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歸屬感營建要素之行為需求與健康需求
——以北京青龍橋社區公園為例

2021-06-15 03:19周潤格
創意城市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公園老年人社區

◎周潤格 楊 眉

提 要: 北京青龍橋社區公園設計以生態、 文化、 健康、 社交、 休閑娛樂為基本訴求, 從公園感知、 生態訴求、 健康需求、 行為需求四大核心要素入手, 全面提升社區歸屬感。 本文聚焦健康需求和行為需求這兩大要素, 詳述項目中滿足居民健康需求和行為需求的設計內容與細節, 并將其歸納為五項設計策略, 分別為聚焦全齡段使用者需求、 公平的設計場地、 人性化設計、 生態型運動場地、 全天候需求。

景觀是生活的載體。 當代的社區景觀, 應當是在人文主義精神的作用下, 以人為本、 關注人的生活模式與精神需求。 居民的心理與行為邏輯需要被人為塑造的景觀自然環境所引導, 促使其對生活空間環境的需求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 從而最終產生出一個更為良性與積極的社區發展軌跡及未來[1][2][3][4]。

國內一些社區公園使用率偏低, 其根本原因還是娛樂活動設施不足, 且普遍重景觀裝飾而輕服務功能。 但是, 運動和娛樂恰恰是人們使用公園的主要目的。 作為在社區范圍內少量擁有活動空間的綠地, 社區公園理所應當成為社區成員理想的康體與游樂場所[5][6]。 本文引入北京青龍橋社區公園設計項目, 闡述該項目中關于行為需求和健康需求兩大要素, 并將滿足居民健康需求的設計內容和構思歸納為五項策略。

一 北京青龍橋社區公園基本情況

設計場地位于中國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社區, 緊鄰地鐵4 號線安河橋北地鐵站,四面環路, 交通便利。 場地屬于北京“三山五園” 功能規劃片區。 場地內小清河段為清河支流, 古因河水清澈而得名, 然而在城市化發展中, 自然生態遭到破壞。 設計區域占地面積約120 畝, 整體地勢平緩無起伏。 設計將場地劃分為一核心——中心景觀區, 五大功能區——童趣園、 長者樂活園、 綜合活動園、 農耕體驗園、 植物花園, 一環——有氧慢跑環, 一帶——濱河生態帶(見圖1)。 整體設計以生態、 文化、 健康、 社交、 休閑娛樂為基本訴求, 從公園感知、 生態訴求、 健康需求、 行為需求四大核心要素入手, 旨在全面提升社區歸屬感。 本文將筆墨聚焦于行為需求與健康需求這兩大要素, 通過五項策略詳盡分析設計中滿足居民行為需求與健康需求的內容與細節。

圖1 北京青龍橋社區公園平面圖

二 設計中的行為需求

(一) 策略之聚焦“全齡段” 使用者需求

設計以人的感知和需求作為主要依據, 聚焦于使用者, 通過分析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心理、 生理需求和使用時間, 據此針對不同年齡段、 不同類別人群設計場地,注重細節設計, 同時尊重自然、 歷史、 文化和地域[7][8]。

調研發現, 工作日期間, 社區公園主要使用者為兒童和老人, 活動時間大多分布在上午8 點到11 點和下午3 點到6 點, 其他年齡段人群活動時間集中在晚上; 節假日期間, 社區活動場地使用者為全年齡段, 且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 因此, 社區公園應設計成適老、 適童, 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玩樂空間, 給予老人社交的可能和親密接觸自然環境的機會, 同時以兒童和家庭的需求為先。

1. 兒童活動需求設計

童趣園。 為了給兒童營造一個更好的小氣候條件, 童趣園選址場地內臨水區域,以綠坡和高大喬木代替傳統護網圍合場地, 綠坡、 清河、 喬木所構成的天然屏障,為幼兒提供蔭蔽的同時隔絕了外部的噪聲與危險[9]。 園區內部使用幾何圓和自由的弧形線條劃分場地, 選取加厚地墊、 防護軟墊、 柔軟草坪、 細沙等柔性材質鋪設地面, 在游樂用具和座椅上選用溫潤的天然材質并采取全圓角設計, 減少或減輕兒童發生磕碰的可能與傷害。 全園使用暗藏燈帶與柔和燈箱, 出入口安裝電子眼, 草坪處放置驅蚊燈, 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保護(見圖2)。

圖2 童趣園平面圖

全齡化兒童活動。 兒童作為社區公園主要使用群體之一, 應予以極大的關注。但大部分社區公園對于兒童區域設計僅以其游樂需求為主, 忽略生理需要及家長看護需求, 并沒有針對兒童與嬰幼兒等不同年齡段的差異進行功能需求細分。 筆者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及行為進行分析, 考量其所需要的人性化設施, 并以此來設計場地(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兒童在社區公園主要參與行為、 活動類型及需求

