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死亡焦慮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基于CNKI的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

2021-04-08 02:49孔亞亞李朝旭李曉密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圖譜領域老年人

孔亞亞,李朝旭,董 鋒,李曉密

(曲阜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重大災害和事故的頻繁發生以及媒體對相關事件的大量報道,使得潛在或者直接暴露于死亡威脅下或者感受到死亡威脅的個體越來越多[1]。暴露于死亡威脅下的個體容易產生死亡焦慮。死亡焦慮(death anxiety)是指當個體對死亡必然性的認識被提醒時,個體的內心深處因受到死亡威脅而產生的一種伴隨著懼怕或者恐懼的情緒狀態[2]。研究發現,不僅老年人存在死亡焦慮,兒童、大學生、護士、護理實習生都存在死亡焦慮[3-7]。死亡焦慮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地域、自尊、人格特征、父母健康水平、依戀水平等都是影響個體死亡焦慮的因素[8-11]。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學者研究死亡焦慮都采用國外死亡焦慮量表,近幾年,有國內的學者編制了適合中國大學生和老年人的死亡焦慮量表[5,6]。40年來,死亡焦慮在中國的研究現狀如何?國內死亡焦慮研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國內死亡焦慮研究的熱點是什么?國內死亡焦慮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國內死亡焦慮研究存在哪些不足?目前為止,這些問題都沒厘清。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文獻數據繪制知識圖譜,以一種清晰直觀的方式展現中國死亡焦慮的研究現狀,并通過對知識圖譜的分析揭示死亡焦慮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一、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于2020年10月13日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以“死亡焦慮”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75篇文獻。刪掉會議摘要、書評以及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獻,最終得到138篇文獻。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克塞爾(Drexel)大學華裔學者陳超美教授開發,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可視化分析軟件,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論(co-ciation)和尋徑網絡算法(pathFinder)等,對某一特定研究領域內的文獻(集合)進行計量,以探索某一學科領域發展的關鍵路徑以及知識拐點,并通過繪制可視化分析的圖譜對學科演化的潛在動力機制和學科發展的前沿進行探索和分析[12,13]。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又叫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或者知識域可視化,是顯示知識發展歷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14]。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和CiteSpace5.6.R5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收錄在中國知網的關于死亡焦慮的學術期刊中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對引用文獻的數據展開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對國內死亡焦慮研究的發文量、研究熱點、研究的前沿與趨勢有所了解,為開展死亡焦慮的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二、數據分析與圖譜解讀

對篩選后的數據,以txt格式下載,將txt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時間跨度設置為1980-2020,時間段設置為1年,網絡節點類型分別是作者、機構、關鍵詞,設置恰當的閾限值,采取尋徑算法或者最小生成樹剪枝算法,生成可視化知識圖譜。

(一)年發文量分析

發文量的變化可以直觀的體現某一領域的發展狀況,繪制死亡焦慮類文章的發表數量隨時間分布的情況,如圖1所示。國內首篇關于死亡焦慮的文章是張新凱1988年做的關于利多卡因中毒時的死亡焦慮和譫妄的研究,該項研究報告了15個心臟病人利多卡因中毒后產生的精神癥狀,由此提出了死亡焦慮(瀕臨感或死亡已發生的妄想)是該組病人的一個獨特的特征[15]。由圖1可知,1988-2009年雖然對于死亡焦慮有研究,但是相對較少,說明這一階段是對死亡焦慮研究的起步探索階段,其中羅增讓[3]首次將死亡焦慮引入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羅增讓[4]使用斯皮爾伯格兒童狀態焦慮的圖示式、死亡刺激和臉譜將49名兒童根據年齡分成三組進行了死亡焦慮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組兒童在死亡焦慮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兒童焦慮水平隨著其年齡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對象的焦慮程度也存在差異。張向葵等人首次以大學生群體為被試研究死亡焦慮[2];2010-2018年間,研究數量曲折增長。戴艷等人對死亡焦慮的概念、相關理論以及測量工具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影響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多種因素,這是國內第一次對老年人死亡焦慮進行介紹的文章[16]。徐晟等人發表的《老年人死亡恐懼量表的編制》,是我國第一個測量老年人死亡恐懼的量表[5]。2019-2020年間,死亡焦慮的研究呈增長趨勢,2019年達到研究頂峰,周仁會等人編制了國內首個適用于大學生被試的死亡焦慮量表[6];整體而言,發文數量隨時間分布圖揭示出了我國死亡焦慮研究的曲折發展,總體趨勢是關于死亡焦慮的研究逐年增多。

圖1 中國死亡焦慮研究成果分布圖(1980-2020年)

