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未現代過

2021-06-11 17:30杜書穎
錦繡·下旬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李爾王人文主義主體

杜書穎

摘要:后人類主義與人文主義集中于主體議題的爭端通常是與特定的歷史語境相聯系的,但實際上,與其將后人類視為誕生于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的理論,不如將其看作內在于人文主義思想中的固有特征。這種解讀也反過來證明后人類特征——破碎的、神經質的、流動的主體對于人文主義而言是原生性的存在。在對莎翁悲劇《李爾王》的解讀中,我們會發現類賽博格的概念早已出現,而莎士比亞在“發明”人文主義的同時,也預示了人文主義的衰敗。

關鍵詞:后人類主義;人文主義;主體;李爾王

“后”其實并非意味著后人類主義(posthumanism)與“人文主義”(humanism)是在時間上存在著接續關系的兩個概念。就像凱瑟琳說的那樣,人與機器的交融以及邊界的打破是后人類理論都承認的基本議題,但后人類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鍵不在于所謂的生物性改造,而在于對主體定義的變化。后人類思想已經跨越了與其綁定的固有“誕生”背景,許多理論家稱它是內在于人文主義之中特征,借用拉圖爾所稱的“我們從未現代過”的說法,后人類理論看似倒錯時空的闡釋便便具有了合理性。

在這一判斷便可以對莎士比亞進行后人類主義的思考。因為后現代性已經在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中(比如哈姆雷特)出現了,這一判斷并不是為了說明莎翁的作品具有跨越時空的、直擊人類本質的永恒審美價值,而是為了解釋其實我們從未現代過。查納斯解釋道“如果拉圖爾關于我們從未現代過的判斷是正確的,那么哈姆雷特也從來沒有現代過,我們也從未后現代過……哈姆雷特不斷地向我們訴說,并非因為他是‘永恒的:并不是因為他‘穿越了歷史,而是因為我們從未現代過”。[1]

莎士比亞被塑造為人文主義偶像的建構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便是“人類情感”,而這正是后人類視野中所不能拋棄的部分。在《李爾王》這部被布魯姆稱為會帶來不適和孤獨體驗的悲劇中,情感與后人類的視角契合著:這部激起“異常情緒”的悲劇讓我們開始質疑人性。

以后人類視角解讀《李爾王》,可以更好地看出,對人、人性等的關懷在后人文主義話語中是一項重要的介入,即使殘破的主體經受著異化情感的折磨,但批判式后人類主義表達的并非是對其刻薄地指責與規避,我們仍然關注著被撕裂的主體。后人類的解讀為承載著人性的經典文本打開了新的空間,當科技決定主義吞噬掉一切人類話語,根除一切形式的主體影響后,一種更為‘情緒化的后人文主義變體將會出現——人類的重新出現[2]

安迪·莫斯利認為李爾王代表著一種道德人文主義,充滿著對人性的樂觀。作為國王的李爾對人、對人性、對人身份的有著清晰的定位和認同。在他尚未被兩個女兒打破其有關親情的設想之前,他是通過與女兒們的關系確認自己的身份,他有關普世親情的設想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需要被無條件供養和關照的父親。作為一個情緒飽滿的個體,他在悲劇的最初象征著完滿的人文主義理想。

在高納里爾對他說要削減他的侍從人數時,他第一次對其作為父親和君主的身份產生質疑。而在身份裂隙逐漸增大的過程中,李爾實際上是一直不肯承認這些破碎和被撕裂的感覺的。在第一幕的第五場他與弄人的對話中:

弄人:你不該在變聰明之前先變老。

李爾:??!天呀,別令我瘋狂!天哪,使我鎮定把;我不愿瘋狂![3]

李爾此時已經感覺到他所認定的那種真實已經在動搖了,所以這讓他覺得快要發瘋了。而這種瘋狂不斷地撕扯著他,在經歷了荒野的暴風雨之后,他的神經已然破碎:

肯特:在這兒,大人;可是不要打擾他,他的神經已經錯亂了。[4]

而在考狄利婭與其重逢之時,他的理智與辨識力已完全喪失:

考狄利婭:人們的智慧能不能恢復他的喪失的心神……一切神圣的秘密、一切地下潛伏的靈奇,隨著我的眼淚一起奔涌出來吧!幫助解除我的善良的父親的痛苦!快去找他,快去找他,我只怕他在不可控制的瘋狂之中會消滅了他的失去主宰的生命。[5]

李爾所構想的秩序至此已全被打碎,他的生命也就不受他的控制了。后人類的精神分裂癥附著在李爾的身上,打破了其自戀與膨脹的人文主義式自我想象。李爾在他兩個女兒對其父親身份的認同中確證了自己所想象的一個理想的父親形象,并定義著理想的親情。這種自戀式的身份建構其實是對他本來殘破的真實的一種補全,格林布拉特認為,李爾王試圖通過“喚起他人的焦慮”來彌補自己的焦慮,從而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權威,“他希望他的孩子們能體驗到為他的慷慨而競爭的焦慮,而不必承受這種競爭的后果?!盵6]

有關人性的想象全然破碎,讓李爾最后進入難以分辨真實和虛幻的狀態。弗洛伊德所說的“物”,那個原初的精神創痛,本質的、異于主體想象的他者被李爾王發現了。他所形容的那些與理想情趣相悖的丑惡現象:啖食兒女的部落,丑惡的海怪,這些異于主體想象的他物實際上存在于主體破碎的身體之中。他的想象所賦予他的秩序和結構被這種異化打碎了。

注釋

[1] Stefan Herbrechter. Introduction--Shakespeare ever after//Posthumanist Shakespeares, eds.Stefan Herbrechter, Ivan Callus,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3

[2] 同注釋1:107

[3] 莎士比亞. 李爾王[M]. 梁實秋譯.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77

[4] 莎士比亞. 李爾王//莎士比亞全集(五)[M]. 朱生豪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502

[5] 同上.1994: 517-518

[6] Andy Mousley. Care, Scepticism and Speaking in the Plural: Posthumanisms and Humanisms in King Lear//Posthumanist Shakespeares, eds. Stefan Herbrechter, Ivan Callus,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09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400715)

猜你喜歡
李爾王人文主義主體
論碳審計主體
磨課活動中多元主體需求的深度挖掘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何謂“主體間性”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人格權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話劇《離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