2. 老人活動需求設計

相關研究發現人在進入晚年生活后, 其神經系統、 免疫系統等會逐漸衰弱, 同時, 心理需求也會發生變化, 他們開始極度依賴家人的陪伴、 注重社區的人際關系、對外部空間提供的安全感要求極高等。 因此, 在老年景觀設計中, 療養花園、 健身步道、 活動廣場、 休閑草坪等一系列有助老年人引發健康身心反饋的休閑活動設施,以及對安全、 幸福、 溫馨的整體氛圍的營造都顯得尤為重要。

長者樂活園設計說明。 長者樂活園選址于社區公園的西北側, 南北向呈條狀分布, 便于動靜分離設計地塊。 長者樂活園南側鄰近綜合活動園, 以動為主, 在此處設置小廣場、 陽光草坪、 健身器械, 方便老年人組織廣場舞、 太極拳等一系列開放性群體休閑健身活動。 園中段與植物園、 農耕體驗園[10]相鄰, 在此處安置療養花園、 健身康體步道, 為老年人或亞健康人士提供療養環境。 由于老年人對活動設施的需求相對較低, 更關注舒適的休息環境(見表2), 因此在園北部臨水區域設計私密社交區, 設置廊架、 棋桌、 芳香植物、 高大喬木, 為老年人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靜謐環境。

表2 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在社區公園活動類型及需求

療養花園。 長者樂活園中專為老年人與亞健康人群開辟出兩處療養花園。 療養花園是景觀與康復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于20 世紀70 年代興起于美國, 其原理是通過在園內種植具有醫療安神效果的芳香植物, 讓使用者身心健康。 本設計在療養花園里, 模擬自然形態配置本土植物、 采用木質材料設計種植池, 意圖營造近似自然的空間體驗。 在這里, 老年人可以散步、 閑聊、 冥想、 撫摸花草、 呼吸清新空氣……經由一系列的休閑活動來緩解身體與精神上的壓力, 消除疲憊感, 調節身體各項機能, 以此促進老年人的幸福感、 歸屬感, 從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人與植物的互動: 促進老年人與植物的互動, 是花園療養的重要環節。 本設計在場地中設置了無障礙園藝種植池, 讓無論是步行還是使用輪椅的老年人皆可親密接觸草木花卉, 引導老年人進行戶外的園藝活動, 從視覺、 聽覺、 嗅覺、 觸覺給老年人刺激, 鼓勵老年人用看、 聽、 嗅、 觸去感受自然。 通過對自然的感知, 以自然療育老年人身心, 使置身花園的老年人身心得到舒緩, 從而達到療養的目的。

人與人的互動: 促進老年人與他人的互動交流, 讓老年人的社會認同感、 歸屬感得以提升, 也是康復花園的一個重要作用。 因此, 本設計專門在花園中設置了供老年人交流的小空間。 由于考慮到該區域面向人群并非相熟親友, 常規的“面對面” 對角式擺放方法難免略顯拘謹, 因此采用三角式桌椅擺放法, 既避免了人與人之間目光相撞的尷尬, 營造了交流的輕松氛圍, 又可以無阻礙地欣賞到別處的風光。

3. 不同年齡段人群活動需求設計

除了需求針對性較強的老年人及兒童外, 不同年齡段人群這一群體年齡范圍更廣, 需求更為多樣化, 參與互動性也更強。 分析得出, 處于青壯年時期的人群, 其需求更加豐富多樣, 既有對私密空間的需求, 又渴望群體性社交活動, 還對體育鍛煉場地有著極高的要求。 而中年人群體已不似青壯年人群那般體力旺盛, 開始轉向一些較為柔和的運動, 對于兼具休閑與健身的活動設施表現出較高的興趣。 因此本設計在園區內設置了中心景觀區、 綜合運動園、 有氧慢跑環等, 為這一年齡段群體提供多種可能(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人群在社區公園活動類型及人性化需求

(二) 公平地設計場地

1. 空間的安全性、 系統性和均好性

為了讓多樣性群體更好地融入, 無差別地對待個體[11][12], 空間的設計必須要遵循安全性、 系統性、 均好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 空間的安全性指沒有外力侵擾的空間組合, 需要我們重點關注老幼弱勢群體的心理需求, 例如本設計在兒童區以綠坡和高大喬木圍合空間, 在體育場地設置圍網, 將老年人休息區和吵鬧區域分隔等, 都有助于消減畏難心理。

