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日本

2021-06-03 16:30
奇聞怪事 2021年6期
關鍵詞:大谷總館書庫

日本是一個山林多、耕地少的島國,人口大多集中在沿海狹小的平原地區。因此,“人多地少”的狀況促使日本始終致力于積極利用地下空間。

從自然空間到人工創造

說到日本自然生成的地下空間,就不得不提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家特別天然紀念物、第一大鐘乳洞——秋芳洞。秋芳洞位于山口縣美禰市東部的“秋吉臺國家公園”地下100—200米處,遠古時期這里曾是擁有珊瑚礁的美麗海底,經過海底火山爆發和海洋板塊移動,在3.5億年后形成了日本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的高原。秋芳洞據說形成于30萬年前,總長度約9公里,但目前只有約1公里開放游覽。洞內高低落差約40米,可以看到許多鐘乳石、石筍,還有瀑布和深淵。洞內溫度全年維持在16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1926年,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昭和天皇造訪此處時,將此處賜名為“秋芳洞”。在山陽新干線開通的1975年,前來秋芳洞參觀的游客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約200萬人次。此后,游客人數雖有所減少,但近年來仍維持在每年60萬—70萬人次。

說到人工創造的地下空間,功能和用途多種多樣,包括地下室、地下街、地下停車場等居住和生活設施,礦井、坑道、地下發電站等生產設施,防空洞、地下水庫等防空防災設施,地鐵、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以及地下研究設施等等。這些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地下空間,在日本均可以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實例。

1930年4月1日,在東京地鐵上野站地下步行通道兩側設置商鋪的一條總長500米的“地下街”正式開業,是日本地下街之“鼻祖”。地下街因其沒有雨、雪、風等壞天氣及汽車等的干擾,能安心、舒適地購物、行走,所以深受人們歡迎。時至今日,日本的地下街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并且已經從純商業性質演變為由交通、商業及其他設施共同組成的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1973年之后,由于火災因素,日本政府一度對地下街建設采取了嚴格限制,使得新建設的城市地下街數量有所減少,但是單個地下街規模卻越來越大,設計質量越來越高,抗災能力越來越強,同時在立法、規劃、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日本已形成一套較健全的地下街開發利用體系。以東京都中央區的八重洲地下街為例,其位于城市道路和東京站廣場下方,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一期1965年開業,二期1969年開業,現在是日本第二大單個地下街。其建成之初就有一條高速公路穿過這條地下街,當時是世界上高速公路穿過城市中心、與地下街有機結合的第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礦產資源較為匱乏的國家,經過長年開采,原有的礦產資源逐漸枯竭,加之開采費用高漲、進口增加等原因,日本國內開采場地紛紛關閉。而另一方面,這些廢棄開采場地有些被再度用于科學實驗、研究、觀光等領域,甚至有一些廢棄開采場地因大量參觀者的到訪而給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大谷石地下采掘場遺址”就是其中之一。大谷石地下采掘場遺址位于櫪木縣宇都宮市大谷町,其周圍一帶的地底下布滿著被稱為大谷石的凝灰巖層。由于凝灰巖具有抗風化和抗火的特性,且較軟而易于采掘,所以,自古以來一直被用作為建造石墻、樓基等的原材料。如今,在那一帶的地下遺留著很多采掘遺跡。為了讓后世了解大谷石的采掘歷史,在大谷石地下采掘場遺址上建立的“大谷資料館”于1979年正式開館,在館內展示有大谷石的成因、采掘方式和搬運方式的變遷等資料。而大谷資料館地下30米深處的大谷石地下采掘場遺址,則是一個經過70年采掘形成的巨大地下空間。其面積為2萬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棒球場大小。二戰期間,這里曾成為日本軍方的地下軍需工廠。戰后,這里又一度被日本政府當做儲存大米的倉庫使用?,F在,這個籠罩神秘氣息的地下空間變成了吸引大批游客的景點。而除了接待游客之外,這里也備受美術展、音樂會、戲劇演出、電影電視劇拍攝、婚禮儀式等活動的青睞。

地下8層的圖書館

日本在利用地下空間時,也很注重發揮地下空間的特性。例如,與地面不同,到地下15米左右的地層,溫度隨著氣候變化的幅度就非常小,具有恒溫性、恒濕性。這種特性可使地下空間用于放置精密儀器和需要特殊保存的書籍等物品。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是日本國內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唯一的國家級圖書館。其現有包括各類圖書、雜志、報紙、影像資料、音樂唱片等各種館藏資料約4500萬份,而根據日本的出版物呈繳本制度規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收存日本國內全部出版物的法定呈繳本,因此每年約有75萬份各類資料進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內龐大數量的各類資料約一半收藏在始建于1961年的東京總館,1986東京總館又建造了一座新館。

由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總館地處日本政治中樞的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周圍是日本國會議事堂、首相官邸、中央政府各部門辦公樓等重要建筑,新建的東京總館新館有高度限制,只能選擇向下挖掘空間。最后落成的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總館新館大樓,東西長度約為148米,南北長度約為43米,地上4層,地下8層,最深處達地下30米。地下8層其實就是書庫,可收藏約750萬份各類資料,書架總長度達到約240公里。書庫內保持著22攝氏度的溫度和55%的濕度,整個環境設計以適宜于圖書資料保存為前提。同時,為防止書庫浸水并抑制溫度上升,整座新館大樓的地下樓層不建廁所,只有一個洗手處。另外,由于地下空間的周邊是巖土體,地震發生以后的地震波對巖土體的影響就比較小,所以,地下空間的抗震性相對較好。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時,位于地上的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總館老館書庫約有180萬份館藏資料從書架上被震落下來,80位工作人員耗時10天才整理完成。相比之下,新館地下8層書庫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僅有20份館藏資料從書架上被震落下來。由此,新館地下書庫的抗震性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由于圖書館的館藏資料是半永久保存,而館藏資料不斷增加,因此,近年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正在逐步向縮微影印和電子圖書的方向過渡,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總館新館的地下書庫將成為日本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大規模地下書庫。

在防災設施方面,日本也充分發揮了地下空間的作用。日本屬于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終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特別是在梅雨及臺風季節,河流的水量激增,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建設了大量的防洪工程,有效減輕了洪水災害,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位于埼玉縣春日部市,是建于16號國道地下約50米處的一個大型泄洪隧道,全長6.3公里,內徑約10米,主要由排水隧道、豎井、調壓水槽等部分組成。該項目于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集日本土木工程技術之大成,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人都會為其宏偉壯觀的設計所震撼,5個深度約70米、直徑約30米的圓柱形豎井,每個都足以容納一架航天飛機或一座自由女神像。調壓水槽則是一個長度177米、寬度78米、高度18米的巨大蓄水池,其中并排聳立著59根直徑約2米、高度18米的重達500噸的水泥柱。當人進入這個巨大的空間時會感覺自己很渺小,也會覺得這里非常莊嚴、神圣,宛如置身古希臘神廟,因此,這里也被譽為日本的“地下神殿”。這個巨型蓄水池只是在雨季使用,平日開放參觀,這里也成了許多游客趨之若鶩的景點。

云之上圖書館,為兒童提供了無限游樂的空間。在圖書館里孩子們可以脫掉鞋子感受木地板的溫暖,可以在任何地方看書。

猜你喜歡
大谷總館書庫
“人梯書庫”叢書
圖書館總館/分館制的實踐研究
縣級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的實踐與思考
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與服務模式初探
探析圖書館書庫管理的新模式
“賁園書庫”藏書樓及其藏書掠影
國圖部分服務項目調整后開放
析天一閣新書庫設計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