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果(金)Siniapamrara 銅鈷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

2021-04-20 07:35孫寧曾旭劉洋黃燕濤楊冀
礦產勘查 2021年1期
關鍵詞:北西礦化砂巖

孫寧曾旭劉洋黃燕濤楊冀

(1.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2.北京中資環鉆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3.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桐鄉 314500)

0 引言

Siniapamrara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贊比亞—剛果(金)銅(鈷)成礦帶的中部,利卡西市坎博烏鎮以西約11 km,東經26°30′00″~26°31′30″,南緯10°52′30″~10°53′30″。2018 年底北京中資環鉆探有限公司剛果(金)公司受CDM(剛果東方國際礦業簡易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對該區開展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文章通過分析礦區銅鈷礦床地層、構造、賦礦層位、礦化特征以及該礦床的主要控礦因素,初步總結了礦床成因,并指出下一步工作方向。期望在該區附近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 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位于贊比亞—剛果(金)銅礦帶的北西部,剛果(金)銅鈷礦帶稱為“加丹加弧形銅鈷成礦帶”,位于其中部(陳興海,2007;陳興海等,2012)(圖1)。在構造上展布成弧形,從科盧韋齊至利卡西呈近東西向,由利卡西向南東至siniapamrara 呈北西向,這一弧形構造帶就是著名的加丹加銅鈷成礦帶。該礦區即位于該弧形構造帶由東西向北西轉折部位,區域地層構造展布以北西向為主。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新元古界加丹加超群,頂部覆蓋為第四系松散層(李向前等,2009)。加丹加超群主要由羅安群、恩古巴群、孔德龍古群組成(陳興海,2007;陳興海等,2012;李向前等,2009;李向前,2011;黨偉民等,2018;王鵬飛,2018;趙英福,2011;劉運紀等,2011;劉運紀等,2014;于建華等,2012;任軍平等,2013;繆遠興等,2018),為一套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經變質作用改造的沉積-變質建造,在區內分布廣泛。主要賦礦層位是羅安群礦山組(R2)。

區域上位于科盧韋齊至盧本巴希近東西向大型推覆構造帶的中部,處于NW-SE 走向寬緩復式背斜南側翼上,控制因素主要為背斜與斷裂構造。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羅安群(R2 和R4)、恩古巴群(Ng)、孔德龍古群(Ku)及第四系(Q)。該區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地層自新到老依次如下:

(1)孔德龍古群(Ku):巖性主要為砂礫巖、條帶狀粉砂巖。

(2)恩古巴群(Ng):巖性以泥質粉砂巖、白云質砂巖等為主。

(3)羅安群(R):是一套沉積建造(碎屑巖-泥質巖-碳酸鹽巖組合),礦帶上最主要的含礦層位。分為4 個組。詳述如下:

1)木瓦夏組(R4):呈狹長條帶狀分布,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

R4.2:主要為白云質頁巖,局部夾含碳質頁巖、白云質砂巖、白云質粉砂巖。

R4.1:主要為塊狀白云巖,白云質頁巖,底部有一較穩定的赤鐵礦層。

2)底佩特組(R3):巖性以砂巖、硅化白云巖等為主。

3)礦山組(R2):本段為礦區的主含礦層位,區內的部分R2 地層缺失,僅見有RSC、RSF、Dstrat 地層出露。

R2.1.3(RSC):主要為淺灰-淺灰白色硅化結晶白云巖,局部碎裂,常具蜂窩狀風化的特征,在頂底部尤為明顯,蜂窩狀孔洞內常見有孔雀石、硅孔雀石,其頂底常見有星點狀分布的黃銅礦化,局部見自然銅。

R2.1.2(RSF+Dstrat):上部為淺灰-灰黑色條帶狀硅質白云巖,局部夾有含碳質白云質頁巖,下部為灰白色-灰黑色條帶狀白云巖,內常見有星點狀的黃銅礦化。

4)R1(RAT):主要為淺灰綠色泥質白云質粉砂巖、淺紫紅色白云質砂巖及粉紅色-灰綠色白云質角礫巖。白云質砂巖類巖石裂隙較發育,上部常見有方解石、褐鐵礦細脈穿插,細脈內見有星點狀的黃銅礦化。角礫巖中角礫直徑一般在2~20 mm,磨圓度一般較好。

