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膠質瘤表觀擴散系數與腫瘤分級及IDH1突變的關系

2021-04-28 01:01閆新亭宋雙雙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膠質瘤亞型級別

閆新亭 宋雙雙 盧 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與核醫學科 磁共振成像腦信息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53)

腦膠質瘤是指起源于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占所有原發性腦惡性腫瘤的70%,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1]。膠質瘤分為Ⅰ~Ⅳ級,Ⅰ、Ⅱ級為低級別,Ⅲ、Ⅳ級為高級別,級別越高則惡性程度增高[2-4]。膠質瘤主要亞型包括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 AC)、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D)及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等,不同級別及不同亞型膠質瘤的臨床治療方式不同,生存期差異也較大,Ⅱ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60%,Ⅲ級中位生存期為2~5年,Ⅳ級中位生存期為14.6個月[2]。2016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3]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修訂版根據分子型對膠質瘤亞型進行分類,其中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變作為重要的分子標志物將膠質瘤分為突變型和野生型,IDH突變發生于70%~80%的Ⅱ~Ⅲ級膠質瘤和90%的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是目前臨床公認的能夠預測膠質瘤預后及生物行為的指標,IDH突變型又可分為IDH1和IDH2突變,其中以IDH1突變為主,約占IDH突變的80%~90%。因此,術前準確判定膠質瘤級別及IDH基因型對選擇臨床治療方式、評估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腦膠質瘤術前診斷、制定治療計劃、治療效果評估及隨訪中的重要檢查方法,其中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具有重要價值,可以無創地為膠質瘤的診斷提供信息。DWI是一種對水分子擴散運動敏感的成像技術,可提供活體組織內微觀水分子運動的信息,其定量指標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反映水分子自由擴散的速度和范圍,可反映腫瘤異質性、侵襲性以及治療效果[5-6]。本研究探討ADC值在膠質瘤分級、分型及預測IDH1突變狀態的應用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經病理證實為腦膠質瘤的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齡15~74歲,平均年齡為(51.4±13.9)歲。

納入標準:①病理學證實為Ⅱ~Ⅳ級膠質瘤;②頭顱MRI為術前1個月內完成,術前或放射治療聯合化學藥物治療(以下簡稱放化療)前進行平掃和增強檢查;③腫瘤發生于幕上;④于檢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圖像存在運動偽影等影響觀察;②腫瘤內有大面積出血、壞死、囊變。

1.2 儀器與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RI (3.0T Verio或3.0T Trio) 進行頭顱掃描,取仰臥位,采用顱腦8通道專用線圈。掃描序列包括橫軸位及矢狀位圖像,T1WI(TR 160 ms,TE 3.05 ms) 、 T2WI (TR 3 800 ms,TE 93.0 ms)、T2-FLAIR(TR 8 000 ms,TE 94.0 ms) ; 橫軸位DWI參數為: TR 5 500 ms、TE 90 ms,b=0,1 000 s/mm2; 掃描層厚均為5.0 mm,視野(field of view,FOV) 240 mm×240 mm; 所有患者進行增強掃描,對比劑為GD-DTPA,0.1 mmol/kg,高壓注射器靜脈團注。

1.3 圖像分析

采用盲法由兩名神經影像診斷醫師對MRI數據進行分析,有分歧時經協商達成一致。ADC值測量取圓形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 ROI),面積20~50 mm2,根據腫瘤面積及腫瘤實性成分,每個病灶測量3~5個ROI,避開血管、壞死、囊變區,測量對側正常腦白質ADC值2次,面積約40 mm2,取2次ADC值的平均值(圖1)。病灶所有ROI中最小ADC值的平均值為最小ADC(minimum ADC,ADCmin),所有ROI的平均ADC值的平均值為平均ADC(mean ADC,ADCmean),ADCmin與對側正常腦白質ADC值的比值為相對最小ADC(relative minimum ADC values,rADCmin),ADCmean與對側正常腦白質ADC值的比值為相對平均ADC(relative mean ADC,rADCmean)。

圖1 病灶ROI區劃圖Fig.1 ROI mapping of lesionsROI: region of interest.