系統性。 空間的系統性需首先在規劃層面上就納入考慮, 例如在設計社區綠地時, 應使不同區位的居民都能就近使用面積相近且優美相似的景觀。 其次, 在公園范圍內, 設計分區時應仔細考量, 讓各個功能區塊的面積、 布局、 流線順暢合理,并保證各個區域的有機組合和交互滲透, 使其渾然一體, 避免出現孤立區域。

均好性。 空間的安全性是達成公園活力的基礎, 而系統性則保證了公園綠地平等且有效, 均好性則意味著公平地設計場地, 激發每一片土地的活力, 最終達成公園整體性活力。

2. 關注特殊群體

弱勢群體。 為了服務更多的群體, 同時出于公平性與安全性的考量, 本設計在公園中設置了幾處具有一定身心康復功能的療養花園、 康復健步道以及無障礙設施等。 專門為殘障人士、 病人、 孕婦等這些對公園需求度很高, 但由于行動不便, 在以往公園建設中容易受到設計者忽略的弱勢群體服務(見表4)。

表4 不同類別特殊人群在社區公園活動類型及需求

道路設計。 在設計道路寬度時, 除考慮步行外, 還應充分考慮部分特殊群體使用輔助器械(如輪椅、 助走器) 時的最適轉彎半徑及停頓間隔等。 由《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 可知, 若想使兩輛輪椅可以同時相對通行, 1.8 米是可以接受的最小道路寬度。 因此本設計將場地內主園路及弱勢群體針對性場所的道路均設計為不小于2.4 米, 坡度不高于8%, 給輪椅自由通行以安全尺度。 同時, 為了確保弱勢群體在活動場地內暢通無阻, 本設計將長者樂活園、 療養花園作無臺階化、無陡坡化處理。

設施設計。 出于對弱勢群體四肢與平衡感相對較弱的考量, 本公園設計中采取了更為全面的安全性保障, 在各個弱勢群體可能使用的場所中增設扶手、 欄桿等設計, 防止活動過程的磕碰意外, 并使其融入景觀中保證美觀效果。

養寵人士。 萌寵逐漸進入家家戶戶, 成為家庭的一員, 人們攜寵上街已成為都市常態, 但寵物垃圾難以處理。 本設計關注養寵人士的需求, 在社區公園里添置寵物衛生間、 寵物鍛煉設施、 拴狗樁等必要設備。 同時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 在某些場地如兒童、 老人活動區需懸掛“寵物勿入” 的標識。

(三) “人性化” 設計

1. 風光聲分析

確定場地位置。 在設計之初, 應對場地進行光照、 通風、 聲音分析, 合理排布各個功能區塊。 例如將活動場地安排在陽光充沛、 通風良好的區域, 而一些靜謐場所如老人活動場地應盡量避免靠近游園主要流線。

確定場地結構。 由風光分析決定場地結構, 東西或者南北分化, 靜態或者動態分布。 例如運動場地是以器械與體育活動類型為主的場地, 因此以靜態、 動態來劃分場地, 能夠有效地避免場地內沖突。

2. 植物調和

設計場地時, 應首先根據風、 光、 聲因素配置各場地功能需求。 但當這些要素不可調和的時候, 可以通過植物的種植設計進行調節。 例如夏季西曬嚴重, 場地西側宜做樹陣; 冬季寒風凜冽, 可在西北方向種植常綠喬木, 形成植物屏障; 東南方向的向陽區域應盡量少種植灌木, 多種植落葉喬木[13], 夏天既可通風遮陰, 冬天又不誤采光。

3. 從體驗者角度出發

國內大多社區公園中的基礎服務設施只能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但從實際使用角度來看, 基礎設施的設計只注重景觀營造, 未能以使用者體驗的角度進行設計,因此導致一些基礎設施的缺失或設置不合理, 給使用者帶來不便。 例如缺少遮陰、擋風、 避雨設施, 家長看護區、 球場休息區位置設置不合理等。 另外, 還存在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考慮不充分, 缺乏對使用功能的重視以及對細節的思考。 如活動場地未設衣物放置區、 貴重物品存放點、 體育器械租賃處, 衛生間數量少、 位置遠,未考慮服務運動場地、 兒童游樂場地等。

基于對以上公園設計問題的思考, 本設計通過模擬日常游樂活動的真實使用場景, 從使用者的體驗角度出發, 設身處地地依據使用者實際的行為習慣深入挖掘,全面考量其人性化需求并在場地設計中體現。