2.2 構造

(1)褶皺構造

工作區構造主體為推覆體形成的KAKANDALIKASI 復式背斜,在該背斜南西翼,地層主要有羅安群的礦山組(R2)、底佩特組(R3)、和木瓦夏組(R4)組成,三者擠壓強烈,巖石破碎。推覆斷裂構造在區內呈北西-南東延伸、傾向南西方向,在推覆斷裂構造的作用下,含礦地層礦山組(R2)覆蓋在羅安群木瓦夏組(R4)上,從而使該區含礦地層部分成囊狀鑲嵌在羅安群底佩特組(R3)與木瓦夏組(R4)中。礦區礦體位于推覆斷裂構造上盤與下盤之間的破碎帶中。

礦區周圍褶皺規模一般不大,產出形態亦比較混亂。

(2)斷裂構造

礦區內的斷裂構造分為兩類,一類位于推覆體與地層接觸部位(圖2 中的北西向逆掩推覆構造);另一類為常規斷裂(圖2 中的北北東斷裂構造)。

Siniapamrara 銅鈷礦床位于推覆構造帶內,該推覆構造帶自Kakanda 東部經Kabolela、Siniapamrara、Kamoya、Kambove 直至Likasi。在礦區內,推覆構造帶整體呈北西—南東30°方向分布,傾向南西,傾角上陡下緩,上部傾角50°~65°,下部傾角在30°左右。推覆構造產生的破碎帶出露長度約1050 m,寬度100~130 m,由北西向南東方向,出露寬度逐漸變窄,直至尖滅。推覆構造上盤為恩古巴群(Ng)地層,下盤為孔德龍古群(Ku)地層,推覆體內地層以羅安群(R)為主。

在推覆構造發生的過程中,各個塊體邊緣發生錯動擠壓,形成不整合的滑動面,破碎帶內產生巨大角礫,使得羅安群礦山組地層絮亂分布其中。受此影響,礦區內羅安群地層部分缺失。此類斷層的破碎帶下面一般有一定磨圓度的角礫巖。

常規斷層在該區較發育,斷層規模較小,斷距亦較小,局部存在小型斷裂,造成地層、礦體的缺失。

另外該區巖石的節理亦十分發育,多被后期的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褐鐵礦充填。

2.3 巖漿巖

礦區及周邊無巖漿巖出露。

2.4 圍巖蝕變

與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的有硅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其他有方解石化、絹云母化、硅化、滑石化等。

3 礦床特征

3.1 礦體特征

Siniapamrara 銅鈷礦體位于礦區的北西部采礦內,通過地表觀察其鉆孔揭露情況,礦體主要產于推覆構造破碎帶內,構造延伸方向北西—南東,傾向南西。礦區內氧化礦體共計5 條,礦體編號為V1、V2、V3、V4 和V5,主礦體為V4。V4 主礦體位于X400線,長度小于200 m,礦體厚度不一,局部可達20 m 以上,礦體呈囊狀、透鏡狀形式賦存在斷裂帶中(圖3)。

礦區礦體主要賦存富集于破碎帶內,破碎帶內角礫成分以羅安群礦山組地層為主,局部為角礫巖,另外在構造附近亦存在次生氧化富集型礦體。

礦區推覆構造產生的斷裂帶產狀向南西傾,上陡下緩,上部傾角50°~65°,下部向西南延深傾角30°左右,局部呈舒緩波狀,向深部延伸有變緩的趨勢。

3.2 礦石特征

該區主要的礦石類型為氧化型銅鈷礦石。破碎帶內的礦石礦物主要有孔雀石、硅孔雀石、鈷華、水鈷礦和褐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滑石、綠泥石和絹云母等。礦石礦物的氧化程度相對于蜂窩狀結晶白云巖低,在斷裂構造較發育的位置,礦石礦物的氧化程度相對較高。

