術的未來。

20世紀80年代,教育家鄭可先生曾預言:“‘大陶瓷’在未來的屋頂花園、地下城市、城市雕塑和環境藝術等方面將大有可為?!薄按筇沾伞钡母拍钍前雅c建筑工程、環境藝術緊密結合的陶瓷。寧國大缸最為突出的功能即環境藝術一部分,仍保留著具象的功能性的階段,藝術性還未曾達到“大陶瓷”的高度。從園林用陶到環境陶壁公共藝術,從獨樂樂到眾樂樂,從私有空間走向公共空間,從自我審美修養到大眾精神愉悅后的社會安定。原創設計、原創藝術將成為寧國龍窯陶瓷文化IP的核心競爭力。

30多年前,臺灣朱邦雄博士創造公共環境中陶土文化的價值體系,把陶土轉化成了黃金般的價格,是一件100元的寧國大缸無法比擬的價值。他創造的價值的不是土及工藝技術,而是附著在公共藝術作品上的人文精神維度的拓展,他融入了工業、設計、藝術、人文素養在其中,并迅速發酵,《天工開物》、《功德壁》、《問渠》、《旭峻精神》、《醫師誓詞》等作品涌現而出。2019年4月筆者親身到臺灣佛光山、高雄飛機場、高雄捷運站欣賞臺灣陶壁公共藝術創始人朱邦雄博士的作品,被其雄壯的氣勢給震撼到,陶瓷在建筑立面的無限延伸,富有張力。楊永善先生曾寫文評價朱邦雄陶壁公共藝術為“既有整體的氣勢和優美的色彩效果,而近觀時卻又 有豐富多樣的圖形或紋樣”、“共同享有的環境中的藝術” 著名藝術評論家曾長生先生曾評價朱邦雄陶壁公共藝術為跨媒材、跨領域、跨文化的跨界混合藝術,具有跨文化現代性和后現代的空間意識、晚期風格渾然天成的屬性。這種把陶土重新組合的方式,應該符合國家所主張的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陶土的成形方式、釉料配置以及技術工藝并沒有脫離傳統方式的范疇,但影響力以及傳播力遠遠超越了室內架上作品的價值。

圖5 天工開物(局部)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國興先生把鄭可對“大陶瓷”的預言作為金科玉律一樣信奉和實施,他從建筑用的琉璃瓦、套缸到東方藝術中心的陶藝壁掛、上海龍華站的陶壁藝術《龍華鐘鼓》、上海中心的陶壁藝術《魚樂圖》 、宜興美術館的陶瓷裝置《山水禪》,把“大陶瓷”的概念切切實實地落實到屋頂花園、地下城市......至關重要的是他把陶瓷推向了一種場所藝術、關系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推向了中國的門面上,這是從一塊瓦、一只缸向“大陶瓷”的華麗轉身,其中的催化劑就是文化的深度詮釋以及藝術所產生強大能量。

環境陶瓷可跨越地域差異,可肩負科技的表現力。出自中國藝術研究院朱樂耕教授之手的韓國麥粒音樂廳巨型陶壁作品《時間與空間的暢想》就是重要案例之一,韓方對其評價是不僅具有東方美學的酣暢淋漓,還有高技術的空間聲效。這個備受國際稱贊的作品,把朱樂耕推向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行列。

圖6 龍華鐘鼓

時代的進步對藝術提出新的要求,增加了藝術的屬性,從陶瓷藝術的感觀到聽覺再到味覺等等,由此看來,寧國的大缸所承載的屬性更加薄弱和乏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寧國龍窯產品多樣化之路,文化創意之路勢在必行。

圖7 宜興保利大劇院

綜上所述,寧國“大陶瓷”基地概念有可能將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推手,成為寧國龍窯非遺文化遺產的“第二春”,將成為大型文化創意環境陶瓷公共藝術的搖籃。它有3個優勢:

圖8 韓國麥粒音樂廳(Ⅰ)

資源優勢。豐富的陶土、釉料資源,源源不斷的燃料資源,丘陵地帶,凈化燃料廢氣環境,價格低廉的人力資源;交通優勢。寧國鐵路、公路網絡交織。寧國地理位置抵達杭州、南京、合肥、上海在三小時車程內,交通便利;國家審批的千年龍窯小鎮,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三大優勢會讓寧國“大陶瓷”基地成為世界藝術家、設計師膜拜的圣地。

圖9 韓國麥粒音樂廳(Ⅱ)

猜你喜歡
寧國龍窯陶瓷
龍窯古法燒制建盞之美*
探析柴燒與建盞龍窯燒制技藝
溝梁梁也要奔小康
“活著”的龍窯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龍窯柴燒:一盞一匠心
陶瓷藝術作品
爸爸媽媽,請放下手機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陶瓷鑒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