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瞻性護理行為對急診搶救危重患者新發壓瘡的影響

2021-05-30 11:00李佳馨吳婷婷龍琪
醫學美學美容 2021年12期
關鍵詞:危重患者

李佳馨 吳婷婷 龍琪

【關鍵詞】危重患者;新發壓瘡;前瞻性護理行為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2)12-0114-03

壓瘡(pressure sore)又稱壓力性潰瘍,是由于軀體局部組織較長時間受壓,在缺血缺氧的狀況下,促使組織出現的破損以及壞死[ 1 ]。臨床急診收治的危重患者機體免疫力多居較低水平,肢體運動受限,加之有營養不良等問題存在,極易誘導壓瘡形成[2]。壓瘡除不利于病情控制外,還可能延長康復時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此外,壓瘡還可能繼發感染,增加敗血癥風險[3]。故針對壓瘡開展預防工作,降低壓瘡形成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常規護理缺乏預見性,前瞻性護理行為干預可通過個體化制定前瞻性干預措施有效規避不良事件的發生[4]?;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急診在對危重患者實施搶救過程中重視前瞻性護理行為的運用對新發壓瘡預防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1醫院急診搶救室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意識清晰,可有效溝通交流;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免疫功能缺陷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83歲,平均年齡(57.39±4.93)歲;疾病類型:顱腦外傷3例,多臟器損傷6例,心肺等慢性疾病28例,其它3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4~81歲,平均年齡(57.45±4.87)歲;疾病類型:顱腦外傷2例,多臟器損傷8例,心肺等慢性疾病26例,其它4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保護皮膚,協助做好翻身工作,有效吸痰,對生命體征予以支持和監測。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前瞻性護理行為干預:①構建前瞻性護理小組:積極構建前瞻性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為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科室護理人員, 全面評估患者急救過程中壓瘡形成風險,建立壓瘡預警制度;加強前瞻性護理干預培訓,通過視頻播放、開設講座等方式使組員對先進、新穎的壓瘡??浦R加以了解,增強壓瘡認知水平,明確壓瘡預防的意義,以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化護理質量;②制定前瞻性預防方案:告知患者需避免機體局部長期受壓,運用Braden危險評分表開展壓瘡風險評估工作, 依據分值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包括制定翻身計劃并做好記錄,若受壓組織承受壓力解除0.5 h后仍有壓紅,需提高翻身頻率,使用3 M 敷貼、充氣氣囊等保護受壓皮膚;護理人員需正確掌握移動患者的技巧,以防在移動過程中摩擦力、剪切力過大損傷肌膚,必要時可使用氣墊床;存在感覺障礙者禁用熱水袋、冰袋,以免發生燙傷凍傷,增加壓瘡風險;每日肌膚清潔,保持肌膚干燥,定期更換衣物,以棉質材質為主;③飲食干預:鼻飼者向予以水果汁、蔬菜汁,肉類可制成稀糊狀經胃管注入。禁食者予以維生素、白蛋白、復方氨基酸等靜脈營養液,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降低壓瘡形成風險。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新發壓瘡率及護理滿意度。

1.3.1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 應用Braden評分量表評估,包括移動能力、活動、摩擦力、剪切力、機體營養狀況等內容,總分23分,15~18分為低危;13~14分為中危;9分以下為高危。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中危+高危)/總例數×100.00%。

1.3.2新發壓瘡率 Ⅰ度:有紅腫、觸痛、麻醉或發熱出現;Ⅱ度:紅腫變硬,且存在向外浸潤的問題;Ⅲ度:表皮潰破,有皮下脂肪組織及壞死組織脫落;Ⅳ度:經對壞死組織進行觀測,向肌肉層或真皮下侵入。

1.3.3護理滿意度 使用本院自制問卷展評估,包括護理舒適度、壓瘡預防效果、健康知識掌握3方面內容,單項分值均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比較 觀察組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 <0.05),見表1。

2.2 兩組新發壓瘡率比較 觀察組新發壓瘡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0.00%(2例Ⅰ度及2例Ⅱ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63,P <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舒適度、壓瘡預防效果、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比較[n(%)]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x±s,分)

3 討論

與普通病房比較,急診所收治的危重患者有更高的壓瘡風險,原因在于:①急救技術因素:患者心臟驟停時需開展心肺復蘇,采用電除顫技術展開救治,促使血流動力學紊亂,機體組織灌注出現問題可影響對壓力的耐受性,進而引發壓瘡;②儀器設備因素:危重患者活動能力受限,進而增加壓瘡形成風險;③急救藥物的運用:重癥患者可能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影響皮膚完整性,進而引發壓瘡形成;④慢性病急性發作:此類患者危重疾病發生的同時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癥,易引發營養不良,降低組織對壓力的耐受性,并增大皮膚受損風險,進而增加壓瘡發生概率。前瞻性護理行為干預模式為一項新型風險控制管理措施,具前瞻性、預見性特征。臨床針對急診收治的危重患者開展護理時,運用前瞻性護理行為模式展開對新發壓瘡的預防具有一定可行性[5-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發壓瘡形成風險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觀察組新發壓瘡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0.00%(P<0.05);觀察組護理舒適度、壓瘡預防效果、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實施前瞻性護理措施可控制新發壓瘡形成風險水平,增強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及滿意度。分析認為,通過構建小組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經行風險評估、做好翻身干預可有效改善局部受壓狀況,減少壓瘡發生風險及發生率[8-10]。另外,通過對飲食干預滿足機體營養需求,提高機體抵抗力,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事件;此外,做好患者負性情緒調控可以提升患者依從性,加強皮膚干預,減少不良刺激產生的影響,從而增強抵抗壓瘡的能力,達到預防壓瘡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急診病情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重視前瞻性護理行為模式的運用可降低壓瘡發生風險,減少新發壓瘡,同時可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猜你喜歡
危重患者
急診內科危重患者氣管插管時機與方法探討
危重患者CRRT血管通路不暢的針對性護理效果分析
64例ICU科危重患者鎮靜治療的護理分析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在急診手術護理中的應用
研究微創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超聲定位在危重患者有創血壓監測實施過程中的應用
危重患者皮膚壓瘡護理預防
無創通氣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危重患者32例臨床觀察
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