三 設計中的健康需求

(一) 打造“生態型” 運動場地

傳統的運動場地往往獨立于景觀存在, 缺乏美觀性與生態性, 本文提出設計一個結合跑道、 運動場地、 綠化景觀的生態型運動場地, 采取“點、 線、 面” 相結合的植物配置手法, 針對節點、 道路、 坡地分別進行打造, 形成多層次、 多樣化的生態有氧運動場, 將運動休閑融于自然生態景觀之中, 讓居民在鍛煉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自然美景。

1. 綜合活動園

綜合活動園占了整個園區約1/3 的面積, 選址于公園南部光照充裕的區位, 主次園路在此處配合運動功能變換為富于動感的流線型語言, 串接起整個場地, 增強使用者視覺體驗。 設計將綜合活動園劃分為三個部分——球場區、 器械區和輪滑區。由于球場區使用較為喧鬧, 所以在與中心景觀區相連接處設計綠坡, 用綠植和地形使其相隔, 減少噪聲流出; 輪滑區和器械區與球場區相隔, 與老年活動廣場相連,由動到靜平穩過渡。 同時, 出于人性化考量, 在園內設計數個洗手點、 兩個衛生間(見圖3)。

圖3 綜合活動園平面圖

2. 球場區

球場區共設計四種常見球類活動區域, 分別為籃球、 網球、 羽毛球、 乒乓球,各個球場之間以綠籬、 喬木相隔, 場邊設計運動裝備租賃處、 休憩座椅、 動態密碼儲物箱、 自動販賣機、 洗手點等設施, 場地邊預留觀賽區, 方便社區體育賽事的組織。 設置在運動區的座椅考察了運動人群的休息習慣, 座椅椅面使用溫潤木材, 在下方留出儲物空間, 方便居民放置背包、 衣服等雜物, 椅邊預留帶有漏水口的水杯槽。 在場地周邊設置幾處動態密碼儲物柜, 以防居民在運動時, 貴重物品無處放置。

3. 輪滑區

由于具有表演性質的運動容易吸引游人視線, 所以將輪滑區設計在場地邊緣,靠近主園路并預留觀賽區, 方便游人駐足觀看。

4. 有氧慢跑環

為了提倡健康活動, 本設計環繞場地設計了一條流線型慢跑環道, 通過高低起伏的地形設計, 對視線和活動進行引導, 形成線性、 動感、 活潑的環狀跑道。 跑道由起跑熱身區開始, 適應人的生理習慣, 逆時針方向慢跑。 沿路經過河濱, 盡享河邊風光, 根據景觀需要, 與主園路分分合合, 在樹林中穿插, 營造林間穿梭的自然趣味, 在運動的同時享受天然氧吧。 給社區居民提供了日常運動的景色優美的慢跑路線。 跑道寬1.2 米, 沿線設計起跑熱身區、 鼓勵標語、 獨立間歇區、 距離標志、終點沖刺提示等多個節點。 在色彩選用上, 以藍色作為跑道主色, 白色為輔色, 黃色作為點綴。 藍與白的搭配給人以明朗、 清爽與潔凈的色彩感受, 而對比度較大的黃色的加入, 讓整體色彩基調增加了一絲明快。

5. 起跑熱身區

起跑熱身區設計于園區入口處, 分為起跑區、 熱身區、 器械區三塊區域。 起跑區在地面設置開始標志, 結合地面熱身指示, 延續線條感和運動感。 考慮到尊重人的生理及心理尺度, 熱身區個人活動單元根據中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臂展1.69 米來設計直徑, 并根據心理尺度的分析, 確定單元之間視線間隔距離為2.1 米。 器械區根據跑步前后所需的拉伸運動來設計一系列方便連貫使用的器械。

6. 獨立間歇區

跑道沿線設計了三個獨立休息站點, 與衛生間相鄰, 站點中設木質座椅、 遮陰喬木、 自動販賣機、 拉伸器械, 讓慢跑者在途中有歇息停留的空間。

(二) 滿足“多樣性” “全天候” 需求

在滿足日常運動場地和設施的設計基礎的同時, 也應考慮到全齡段的場地需求與全天候的活動需求。

1. 全齡段

在布置各類體育運動場地時, 根據社區調研及人群分析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塊,最大限度實現全年齡、 全民健身的理念, 滿足周邊居民的運動健身需求。 本設計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分別打造了童趣園、 綜合活動園、 長者樂活園這三種各具特色的活動場地。

