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教育在“血流的管道——血管”一節中的教學探索
——以6E教學模式為載體

2021-04-30 12:03黃耐明
中學生物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傷者傷口血液

黃耐明 陳 婷

(1.福建省三明教育學院 福建三明 365000)

(2.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京師勵耘實驗學校 廣東佛山 528300)

1 “6E”教學模式與STEM教育的“緣起”

STEM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全球教育界的熱點話題之一。隨著STEM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與應用,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所(BSCS)提出的5E生物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忽視STEM教育中工程學教育的弊端。

2014年,國際技術與工程協會(ITEEA)針對5E教學模式在STEM教育實踐中的不足,進行了調整和修改,提出6E教學模式。6E教學模式是由引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工程(Engineer)、擴展(Enrich)、評價(Evaluation)等6個字母E開頭的教學環節共同組成。

2 教學設計與實踐

“流動的管道——血管”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通過小魚尾鰭的觀察實驗,學習血管的種類及其特征等內容,從而掌握人體血管的種類與特征。本節課的教學還需要與急救、注射等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發揮課程的實踐價值和育人意義。

因此,筆者嘗試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運用“6E”教學模式,以人體的急救作為切入點構建問題情境,通過解決急救問題,引導學生掌握血管的種類與組成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獲得緊急狀況下簡單處理傷情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 引導——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教師構建具有一定刺激性、啟發性的情境,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背景。問題解決的背景情境首先需要盡可能貼近現實生活,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需要有明確的問題指向性,使學生能夠提出與本節教學內容相符的研究主題。

教師先展示三名傷者的傷口及出血情況示意圖。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傷者傷口出血量較多、較快,血液顏色鮮紅;有的傷者傷口出血量較少、較慢、血液顏色暗紅;有的傷者傷口出血量極少。教師進一步展示醫生對三名傷者傷口的處理方式,引導學生觀察醫生對不同傷口處理方式的區別,使學生明確血管的類型是影響醫生止血方式的重要原因。隨后,再呈現一名學生不慎被碎玻璃劃破小腿的圖片,明確本節課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如何為他緊急止血?

2.2 探究——搜集相關信息

教師對學生獲取信息的過程進行引導,提供一定的幫助。學生通過理解問題、搜集資料、查閱文獻等方式,搜集問題解決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既然醫生止血的方式與血管的種類有關。為了給圖片中的同學止血,首先要判斷血管類型。那么,怎樣判斷血管類型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傷口找出判斷血管種類依據的線索——血液顏色暗紅、血流量較多、出血部位較淺,并追問:哪些證據能夠作為依據呢?如何利用這些證據進行準確的判斷?學生進一步搜集證據,對線索進行推理。

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通過課本和互聯網平臺搜集血管的種類、特征和不同血管損傷時出現的差異。學生利用搜集的證據對線索進行推理和判斷,明確傷者受傷的血管類型。

2.3 解釋——知識分享與內化

學生通過小組間交流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支架,將探索習得的新知識進行內化。各小組派代表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講解,粗略地介紹解決問題的方向。

各小組派出代表,介紹本組搜集的證據和本組的判斷依據,以及本組的推斷結果。第一小組的代表對小組獲取的信息進行分享:他們觀察到傷口血液的流速是比較慢的,但是血流量較多。通過網絡搜集證據,發現血管可以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其中,動脈的血流速度最快,如果動脈受傷時候血液會噴射出來;毛細血管很窄很小,毛細血管受傷時只會緩緩滲出一點點血液;靜脈中的血流速度較慢,當靜脈破損時血液雖然不會噴射出,但是仍會流出大量的血液。所以,他們判斷受傷的部位是靜脈。第二小組的代表發言,他們發現傷者留出的血液顏色較深,所以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搜證,得出:手臂受傷時,血液為暗紅色說明是靜脈受傷,血液為鮮紅色是動脈受傷;血流較快是動脈受傷,血流較慢是靜脈受傷。所以他們組認為這個圖片中血流緩慢、血液顏色暗紅,應該是靜脈受傷。第三小組首先對第一組的回答進行補充,他們從書本上看到:毛細血管不僅僅只是小、窄,而且管內空間小到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應該說毛細血管是非常小。動脈的特點是管壁厚、管壁彈性大、血流速度快、將血液從心臟送到全身;靜脈的特點是管壁較薄、彈性較小、血流速度較慢、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最小的動脈和最小的靜脈之間靠毛細血管連通。他們同意第一組的結果,根據血流速度判斷受傷的血管是靜脈。第四組指出,因為動脈是將血液送出心臟的血管,因此沖力較大,動脈受傷時,血液會隨著脈搏一跳、一跳地從傷口涌出;但是靜脈受傷血流和心跳無關,呈持續性流出的狀態。因此,他們認為圖中的傷者是靜脈受損。