(二)作者合作圖譜分析

為獲得死亡焦慮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間合作的強度信息,本文先后將分析項目設置為Author,時間尺度設置為1980-2020(文獻截至日期是2020年10月13日),時間區間設置為1,經CiteSpace軟件運算后,得到了圖2。作者共現分析能識別出某個領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每個作者的發文量以節點的大小形式呈現,節點越大,表示該作者的發文量越多;作者間合作關系的疏密以連線的粗細形式呈現,連線越粗,表示作者間的合作越緊密;作者發文時間的早晚以顏色的深淺形式呈現,按照作者的發文時間前后順序色調由暖變冷[17]。圖2中,共出現作者34個,連線35條,網絡密度為0.0624。所有節點中,可以明顯看到5個比較大的節點,分別是楊紅、胡成文、陶艷、丁娜、陳淑娟?;谄杖R斯定律對核心作者的界定,在本領域中發文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就是這個領域的高產作者,由分析可知,在死亡焦慮這個領域,高產作者僅這五位。其中胡成文、丁娜、楊紅所對應的節點中心顏色更深,表明胡成文、丁娜、楊紅是我國較早開始研究死亡焦慮的學者。另外還有一些團隊合作,吳慧敏、楊滿云、郭成、周仁會構成了一個作者群;李霞、張盛宇、仇琦、班春霞、林翔構成了一個作者群;陳燕、黃金銀、寧香香構成了一個作者群;徐曉瀅、李丹、劉世宏構成了一個作者群;還有一些兩個人的合作,比如王祖麟和劉化俠、韓麗莎和楊紅、陳四光和郭斯萍??傆[全圖,可以看到較多孤立的點,說明在死亡焦慮這個領域,作者間的學術合作比較欠缺。中國死亡焦慮的研究還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

圖2 死亡焦慮研究作者合作圖譜

(三)機構合作圖譜

為獲得死亡焦慮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以及機構間合作的強度信息,本文先后將分析項目設置為Institution,時間尺度設置為1980-2020(文獻截至日期是2020年10月13日),時間區間設置為1,經CiteSpace軟件運算后,得到了圖3。利用CiteSpace軟件生成機構合作知識圖譜,該圖直觀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在國內的分布情況。圖中的連線粗細表示各機構間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連線越粗,合作越緊密。圖3中節點共7個,連線2條,網絡密度為0.0952,各節點間連線較少,說明跨機構合作較為缺乏,節點數量只有7個,說明研究死亡焦慮的機構很少。圖中可明顯的看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安徽省腫瘤醫院護理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西區護理部、貴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是我國研究死亡焦慮的主要機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發文量最多,死亡焦慮相關論文的產出機構大多是高校的醫學院,這種現象可能的原因是醫療機構的研究者更關注死亡焦慮,也可能是由于現實原因,醫療機構的研究者會接觸到臨終病人。

圖3 死亡焦慮研究機構合作圖譜

(四)基于研究熱點的分析

各個領域的文獻是各個領域研究熱點的一種靜態呈現。關鍵詞是對文章中心主題的凝練和概括,通過文章的關鍵詞可以快速地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通過統計某一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可以把握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18]。

研究熱點是某一研究領域在某一時期內,有內在聯系的、數量較多的一組論文所探討的熱門問題或專題,關鍵詞詞頻的高低分布可以用來研究某一領域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19]。

為獲得死亡焦慮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先后將分析項目設置為Keyword,時間尺度設置為1980-2020(文獻截至到2020年10月13日),時間區間設置為1,數據選取對象為TopN=50。裁剪方式為Pathfinder。經Citespace軟件運算后,死亡焦慮文獻關鍵詞Citespace分析圖共生成30個節點,36條連線(如圖4所示)。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關鍵詞圖譜中連線的粗細反映該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即在整個關系網絡中作為媒介作者的能力。一般認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節點在網絡機構中位置就比較重要[18]。根據軟件統計結果(如表1),中心性大于等于0.1的關鍵詞為:死亡焦慮(163)、老年人(23)、自尊(18)、死亡態度(11)、焦慮(9)、死亡(7)、護生(3)、護理(3)、中介效應(2)、臨終關懷(2)。其中,死亡焦慮是關系網絡中最大的節點,意味著它在死亡焦慮研究中的媒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老年人、自尊、死亡態度、焦慮、死亡等,代表它們在整個關系網絡起著較大的聯絡和中轉作用,是死亡焦慮領域研究的熱點。

表1 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

表中“死亡焦慮”“老年人”“自尊”“死亡態度”“焦慮”“死亡”“中介效應”“臨終關懷”的頻次排名均靠前,揭示出當前我國對于老年人群體死亡焦慮的重視。周雪梅、韋慶旺的《超越恐懼:基于老年死亡態度的視角》系統描述了老年死亡態度的結構、特征、影響因素以及其與老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并研究了恐懼管理理論對老年死亡態度的影響。從輕視死亡接受、缺少理論整合、研究方法單一、忽視文化差異以及逃避根本難點等五個方面對老年死亡態度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評價[20];黃子玲采用問卷調查以及個別訪談對江西省部分縣區養老院老人以及居家老人的死亡態度進行了調查[21]。趙妹等人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小學以及小學以下,家中從未談論過和死亡有關的話題,有慢性疾病,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死亡焦慮水平越高[22]。郭瑋等人研究了生命意義和自尊對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影響,驗證了自尊在生命意義和死亡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生命意義、自尊都能顯著的影響老年人的死亡焦慮,老年人的自尊在生命意義對死亡焦慮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1]。李佳探討了臨終關懷服務對護生死亡焦慮、臨終照顧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臨終關懷志愿實踐可以幫助護生降低他們的死亡焦慮水平并且改善他們的臨終照護態度[23]。