1.4 組織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所有患者均進行腫瘤切除術或病理活檢并行術后病理檢查。82例患者病理標本均進行HE染色,高倍顯微鏡觀察,按照腦膠質瘤WHO分類方法進行分級及分型診斷,分為Ⅱ~Ⅳ級,其中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Ⅱ~Ⅲ 級膠質瘤病理亞型為AC、OD,Ⅳ級膠質瘤為GBM;所有標本均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方法檢測IDH1突變狀態,根據腫瘤標本與檢測腦膠質瘤中IDH1基因點突變的單克隆抗體結合情況判定,IDH1表達陽性為IDH1突變組(IDH1 mutant,IDH1mut),IDH1表達陰性為IDH1野生組(IDH1 wide-type,IDH1wild)。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WHO分級情況

82例腦膠質瘤中WHO Ⅱ級27例(32.9%)、Ⅲ級22例(26.8%)、Ⅳ級33例(40.3%),其中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共27例(32.9%),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共55例(67.1%)。Ⅱ~Ⅲ級膠質瘤病理亞型為AC及OD, AC共26例(56.5%),其中,Ⅱ級16例,Ⅲ級10例;OD共23例(43.5%),其中,Ⅱ級11例,Ⅲ級12例。Ⅱ~Ⅲ級膠質瘤中IDH1mut28例(57.1%),其中,Ⅱ級17例,Ⅲ級11例;IDH1wild21例(42.9%),其中,Ⅱ級10例,Ⅲ級11例。

2.2 膠質瘤MR表現

病灶多位于額顳頂葉,Ⅱ級膠質瘤信號均勻,T1WI呈等、稍低信號,T2WI/FLAIR呈稍高信號, DWI上可呈低、等、高信號,ADC呈高信號,邊界較清晰,未見明顯瘤周水腫,增強后未見明顯強化;Ⅲ級膠質瘤信號不均勻, T1WI呈等、稍低混雜信號,T2WI/FLAIR呈等、稍高信號,內多見囊變、壞死,DWI上呈等、稍高信號,ADC上呈斑片狀低信號,部分呈高信號,大部分腫瘤邊界不清,瘤周輕度水腫多見,增強后腫瘤可見結節狀、小環狀、斑片狀強化;Ⅳ級膠質瘤部分可見跨中線生長,信號混雜、明顯不均勻,壞死、囊變、出血多見,實性部分DWI上呈稍高、高信號,ADC上呈低信號,腫瘤邊界不清,瘤周水腫明顯,增強后腫瘤可見片狀、花環狀強化。

2.3 各級別膠質瘤ADC值的比較

病灶對側正常腦白質平均ADC值為(0.769±0.676)×10-3mm2/s;Ⅱ~Ⅳ級膠質瘤的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其中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在Ⅱ級膠質瘤與Ⅳ級之間、Ⅲ級膠質瘤與Ⅳ級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在Ⅱ級膠質瘤與Ⅲ級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進一步對高、低級別膠質瘤進行統計分析,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鑒別高、低級別膠質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23、0.029、0.024、0.035,表2)。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在高低級別膠質瘤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02、0.676、0.675、0.669,最佳閾值分別為0.881×10-3mm2/s、1.095×10-3mm2/s、1.202、1.387,敏感度分別為81.5%、77.8%、66.7%、77.8%,特異度分別為67.3%、65.5%、70.9%、60.0%(圖2)。

表1 82例不同級別膠質瘤ADC值比較

表2 高低級別膠質瘤的ADC值比較

圖2 各ADC值在高低級別膠質瘤的ROC曲線Fig.2 ROC curve of all ADC values at high grade and low grade glioma 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D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min: minimum ADC; ADCmean: mean ADC; rADCmin: relative minimum ADC; rADCmean: relative mean ADC.

