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市主義視角的城市旅游發展路徑及策略
——基于杭州的實踐*

2021-04-14 18:54朱文晶
創意城市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主義旅游

◎朱文晶

提 要: 基于新城市主義的“人本主義” 理念, 本文對以人為本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旅游規劃理念進行了回顧, 從新城市主義規劃及新城市主義與旅游發展兩個維度, 對新城市主義理論進行述評。 選取國際旅游城市杭州作為案例, 結合新城市主義分析視角分析闡述杭州打造城市旅游的實踐。 從規劃制約、 空間壓縮、 數字生存、 應急管理等角度提出城市旅游可能面臨的挑戰, 并從頂層設計、 人文精神、 城市稟賦、 數字賦能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 旅游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 推動城市規劃、 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動力。 2013 年3 月22 日, 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致辭中指出: “旅游是傳播文明、 交流文化、 增進友誼的橋梁,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旅游是綜合性產業, 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2020 年3 月3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考察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強調, 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 城市空間格局和城鄉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旅游行業地位與競爭格局不斷變化。 當前, 中國的城市化正在由數量型城市化到質量型城市化轉變。 城市風貌品質、 新老城區協調、 人口遷移融入、 社區智慧治理、 公共服務均等配置等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病” 不斷涌現。 旅游業的整體規劃和實施也迎來挑戰。 如何從頂層設計層面更新旅游規劃理念, 轉變旅游發展方式, 成為學界和城市管理者面對的新情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國家層面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城市規劃設計和旅游規劃發展明確了核心要義。

新城市主義從交通、 人口、 美學、 歷史文化等多個視角出發, 綜合眾多學科的成果, 系統總結和提升了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和導則, 突破了過去單純對于城市規劃或者建筑規劃領域的理論局限, 引起了學界、 城市管理者、 規劃師們的濃厚興趣。從新城市主義視角審視旅游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進而優化旅游規劃設計的思路與路徑成為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20 世紀末以來, 杭州市基于“環境立市” 戰略, 立足于“人本主義” 的整體觀, 大力推進城市環境優化和品質提升, 打造“杭州旅游” 品牌, 城市知名度、 美譽度和競爭力持續提升, 對我們在新城市主義視角下開展旅游規劃和發展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因此, 本文擬對新城市主義與城市旅游進行理論回顧, 結合杭州市打造城市旅游過程中對新城市主義的實踐, 探討新時期城市旅游規劃設計的“人本主義” 整體觀。 同時, 從規劃制約、 空間壓縮、 數字賦能、 應急管理等角度提出城市旅游帶來的挑戰, 并提出若干策略選擇。

一 新城市主義規劃思想與旅游規劃

(一) 城市化與“城市病”: 新城市主義的提出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并提出要建立城市學的設想。 城市學思想立足于整體觀, 為我國城市化及“城市病” 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學科理論指導。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城市化經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截至2019 年末我國城市化率達到60.6%, 接近20 世紀6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 我國城市化進程實際上從20 世紀70 年代末才開始, 因此我國僅用了約40 年時間, 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約100 年走過的城市化道路。 這在客觀上使得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交通擁堵、 環境污染、 人口擁擠、 公共服務不均衡等“城市病” 問題比較突出, 日益引起學界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視。

20 世紀50 年代, 西方發達國家大多進入后工業化時期, 此前因城市快速發展帶來嚴峻的“城市病”, 開始出現“逆城市化” 趨勢。 卡爾索普針對因城市“無序蔓延” 帶來的“城市病”, 提出了以公共交通導向型發展模式(TOD) 為代表的新城市主義思想。 新城市主義思想提出初期旨在宣傳推廣具有和諧生活氛圍的小城鎮和緊湊社區模式, 但是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直到1993 年在美國舉行的第一屆新城市主義大會標志了新城市主義理論體系的日趨成熟。

