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美國農民“倒牛奶、埋蔬菜”時,中國農民在干什么?

2021-05-19 07:48云賀
東西南北 2021年7期

文/云賀

如今,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萬企幫萬村、駐村幫扶、易地搬遷……在中國減貧事業的詞典中,關鍵詞不斷充實、釋義日趨豐富,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樣本”。中國以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對于“貧窮魔咒”的解答,無愧于時代使命,無愧于大國擔當。

2020年12月13日,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鎮高磧社區的柑桔園里,果農通過直播銷售柑桔。

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帶“火”了中國電商。

從2020年2月開始,全球物流貨運受阻,供需平衡被打破,農產品、工業制成品銷路前景慘淡。

“倒掉牛奶、搗碎雞蛋、割掉蔬菜……”據《紐約時報》報道,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大批滯銷的農產品以這種形式被浪費,重現了大蕭條時期的景象。

據全美奶農合作組織估計,美國奶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天倒掉的牛奶高達370萬加侖(約1400萬升)。

但同一時間,中國的各大電商平臺上,一場又一場“全民助農”火熱接力正在進行:淘寶“吃貨助農”會場上線僅3天,在線銷售滯銷農產品達300萬斤;拼多多“家鄉好貨”助農直播全年超240場,累計產生6.7億筆助農訂單;京東“京心助農”上線8個月,累計銷售3億件農產品……

大數據監測顯示,2020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總額3014.5億元,同比增長26.0%。

抗疫腳步不停,“脫貧攻堅”沖刺跑出中國速度。

“中國電商”一度成為國內外媒體競相報道的關鍵詞。

今年1月,英國《經濟學人》社論發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更能說明,電商的未來在中國。

為什么中國可以?為什么是中國電商?

中國農戶為何“不倒牛奶”?

電商模式并非中國獨有,甚至并非中國首創。

那么,為何部分發達國家的農民只能選擇“倒牛奶、埋蔬菜”的時候,中國農村電商卻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少貧困地區農戶的收入不降反增?

當時,有人提問:美國農民為何不將滯銷的產品捐贈出去?

這是因為:如果選擇捐贈,農產品從收割、加工再到運輸等各個環節所產生的成本,大多需要農民自己承擔。

如此這般,不如毀掉。

但在中國,以電商模式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既是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是跨地域、跨產業、跨部門的社會總動員,是一場溫暖而奮進的全民接力,更是整個國家的深刻共識。

2020年3月,商務部發布《關于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務扶貧工作的通知》,要求強化電商扶貧、產銷對接等舉措落實。

2020年4月20日,正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在村民直播賣貨的平臺前,他強調,電商不僅可以幫助群眾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一呼百應。

多家電商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迅速跟進,共同幫助貧困地區渡過難關。

拼多多上線“抗疫助農”專區,覆蓋全國近400個農產區包括23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產品。

淘寶首頁“土貨鮮食”頻道發起“暖春守‘胃’戰”活動,向天貓、淘寶超過8億用戶推薦甘肅禮縣、貴州普安、山西平順等20個國家級貧困縣農產品。

京東七鮮超市在河北、天津、陜西、四川、廣東等地區優先為農戶朋友開通蔬菜、水果的綠色通道;友家鋪子為滯銷生鮮商品供應商提供“即時上架銷售”。

兩相對比,就會發現:在中國電商成績的背后,絕不僅是創新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的成功,更是一場跨越千山萬水的資源大調配,一幅幾乎全民參與的扶貧接力圖景。

一言以蔽之:中國電商扶貧模式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修路架橋、通郵聯網……在中國益貧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扶貧資源精準配置,社會力量被廣泛動員,貧困地區擁有和其他地區平等乃至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

交易藩籬被不斷打破,交易環節被不斷熨平,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激活了貧困地區潛在的生產要素,釋放了生產力。