2.4 膠質瘤亞型AC與OD的ADC值的比較

膠質瘤亞型AC共26例(53.1%);其中,Ⅱ級15例,Ⅲ級11例。OD共23例(46.9%);其中,Ⅱ級12例,Ⅲ級11例,AC組與OD組 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值,詳見表3。AC組各ADC值均高于OD組,其中ADCmin、rADCmin、rADCmea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利用ROC曲線評估ADCmin、rADCmin、rADCmean的診斷效能,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40、0.664、0.635,最佳閾值分別為0.772×10-3mm2/s、1.059、1.301,敏感度分別為92.3%、92.3%、88.5%,特異度分別為43.5%、43.5%、39.1%(圖3)。

表3 AC與OD的ADC值比較

圖3 各ADC值在AC與OD的ROC曲線Fig.3 ROC curve of all ADC values at astrocytoma and oligodendrogliomaAC: astrocytoma; OD: oligodendroglioma; 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D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min: minimum ADC; ADCmean: mean ADC; rADCmin: relative minimum ADC; rADCmean: relative mean ADC.

2.5 Ⅱ~Ⅲ級膠質瘤IDH1mut與IDH1 wildADC值比較

IDH1mut膠質瘤28例(57.1%),其中,Ⅱ級17例,Ⅲ級11例;IDH1wild膠質瘤21例(42.9%),其中,Ⅱ級10例,Ⅲ級11例。IDH1mut與IDH1wild各ADC值,詳見表4。IDH1mut與IDH1wild膠質瘤組間ADC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IDH突變型及IDH野生型膠質瘤ADC值比較

3 討論

DWI是一種對水分子擴散運動敏感的成像技術,可提供活體組織內微觀水分子運動的信息,DWI信號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擴散敏感系數、T2穿透效應及組織的各向異性,還受多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運動、呼吸、灌注等,ADC值反映DWI圖上不同方向水分子自由擴散的速度和范圍,是組織在擴散梯度作用下水分子擴散的定量指標,與細胞數目、大小、排列、核質比、細胞外間隙及微循環血流灌注等因素有關[7]。本研究測量腫瘤實質的ADC值,采用多點選取ROI,避開腫瘤內大血管、囊變、壞死及出血區,這樣能避免腫瘤細胞在瘤體中分布不均勻造成的測量偏差,更好地反應瘤體實際的情況,相對ADC值為病灶ADC值與對側正常腦白質ADC值的比值,能消除個體生理因素、機型、掃描參數以及序列對ADC值的影響,使ADC值標準化。

3.1 ADC值與腦膠質瘤分級

惡性腫瘤細胞增生速度快,細胞密度高,細胞外間隙小,限制了水分子的運動,DWI上信號增高,ADC值減低,反之則ADC值升高。本研究顯示,隨腫瘤級別的升高,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均呈下降趨勢,高級別膠質瘤與低級別膠質瘤的上述ADC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Murakami等[8]分析50例膠質瘤患者ADC值,得出ADCmin值與膠質瘤內最高級別點相對應,隨膠質瘤級別升高ADC值依次減低。Xu等[9]分析49例膠質瘤患者rADCmean值,得出高級別膠質瘤rADCmean比低級別膠質瘤低,取值1.497時診斷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最高 (分別為86.2%、85.0%、89.3%及81.0%),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顯示Ⅱ~Ⅲ級膠質瘤之間ADC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hang等[10]將WHO 分級Ⅲ級膠質瘤根據不同分子表達分為低風險組和高風險組,其中低風險組的臨床、分子特征更接近WHO分級 Ⅱ級,而高風險組更接近于WHO Ⅳ級,Ⅱ級與Ⅲ級膠質瘤在組織類型表現方面有一定交叉,這可能為導致本研究Ⅱ~Ⅲ級膠質瘤ADC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發現以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值為0.881×10-3mm2/s、1.095×10-3mm2/s、1.202、1.387鑒別高低級別膠質瘤,敏感度分別為81.5%、77.8%、66.7%、77.8%,特異度分別為67.3%、65.5%、70.9%、60.0%。

