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疑問”和“題注”中圈出閱讀內容
——以《孤獨之旅》為例

2021-05-27 11:24
關鍵詞:蘆葦蕩編者章節

王 鵑

統編語文7—9年級教材每冊安排兩本名著閱讀,推薦自主閱讀四本。學生每學期能把六本名著的閱讀落到實處是很不錯的,但學生常常只看每冊名著導讀的兩本,因為是中考檢測的范圍。名著和課文內容沒有關聯,學生看了一遍印象并不深。為了應試去讀書,很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內驅力。如果是基于疑惑而去閱讀,閱讀的興趣和內驅力就有了;從課文題注中圈出閱讀內容,閱讀的方向和內容也就清楚了。

一、關注“刪改”,補全閱讀文段

“刪改”是編選語文課文的常見做法。入選教材的文章,編者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做適當刪改。有的是考慮閱讀難度大而刪,有的是考慮與主題關系不大而刪,正因被刪改了一部分文字,所以容易導致閱讀卡殼,產生疑惑。

統編語文教材九年(上)16課《孤獨之旅》,是《草房子》第八章第4、5節的內容。第5節里寫到杜小康在蘆葦蕩住下來之后,“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對話,他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其他什么話……”這里“必要的對話”是什么呢?因為被編者刪除,不得而知。

這個疑惑牽引著師生。他們共同閱讀被刪除的文段,在第4節里發現杜小康和父親之間,只有一些干巴巴的對話:“飽了嗎?”“飽了?!薄澳泔柫藛??”“我飽了?!薄熬驮诤永锵赐??”“就在河里洗碗?!薄袄??”“不困?!币驗閯h除了第4節這處文段,當直接閱讀到第5節“必要的對話”時,省略鋪墊而產生的閱讀空白就讓人疑惑頓生,補全文段閱讀顯得很有必要。通過第4節的人物對話可以深切感受到父子倆失去了語言交流環境,這是導致杜小康孤獨的重要原因,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杜小康孤獨這一教學難點有重要作用。

又如第5節中寫到杜小康在蘆葦蕩非常孤獨,以致想要回家,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就不再會忽然地恐慌起來?!?/p>

此處說明杜小康已適應孤獨了,那是自然適應還是積極應對呢?從“時間一久”中學生認為應該是自然適應,可當教師提出“人生中遇到問題時間一長自然就能解決,不需人力了?”這一問題時,學生又陷入困惑了。

這時閱讀原章節補全文段是最好的方法。第5節在此段下面緊接著有段文字:“他們還各自創造和共同創造了許多消解孤獨的辦法:父子倆一起出發走進蘆葦叢里,看誰撿的雁蛋多,他們用蘆葦扎成把,堆成高高的蘆葦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幾處散落在蘆葦叢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蘆葦編了幾十只小籠子,又捉了幾十只只有這里的蘆葦叢里才有的、那種身材優美的紡織娘放入籠中,使寂靜的夜晚,能聽到它們此起彼伏的鳴叫……”

編者刪掉此段的目的可能是要突出杜小康遭遇的孤獨困境,而淡化人物是如何應對困境的。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成長路上遇到困境是常有的事,但現實中學生更關心的是怎樣解決困境。這一文段的補充對于增強學生戰勝困難,如疫情形勢下的心理障礙的信心,并激發他們尋找解決自身困境方法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把“刪改”作為閱讀的導向,補全閱讀文段,賞析刪改文字,利于學生解決閱讀困惑,并將閱讀引向深處,落到實處。

二、立足“節選”,拓展相關章節

統編語文七至九年級教材,每冊都有不少節選文,這類節選文多直接截取于名篇中的幾段或名著中的某一個章節。

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教讀“節選”本身,余黨緒對話葉開時認為:“讀片段,(當然)不失為一種走近經典名作的捷徑,但經典的價值,離不開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整體性”,“如果不加以整本書的閱讀引導,是一種文學閱讀的破壞,很難給孩子們以完整感”。節選文字常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前后章節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

以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16課《孤獨之旅》為例,課文下方注釋一標有“節選”等注釋性詞語,《孤獨之旅》課文第2—52段是從《草房子》第八章《紅門》(二)第4、5節中選擇的部分內容,而課文第1段是對該書第五章《紅門》(一)中杜小康家境變化的高度概括。這種節選是基于兩個章節內容過長,不適合作為一篇課文來使用的考慮,但又有必要交代一下杜小康去放鴨的原因,所以課文第1段高度概括第五章他的家境變化。即便如此,還是產生了不少疑問,如杜小康家原先是做什么的?他家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他過去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為什么是“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