新城市主義也叫作新都市主義, 核心理念是要通過城市尺度的合理設計實現“人本主義” 和諧生活的目的, 倡導把現代城市的綠色、 環保、 低碳等可持續發展理念與過去傳統的城市設計理念有機結合, 創造一種既符合傳統城市設計尺度與規范, 又能體現土地集約、 適合步行以及人文關懷的居住生活環境。 其強調的鄰里和社區等理念, 對中國今天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規劃設計領域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國內學者們對新城市主義的關注, 并未局限于其與城市規劃和城市建筑設計的關系, 對新城市主義與生態保護、 古城更新、 城市拓展、 休閑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也都有一定研究。 新城市主義對城市距離可及性、 鄰里社區氛圍等方面的主張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嘗試以新城市主義視角來處理城市規劃、 設計以及決策之間的關系, 進而提出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改進措施。 例如李呈琛和張波等人探討了國外可持續性街區的研究和實踐情況, 提出我國街區規劃還存在缺少人文特性與地方特色、 忽略街區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職能、 新街區建設存在功能單一及尺度較大等問題。 韓光明運用新城市主義理念研究了基于人性化的休閑文化空間與城市的平衡發展問題。 雖然可持續性街區與休閑文化空間規劃以及城市旅游均有一定關系, 但是對新城市主義與城市旅游規劃的研究還沒有直接文獻現世。因此, 本文擬探討如何在新城市主義視角下, 更好處理旅游規劃與城市發展的互動關系, 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更好體現“人本主義” 的核心精神。

(二) “人本主義”: 作為整體觀的新城市主義與城市旅游

新城市主義理論與錢學森先生倡導的城市學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通之處,它們均強調城市的整體觀和全局觀。 但是兩者又存在明顯差異, 城市學更多的是從學科角度提倡要跨學科整合相關學科, 對城市這一復雜的巨系統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 新城市主義提倡功能多樣性, 具有人性的交通尺度、 居住社區體驗、 居住生活成本可支付性等傳統城市生活的價值標準回歸, 并與當前的城市居住生活環境相協調與融合。 這實際上是側重于從城市功能實踐的角度對城市規劃理念進行更新。 新城市主義倡導將人本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中, 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想,注重城市多樣性、 人性化、 社區感的城鎮生活氛圍, 對城市旅游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旅游作為城市規劃建設、 經濟發展、 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已經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中。 旅游作為一種以獨立個體為活動主體和體驗主體的活動形態,天然具有“人本主義” 的屬性和要求。 筆者認為旅游具有如下幾個意涵特征。 一是旅游具有產業屬性。 無論是傳統的觀光游還是日益興起的休閑度假游、 消費體驗游、會展商務游, 都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構建了具有強勁發展動能的新時代大旅游產業體系。 二是旅游具有生活方式屬性。 作為人民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旅游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 生活之外又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 三是旅游具有城市發展方式屬性。 這種認識是將旅游作為城市的核心屬性, 將城市整體視作旅游產品來規劃建設, 并通過對城市中各種資源要素的挖掘和提煉, 整體上對城市旅游進行規劃設計。 同時, 依托城鄉空間載體, 在提煉打造旅游產品和服務過程中,也有利于提升城鄉風貌和環境品質,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新城市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想和旅游規劃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 雖然現代城市致力于實現“城市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的愿景, 但是傾向于高強度開發的現代城市規劃體系在客觀上沖擊了人們傳統居住生活工作的“場所感” 和“社區感”。 高質量的美好旅游自然也有了提升的空間。 在城市旅游規劃角度, 通過傳統鄰里結構的構建, 對街區尺度的合理規劃、 對社區人口密度的合理限制、 對商業服務設施的合理布局, 不僅有利于重現傳統城市街區和鄰里的場所感和社區感, 提升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品質, 也在客觀上提升了城市的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 推動了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旅游整體觀的實現。

二 新城市主義的旅游規劃實踐路徑: 杭州案例

早在2004 年,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指出, 加快發展旅游經濟, 建設旅游經濟強省, 必須堅持創新與繼承相統一, 在繼承中創新, 在創新中發展, 不斷求新、 求變、 求精, 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發展旅游經濟, 建設旅游經濟強省” “堅持創新與繼承相統一” 的指示精神, 杭州堅持“環境立市” 戰略, 實施了以大旅游業(包括觀光旅游、 會議展覽旅游、 休閑度假旅游、 養老養生旅游) 為載體的整體產業轉型升級, “國際重要旅游休閑中心” 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回顧杭州城市旅游發展的過程, 對我們更好理解新城市主義與城市旅游規劃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旅游發展理念: 堅持“以游客為中心” 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 思想是新城市主義秉持的核心理念。在杭州發展城市旅游的過程中, 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強調要把“以管理者為中心” 轉變到“以游客為中心”。 并且在旅游規劃和發展城市旅游過程中, 強調要突出“處處都是景區, 個個都是景點, 人人都是風景” 的理念。 這就通過頂層設計的方式明確了杭州旅游發展的對象、 內容, 特別是通過“人人都是風景” 的理念將人的地位和作用固化下來,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具體舉措上, 為了提升游客的數字化體驗,杭州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城市免費Wi-Fi 項目, 為游客提供免費的網絡服務。 實施的免費公共自行車項目也惠及了大量的市民, 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之一。

