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燃七千年的篝火余姚持續鍛造河姆渡“文化印記”

2021-04-06 01:51
寧波通訊 2021年4期
關鍵詞:河姆渡余姚田螺

1973 年春夏之交,余姚羅江公社東方紅大隊接受了排澇站基礎工程任務。為趕在梅汛到來前完工,男女老少夜以繼日。就在他們挖到一米多深時,遇到了“硬茬”。一些雜亂的東西和石頭影響了施工進度,村民們開始抱怨。再往下挖,陸續發現鹿角、象牙……擁有七千年歷史的河姆渡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當時的群眾學識相對偏低,這個遠古遺址的重現天日,卻是經由基層勞動人民的雙手。不能不說,這是時代的機緣巧合,也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重要印證。

河姆渡,是一個鮮明坐標,可以在世界視閾精確定位余姚和星空。

河姆渡,是一枚回旋飛標,能夠在蒼茫時空暢通對接遠古與現實。

多年來,余姚悉心呵護河姆渡遺址這張“金名片”。近年來,余姚在保護與傳播河姆渡文化上更是積極作為,通過多樣載體、多種途徑,全力擦亮河姆渡文化標識,取得顯著成效。2020 年5 月,河姆渡遺址入選浙江省政府發布的首批20 個“浙江文化印記”名單;同年9 月,“河姆渡文化祖源”余姚井頭山遺址獲評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目前,余姚正全力將河姆渡遺址創建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七千年的篝火,在今時再度被點燃……

(圖1 /天一圖話供圖)河姆渡遺址。

(圖2 /方淑英)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內部的布展結構。

( 圖3)2020 年5 月30 日上午,余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考古領隊孫國平(右一)向參觀市民講解井頭山遺址的特點。

有章可循:考古發掘由點到面穩步推進

“一般家庭裝修房子都要設計圖紙,那么,保護河姆渡遺址,自然更不用說了?!痹魏幽范蛇z址博物館館長的邵九華在聊起“河姆渡往事”時說道。

1986 年,河姆渡遺址的有序保護與博物館建設工作啟動。第一步是遷移遺址上的43 戶居民及3家企業。為保護一個古遺址而拆遷整個村莊,屬全國首例,為之后的保護和利用打下扎實基礎。河姆渡遺址的保護范圍只有4萬平方米,而劃定的建設控制地帶達3.5平方公里,這在全國也很少見,是保全現今周邊環境風貌的前提。1988 年,余姚又委托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總體規劃》。1993年,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館舍由浙江省建筑設計院設計,外觀古樸典雅,造型體現河姆渡文化內涵特色,至今仍是一座標志性建筑。

1999 年,河姆渡遺址發掘現場展示區由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建筑歷史所設計,布展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理念都較為超前,以致近年大規模修繕前專家們一致認為無須重新設計。2009 年7 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政府公布了《河姆渡遺址保護規劃》,此后,河姆渡遺址保護步驟皆遵此一步一個腳印地科學實施。

21 世紀初,占地50 萬平方米的河姆渡原始生態園依據相關規劃得以開建,復原了依山傍水、沼澤濕地的先民生活環境,園內雜草叢生,綠樹成蔭,野生動物穿梭其間,古樸野趣,猶如進入遠古時代,為河姆渡遺址可持續利用創造了廣闊天地。

繼河姆渡遺址后,余姚市境內的鲞架山、鯔山、田螺山以及井頭山等遺址也先后被考古發掘,由此,形成了一個宇宙星體式的遠古遺址集群。余姚對境內集群遺址由點及面地鋪開推進、逐一加強保護,并由河姆渡文化層面與市境外的范疇內遺址建立信息互通。當前,余姚市已初步完成《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開始打造“河姆渡”沿海文化核心展示區。

依據規劃,余姚確定將河姆渡、田螺山、鯔山、井頭山等史前文化遺產納入統籌管理,各遺址代表河姆渡文化構成各階段,突出不同特點,兼具延續性與獨立性,營建集河姆渡文化與海洋文化露天博物館、遺址考古科研教育基地等于一體的文化空間。

有夢可尋:學術研究深入淺出構建風景

多年來,河姆渡遺址群體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通過庫房改造、數據庫信息建設、“四有檔案”數字化轉錄及有機質脫水保護等,依托現代科技,實現文物藏品管理科學化,不斷改進文保技術和改善藏品保管條件。一系列舉措確保了文物安全,也為有效深入開展學術研究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自河姆渡遺址被發現以來,學術研究一直沒有停歇,歷年積累了豐碩成果。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負責人張展說:“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專門設有藏品研究部,著力在學術上有新發現。目前的研究除了針對藏品,還涉及史前氣候、地理環境、原始村落結構等方方面面?!?/p>

