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呼吁與忠誠理論視角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困境與出路

2021-05-18 02:14王錫營邢金明
四川體育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人才體育專業

王錫營,邢金明

退出、呼吁與忠誠理論視角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困境與出路

王錫營,邢金明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

運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在赫希曼的“退出-呼吁-忠誠”理論基礎之上,結合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形式及學業成就狀況對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進行分類與分析,認為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三種類型:退出型-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呼吁型-挖掘學生個人潛能;忠誠型-尊重學生選擇意愿。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面臨的三大困境:需求對接不成體系影響領導者決策;人才危機意識不足影響管理者布局;教體融合存在壁壘影響求學者進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化解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困境的出路:(1)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培育特色人才;(2)找準以引領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角色定位,培育高端人才;(3)打通以協同育人為方略的進出口通道,培育創新人才。

“退出-呼吁-忠誠”;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困境

1 問題提出

一系列學校體育改革措施消解了“學生體質連續15年下降”“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沒有很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等問題,“精英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以及“一專多能”人才涌現等皆是其成果內容。隨著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高,然而深入分析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生就業形勢,還存在著3大“詭異”現象:(1)“精英化”的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并未產出“精英”;(2)具備“一專多能”的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在擇業中已不具優勢,相比之下,外在形象成為首要錄用因素;(3)高資歷(如本碩雙“211”學歷)高校體育人才順利進中、小學任教,反倒是“學院”類或“專升本”類出身學生讀博進入大學工作。高校是體育強國建設的主陣地,在體育強國建設不斷邁向新階段之際,創新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體系及供應鏈條將成為行業的關注點。然而如何盤活現行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并尋找到新的改革點、如何提高存量時代的高校體育人才行業增值空間、如何開辟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優質出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在他的《Exit,Voice,and Loyalty》一書中指出,“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和政治體系中,從總體上看,個人、企業和組織都具有從富有效率的、理性的、守法的、高尚的或是合意的行為模式滑向衰落的傾向”。對高校體育人才培養而言,盡管高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制定與規劃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實施方式等較為完善,但各種各樣的現實因素還是會導致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與高校的培養計劃出現偏頗,存在多樣“個性”。從就業形勢來看,恰恰是高校對這類“失范”或“不良行為”普遍存在的寬容,導致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出現數量較多而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基于“退出-呼吁-忠誠”理論視角分析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中的“能力”,即類型、困境并給出建議,期待理論研究助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2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類型

2.1 退出型-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赫希曼的“退出”屬于經濟領域,當市場中存在著充分競爭,消費者有較多的選擇余地,當對某一企業產品不滿意可以選擇另一企業商品,這是“退出”的一種表現[1]。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來看,當“精英化教育泛大眾化”,當體育學研究生質量下滑、學術水平差、思想素質低等問題飽受爭議,當“訂單式”培養的預期與結果不一引發種種矛盾……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結構和體系的不完善、培養計劃與社會需求的不協調、課程資源與師資力量的不充分等皆體現著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績效”問題。對高校而言,隨著體育產業迅速崛起,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加之知本時代的到來,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量呈現出井噴之勢,而高校又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當體育人才供應“績效”“衰退”,而高校又不得不拿出能力“承接”,其選擇“退出”的方式便是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包括教學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以學分制為例,學分制僅僅是作為一種制度形式存在,并沒有真正觸及學分制的本質,即學習自由:包括選課自由、選專業自由以及選擇學習進程自由。隨著對人才精細化培養的追求,高校體育專業的設置壁壘卻未被打破-專業設置越來越細、課程開設越來越專、課程結構越來越僵化。還存在著校企合作等“應用型”的提高學生應用能力方式,但在就業簡歷上,除具備運動員等級、國家級榮譽等條件外,參加國際級、國家級以及省級社會實踐活動已然不是優勢。