(二) “連接性” 與“復合功能”: 構建大旅游框架

以觀光游為核心服務的傳統旅游產品供給正在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傳統觀光游首當其沖, 不僅旅游目的地直接受到較大影響,相關的旅行社、 航空運輸、 所在地旅游消費都發展乏力, 甚至面臨生存危機。 過去幾十年來, 杭州一直以優越的自然文化環境蜚聲國內外, 先后成功申報了西湖、 大運河、 良渚等三座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基于新城市主義鄰里社交導向的體驗型、 休閑型旅游需求日益旺盛。 因此, 21 世紀以來, 杭州堅持打造“大旅游”, 不斷推動傳統觀光旅游向觀光、 會展、 休閑、 康養等新型旅游轉變, 一大批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應運而生, 催生了城市旅游市場的巨大活力。 杭州通過恢復舉辦西湖博覽會, 高質量舉辦國際休閑博覽會、 國際動漫節和文創節等活動, 集聚了國內外大量的人流、 物流、 信息流, 使得杭州在城市旅游網絡和城市網絡中的首位度不斷提升, 城市旅游的內生動力不斷釋放, 以大旅游為內容的整體城市發展潛力不斷提升。這些內容豐富的大旅游內容, 與新城市主義城市“復合功能” 的理念相一致。 同時, 這種人流、 物流、 信息流的集聚本身也是新城市主義“連接性” 的內在要求。

(三) “可支付” 與“傳統鄰里”: 推進“保老城、 建新城”

老城作為鄰里和社區的基本物理空間, 是踐行新城市主義的核心載體。 21 世紀以來, 杭州通過“保老城、 建新城”, 一方面較好地保留了城市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間。 更重要的是, 老城的傳統稟賦和歷史感得以傳承和利用, 為杭州城市旅游注入了更多動力。 在“保老城、 建新城” 過程中, 杭州通過“兩疏散、三集中” 的辦法, 把老城區的人口和建筑往新城區引導。 推動工業企業向周邊區域工業園區集中, 推動高等院校向周邊新建大學城區域集中, 推動城市建設向周邊規劃新城集中。 這就在總體城市發展上實現了“騰籠換鳥”, 進一步夯實了杭州城市旅游的自然和文化底蘊。

“保老城” 是新城市主義的核心要義之一, 不僅有利于保留傳統城市的歷史印記, 也是對傳統鄰里的一種再現。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杭州在打造大旅游過程中, 還實施了“背街小巷改善” “庭院改善” “危舊房改善” “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改善” 四大民生工程。 通過改善社區院落的環境品質, 不斷挖掘城市街巷文化, 很好地彰顯了新城市主義理念。 四大改善工程的實施, 一方面, 使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干凈、 整潔、 美麗、 精致的街區和城市單元使得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另一方面, 城市文脈得以傳承, 附著在城市機體上的建筑和街區以這樣的形式進行更新, 與城市和諧共生, 充滿了文化氣息。 同時也為“傳統鄰里” 的保護和老城區房價物價實現“可支付” 的目標創造了條件。

(四) “優質城市”: 實施“老街區復興” 和“特色商業街建設”

老街區是新城市主義“優質城市” 理念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 旅游業對城市街區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打造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過程中, 杭州堅持強調文化感召力, 對傳統街區進行品質提升, 在傳統街區居住生活功能基礎上, 賦予傳統街區更多文化的內涵。 一方面, 傳統街區作為城市歷史的印記得以彰顯; 另一方面, 更多文化符號鑲嵌在傳統街區中, 使得街區的觀賞性、 休閑性、 體驗性得到極大提升。 同時, 通過老街區的改造提升, 還賦予其商業功能, 通過居住氛圍的延續、 商業氛圍的培育, 為城市大旅游發展搭建了眾多新的載體。 例如, 通過對清河坊、 南宋御街等歷史街區和歷史地段進行復興提升和更新, 使得這些老街區“物化” 的歷史形態和文化載體既更好展示了城市的生命印記, 又搭建了文化傳承的載體, 是城市歷史文化延續重要的組成部分。

