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鋼管-錨桿組合體在隧道滑坡加固中的應用

2021-04-15 06:32顧徐銳
巖土工程技術 2021年2期
關鍵詞:錨索錨桿鋼管

顧徐銳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工程建設規模與數量不斷增長,城市快速路網逐級完善,也為隧道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鑒于隧道的工程特性,場地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常常伴有諸多不良地質現象,加之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隧道施工過程中易出現各類次生災害,尤以洞口滑坡最為常見。

誘發滑坡的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因主要源自巖土體自身性質與結構構造等,外因主要源自水的作用、地震、人工活動等。針對滑坡的成因,目前常用的治理措施大致可分為削坡減載和加固支擋兩大類,即通過工程技術措施減少坡體自身下滑力的同時提高其抗滑力,達到改善邊坡不平衡狀態的目的,輔以截排地表水與疏導地下水措施,防止巖土體浸水軟化,經過多年的工程實踐與應用,取得了很大成就[1-2]。近年來,我國工程建設中高輕預應力錨索樁板墻、高輕錨定板擋土墻、高陡預應力錨索框架等高輕型支擋結構發展迅速[3-5],纖維束導滲排水孔、預應力錨梁、層狀網式鋼筋石籠擋墻、預應力抗滑樁[6]、劈裂注漿滲透加固[7]、新型錨管構架[8]、非開挖式抗滑樁(微型樁群)[9]等新型加固技術應運而生。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滑坡形成往往是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成熟的防治工藝應用時存在一定的局限:直接削坡減載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大且易引起次生滑動,傳統的抗滑擋土墻圬工體量較大,抗滑樁施工周期長,造價較高,預應力錨桿與錨索施工專業性強,過程精度要求較高。鑒于此,因地制宜地開展新技術與新工藝的研究尤為必要。

以蓬安高屋基隧道洞口滑坡治理工程為依托,綜合考慮隧道施工工期、人工挖孔樁施工的風險管控、大面積反壓平臺實施的可行性、滑體變形對機械施工擾動的響應、錨索施工作業的精度等多方影響因素放棄了抗滑樁、錨索等既有成熟的治理措施。鑒于雨季臨近,為快速有效加固滑體,防止降雨沖刷浸潤加劇坡體變形,借鑒管棚的構造思路,將鋼管與全黏結錨桿相結合形成復合加固體系,分區分塊加固洞口滑坡體,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經濟效益,可為類似的工程提供技術性參考。

1 工程概況

蓬安繞城北路建設工程作為S101的改線工程,是連接蓬安縣城和新城的快速通道,全長約16.2 km,設計速度80 km/h,沿線分布高屋基、熬家溝、黃家灣三座山嶺隧道。高屋基隧道左線長約430.0 m,右線長約485.0 m,屬短隧道,洞軸線總體呈直線型,軸向NW 290°~294°。

1.1 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前期勘察資料,隧址區范圍內無明顯的活動斷裂構造等不良地質現象,隧道穿越地段巖層穩定。場地覆蓋層以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粉質黏土為主,厚度為0.6~2.5 m,下伏上侏羅統蓬萊鎮組強—中等風化粉砂質泥巖,巖層產狀為SW 218°∠4°,基巖傾向與洞身軸向近于垂直。

隧道左線穿越地層:表層粉質黏土厚約1.1~2.5 m,強風化帶厚約4.7 m,中等風化帶未揭穿,洞身穿越2個裂隙發育區,最大洞頂埋深約76 m。(見圖1)

圖1 隧道左線穿越地層概況

隧道右線穿越地層:表層粉質黏土厚約0.6~2.0 m,強風化帶厚約3.6 m,中等風化帶未揭穿,洞身穿越3個裂隙發育區,最大洞頂埋深約88 m。(見圖2)

圖2 隧道右線穿越地層概況

1.2 滑坡概況

隧道明洞施工過程中出現了山體滑坡,滑坡前緣錯動剪出明顯,后緣已形成圈椅狀錯臺與陡坎,滑坡體平面呈簸箕狀,由2個獨立的滑區組成(見圖3、圖4)。

圖3 隧道洞口山體滑坡地質平面圖

圖4 隧道洞口山體滑坡現場照片

I號滑區主軸縱向長約110 m,橫向寬約40 m,主滑方向約NW 332°,滑坡體積約為4.0×104m3,滑坡體厚約2.0~13.4 m,屬小型中層牽引式滑坡?;w以軟塑與可塑狀粉質黏土為主,兩側以沖溝為界,前緣為隧道明洞施工仰坡,坡率為1∶0.5,高約12.2~17.5 m。

II號滑區主軸縱向長約65 m,橫向寬約50 m,主滑方向約NW 355°,滑坡體積約為1.4×104m3,滑坡體厚約2.5~9.8 m,屬小型淺層牽引式滑坡?;w以軟塑與可塑狀粉質黏土為主,兩側以沖溝為界,前緣為隧道明洞施工仰坡,坡率為1∶0.5,高約11.3~15.6 m。

