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線錨釘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術后跪地痛的影響

2021-04-28 01:01趙瀟雄任世祥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移植物脛骨螺釘

趙瀟雄 任世祥 林 源 張 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北京 100020)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術作為一種成功的手術術式,能夠有效地恢復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膝關節穩定性及功能[1-3]。生物可吸收擠壓螺釘(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 BIS)是目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常用的移植物內固定物裝置[4-8]。雖然擠壓螺釘固定穩固,但生物力學研究[5,9]顯示,在低應力下存在移植物脛骨側游離緣的滑移,可能造成骨道擴大、移植物張力下降,甚至手術早期失敗。所以臨床上在脛骨側應用擠壓螺釘的同時常常加用門形釘(Staple)進行聯合固定,以減小手術早期失敗的風險[10-11]。但是,在臨床觀察中有研究者[12]發現,門形釘放置的部位常常引起局部疼痛,特別是常常需要跪姿進行工作或家務的患者,常常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取出門形釘,給患者造成二次手術創傷及經濟負擔。為此,本研究團隊應用帶線錨釘(suture anchor, SA)替代門形釘與可吸收擠壓螺釘聯合應用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脛骨側移植物的固定,觀察其術后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收治的主因前交叉韌帶斷裂擬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的7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帶線錨釘組(37例)及門形釘組(39例)。其中帶線錨釘組男性1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28.4±4.5)歲。門形釘組男性14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27.7±5.2)歲。所有患者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并對手術過程知情。兩組患者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進行。納入標準:①通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明確診斷前交叉韌帶斷裂;②入院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排除標準:① 年齡大于40歲;②合并半月板或其他韌帶損傷;③存在精神疾??;④存在骨質疏松;⑤無法按照要求進行康復鍛煉或隨訪。本研究方案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手術方式

所有入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仰臥位,于大腿根部放置氣囊止血帶。碘酒乙醇消毒,驅血后上止血帶,壓力為患者收縮壓的2倍加60 mmHg(280~340 mmHg,1 mmHg=0.133 kPa),手術時間控制在90 min 以內。手術在關節鏡下進行,采用常規前外側及前內側入路。于膝關節髕韌帶外側旁1.5 cm作一切口,伸入關節鏡,按照髕上囊、髕股關節、外側溝、外側間室、內側溝、內側間室、髁間窩的順序進行觀察,在關節鏡觀察下于膝關節髕旁內側以5 mL注射器針頭刺入關節腔內進行定位,并根據定位作前內側入路。于前內側入路置入刨刀,清理膝關節內滑膜,觀察內外側半月板有無損傷,如存在損傷則根據情況行半月板成形或縫合術。確定前交叉韌帶損傷,完全清除前交叉韌帶殘束,取兩根同種異體肌腱,肌腱兩側用骨科2號線進行編織縫合,并測量直徑大小。脛骨側骨道采用殘端定位法,取脛骨結節內側斜形切口,長約1.5 cm,脛骨定位器角度為55°,自脛骨結節內下方向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方向建立骨道,長度34~40 mm,平均長度(36.4±2.3) cm。股骨側骨道建立采用住院醫師脊定位方法。股骨骨道建立時,膝關節極度屈曲進行,導針由前內側入路進入關節腔,按照“右膝10點、左膝2點”方向鉆通股骨骨道,測量股骨骨道長度38~44 mm,平均長度(40.2±1.36)mm。股骨骨道和脛骨骨道直徑與移植物直徑相同。用牽引線由脛骨隧道至股骨隧道引入移植物,股骨側以EndoButton(施樂輝公司,美國)固定,脛骨側兩組均應用可吸收擠壓螺釘(Inion公司,芬蘭)固定,帶線錨釘組移植物尾端采用帶線錨釘(TWINS-FIX,施樂輝公司,美國)進行固定,用4.5 mm絲錐于脛骨骨道下方1 cm處開孔,擰入一枚帶線錨釘,錨釘縫線編織縫合移植物尾端,兩兩打結,最后切斷多余移植物及縫線(圖1)。門形釘組采用門形釘(AX, Arthrex公司,美國)進行固定,于脛骨骨道下方1 cm處打入門形釘,將移植物卡入門形釘內,最后切斷多余移植物及縫線。術中通過前后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及軸移試驗測量膝關節穩定性。術后患側膝關節卡盤式支具固定6周。

圖1 帶線錨釘組應用帶線錨釘固定前交叉韌帶移植物游離端Fig.1 The graft stump was fixed with a suture anchorA: the graft stump in tibial side; B: trepanning with tapper 1cm below the graft stump; C: screwing into a suture anchor; D: Dividing the sutures into two pairs. One was threaded through the root of graft stump and knotting with the other one; E: the graft in arthroscopy.

