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啟迪研究

2021-05-04 16:15彭楠
藝術科技 2021年5期
關鍵詞:自然觀中國傳統文化老子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關懷與生態智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老子作出了“道生萬物”的經典自然觀論斷。本文通過探究老子自然觀,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提高當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知曉度、認同度與踐行度,以人文關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建美麗中國。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老子;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02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透支的生態系統休養生息[2],充分運用經濟、技術、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賦予自然生態以人文關懷,逐步恢復自然生產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開辟道路。當代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1 老子自然觀的核心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自然”一詞最早出現于老子的《道德經》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F代人嘗試利用科學技術達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而老子用其長遠的目光以及樸素的生態保護做法告訴我們[3],人應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按照生態規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4]。莊子延伸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念,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自然觀的開端,其核心目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同時,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針,“和諧發展”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導航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币饤墶跋任廴竞笾卫?、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舊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并多次引用“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等自然觀念,強調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敦促我們知足知止,取用有節,以積極的姿態探索生態環境保護新道路,創新生態治理方法,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動態平衡發展[5],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2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

深入探究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基礎。本研究設計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情況調查問卷,通過網絡展開調查,調查時間為2020年11月30日—2021年2月8日,共收回有效問卷567份,參與問卷的對象涉及江蘇、四川、河南、廣東、黑龍江等省份。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結果,本文總結出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路徑,旨在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端正生態文明行為提供借鑒。

2.1 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知曉度不高

生態文明知識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也是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的基石,生態文明知識是指“個人對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6]。當代大學生只有充分了解生態文明知識,才能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生態文明知識轉化為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正確生態文明行為的產生與發展。全媒體時代,互聯網普及,5G等技術日益完善,大學生作為互聯網最活躍的群體之一,擁有較多獲得知識的渠道。本研究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調查,一是古今自然生態知識,二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知識,三是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了解較少,大多僅停留于表面。

通過調查結果可知,近1/3的大學生對老子自然觀不太清楚,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現行的生態文明舉措不甚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存在不足。雖然其使用網絡的時間長、范圍廣,但未深入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對生態文明知識的了解存在盲區。

2.2 大學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度高

近年來,由于黨和政府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我國生態環境總體呈積極發展趨勢。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認同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很好,25.94%的大學生認為成效一般,僅有3.11%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待改進。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大學生心中有極高的認同度,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與工程得到了廣泛支持,同時也折射出大學生支持現行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程度高,為后續將認同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行為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 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踐行度不夠

目前大學生普遍認為空氣污染是居住地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其次是水污染、噪聲污染和光污染,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大學生愿意通過自己及他人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從踐行情況來看,大部分大學生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日常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和步行,在政府的要求下進行垃圾分類,絕大多數大學生偶爾參加環保方面的活動等等。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擁有豐富的渠道接收生態文明知識,擁有極強的生態文明建設認同感,但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大學生愿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但是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存在“看客”心態。將其對生態文明建設認同感與生態文明知識轉化為實踐,是當下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關鍵。

3 老子自然觀視域下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策略

分析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支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但踐行力不強。為更好地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改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實踐行為,本文從社會層面、高校層面以及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探究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策略。

3.1 構建社會價值引領

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領,需要政府牽頭,也需要模范榜樣帶頭,以此促使大學生有效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老子自然觀對大多數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踐行有且有較大影響,說明老子自然觀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老子思想之美能感化學生[7]。國家可依托優秀傳統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舉措進行宣傳普及[8],借助新媒體發展浪潮進行綠色傳播[9],充分發掘綠色廣告的視覺隱喻機制[10],將戰略措施以生動具體的形式展現在大學生面前[11],對環保傳播中的輿論引導問題進行再思考[12],準確把握輿論引導力度[13],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環保傳播[14],在使其易于理解與接受的同時,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端正生態文明行為。