1.3 滑坡成因分析

地質地形:山脊兩側為古沖溝,沖溝堆積體多為第四紀洪積層與坡積層,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已達自我平衡,隧道進口處場地地形較為平坦,該不良地質易被忽視,早期未充分揭露該軟弱地層。(見圖5)

人為因素:隧道成洞面與仰坡開挖過程中形成塹坡臨空面,古沖溝原有平衡被打破,坡體穩定性逐漸降低,坡腳蠕變加速,前緣剪出形成牽引式滑坡。

自然因素:施工期間雨水較為充沛,雨水沿坡面裂縫下滲后富集于上層土體和基巖節理、裂隙發育帶,進一步加劇滑坡的變形。

圖5 滑坡成因分析圖

2 滑坡治理方案

鑒于雨季臨近,為快速有效加固滑體,方案深化過程中比選分析了既有多種成熟加固措施。

2.1 基于現有措施弊端的方案比選

(1)超長全黏結錨桿(一般超過8 m)常見弊端:

①變形與受力特性[10]:全黏結錨桿受力變形特性與土釘相似,通過加筋體加筋作用改變土體受力狀態,為被動受力構件,當土體與錨固體間及錨頭處產生變形后,錨固體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土體與錨頭產生過大位移(超出容許變形范圍)下才發揮錨固力的超長段設計便與原本加固理念相悖。

②力學性能:錨固體與周邊巖土體的黏結強度超過錨桿自身的抗拉強度,超長部分的錨固段屬于無效設置。

③經濟合理性:錨桿越長,施工難度越大,每延米造價越高。超長錨桿在松散堆積體或滑體內鉆進成孔過程中易塌孔,管靴與套管連接處、前后兩節套管間連接處易斷裂(20 m以上的深孔難以處理產生廢孔),采用套管跟進工藝時單孔鉆進周期長。

(2)預應力錨索常見弊端分析:

①變形與受力特性:為有效傳遞荷載、減少流變、利于張拉鎖定,提前施加預應力控制變形,預應力錨索均需設置自由段。鑒于自由段不具備加筋作用,該區域土體在浸水后穩定性較差,易發生淺層滑塌;同時傳遞到坡面格梁或抗滑樁上的支點力較大。

②力學性能:施工階段與使用階段,受多方因素影響,預應力損失情況較常見,需根據實時監測進行補張拉。

③經濟合理性:與超長錨桿鉆進質量管控相同,錨索越長,施工難度越大,每延米造價越高。

(3)抗滑樁常見弊端分析:

①質量與風險管控:人工挖孔樁無需大型機械、對滑體擾動較小,但施工中的有毒氣體、地下水等突發性災害,護壁與鎖口的施工質量,現場的組織管理等問題突出;機械成孔對滑體擾動較大,易發生次生災害。

②經濟合理性:常采用間隔成樁,混凝土澆筑與養護時間較長,對緊急搶險等有工期限制的工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鋼管與全黏結錨桿復合加固體系

本工程兩個滑區相對獨立,滑帶深度相對較淺,借鑒隧道管棚的構造思路,將鋼管與全黏結錨桿相組合加固滑體:①施工時充分利用大直徑鋼管的護壁能力,有效控制滑體內鉆進成孔過程中的塌孔問題,節省套管,降低超長錨桿施工難度;②使用階段鋼管作為受力構件,解決單一鋼筋抗拉強度不足,無法與錨固體抗拔強度相協調的問題;③輔以管內劈裂滲透注漿,加強組合體的整體剛度,改善滑體與滑帶土體性質,進一步增大滑帶區域的抗剪強度。

鋼管采用外徑127 mm(壁厚6 mm)和外徑76 mm(壁厚6.5 mm)兩種規格熱軋無縫鋼管,標準節段長6 m,分段拼裝達到設計長度;沿鋼管周邊打設注漿孔,孔徑10~16 mm,孔間距15~20 cm,呈梅花形布置,端部保留1.5 m止漿段;管內加筋錨桿采用1~2根直徑32 mm(HRB400)鋼筋,鋼筋之間點焊成束,鋼筋周邊每2 m設置一圈直徑8 mm(HPB300)定位鋼筋;管內采用劈裂滲透注漿,為確保漿液擴散效果,水泥選用超細水泥(比表面積800 m2/kg),注漿時根據孔深動態調節注漿壓力(0.2~1.2 MPa),組合體斷面見圖6。

圖6 組合體設計斷面(以127鋼管為例)

針對滑體不同區域分塊加固處理:成洞面采用127鋼管(長14~20 m,間距1.5 m,內置1~2根φ32鋼筋骨架);仰坡采用76鋼花管(長24~25 m,間距1.5 m,內置1根φ32鋼筋骨架);后緣滑坡體按1∶3修坡,每級坡高3 m,平臺寬3 m,采用76鋼花管(長14~22 m,間距2.0 m),平臺豎向打設76鋼花管(長5 m,間距2.0 m);兩側邊坡采用76鋼花管(長9~17 m,間距1.5 m,內置1根φ32鋼筋骨架)?;w分區打設8~30 mPVC排水管(直徑100 mm),坡面采用框架梁+網墊植草防護。(見圖7、圖8)