2.2 呼吁型-挖掘學生個人潛能

赫希曼的“呼吁”屬于政治領域,當市場中某一產品被壟斷,而消費者又沒有更多選擇余地,便會選擇呼吁,如向有關部門投訴。高校所具有的特性決定著其較少運用“政治化身”的“呼吁”,高校有探索和培育人才的“組織承諾”,而人才具有流動性,從人才流動角度看,高?!芭嘤顺雠c呼吁共棲的條件”這一結論顯得較為合適。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來看,其呼吁的對象是學生,如許多運動員其某項競技能力發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們仍可獲得世界冠軍;如跨專業學生,他們沒有經歷過專業體育訓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他們的運動潛能。就高校體育人才培養而言,“呼吁”的最佳選擇是挖掘學生個人潛能,努力培養一批批“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提高學生“一?!钡幕竟Φ?。這主要體現在高校生源質量上,生源質量是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另外,對高水平學生采取獎學等一系列獎勵措施,吸引他們進入體育專業繼續學習;(2)加強學生“多能”的培養。首先是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強化學生專業基礎。其次是加強對文化知識的領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次是加強學生的實習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后是鼓勵學生考取相關專項技能證書,提高技能水平;(3)拓展學生綜合能力。以社團建設為例,高校多元文化的引入大大刺激著學校社團隊伍的建設和壯大,多樣化的社團涉及領域較廣,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

2.3 忠誠型-尊重學生選擇意愿

赫希曼的“忠誠”介于“退出”與“呼吁”之間,表示在“績效”衰減過程中民眾出于理性考量做出的選擇結果,內含“忠誠”的信任機制,是基于“用腳投票”或“用手投票”后的心理契約。高校有著人才培養的“承諾”,盡管體育專業人才“合格”的“績效”存在衰退現象,存在人才“均值”不低,但“方差”較小的普遍性,但具較高“承諾”的高校及其組織成員基于忠誠度和信任感,付出更多努力來提高“績效”,保持“忠誠”。從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看,在傳統教育下,大多高校學生屬于弱勢群體,高校以尊重學生為原則,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培養為社會服務的高素質人才,又以理性的措施為人才塑造、人才發展、人才培養的過程服務。就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而言,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首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整合課程,將全面素質的培養與學生人格的完善結合起來,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的改革創新;(2)尊重學生的專業選擇?!耙粋€年輕人決定選擇某一學業導向,是根據花費/獲利的原則,并整合一定的參數作出的”[2],高校學生有自主選擇專業或轉專業的意愿,為了學生的發展前景理性支持;(3)尊重學生的就業選擇。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大多為體育教師、教練、裁判員等,部分學生還有專升本、創業或者出國留學等意愿,高校教師在對他們做好就業指導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學生的專業素養教育以及創新思維教育等,以適應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社會對體育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3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困境

3.1 需求對接不成體系影響領導者決策

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體育專業院?;蚓C合類院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了問題:學校擴招、規模擴大、專業趨同,出現了體育專業領域中的同質化現象,進而導致畢業生專業能力不精、就業能力不強等問題[3]。盡管大學的組織架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但高度集權的計劃模式以及高度專業化的教學體系依舊凸顯,其中還存在著4大問題:(1)人才培養目標問題。在社會轉型、產業升級、提倡創新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面臨著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職業的匹配度不斷下降的現實,從終身教育視角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問題不夠;(2)專業體系問題。專業體系可以說是由不斷變動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截取相對成熟的知識體系組成的專業,具有穩定和保障的作用,當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當新興學科專業、交叉學科的強勁需求已經對傳統專業模式提出挑戰,卻固守傳統;(3)教學過程問題。集約化的班級授課形式暴露出缺陷,學生被禁錮于這種模式,產生歷史慣性,包括課堂教學慣性、專業教育慣性和學科教育慣性[4];(4)組織體系問題。在強化科研的過程中,大量新型的科研組織不斷涌現,以人才培養為根基的,以“學?!怠獙I—教研室”為基本框架的教學組織體系將不斷被弱化,甚至邊緣化。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遵循的是前蘇聯的教育模式,盡管實用型體育人才的培養步伐還在繼續,但人才培養供給側尚未與未來戰場需求側實現精準對接。

3.2 人才危機意識不足影響管理者布局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規劃提出,輿論目光轉向對高?!半p一流”標簽的關注,無論是學生報考還是就業資質。需要注意的是,“雙一流”不搞終身制,還存在競爭機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體育招生的改革,人力資源危機成為高校發展道路上的“瓶頸”[5]。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然在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輸出的管理中,危機管理存在不足,表現在3個方面。(1)人才流失。這主要是指學校體育中人才的過早流失。專業隊以重金、獲取大賽資格等為誘餌,鼓動就讀于普通中學、有一定運動天賦的青少年提早涉足專業體育領域。在大學階段,一些職業俱樂部則用重金從大學高水平籃球隊中挖人,如CBA從大學挖人的現象屢見不鮮。但相比專業隊、職業俱樂部,普通學校是不可能拿出重金去挽留人才的[6]。人才的過早流失,導致高校體育領域很難培養出更多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生業余運動員;(2)士氣低落。存在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可能。這也更大程度的表現在學生層面,由于需要面對就業、升學等的學生與社會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等的壓力,高校學生產生倦怠行為,即教師與學生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狀態;(3)憂患意識不足。表現在享受科技帶來的優勢和機遇,忽略與之同行的劣勢和威脅。如停止訓練后的發福、盲目就業和等待就業以及對智能體育裁判取代人工裁判的討論等。