3.2 膠質瘤亞型AC與OD的ADC值的差異

AC與OD常規MRI影像相似,難以將其明確區分,但其治療方法卻有著明顯不同,OD對化療敏感預后較好,因此術前明確區分AC與OD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中AC組ADC值較OD組高,這與腫瘤組織病理是相對應的。少突膠質細胞瘤經典病理表現為中等細胞密度、核圓、大小一致、核周空暈,還常見微鈣化、黏液囊性變以及由密集的分支狀毛細血管組成的“雞爪狀”血管網;少突膠質細胞瘤在皮質內腫瘤細胞形成繼發結構,如神經元周圍衛星現象,瘤細胞圍繞在血管周圍和軟腦膜下[11],這些結構使水分子擴散受阻。星形細胞瘤病理表現為腫瘤細胞密度中等,鈣化少見,輕至中度核異型性,核分裂少見,異常增生血管輕微等[12]。二者在細胞密度、微血管分布密集度及瘤體實質組成成分上的不同導致ADC值上的差異,Latysheva等[13]對71例AC和OD的ADC值分析,得出OD的ADC值較AC低,與本研究結論相一致。本研究發現以ADCmin、rADCmin、rADCmean值分別為0.772×10-3mm2/s、1.059、1.301鑒別AC與OD,敏感度分別為92.3%、92.3%、88.5%,特異度分別為43.5%、43.5%、39.1%。

3.3 IDH1突變狀態與膠質瘤ADC值的關系

IDH突變是能夠預測膠質瘤患者預后及生物行為的分子生物學指標,目前檢測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免疫組化法和基因測序法,都需要獲取組織標本,屬于有創性檢測。DWI水分子擴散受限反映細胞密度大,對應腫瘤增生快及侵襲性高,對膠質瘤診斷價值較大[14-17]。文獻[18-22]報道ADC值與IDH基因型間存在關系,IDH野生型ADC值低于IDH突變型,也有發現IDH野生型和突變型的ADC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49例Ⅱ~Ⅲ級膠質瘤行IDH1基因檢測,IDH1野生組的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值較IDH1突變組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本研究采用多點選取ROI不能全面反映腫瘤異質性;活檢部位選取不準確導致偏差;基因水平檢測是IDH有無突變的金標準。研究[23-24]顯示IDH突變型膠質瘤內存在亞組(約占總IDH突變型膠質瘤的12%),其ADC值低且總生存率低,與IDH野生型膠質瘤相似。ADC值主要反映腫瘤細胞密度,IDH突變和ADC值間的相關性還不確定,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究。

總之,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ADC值可量化膠質瘤分級及分類,隨腫瘤級別增高,ADC值減低,高級別膠質瘤ADC值低于低級別膠質瘤且具有診斷價值; OD的ADC值較AC低,這與其組織病理相對應;膠質瘤的發生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IDH突變是其發生中的早期事件,術前ADC值不能完全預估IDH1突變狀態。

猜你喜歡
膠質瘤亞型級別
長鏈非編碼RNA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成人高級別腦膠質瘤術后復發相關因素分析
2012—2018年長春市手足口病非腸道病毒A組71型腸道病毒V P1基因特征分析
POU3F2在膠質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尖銳濕疣患者感染HPV亞型的研究及臨床分析
BFAR 在膠質瘤中的表達及其與膠質瘤預后的關系
中國第一個中級別舉重奧運冠軍
———占旭剛4
基于BSTL與XGDT算法對多級別心理壓力的評估
Acknowledgment to reviewers—Nov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級別分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