圖7 滑體加固斷面布置圖

圖8滑體加固平面布置圖

3 數值模擬計算

本文采用基于強度折減的有限元法進行邊坡穩定數值模擬。在穩定計算的過程中,不斷折減巖土體的抗剪強度指標,將邊坡到達極限狀態時土體強度的折減系數定義為安全系數[11-12]。計算公式為:

∑Msf=c/cm

(1)

∑Msf=tanφ/tanφm

(2)

式中:c、φ為土體實際抗剪強度參數;cm、φm為極限狀態下土體的抗剪強度參數;∑Msf為邊坡安全系數。

3.1 計算模型

選取I號滑區最不利斷面,結合工程地質條件以及計算目的,簡化數值計算模型。模型地層由上至下主要為:①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層(Q4dl+pl),分布于整個滑坡滑體,主要為粉質黏土,分為可塑狀和軟塑狀兩個亞層;②上侏羅統蓬萊鎮組(J3pl),分布于整個滑坡滑床,主要為粉砂質泥巖,分為強風化帶和中等風化帶。計算模型取長約235 m,高約76 m,以消除邊界條件的影響;采用15節點平面應變單元進行離散。(見圖9)

3.2 材料參數

滑床、滑體巖土層均視為彈塑性材料,服從莫爾-庫倫屈服準則;框架梁視為線彈性材料,以板單元模擬,抗彎剛度EI等效轉化為平面應變問題;注漿體、鋼管、全黏結錨桿視為彈性材料,用嵌入式排梁來考慮。相關材料參數相見表1。

圖9數值計算模型(單位:m)

表1 數值模型參數

3.3 滑坡加固效果分析

分析加固前滑坡的位移場可知,該堆積體滑坡存在多級滑帶,深層滑帶位于坡洪積層與下伏強風化基巖分界面,淺層滑帶位于沖溝堆積體內。坡腳分布放射狀鼓脹裂縫,剪出明顯,成洞面位移最大約1430 mm;各級平臺與坡面可見橫向拉裂縫,縫寬約80~130 mm;坡頂陡坎高差約270~330 mm。(見圖10)

圖10 加固前洞口變形(單位:cm)

分析加固后邊坡的位移場與應力場可知,加筋體的作用改變了原滑帶的分布狀態,滑帶整體下移明顯,上緣拉裂區后移,各級滑帶大致與土巖界面平行,滑體由多級牽引式滑動剪出變為沿土、巖分界面整體滑動剪出。加固后邊坡淺層滑動(對應滑帶1)安全系數約1.53,提高約178%,邊坡滑動(對應滑帶4)安全系數約1.31,提高約47%,坡腳位移約1.83 mm,平臺位移最大約3.44 mm,坡頂位移約1.28 mm。(見圖11—圖15)

圖11 加固后洞口變形(單位:mm)

圖12 加固后邊坡增量剪應變

圖13 加固后邊坡增量位移(單位:mm)

圖14 加固前后邊坡安全系數

圖15 現場施工照片

4 結論

(1)充分利用大直徑鋼管的護壁能力,有效控制滑體內鉆進成孔過程中的塌孔問題,降低超長錨桿的施工難度。節省套管,降低工程造價。

(2)鋼管作為受力構件共同參與工作,解決單一錨桿筋體抗拉強度不足,無法與錨固體抗拔強度相協調的問題。通過管內劈裂滲透注漿,加強組合體的整體剛度,改善滑體與滑帶土體性質,進一步增大滑帶區域的抗剪強度,有效約束滑坡變形。

(3)基于有限元強度折減法分析,加筋體的作用改善了原滑體的多級牽引式滑動的不利狀態,滑帶整體下移明顯,上緣拉裂區后移,各級滑帶大致與土巖界面平行,加固后滑坡由多級牽引式滑動剪出變為沿土、巖分界面整體滑動剪出。

經計算,加固后邊坡淺層滑動(對應滑帶1)安全系數約1.53,提高約178%,邊坡滑動(對應滑帶4)安全系數約1.31,提高約47%,坡腳位移約1.83 mm,平臺位移最大約3.44 mm,坡頂位移約1.28 mm,加固效果明顯。

猜你喜歡
錨索錨桿鋼管
懸澆拱橋索力設計計算分析
大埋深軟巖隧道錨桿支護效果分析及長度優化
擠壓錨式可回收錨索在卵石基坑的回收試驗分析
不同截面類型鋼管RPC界面粘結性能對比研究
微型鋼管樁在基坑支護工程中的應用
試論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在滑坡治理中的應用
浮煤對錨桿預緊力矩的影響
五叔
錨桿參數對圍巖支護強度的影響
錨索攪拌頭加工制作的改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