來看一組數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改建農村公路208.6萬公里,貧困地區達到110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20.1萬公里,貧困地區新增5.1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14個集中連片特困等老少邊務地區累計投產鐵路新線3.6萬公里(高鐵2萬公里)。新投產的鐵路覆蓋了274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1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

2016年以來,貧困村通光纖比例由70%提高到98%;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現對832個貧困縣全覆蓋。

“快遞下鄉”工程從2014年首推,歷經7年,農村地區快遞覆蓋率從50%擴大到2020年8月的97.7%。

不僅是基建領域,中國電商的扶貧成績還離不開中國農業和制造業的持續發展,互聯網及移動支付等創新技術應用的普及,更離不開中國廣袤大地上城鄉人群消費水平的持續提升。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有愛,正是中國電商扶貧的制勝之道。

鮮貨“出山”

電商扶貧,是以精準扶貧為目標,為農村貧困人口提供通過電子商務就業創業的機會,將貧困地區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銷售上網。

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將電商扶貧納入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同年,隴南作為全國首個電商扶貧示范點,為后續各地開展電商扶貧實踐點亮一盞燈;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等16家中央單位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完成了對中國電商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

奉節臍橙、巴楚甜瓜、元陽紅米、吉木乃面粉、敖漢小米、金寨獼猴桃、扎賚特大米、蒼溪紅心獼猴桃、百色芒果、阜平香菇、丹寨酸筍、滿洲里羊肉、撫遠鱘鰉魚、同江馬哈魚、定西土豆、洛川蘋果、梅州馱娘柚、西盟山林百花蜜……近年來,一批又一批令人垂涎的農副產品陸續登上各大電商平臺,成為中國百姓舌尖上的“明星產品”。

很難想象,上述產品大多來自中國的貧困縣,都曾面臨有貨難出、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

——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當地聞名的千年“諾鄧火腿”常年苦于山高路遠。

——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是全國洋蔥主產區之一。2020年5月,洋蔥上市季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大批洋蔥滯銷。

——方竹筍產自海拔1200-2500米的貴州大婁山,因為易變質、保鮮難,方竹筍過去多以泡筍、干筍等深加工的產品銷售為主。

如今情況都已改變。

——拼多多與滬滇合作平臺共同打造出諾鄧火腿“扶貧車間”,2020年量產值達6000萬元。

——蘇寧拼購與商戶打通線上銷售通道后,短短幾日內當地洋蔥售賣超過10萬斤。

——盒馬通過全國化空運冷鏈,現在已經實現方竹筍6個小時到達全國。

2020年10月29日,河南開封杞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工人將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大蒜裝箱打包。

2020年5月6日,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電商產業園,當地村民通過電商直播推銷農副產品。

多年來,從默默無聞到網紅商品,從田間地頭到千家萬戶,中國廣袤大地上鋪陳了千萬條“神奇通道”。

在這背后,需要國家扶貧資源精準滴灌,需要一線減貧帶頭人和貧困人群自身的智慧與力量緊密結合,需要各路電商平臺的積極加入。

如今,“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等多種精準電商扶貧模式涌現出來。

“一網通天下”的扶貧模式,正在翻起數字經濟的巨浪,架起偏遠地區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的橋梁,為曾經的“窮山僻壤”鑿開發展屏障。

數據顯示:2019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2392.4億元。2020年,這一數額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26%。

電商,已然成為減貧利器。

誰來先走“一公里”?

鮮貨“出山”,并不容易。

靖州楊梅,果味鮮甜,是懷化最富特色的農產品之一。由于楊梅成熟的季節氣候炎熱,采摘下來幾個小時后就會腐爛變質。自古以來,楊梅的儲存、運輸都是困擾廣大種植戶的一大難題,很多當地人甚至把楊梅稱作“爛在樹上的賠錢貨”。

戶太八號,是產自西安的葡萄,在葡萄愛好者中有一批粉絲。但是與其他葡萄相比,戶太八號是硬稈葡萄,接近全熟時候,果粒一碰就掉,給采摘配送帶來很大困難。

五郎溪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山高路險。2015年的時候,15個村民小組中8個村民小組沒有通公路,又缺少必要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當地種植的金銀花每年腐爛或降級銷售超40噸,占總產量的20%。