特色商業街建設同樣是打造“優質城市” 的重要內容。 特色商業街作為城市旅游的重要載體, 不僅為本地居民提供了購物、 休閑、 體驗、 娛樂的空間, 也為外地游客提供了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選擇。 21 世紀以來, 杭州堅持將購物、 休閑、度假、 觀光、 藝術等內容融為一體, 統籌謀劃城市特色商業街規劃建設。 例如, 杭州通過有機整合和有序開發, 精心打造的清河坊歷史街區、 武林路時尚女裝街區等商業特色街區, 極大提升了城市旅游的商業氛圍, 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休閑購物的好去處。 在打造特色商業街的過程中, 杭州堅持城市美學理念和“以街帶商、 以商興旅、 以旅促榮” 的思路, 不斷促進特色商業街與“老街區” 相融合, 現代商業與傳統文化相融合, 形成城市旅游集聚人氣的重要模式。

三 城市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

盡管新城市主義對二戰后主流城市規劃理論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影響, 但是經過20 多年的發展, 即使在美國, 其在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過于強調建筑設計、 偏重郊區開發、 創新與懷舊的爭論等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 我國旅游產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 旅游產品服務不斷豐富、 新興旅游業態不斷涌現。 但是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成為我國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 我國旅游業依然面臨高品質旅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戰, 對旅游活動中“人本主義” 的理解和認識水平還存在差異, 在城市規劃和旅游規劃層面還存在一定限制。同時, 除挖掘各地自然文化資源稟賦、 打造新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拓展新的旅游業態外, 受信息科技、 高鐵技術、 航空網絡以及突發公共事件等影響, 我國現代旅游規劃發展依然面臨挑戰。

(一) 規劃制約: 來自城市增長和土地開發的挑戰

現有城市規劃體系要求城市合理增長, 規劃建設疏密結合, 科學開發城市土地空間。 但是在城市中的部分區域, 有關部門出于開發強度和投資回報的考慮, 會傾向于土地集約開發利用。 由此帶來的“建筑森林” 反而使長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主觀上排斥去這樣的區域旅游休閑。 同時, 高密度的開發模式增加了汽車的出行選擇概率, 加劇了交通的擁堵, 產生的尾氣對區域環境也具有負面作用。 以杭州為例,雖然近年來“城市大腦” 在優化交通組織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大型城市綜合體及旅游景點周邊“停車難、 行路難” 問題仍然存在進一步優化解決的空間。 另外, 部分區域開發強度低, 交通通達性以及步行可及性相對較差, 客觀上也不利于旅游休閑活動的培育和發展。

(二) 空間壓縮: 來自高鐵和航空的快速可達性的挑戰

在經歷了長途旅游偏好、 中短途休閑旅游偏好后, 隨著高鐵技術和航空網絡的發展, 傳統基于距離的城市物理空間不斷壓縮, 節約出行時間成本、 減少旅途勞頓的休閑旅游偏好逐漸得以實現, 快速往返中遠距離的旅游目的地成為現實。 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減少旅游“過夜時間” 的趨勢。 因此, 旅游目的地及周邊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受到挑戰。 如何提升原有旅游產品的休閑屬性和體驗感受,成為城市管理者和旅游行業新的關注內容。 與此同時, 原有稟賦優良卻受制于交通區位等不利因素的旅游目的地, 也可能通過提升品質和擴大宣傳等手段, 打造并提供新的“網紅” 旅游產品和服務, 會進一步使旅游競爭格局復雜化。