3.3 教體融合存在壁壘影響求學者進出

“看似是職業球員,但卻是把項目看成名譽、金錢和生存方式”(郎平,2011),這種情況下,運動員以成績換職后保障,現實卻“生活凄慘”?!敖腆w融合”讓部分優秀運動員收獲了體育成績和學業,同時也有一批批因傷退役或因無出色成績而被淘汰的運動員,遭遇了由于教育缺失、沒有學歷而找不到工作的困境[7]。一方面,學生運動員在運動場上奪金攬銀很是風光,但也存在憂慮:技能好理論差而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即升學這一“出口”對接不暢是制約中小學課余訓練發展的最大瓶頸?!俺隹凇辈粫秤种苯訉е铝恕斑M口”不暢,由于學生畢業后沒有高校接收,家長越來越不愿意送孩子參與體育培訓。盡管從1987年開始,我國開展高水平運動隊試點的高校不斷增加,已從最初的59所發展到現在的268所,但真正能開展高水平訓練和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高校數量,還是遠不能滿足中學輸送的需求[8]。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的“產學研”育人模式未解決問題不斷呈現。(1)體系不完善,“產學研”主體中缺乏政府及中介機構作用;(2)角色及功能定位模糊,如大學開始建立公司與企業、企業則開始設立內部教育機構和研發機構,政府由制定者和引導著轉變為信息、資金提供者;(3)合作模式單一,多為“產-學(研)”合作的點對點線性模式,忽略政府作用;(4)創新機制簡單,從市場機制看,高校將新興技術或設備提供給企業,或者企業聯系大學獲得所需信息等易導致行業壟斷,而從利益相關角度看,這種模式還容易導致風險,如企業承受創新風險、高校資源浪費等。

4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出路

4.1 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培育特色人才

一個學校的價值表現在它培養的畢業生質量和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以需求為導向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現在3個方面:(1)是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2)是以體育事業核心業務發展需求為導向;(3)是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計劃中,將體育人才隊伍分為黨政人才隊伍、全民健身服務和管理人才隊伍、競技體育人才隊伍、體育經濟人才隊伍、體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體育外事人才隊伍六類[9]。國辦發[2019]40號《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了體育產業發展的五大戰略任務:包括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加強對外和對港澳臺體育交往,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一國兩制”事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有必要為實現體育產業的戰略發展需求實現精準對接,即改革現行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分類培養體系。高校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的差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依據“地方性+應用型”培養目標,設置就業/創業類以及繼續深造類標準,實施分類培養模式(見圖1)。該模式強調對高校大學時期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即用優秀的本科教育培育人才。還要結合地方特色,如山東體育學院“建在高原上才能見高峰”理念及團隊的創建。另外,強調培育特色學科專業品牌、特色畢業生品牌、體育科技貢獻品牌和體育文化品牌,以實現從“同質化”到“特色化”轉變。

圖1 高校體育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圖

4.2 找準以引領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角色定位,培育高端人才

“精英化”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基于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在高等教育“量”的擴張基礎上而進行的“質”的提升的優質教育理念,當“本科生遍地走,碩士多如狗,博士可以稍微抖一抖”的言論成為高校就業市場的形象表述[10],“精英化教育泛普通化”啟示我們要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理念,讓人才成為行業的服務者之外,更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叭瞬乓I”理念包含3層含義:(1)人才支撐發展,即社會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培養及輸送什么樣的人才;(2)發展提升人才,人才的成長是有其內部規律的,要通過“市場識英雄”。另外,優秀人才需要引和挖,而不是坐等其上門求職。還要做好人才的二次開發與能力升級,即不是在任用后就急于讓他搞業務,而是要對其進行二次人力開發,要他真正去理解產業和項目,提高認知;(3)人才引領發展,通過培育或引進特色人才,開發一個產業、開拓一片市場,成為領軍型人才。在英國,有2.4%的人在體育產業內工作;在美國,這個數字為近400萬,占總從業人口的2.5%,而在亟待發展體育產業的中國,這個數字還不到0.4%[11]。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卓越計劃”助力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的意見,對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來講,應盡快出臺《關于實施卓越體育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人才引領發展”理念建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試驗區,探索拔尖學生選拔方式,為體育產業及及其他行業發展培育高端人才。