鮮貨“出山”的這“最先一公里”,其實也是最難的一公里。

“最先一公里”,狹義指向農產品出村進城所需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廣義則可涵蓋整個農村流通體系,并可延伸至最源頭的育種研發與種植養殖。

數據顯示,美國農產品采后盡快處理的預冷率達到60%-80%,而中國一度只有5%。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朱明曾表示,自己在智利考察時發現,為了確保車厘子品質不變,該國科研人員特別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何時采摘、如何預處理、用什么材料包裝、海上運輸多久到何時上架剛剛好……

農村電商如何走好這“一公里”,至關重要。

對此,“最先一公里”國家三大工程早已啟動。

2014年起,國家啟動“快遞下鄉”工程。自此“快遞下鄉”覆蓋率從50%擴大至2020年8月底的97.7%。

2012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支持農戶建設農產品貯藏、保鮮、烘干等設施,提高產地初加工能力,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提高農產品品質。

2020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財政資金,在河北、山西等16個?。▍^、市),依托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圍繞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除了頂層布局和國家扶持,加入“搶修一公里道路”隊伍的電商平臺也愈來愈多。

例如,菜鳥探索的縣域物流共配項目,已經覆蓋全國900多個縣域,力解“快遞下鄉不進村”難題。

2020年11月,全國5大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預計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

中國電商這“一公里”的路程,還在不斷行進中,需要多方主體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創新市場模式的鼎力保障,值得拭目以待。

打破“貧窮魔咒”

“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2013年發出這一靈魂拷問。

走遍五大洲、深入十余個國家的貧困人群,兩位經濟學家發現:盡管每年都有大筆援助資金注入,也不乏當地政府推廣各類支持性政策,但彼時全球仍有約10億人,每天生活在0.99美元的貧困線之下。

貧窮問題,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許多發達國家也一籌莫展。

貧困,似乎是一道解不開的魔咒。

減貧之所以難,主要在于兩點:

首先是增長的悖論。

世界減貧實踐證明,以發展自動促減貧存在力不能及的階段。財富一直“滾雪球”,貧困卻日益“堡壘化”。

正如馬克思所言:“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產生一種壓迫的力量?!?/p>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發達國家在面對貧困問題時也往往一籌莫展。這正是增長的悖論。

其次是市場的失靈。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本來可以作為實現減貧的重要力量。然而,市場配置資源卻是以效率為原則,越到消除絕對貧困的攻堅階段,市場就越消極。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難以有效參與市場甚至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在整體分配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

減貧問題如是艱難。但中國,卻在2020年12月31日完成了一件大事。當天,國務院扶貧辦大樓前懸掛的“脫貧攻堅倒計時”電子牌前,倒計時歸零。

這意味著,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累計讓近8億人擺脫貧困。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減貧“攻堅戰”。

曾經困擾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世紀難題,有了中國答案。

“我們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保暯健对谑藢弥醒胝尉值诙舜渭w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11月23日)

做蛋糕是為了分蛋糕,分好蛋糕又促進持續做大蛋糕。

縱觀中國減貧攻堅全歷程,這個鮮明的邏輯貫穿始終。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在《中國減貧學——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中國減貧理論與實踐》報告中指出,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實現“最優分配”這一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中國對于“益貧市場”這一理念的創造性拓展與實踐。

如今,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萬企幫萬村、駐村幫扶、易地搬遷……在中國減貧事業的詞典中,關鍵詞不斷充實、釋義日趨豐富,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樣本”。

中國以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對于“貧窮魔咒”的解答,無愧于時代使命,無愧于大國擔當。

2020年12月1日,河南省光山縣電商培訓班里,來自當地的返鄉創業、家庭主婦等學員學習如何將本土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銷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