(五)研究內容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總結(如表2所示),根據出現的頻次、中介中心性等對關鍵詞進行交叉分析,最后整合出了三項主要研究內容,分別是“研究對象”“影響因素”“恐懼管理”。

表2 關鍵詞表

1.研究對象

死亡焦慮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大學生、老年人、護士或者護理實習生?;仡櫼酝芯靠梢园l現,張向葵等人首次以大學生群體為被試研究死亡焦慮,結果證實了在死亡提醒條件下,大學生的自尊水平越高,死亡焦慮水平越低,即大學生自尊對死亡焦慮的緩沖作用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2]。周仁會等人編制了大學生死亡焦慮量表并以大學生為被試研究了死亡焦慮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發現,死亡焦慮水平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負向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死亡焦慮還可以通過促進意義尋求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6];徐晟等人在參考國外老年人死亡焦慮量表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在訪談的基礎上編制了國內第一個測量老年人死亡焦慮的量表[5];對護士或者護理實習生的研究主要是探討護士或者護理實習生的死亡焦慮與其臨終關懷態度的關系。華威等人研究了護理實習生的死亡焦慮與其臨終關懷態度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個體的死亡焦慮程度越高,會減少與臨終患者的溝通,從而導致個體對臨終關懷的態度越消極[24]。綜上可以看出,死亡焦慮大部分采用量表來進行研究。死亡焦慮涉及的問題很復雜,不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起來。

2.影響因素

死亡焦慮是個體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一種不安、恐懼、害怕的體驗,研究影響死亡焦慮的影響因素對死亡焦慮具有一定的意義。仇琦等人研究了大學生死亡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性別、人格特征、地域等因素都會影響大學生的死亡焦慮水平[8],楊勛等人通過調查研究了藏漢大學生死亡焦慮的差異以及對生命教育的啟示,研究發現,大學生死亡焦慮存在性別和民族上的差異,父母身體不好的學生死亡焦慮水平最高,父母身體健康的學生死亡焦慮水平最低[9];胡成文等人研究了醫院護士的死亡焦慮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醫院護士的死亡焦慮影響因素有宗教信仰、學歷、是否接受過死亡教育、是否參與過親朋好友的臨終處置等[25];死亡提醒效應指個體在死亡提醒后會產生世界觀防御或自尊尋求的一種現象,傅晉斌研究了死亡提醒效應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個體的依戀類型、結構需求、自我控制、年齡、宗教信仰都是影響死亡提醒效應的因素[10]。生命意義是個體對生命的追求和認識,郭瑋等人研究了老年人生命意義以及自尊對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影響,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生命意義和自尊均能顯著預測老年人的死亡焦慮,在生命意義對死亡焦慮的影響關系中,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11]。

3.恐懼管理

近幾年來,各種自殺以及死亡事件越來越多,我們需要重視國民的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自殺和死亡時間背后的原因,提出一定的建議以降低自殺率。因此研究死亡的相關理論,例如恐懼管理理論變得越發重要。陸可心等人研究了恐懼管理理論中死亡焦慮不同防御機制之間的關系,根據恐懼管理理論,個體通過親密關系、世界觀和自尊三種防御機制來應對必死性所引發的個體的死亡焦慮,陸可心研究發現,這三種防御機制之間存在優先級,親密關系優先于自尊以及世界觀,而世界觀優先于自尊[26-27]。

(四)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1980-2020年CNKI數據庫中死亡焦慮的文獻進行年發文量、作者和機構合作、關鍵詞進行分析發現:第一,國內第一篇研究死亡焦慮的文章發表于1988年,通過年發文量圖可以看出國內關于死亡焦慮的研究還很少,雖然發文量近幾年都在增長,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少,最多才達到23篇;第二,通過作者和機構合作圖譜可以發現,作者間的合作比較欠缺,中國死亡焦慮的研究還處于一個比較分散的狀態,同時各個機構之間缺少合作;第三,通過關鍵詞圖譜可以發現,當前我國很重視老年人的臨終關懷,死亡焦慮的研究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對大學生死亡焦慮的研究也相對較多。大部分都是在研究死亡焦慮的影響因素。

死亡焦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學和醫學領域,在未來死亡焦慮的研究中,應該擴大研究的領域,加強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合作也可以使死亡焦慮研究更加多元化;當前死亡焦慮的研究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較少,未來研究作者和機構間可以加強合作,從而在已有的死亡焦慮的研究熱點上探索其他的研究熱點,探索出死亡焦慮新的研究范式,擴展研究主題,使死亡焦慮的研究更加的多元化。例如,將死亡焦慮和民間信仰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為死亡焦慮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思路。

猜你喜歡
圖譜領域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繪一張成長圖譜
2020 IT領域大事記
領域·對峙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補腎強身片UPLC指紋圖譜
主動對接你思維的知識圖譜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