(三) 數字生存: 來自互聯網公平、 公開、 共享的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 數字化生存成為一種趨勢, 也帶來一系列挑戰。 互聯網通信技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也拉近了各地之間的距離。 互聯網強調人的核心精神與新城市主義應具有高度一致性。 受公平、 公開、 共享的互聯網精神的影響, 傳統旅游目的地正在面臨新的挑戰。 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 市場將會對現有旅游產品進行不斷更新, 從而引發旅游產品和服務競爭的持續迭代。 同時, 數字經濟時代, 人工智能、 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層出不窮, 它們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創造了新的旅游業態, 也改變了傳統旅游的體驗方式。 因此, 如何更好地抓住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契機、 做好旅游產品服務的宣傳和推廣、 增強用戶的選擇性偏好、 規避數字化生存的風險、 實現旅游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最大化, 成為各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管理者和旅游管理部門的首要考量。

(四) 應急管理: 來自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挑戰

2019 年底, 正當全國上下凝心聚力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之際,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侵擾神州大地, 疫情不僅對各地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也給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 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健康安全的“以人為本” 的理念同樣被嚴格貫徹。 這在客觀上給人口流動基本形態的旅游業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挑戰。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內旅游發展報告2020》, 預計2020 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同比負增長42.96%。 因此,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各地政府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旅游業發展同樣要未雨綢繆, 想好、 做好各種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對策和預防手段。

四 新城市主義旅游規劃的策略選擇

新城市主義的“人本主義” 為城市規劃和城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理念借鑒, 特別是強調以人的尺度構建適宜人居的城市家園, 為城市旅游規劃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本文從新城市主義的視角, 探討城市規劃與旅游發展中的相關問題, 以期為新時代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結合杭州的案例實踐和上述面臨的挑戰, 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供決策者和行業從業者參考。

(一) 注重頂層設計, 堅持“人本主義”

2019 年11 月, 習近平在上海調研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大理念命題。 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是對“人本主義” 實踐在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進一步要求。 對于城市旅游規劃和發展, 首先是要樹立“人本主義” 理念, 從頂層設計上, 將“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的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旅游規劃發展的方方面面。 特別是要對城市的尺度可及性、 可支付性、 和諧氛圍、 智慧化治理等內容統籌考慮, 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人居品質, 以實現城市旅游稟賦的挖掘和保護利用, 以及創新打造、 提供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旅游期待的高質量旅游產品和服務。

(二) 發揚人文精神, 推動文旅融合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 要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之中, 使旅游成為宣傳燦爛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窗口, 成為傳播科學知識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在城市旅游規劃發展過程中, 城市管理者、 規劃師、 相關行業人士要注重對人這一核心要素的持續關注, 將人文主義精神的理念融入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總體規劃中。 挖掘提煉城市、 街區、 建筑等要素的文化基因, 與旅游產品服務等各項旅游活動有機融合, 并在文旅金融、 文旅科技、 文旅人才等方面積極創新, 進一步推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 新局面。

(三) 依托城市稟賦, 拓展旅游“內涵”

每座城市最核心的、 最有價值的要素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人是一座城市的核心主體。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身的氣質。 如何更好提煉屬于城市自身氣質的元素,創新提供新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議題。 杭州的大旅游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作為廣義旅游的一部分, 除觀光旅游外, 會議展覽、 休閑度假、 養老養生、 文化創意、 數字體驗等內容都應當納入大旅游的范疇中, 豐富旅游的“內涵”。 以會展商務游為例, 其不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集聚人氣,還能提煉升華城市氣質和內涵, 鍛造城市品牌。 發展會展商務休閑活動過程本身也能體現出一座城市的空間載體和功能載體對于“人” 這一主體的社交網絡鏈接屬性。

(四) 堅持數字賦能, 應對新的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 互聯網通信技術以其泛在化、 強滲透性等特征融入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 數字經濟及其在空間上的分布與人類活動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使得旅游業成為助推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另一方面, 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 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催生了大量的休閑旅游新產品、 新服務, 帶來了大量的新的商業模式。 同時, 數字技術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 城市大腦不斷賦能城市發展。 因此, 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挑戰, 每座城市都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 結合數字經濟對本地旅游產品和服務進行提升。 針對突發公共事件, 依托數字技術的賦能能力, 建立完善的公共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 協同應急處理機制。

猜你喜歡
主義旅游
原始意圖、對抗主義和非解釋主義
我們一起“云旅游”
新寫意主義
近光燈主義
小A去旅游
旅游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輕奢主義正流行有一種生活態度叫輕奢
冬日 新碰撞主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