2. 多樣性

豐富健身活動供給, 對周邊居民的運動習慣進行調研, 設置跑道、 球類、 瑜伽、太極等多類活動場地。

3. 全天候

為了保證使用者在夜晚也能使用園區, 場地照明尤為重要。 在球場、 跑道地面涂刷夜光漆, 不僅保證全天候的使用, 還可節能環保。

總之, 社區公園設計不可忽視居民對于體育活動、 休閑娛樂和日常交往的需求[14][15], 應在設計中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全面而精細的設計, 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點。一是在布置各類體育運動場地時, 應根據社區調研及人群分析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塊,最大限度實現全年齡、 全民健身的理念, 滿足周邊居民的運動健身需求。 二是豐富鍛煉、 活動場地的提供。 如大力發展健步走、 慢跑、 騎行、 球類運動、 器械健身、廣場舞、 瑜伽、 太極拳等當地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運動。 三是統籌建設健身場地設施, 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將活動場地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進行細分, 同時也不能忽視特殊群體的需要。 關注老人與孩子, 以家庭的需要為先, 鼓勵社區舉辦參與性活動。 在設計時須合理排布各功能區域, 使動靜分區合理并自然過渡, 各功能區域各自獨立又交融互通。

以往的社區公園景觀設計往往使人性化設計的口號流于形式, 對人的研究不夠深入, 對兒童與老人的需求不夠重視, 設計粗而空泛, 重人工輕自然, 重景觀裝飾而輕服務功能, 主要功能也僅以健身、 休閑為主, 游憩設施較為單一。 不同人群因為年齡、 身份、 文化背景的不同, 對活動空間有不同的功能需求, 只有多樣化的活動空間才能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和交往方式[16][17][18][19][20]。 因此, 社區公園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設計不同功能的空間, 并且要兼顧各個年齡層次,滿足居民多樣化的休閑需求, 營造出不同的主題空間, 才能吸引人們走到戶外, 自發地進行交往。

注釋

[1] 駱天慶: 《美國城市公園的建設管理與發展啟示——以洛杉磯市為例》, 《中國園林》 2013 年第7 期。

[2] 〔美〕 揚·蓋爾: 《交往與空間》, 何人可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3] Hartig, T., “Green Space,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ealth Inequality”,Lancet, 2008, 372.

[4] Van den Bergn, M. , Van Poppel, M. , Kemper, H. , Van Mechelen, W. , Maas, J. , Wendel-Vos,W. ,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 2005, 14.

[5] Dahmann, N. , Wolch, J. , Joassart-Marcelli, P. et al. , “The Active City?Disparities in Provision of Urban Public Recreation Resources”,Health & Place, 2010, 3.

[6] 〔美〕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編著《人性場所》,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7] 王云才、 楊眉、 奉朝洋: 《高密度城區微綠地設計探討——以上海城隍廟片區微綠地為例》, 《南方建筑》 2017 年第2 期。

[8] 陳培強、 楊眉、 王嘉毅: 《高密度城市中傳統街道的空間發展策略——以上海光啟南路入口節點改造為例》, 《住宅科技》 2017 年第8 期。

[9] 王云才、 楊眉: 《高密度語境下綠地生態效能研究》, 《住宅科技》 2013 年第11 期。

[10] 鄭力群、 楊眉: 《浙江臺州農業精品園規劃設計》, 《中國城市林業》 2014 年第4 期。

[11] Heckert, M., “Access and Equity in Green Space Provis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Greening Vacant Land”,Transactions in GIS, 2013, 6.

[12] Vaughan, K. B. , Kaczynski, A. T. , Stanis, S. A. W. et al. , “Explo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ark Availability, Features, and Quality Across Kansas City, Missouri by Income and Race/Ethnicity: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vestigation”,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3, 1.

[13] 楊眉編著《景觀植物辨識與設計》,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9。

[14] Stark, J. , Neckerman, K. , Lovasi, G. , Quinn, J. , Weiss, C. , Bader, M. , Rundle, “The Impact of Neighborhood Park Access and Quality on Body Mass Index among Adults in New York City”,Prev.Med., 2014, 6.

[15] Grahn, P. , Stigsdotter, U. A.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tress”,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3, 2.

[16] Cntts, B.B., Darby, K.J., Boone, C.G.et al., “City Structure, Obesi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Social Barriers to Walkable Streets and Park Acces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 9.

[17] 〔加〕 艾倫·泰特: 《城市公園設計》, 周玉鵬、 肖季川、 朱清模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18] Dills, J. E. , Rutt, C. D. , Mumford, K. G. , “Objectively Measuring Route-to-Park Walkability in Atlanta, Georgia”,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2, 44.

[19]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 《中國民政》2001 年第1 期。

[20] 李文茂、 雷剛: 《社區概念與社區中的認同建構》, 《城市發展研究》 2013 年第9 期。

猜你喜歡
公園老年人社區
認識老年人跌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社區大作戰
在公園里玩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一見如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