“只好”有無奈的意思,說明杜小康是不愿跟父親去外面放鴨的。為什么不愿呢?“最”“竟”“忽然”“跌落”等詞的背后又暗含什么信息?要解開這些疑惑,只有拓展閱讀相關情節,跳出節選所在的第八章,放眼全書,從與之聯系最緊密的第五章《紅門》(一)中了解到杜小康家開了村里唯一的一家雜貨鋪,生意紅火,家境殷實。杜小康穿的、用的都優于其他孩子,加上成績好,又是班長,這一切都給了他很強的優越感。當“忽然”“跌落”到“另一番境地”的時候,這個少年內心一時是很難接受的。只有在相關情節的連讀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出這個少年心中的失落和無奈。

再如課文中講到父子倆去很遠的蘆葦蕩放鴨。油麻地也可以放鴨,為何要背井離鄉去那么遠的地方放鴨呢?問題的解決還是要求助相關章節。在節選所在的第八章第3節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去三百里外的蘆葦蕩放鴨,是因為那里魚蝦多,活食多,鴨子吃了可以提前一個月下蛋,下大量的蛋,下雙黃蛋,這對于一個瀕臨破產的家庭來說是多么重要!爭搶時間就是爭搶早日東山再起的機會,同時家族幾代人經商積累的財富不能毀在自己手中。正因為有這個利益驅動,他們特別是父親杜雍和才愿意忍受分離、艱辛、害怕等困境。

由師生閱讀困惑牽引出重要內容,根據學情在教學時補充相應內容,再安排學生拓展閱讀相關章節甚至整本書,讓學生豁然開朗,通透理解。

三、研究“標題”,關注比較閱讀

這篇文章作為節選文字,本沒有標題,入選課本時,編者加了標題。統編教材中節選的課文較多,因而需加標題的篇目也多。有的節選,編者直接用選文第一句話作為標題,如古文《大道之行也》,但也有節選文是編者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另起的標題,如現代文《孤獨之旅》。

杜小康在去三百里外的蘆葦蕩放鴨的過程中歷經磨難,最終成長。這既是放鴨之旅,也是成長之旅,可題目為何叫“孤獨之旅”呢?回讀課文,發現選文28—33段主要講的是杜小康“孤獨”這一心理體驗,但文中還講了他其他的心理感受,為何用一種感受作為標題呢?“孤獨”心理在他的成長歷程中真有那么重要嗎?

選文29段中的一句話引起了我們的關注,“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兒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關在紅門里產生的那點兒孤獨是怎樣的呢?為何和這里的孤獨沒法比呢?

在《草房子》第八章《紅門》(二)第1節里可以感受到他因家庭變故而輟學,待在家里不能上學,不能經常和小伙伴玩耍,玩游戲時再也不能扮演光輝角色。曾經因家庭殷實、成績優異、擔任班長而優越感十足的杜小康內心失落了,這種前后對比引發的失落使他內心產生了“孤單”的感覺。這種孤獨的程度并不深,但在當時的杜小康卻覺得是“深切的孤獨”,因為在此之前,他從未經歷過,但后來他在去蘆葦蕩的路上感受到“茫然”,在到達蘆葦蕩看到如綠色浪潮和萬重大山般的蘆蕩時感到“害怕”,在蘆葦蕩生活失去語言交流環境時感到“孤獨”,這三種感受共同構成杜小康極致的“孤獨”,在紅門里缺少同伴交流,內心失落而產生的孤獨自然無法與這種極致的孤獨相比。其實“沒法比”也是一種比較,在比較了之后,發現二者程度上相差懸殊。

借助關鍵詞語“孤獨”的比較閱讀,我們體會出杜小康在蘆葦蕩產生的孤獨之深,以及“孤獨”是他最主要的人生困境,“孤獨”磨礪、鍛煉了他,使他迅速成長,至此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和編者設計這個標題的意圖。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載體,重視題注中隱含的閱讀拓展點,以“閱讀疑問”為經,以“刪改”“節選”“標題”等為緯,拓寬閱讀渠道,引導學生全面、深入閱讀,走入閱讀的本真狀態。

猜你喜歡
蘆葦蕩編者章節
蘆葦蕩里的鳥兒
《翼教叢編》編者問題考辨
蘆葦蕩
高中數學章節易錯點提前干預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復習效率
作者·編者·讀者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小哥白尼·野生動物畫報(2009年4期)2009-05-11
《烴》一章中的實驗考點大掃描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