據介紹,河姆渡遺址聚落布局依山傍水,超日常規格的干欄式木構建筑可能具有禮儀性質,是村落核心,而長排房式的日常居住區布置在其周圍;長排房前面有食物材料加工場地;村落以木構寨墻和環壕式河道為圍護設施,與村外農田區、采集漁獵區等分隔;正規墓地可能布置在村落外圍一處山丘坡地上;村落間相距約5 至10 公里……

曾經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圍繞河姆渡遺址的學術探究,僅依靠遺址現場和出土文物來進行,而田螺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為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獨特資源和互證資料。田螺山遺址的發掘方式一改傳統的野外考古中僅僅主要提取較粗大的那些容易提取的各類遺物的操作習慣,采用全淘洗和多學科參與考古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獲取和保存完整的包含物和遺址信息,盡力把豐富和完整的各類遺物與多學科手段緊密有機結合,深入挖掘、提取、保存和闡釋各類文化遺存的“全”信息和“潛”信息。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河姆渡文化的學術成果不斷問世。在眾多成果中,不少專家較為看重的是河姆渡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天然結合。出土的金槍魚、鯊魚、鯨魚、石斑魚等多種海洋魚類骨頭,加上20 多件各種形態的木槳,表明田螺山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浙江作為海洋大省的最重要的歷史見證。而作為貝丘類遺址的井頭山遺址,海洋文化特征就更不用說了。

余姚適時做好研究成果的整理與傳播。自1994 年起,河姆渡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田螺山遺址學術研討座談會、國際遺址博物館館長河姆渡峰會、“全球視野:河姆渡文化國際學術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在余姚時有舉行,有效擴大了河姆渡文化輻射力,為提升其學術地位和開展研究提供新的契機。

(圖1 /源自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余姚田螺山遺址俯瞰圖。

(圖2)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

(圖3 /黃友平)余姚河姆渡遺址。

(圖4)井頭山遺址出土的骨器。

有境可巡:文化弘揚動靜相宜形成體系

在河姆渡文化的保護與弘揚上,余姚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為基礎,全力實施河姆渡文化遺址保護、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收藏、保管、研究等。目前,河姆渡遺址已通過國家4A 級旅游景區景觀質量評價,獲評浙江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正積極申報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余姚還創造性地建立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孫國平河姆渡文化工作室等。孫國平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是浙江省考古所史前室主任,余姚設立孫國平名家工作室,聘請孫國平為駐地專家,有利于余姚獲得“傳、幫、帶”效益。

如果說介入田螺山遺址的發掘,是因為組織派遣,那么,余姚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則是孫國平鉚定力量、鍥而不舍的結果。2013 年10 月,從杭州返回田螺山遺址現場館的孫國平看到堆放的零散貝殼、骨頭,一問知是“放羊的兩兄弟從三七市鎮東邊的工地上撿來的”,一種強烈的直覺靈光閃現。自20 世紀70 年代河姆渡遺址被發現至今,中學歷史課本都這樣描述:“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改寫了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比欢?,他卻一直在思考:河姆渡文化來自哪里?現在,看著這些貝殼,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三七市鎮東邊的工地”具體是哪一個,不知道。孫國平只得帶著隊員沿路尋找。耗費整整一個多月,終于找到了。在獲得業主許可后,他試圖挖掘。然而,干了10天,掘開一個長5 米、寬3 米、深3 米的探方,卻一無所獲。更麻煩的是,因坑內土質松軟,隨時都有坍塌風險。會不會是弄錯了?但他沒有放棄,最終,井頭山遺址“粉墨登場”……經國內外多方面權威測年,井頭山遺存最早的距今8300 年,比河姆渡遺址還早1000 多年。如果說田螺山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個“流脈”,那么,井頭山遺址則是一個“祖源”。孫國平憑著豐富的學識、堅強的意志,在余姚探尋與接通了河姆渡文化的“流”與“源”。

近年來,余姚不斷提升河姆渡遺址景區服務水平,持續優化市場吸引力,豐富文博參與體驗,在價值輸出、文旅應用上成效顯著。據了解,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接納海外華裔“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等活動,落戶浙江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研習基地20 余個,為海內外“尋根者”增強文化認同感自豪感提供途徑和體系。依托豐厚館藏文物,打造精品展覽,形成可移動“陳列館”,曾赴韓國、美國展覽。特別是“黃金稻現”河姆渡文化特展,在中國臺灣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吸引26 萬臺灣民眾觀摩。同時,突顯價值傳播、科研教育、文化休閑等功能,打造史前博物館類特色系列研學課堂。目前,“七千工坊”河姆渡文化課堂在市內外授課100 余堂,廣受歡迎。

猜你喜歡
河姆渡余姚田螺
穿越七千年, 聽河姆渡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現在你踏實了嗎
河姆渡遺址與河姆渡文化
摸田螺
我學會了摸田螺
田螺
寧波風物志
吃田螺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災害報道中的地方媒體作為——以《余姚日報》抗洪救災報道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