教師對4個小組的意見進行整合,構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思維導圖(圖1)。

圖1 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思維導圖

2.4 工程——工程建模與應用

綜合多個小組的意見,各小組成員對解決方案的初步構想進行完善,設計并使用工程模型解決問題,不斷改良解決方案,使問題的解決方案更加符合實踐應用。

學生判斷出圖中傷者受傷的血管是靜脈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當靜脈血管受傷時,應該采用的止血方式是什么?

教師自制教具,為學生提供簡易的醫學斷肢模型(圖2),促進“觀察——探究”教學模式的開展。斷肢模型主要使用的材料:透明橡膠軟管、塑料瓶、泡沫、廢舊絲襪等材料模擬人體的血管、皮下肌肉組織、皮膚。學生設計工程學方案,討論如何對靜脈受損的部位進行包扎,并利用模型進行模擬。

圖2 自制醫學斷肢模型

第一組的學生經過激烈討論后,認為靜脈受傷時,應用干凈的布類、毛巾折成比傷口稍大的“敷料”狀蓋住傷口,防止血液持續流出。第二組的學生指出第一組學生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僅僅蓋住傷口并不能有效防止血液流出。如果要有效止血,還需要用布條或者止血帶在傷口離心臟較遠的一端進行包扎,加壓止血。教師針對第二組學生的答案,進一步提問:為什么需要在心臟較遠一端進行包扎?離心臟近與離心臟遠兩處包扎有什么區別?學生搶答:靜脈的特點是血液流回心臟,那么肯定要在血液流經傷口前包扎止血最為有效,因此包扎與心臟較遠的地方。第三組學生完善注意事項:包裹的紗布、敷料一定要保持干凈,不然可能會造成傷口感染。第四組的學生提出,無論用紗布還是止血帶進行止血,緊貼皮膚處需要墊上數層的布料,不然容易傷害到傷者的肌肉和神經。不同組的小組進行發言與討論,各抒己見,不斷完善靜脈止血的工程學方案。

2.5 拓展——急救止血方式

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知識的本質,并從知識的學習中衍生出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影響看待與解決問題的態度。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除了這樣的傷口,如果發現是動脈受損,怎么處理呢?并結合模型,進一步說明:如果是動脈受損,盡量靠近傷口的近心端扎上止血帶,應急用干凈的布類、毛巾折成比傷口稍大的“敷料”狀蓋住傷口,緊急加壓包扎,在到達醫院之前30~60 min之內放松止血帶1~2 min;并在處理傷口的同時呼叫救護車。

同時,教師還提出補充問題:拓展急救方式,如果受傷部位在軀體呢?止血帶還用得上嗎?學生經過討論與演示,得出的方案是加壓包扎法:如果傷口出血量較多、較快,血液顏色鮮紅,則緊急止血的方式是:用干凈的布類、毛巾折成比傷口稍大的“敷料”狀蓋住傷口,并同時按壓包扎,在處理傷口時緊急呼叫救護車。傷口是靜脈受傷,同樣應急用干凈的布類、毛巾折成比傷口稍大的“敷料”狀蓋住傷口,加壓包扎,同時到醫院處理傷口。

2.6 評價——提升社會責任感

通過一定的測量手段,把握學生學習情況,體現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這是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各小組以海報的形式呈現本組的方案設計,并展示方案的可行性與解決問題的效果。

教師在班級宣傳欄中留出一角,作為“注意安全關愛生命”的宣傳專題,普及生物學科與急救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急救意識與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例如,同學不慎被碎玻璃劃破小腿,如何為他緊急止血?并展示小組表達與交流的優秀心得,通過正向的評價,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關愛生命與健康的意識。

3 教學反思與啟示

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本節課上,教師利用模型制作,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血液循環的管道系統”的生命觀念。學生通過三種血管的學習,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另外,教師滲透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模型建構等親身體驗,積累感性經驗,進一步培養了尊重自然規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

猜你喜歡
傷者傷口血液
為什么傷口愈合時會癢?
為什么在傷口上撒鹽會疼?
那只給我帶來傷口的大橘
多彩血液大揭秘
幫助
神奇血液
將傷者送往醫院后再開溜是否構成逃逸罪
侗醫用木頭接骨保住傷者上肢66年1例報道
給血液做個大掃除
血液偏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