4.3 打通以協同育人為方略的進出口暢通,培育創新人才

包括科教協同、校院協同、校企協同、國際協同等在內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模式對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對于兩大課堂之間關系的理解和處理還存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如尚未建立跨部門之間協同培養機制、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等。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形成優化的適應社會需求的育人環境和體制機制,三螺旋模型為現代“產學研”理論提供了創新范式,但未來的市場競爭是一種多角色、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方式,并由創造出社會價值。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應一改當下協同育人的“自我管控-社會協同”形式,向“共建共管-共享共贏”方式轉變,打造“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高校人才培養新機制。

圖2 高校協同育人模式圖

“三角戰略模型”是基于“產學研”三螺旋模式和政府戰略管理提出的“政府-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方略,強調政府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起到的戰略地位和引導作用,指明合作的核心要素,為合作主體提供人才的培養及應用思路。首先,在社會價值方面,凸顯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的追求?!叭菓鹇浴钡暮诵囊丶礊樯鐣r值,體現在政府提供服務的社會性、高校人才輸出的社會性以及企業創造效益的社會性,即貢獻社會價值;其次,在戰略管理方面,供應鏈體系能夠對人才的盤點和規劃實現動態管理,不僅靠內部環境支撐,還要靠外部環境支持,實現與資金鏈、政策連、產業鏈“無縫對接”;最后,在模式運作方面,能夠深入理解以下問題:為了實現價值目標,在制定協同戰略時,合作主體能否充分考慮自身戰略能力以及在協同培養中開發、整合資源并最終在實踐中育本領,還需要哪些變革或創新。

圖3 基于“三角戰略模型”的高校協同育人模式圖

5 結 語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要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落實體育強國發展戰略,就必須緊緊抓住“人才”這個牛鼻子。高校是體育人才培養的關鍵陣地,突破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瓶頸,并找準人才培養出路能夠有力助力體育產業發展及體育文化傳承,尤其在2022北京冬奧會背景下,體育人才缺口較大。高校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引領理念為核心,以協同育人為方略,培養體育專業特色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創新人才。

[1] 徐夢玲.高層次人才組織承諾的培養路徑探索——基于“退出—呼吁—忠誠”理論視角[J].當代經濟,2018,7(13):142~143.

[2] 劉 怡.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專業選擇滿意度與學習結果的相關性研究——以武漢市兩所研究型大學為例[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3-0101.

[3] 楊小永,王 健.我國高等體育專業教育同質化及特色化發展[J].體育學刊,2009,16(10):55~58.

[4] 鄔大光.大學人才培養須走出自己的路[N].光明日報.2018-06-19(13).

[5] 劉 偉.我國教體結合模式的困境及破解方案[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11):117~119.

[6] 慈鑫埃爾祖魯姆.專業隊、俱樂部重金挖人--中國學校體育人才流失過早[EB/OL].2018-06-19. http://sports.sina.com.cn/o/2011-02-01/10215438100.shtml.

[7] 劉 偉,潘昆峰.“教體結合”組織發展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邏輯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03):54~57.

[8] 白 楠.建設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以內蒙古科技大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8):93~94.

[9] 廖彥罡.新中國體育人才發展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01-01.

[10] 胡解旺.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1.

[11] 中 石.維寧體育攜手斯邁夫大會啟動中國體育人才峰會,人才培育如何破冰[EB/OL]. 2017-12-28. http://www.sohu.com/a/213357612_482792.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College Sports Tal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t, Voice and Loyalty Theory

WANG Xiying, XING Jin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Using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Hirschman's “Exit, Voice, and Loyalty” theory, combining the training forms of sports talen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is considere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Exit type-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Voice type - tap students' individual potential; Loyal type-respect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hoose. The three major dilemmas facing the training of sports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mand for docking fails to influence the decision-making of leader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alent crisis affects the layout of managers; the barri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body influence the scholars to enter and exi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college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1) Build a demand-oriented tal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2) Identify the role-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role and cultivate high-end talents; (3) Open up the import and export channels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Exit, Voice, and Loyalty”; College sports major; Talent training; Dilemma

G80-053

A

1007―6891(2021)03―0123―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3.26

2019-11-26

2020-01-20

猜你喜歡
人才體育專業
人才云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我們的“體育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