1.3 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于術后48 h內應用頭孢呋辛1.5 g,2次/d;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緩解疼痛。所有患者術后即開始進行踝泵訓練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術后24 h后佩戴卡盤式支具下地行走。術后48 h開始進行非負重狀態下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屈曲角度>90°??ūP式支具按照要求進行調整:術后2周內,支具角度調整到0~30°;術后2~4周,支具角度調整至0~60°;術后4周后,支具角度調整至0~90°。術后1、3、6、12個月門診復查,12個月后每年復查一次。術后X線于術后24 h及術后3個月各復查一次。

1.4 評價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等。術前、術后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進行膝關節的功能、穩定性及疼痛評估。采用Lysholm評分及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膝關節評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 2000評分進行功能評估。采用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及軸移試驗評估膝關節穩定性。記錄術前及術后6個月膝關節(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術后6個月跪地痛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基線及圍手術期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進行手術,圍手術期無心腦血管相關并發癥及無下肢動靜脈血栓發生。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比例、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帶線錨釘組住院費用明顯高于門形釘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典型病例見圖2。

表1 2組患者基線及圍術期資料

圖2 典型病例,男性,33歲,摔傷后左膝關節疼痛不穩Fig.2 Classic case, male, 33 years old, felt left knee pain and instability after falling downA1 and A2 are the MRI images preoperatively, and revealed ACL injury. B1, B2 and B3 are the MRI images in 3 month after surgery, and revealed good continuity of graft and healing between graft and bone tunnel.MRI: magnotic resonance imaging; AC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SA: suture anchers.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功能評估

兩組患者術前前抽屜試驗、軸移試驗均為陽性。術后6個月隨訪,帶線錨釘組患者前抽屜試驗均為陰性,1例軸移試驗陽性。門形釘組患者前抽屜試驗均為陰性,2例軸移試驗陽性。3例軸移試驗陽性患者均無主觀膝關節不穩感,遂未手術干預。術后12個月及24個月隨訪,兩組患者前抽屜試驗及軸移試驗均為陰性。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的Lysholm評分、IKDC 2000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每組患者術后的Lysholm評分、IKDC 2000評分及膝關節活動度較術前明顯好轉,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功能評估

2.4 兩組患者術后跪地痛發生情況

兩組均有患者在術后6個月隨訪時主訴跪地痛,其中帶線錨釘組僅有1例出現跪地痛,門形釘組有8例,兩組患者跪地痛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189,P<0.05),詳見表4。帶線錨釘組出現跪地痛的患者給予局部封閉[1%(質量分數)利多卡因2 mL+倍他米松1 mL]后癥狀消失,而門形釘組出現跪地痛的患者給予局部封閉[1%(質量分數)利多卡因2 mL+倍他米松1 mL]后,仍有5例患者殘留疼痛,最終在術后平均7.8個月(6~12個月)時進行二次手術取出門形釘,并清除局部炎性滑囊后,疼痛緩解。

表4 兩組患者術后跪地痛發生情況

3 討論

目前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已經比較成熟,長期隨訪效果良好。由于ACL重建術后早期是內植物固定最薄弱的時期,脛骨側固定相比股骨側更是如此[9, 13-15]。所以選擇合適的移植物固定方式對于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來說至關重要。一個合適的固定方式不僅可以在重復應力作用下保持良好固定,又可以促進腱骨愈合[16-17]。目前常用的脛骨側肌腱固定方式有擠壓螺釘固定法和懸吊固定法[18-20]。但是考慮到懸吊固定法存在固定點距離脛骨側骨道開口較遠的問題,容易發生“雨刷器效應”,造成脛骨側骨道擴大,關節液進入到腱骨之間,最終導致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失敗[17, 21-22]。所以臨床上目前最常用的方式還是擠壓螺釘固定法。

擠壓螺釘固定法對于移植物的固定更靠近關節線,理論上存在固定優勢,可以有效地避免移植物在骨隧道內的微擺動,如橡皮筋效應或雨刷效應,更有機會實現腱骨愈合[8, 21]。而部分研究者[23-25]均研究發現,應用脛骨側補充固定相比單純應用擠壓螺釘在固定強度及抗拔出力量方面均有較大優勢,而這可能是由于脛骨側補充固定裝置在擠壓螺釘及骨道之間形成聯合鎖定機制,從而有效降低了擠壓螺釘遠端移植物的滑動。Hill等[26]通過對比單純應用擠壓螺釘和擠壓螺釘聯合應用門形釘的移植物位移,發現擠壓螺釘聯合應用門形釘能夠更好達到控制移植物在骨道中的位移,從而降低骨道擴大的風險。但是,Hill等[26]和Jansson等[27]也指出金屬脛骨固定物的使用會導致術后局部軟組織的刺激以及跪地痛的發生,不得不二次手術取出固定物,這與本研究所得結果相符。