3.2 建設校園生態文明陣地

高校是傳授知識的沃土,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當代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主戰場,為解決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學習不深入的問題,高校需以生態文明教育為切入口,以傳統生態智慧精華進行引導[15],立足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關系[16],以生態之美教化學生[17],制訂生態文明教學計劃,完善生態文明教學內容,系統地學習生態文明知識[18]。在生態文明踐行方面,高??梢灾贫◣熒步ㄉ鷳B文明的規章制度,改善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舉辦相關的環保生態節,營造綠色生態校園氛圍,創新綠色文化活動[19],開授生態文明課程[20],開展綠色文化“上墻”等活動[21],由見物到見人[22],拓展高校生態文明傳播途徑[23],讓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讓大學生主動地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3.3 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關鍵在于使大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并將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生態文明行為,增強社會責任感[24],主動踐行生態文明行為。除了國家和高校要積極營造生態文明外在環境外,大學生自身也要將其內化于心,加強綠色生態領域的知識儲備[25],深入展開生態文明自我教育,自覺提升生態文明素養。通過閱讀老莊生態文明思想,觀看生態紀錄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等,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達到提高生態文明素養的目的。

4 結語

面對我國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傳承了老子自然智慧。大學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力量,其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程度和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強政策引領,創新高校生態教學,提高大學生生態自覺,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邵悅.綠色廣告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大眾文藝,2019(09):183-184.

[2] 王全權,張衛.我國生態文明的對外傳播:意義、挑戰與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5):149-153.

[3] 馬勝男.中國傳統道、儒、釋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青年文學家,2018(24):188-189.

[4] 周碧琬,王全權.論宗炳“澄懷味象”的生態美學思想[J].廣西社會科學,2018(03):66-70.

[5] 汪瑤.生態存在論視角下的桂文化探微[J].漢字文化,2018(13):69-71.

[6] 衛欣,張衛.社會化媒體視域下鄉村初級群體的交往行為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09):50-57.

[7] 楊藝,謝慧.融合傳播語境下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研究——以江蘇鹽城市A鎮為例[J].東南傳播,2020(07):51-52.

[8] 吳啟越,劉雯.新媒體視域下綠色傳播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新聞知識,2019(08):77-79.

[9] 蔡雅雯.綠色廣告的視覺隱喻探究[J].藝術科技,2019,32(07):36,38.

[10] 代淇.綠色廣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眾文藝,2019(09):179-180.

[11] 吳靜怡.近40年來我國環保傳播的研究譜系與學術展望[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5):11-22.

[12] 吳靜怡.環保傳播中的民粹主義風險及規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5):105-113.

[13] 姚文瀾,郭思遠,勾莞玥.環保微信公眾號傳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聞知識,2019(09):59-62.

[14] 臺雪純.淺析24節氣的文化蘊含以及時代價值[J].大眾文藝,2019(14):260-261.

[15] 劉千萌.當代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16):236-237.

[16] 馮俊苗.簡析生態紀錄片《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的敘事特色[J].東南傳播,2019(03):119-121.

[17] 段德寧.中國美學范疇亞范疇化探析[J].大眾文藝,2018(20):247-249.

[18] 王琛.文化“上墻”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探討——以羅浮山瀾石村為個案分析[J].安徽文學(下),2018(11):174-175.

[19] 張曼婷,張興春.對生態文學作品的認識與討論[J].文學教育(中),2018(8):106-107.

[20] 葉曉宇.綠色傳播視域下的“暴力”廣告芻議——以電梯樓宇廣告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19):99-102.

[21] 莊眾顯.淺析蘇軾《赤壁賦》中天人合一思想[J].青年文學家,2018(20):80-81.

[22] 蔡雅雯.環保認同與社會責任:綠色廣告話語的形成邏輯分析[J].新聞知識,2019(10):78-81.

[23] 馮廣圣.互嵌與協同:社會結構變遷語境下鄉村傳播結構演變及其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91-101.

[24] 林若野.生態文化導向下城市空間與景觀的再生[J].藝術科技,2020(09):102-106.

[25] 張曉蕊.綠色廣告的受眾邏輯研究[J].大眾文藝,2019(08):139-140.

作者簡介:彭楠(2001—),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指導老師:侯波

猜你喜歡
自然觀中國傳統文化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與奧康納自然觀的區別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淺談園林藝術
智者老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