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結構(自形—半自形為主)、交代溶蝕結構、分叉結構。

圖2 Siniapamrara 礦區地質簡圖

礦石構造:主要有似層狀、蜂窩狀、條帶狀、(細脈)浸染狀、鮞狀、鐘乳狀、薄膜狀和塊狀構造。

3.3 賦礦層位及礦化特征

礦區的銅鈷礦化主要以產于破碎帶內的R2.1.3含礦地層為主,礦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孔雀石化、硅孔雀石化(圖4a)等,該礦化層的厚度一般8~12 m,礦化強度較好,亦是該區的主含礦層。該區的自然銅一般出現在本礦化層的下部角礫巖中,沿巖石層理發育細脈狀、細脈浸染狀、斑點狀的黃鐵-黃銅礦化、硫銅鈷礦化(圖4b)等,局部富集,但整體處于低于礦化品位。

該區的銅鈷礦化具有明顯的層控特征,后期經過推覆構造使得R2 內部地層巖性無序分布,整體處于推覆構造過程中產生的破碎帶內。

3.4 圍巖特征

礦體的下盤為角礫巖,上盤圍巖為白云質泥巖、砂巖或硅化白云巖。礦體與上、下盤圍巖均呈斷層接觸關系。

3.5 相鄰礦床特征對比

通過與鄰區卡莫亞銅鈷礦床處于同一條大型推覆構造帶,且距離相近。本文就主要特征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在礦床地質特征、控礦因素、氧化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特性(表1)。在礦體形態、圍巖特征兩個方面所表現出較大差異,可能與推覆體所處位置及地質工作程度相關,Kamoya 所處位置處于構造轉換及方向改變部位。綜合分析認為:礦區礦體與Kamoya 礦區淺部礦體地質特征相似。

圖3 Siniapamrara 銅鈷礦區X400 線剖面圖

表1 Siniapamrara 與Kamoya 銅鈷礦床主要地質特征對比

4 控礦因素

礦床的成礦控制因素主要有3 個:推覆體、地層和斷裂(繆遠興等,2018)。

(1)推覆體控礦

礦區及其外圍的孔德龍古群地層中未出現過銅多金屬成礦活動,較老的羅安群成礦活動是在推覆體根帶部位地區進行的。所論“推覆體控礦”,表現有兩方面:一是銅鈷礦床的形態、規模和空間位置被主推覆面圍限;其二是鉆探工程揭露出的礦體嚴格限定在破碎帶內,這是被推覆體推移過程中所形成。

(2)地層控礦

礦體主要產在破碎帶內的羅安群礦山組(R2)地層中,主要含礦地層巖性是蜂窩狀硅化結晶白云巖、砂巖等,礦體的定位還嚴格受隔擋層和含礦層的聯合控制。礦山組R2 地層是該區的礦源層。

(3)構造控礦

受區域上NW-NWW 向斷裂、褶皺構造控制。礦區內的NW 向推覆構造斷層嚴格控制了礦體產出位置。

5 礦床成因

通過對礦區地質、礦床特征、控礦因素以及與Kamoya 礦床特征對比等綜合分析,認為礦區礦床首先經歷沉積成礦,中間經受了構造和熱液改造作用,后期主要受推覆構造作用,使得R2 地層沿構造推覆面發生絮亂運動,并伴隨巨大的推覆作用力遷移至此,礦場最終定位形成,開始長期接受次生氧化淋濾作用。綜上所述,礦床應歸屬于嚴格受推覆構造控制的層控型銅鈷礦床。

6 結論

(1)通過對礦區內地層、構造、巖性、礦體特征等綜合分析:礦區內推覆構造帶沿北西—南東方向展布,傾向南西,礦體主要位于構造破碎帶內,礦體形態以囊狀、透鏡狀為主,成礦元素以Cu、Co 為主;結合控礦因素得出礦床類型應為:層控型銅鈷礦床,并嚴格受推覆構造面控制。

(2)沿礦體南西傾向、北西走向方向鉆探工程未完全控制,可作為下一步重點工作地段。

猜你喜歡
北西礦化砂巖
砒砂巖的結構組成研究
好氧混菌礦化能力與增強再生粗骨料性能研究
以負碳排放為目標的生物質灰礦化CO2路徑研究
干燥和飽水狀態下砂巖力學特性試驗
我早有準備
基于復合膠凝材料的CO2礦化養護實驗研究
火星上的漩渦層狀砂巖
“北西”系列愛情類型片的創新方式和本土化價值實現
過夜
《北西2》瞄準華語愛情片新紀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