帶線錨釘作為固定物已經應用于包括韌帶斷裂、骨折等多種骨科手術當中,同樣可以作為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移植物的固定裝置[28]。Vopat等[29]通過一項尸體研究發現,可吸收擠壓螺釘聯合push-lock相比單純應用可吸收擠壓螺釘能夠承受更大的應力,但這種結果是在骨密度良好的前提下,若骨密度較差,則兩種方式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Kim等[30]通過體外生物力學試驗,也證明了單獨應用帶線錨釘能夠作為脛骨側移植物的固定方式。Lee等[31]通過一項對比單純應用擠壓螺釘和擠壓螺釘聯合push-lock的體外生物力學研究同樣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雖然單純應用擠壓螺釘其循環載荷與聯合應用push-lock相近,但其極限載荷遠遠小于聯合應用push-lock,這可能也是造成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失敗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對于有較高運動需求的患者。

本研究通過對比可吸收擠壓螺釘聯合門形釘及聯合帶線錨釘的遠期隨訪結果,發現兩者在功能評分、膝關節活動度方面較術前明顯改善,說明無論應用哪種脛骨側移植物固定方式均可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在兩種固定方式的對比中,筆者發現,雖然兩種固定方式的術后Lysholm評分、IKDC2000評分以及膝關節活動度在隨訪的2年時間內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聯合帶線錨釘組僅有1例出現跪地痛,而聯合門形釘組則有8例,并且其中5例由于局部封閉效果不佳還進行了二次手術取出門形釘并進行局部炎性組織清除。說明雖然兩種固定方式在術后功能及活動度方面無明顯區別,但應用門形釘可能會造成局部軟組織炎癥,出現跪地痛,并且往往需要二次手術取出門形釘才能解決。

跪地痛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32]。其主要原因在于脛骨側移植物突出于骨面造成局部滑囊形成和炎癥反應。Billotti等[12]在一項對50例ACL重建患者2~5年隨訪的觀察性研究中發現,有10%(5/50)的患者存在門形釘區域的疼痛。Kramer等[33]在一項關于ACL重建患者脛骨側可吸收螺釘引起的并發癥的系統回顧中指出,脛骨側固定物突出于骨面是造成局部滑囊形成和炎癥反應的主要原因。門形釘為了確保固定強度、避免斷裂,會保證一定厚度,而且為了二次取出需要,常常不會打入到緊貼骨面,導致門形釘突出骨面,刺激局部軟組織出現滑囊炎,造成疼痛。而使用帶線錨釘能夠將固定物埋入骨皮質,避免刺激局部軟組織出現滑囊炎。而本研究中,帶線錨釘組仍然出現1例局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脛骨側可吸收擠壓螺釘擰入不夠,部分突出于骨面引起的。所以為了減少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跪地痛的發生率,筆者認為,首先,盡可能減少脛骨側金屬固定物的使用;其次,盡可能避免脛骨側固定物突出于骨面。所以使用帶線錨釘聯合可吸收擠壓螺釘是非常好的選擇。如果在臨床中應用門形釘固定后出現跪地痛,可先在局部進行封閉治療,如效果不理想,則可在術后6個月后進行取出手術,并清理局部增生滑囊。

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處。第一,本臨床研究未設置單純應用可吸收擠壓螺釘進行固定的對照組。但考慮到既往已經有很多相關研究證明了單純應用可吸收擠壓螺釘可以獲得較好的臨床結果,并且考慮到樣本量不足,分組過多可能造成的分組偏倚,故并未設置,但并不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第二,本研究僅針對功能、膝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等臨床主觀指標進行研究,并未涉及影像學、生物力學等客觀指標,故可能存在主觀偏倚,這方面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補充。

綜上所述,帶線錨釘聯合可吸收擠壓螺釘能夠獲得與門形釘聯合可吸收螺釘相當的臨床效果,且長期隨訪結果可靠,并且在術后跪地痛的發生率方面,較門形釘優勢更明顯。

猜你喜歡
移植物脛骨螺釘
脛骨內側開放楔形高位截骨術中矢狀位截骨傾斜角度對脛骨平臺后傾角的影響
經皮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37例
3D技術打印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應用及護理
七選五閱讀專題訓練
侵徹彈體尾部聯結螺釘失效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雙側脛骨近端對稱性疲勞骨折1例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標注中文的縮略語(二)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移植物污染預防及處理
椎板螺釘在胸椎內固定中的臨床應用
膝關節韌帶損傷術后系統性康復治療效果與膝關節MRI影像學結果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