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核心農業產業興起的探究

2021-06-16 15:16趙昊馬澤寧張杰
經濟研究導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食用菌

趙昊 馬澤寧 張杰

摘 要:鄉村振興的靈魂是產業的興旺,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鄉村振興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水電站的建設淹沒大量土地使“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古田本就匱乏的耕地資源更加不足,導致人地關系高度緊張,平面資源極度稀缺的硬約束迫使庫區移民群眾“弱鳥先飛”,揚長避短,盡其所長,因地制宜地發展了“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土,不與地爭肥”的食用菌產業。食用菌產業無疑是古田縣搞好山區經濟的最大優勢,被譽為“中國菌業之源,世界菌業之窗”的古田縣以食用菌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解決了古田人民貧困問題,還探索出了一條效益可觀的食用菌致富路徑,生動詮釋了“至貧可以先富”的辯證法。

關鍵詞:食用菌;水庫建設;資源約束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2-0019-03

引言

“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古田縣,耕地資源匱乏,20世紀50年代國家“一五”計劃將古田溪水電站列為全國第101個重點建設工程,古田溪梯級水電站一、二級電站位于古田縣境內,根據水庫設計方案,古田縣共搬遷8 019戶43 154人;37 667畝良田和面積0.988平方公里的千年古城被淹沒做水庫,古田庫區移民工程為當時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庫區移民工程。到20世紀80年代末,為建設國家“七五”計劃項目水口電站,古田縣再淹地2萬余畝,移民2萬余人。兩次水電站建設,古田縣累計移民6.3萬余人,淹沒村莊 69 個。

一、庫區移民安置情況

“庫區”是古田最大的縣情,1958年全縣拆遷的總補償費僅700余萬元,移民房屋每平方米補償費只有7.81元。移民群眾被以“就地安置”“外遷安置”“插花安置”三種方式進行安置。搬遷使古田人民失去了依山傍河、臨水而居的區位優勢,又由于歷史原因,三年搬遷躍進成一年完成,直接導致全縣糧食減產2 600多萬斤,僅鳳都公社的鳳都、雙珠大隊在1960年和1961年就死亡51人,沿庫后靠定居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分困難。

1962年,時任古田縣委書記的靳蘇賢在參加中央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會議期間將古田移民問題向周恩來總理反映,周總理接見了靳蘇賢并在聽完匯報后做了答復:當前,全國各地都面臨許多困難,等國家經濟有所好轉后,會逐步解決古田移民問題。古田縣委也曾多次向福建省委反映移民安置問題產生的尖銳矛盾,但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古田新城區面積僅及舊城一半,加上當年“多、快、好、省”總路線指導建設的簡陋市政設施導致“甕內效應”成為幾乎無法擺脫的困擾[1]。

二、古田食用菌的興起

建水電站淹沒大量土地令古田本就匱乏的耕地資源更加不足,導致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移民生計失去保障,生產生活極為艱難,庫區移民不得不嘗試種植食用菌以謀求生路。翠屏湖的水文及蒸發濕霧形成的小氣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食用菌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古田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早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9年)境內就有人從事香菇生產。1966年,古田大甲鄉彭兆燧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帶回白木耳試管,在生產隊組織了兩三次會議之后,彭兆燧、彭兆旺兩兄弟說服并組織了11戶農戶來做白木耳實驗,開始嘗試段木栽培銀耳,即將適宜的原生木截成木筒并在筒上打上菌眼,接上人工培育的菌種放在潮濕背光的適生環境里經過數月的自然發菌,最后長出銀耳子實體。段木栽培是一種模擬銀耳野外自然生長的原始栽培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木料,且產出極低,每立方米木材僅采干銀耳約450g。

古田在資源極度約束的情況下實現蛻變,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體制和技術的雙重制約,古田食用菌產量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80年代農村普遍實施大包干,政府退出不經濟的農業領域為實質的農村改革帶來的微觀經濟領域的制度收益則是農戶經濟的活躍和農產品生產的全面增加[2]?!罢顺觥睘檗r民發明創造提供了充足空間,農民首創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當時古田涌現的一大批農民土專家在食用菌生產中有一種可貴精神,即“敢摘皇冠上明珠”。農民進行技術創新主要困難在于山區的信息閉塞、物資的匱乏,菌袋造型的大小長短、培養基消毒的器具、無菌操作過程的設施、菌溫問題的解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甚至長達幾年的研究都沒有任何科研經費的支持,但他們在食用菌領域的各項發明創造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模式。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在考察了古田食用菌發展后,親自在福建日報上發表《尖子贊》一文。項南表示,尖子是帶頭人,尖子之所以可貴,是以自己的榜樣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1977年,經過長達10年共900多次的試驗,古田農民姚淑先發明的銀耳瓶栽技術取得成功,該技術改變了段木栽培方法,克服了自然條件對銀耳栽培的限制,瓶栽銀耳不僅朵型大而且產量是傳統栽培法的15—20倍,生產周期更是縮短了150天;1979年吉巷鄉前垅村青年農民戴維浩試驗成功銀耳袋栽技術,這一技術方便生產操作,節約了生產成本,便于進行規?;a,同時為其他菌類的袋栽技術奠定了基礎;1982年古田農民彭兆旺成功研制出香菇室外袋栽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香菇生長發育過程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苛刻要求。三項技術突破為古田食用菌的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和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曾兩次專程到彭兆旺的生產基地視察菌菇生產情況,對他開展的食用菌生產科研十分支持,鼓勵他“讓山區農民擺脫貧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隨后彭兆旺發明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術”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重點項目,由此食用菌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在習近平書記的鼓勵下,彭兆旺成立了福建省古田縣大甲食用菌公司,彭兆旺到銀行貸款,由鄉政府擔保。在公司成立初期,政府騰出了幾間辦公室作為接菌室和菌種室,公司為推廣技術和幫助群眾做了很多努力。彭兆旺在全鄉摸底貧困戶,選擇幾十個青年培養成技術骨干,這些技術骨干后來分散在全鄉開始巡回指導栽培香菇,經過指導種植香菇的農戶成功率高達98%以上,每戶年栽培8 000棒,每棒利潤在1.5~3元,全鄉的貧困戶經過一年的實踐,大多數都實現了脫貧。成立公司后,彭兆旺還組織農民到公司聽課,當時有2 800余人接受培訓。由于缺少資金,農民貸款較為困難,政府采取五人一保的“連環?!狈绞綖檗r民進行籌資貸款。此外,農民種植香菇所需要的輔料通過該公司調集分配,比市場價便宜了5%,得益于媒體宣傳,有很多大城市的商販到古田收購香菇,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古田食用菌產業的成功起步引來全國各地領導干部參觀學習食用菌發展經驗,并聘請技術員為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古田派已經接受培訓,成功栽培食用菌的工人、農民跟隨外地領導赴各地進行技術推廣。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稱古田為“中國菌業之源,世界菌業之窗”。全國很多地方的農民技術員(食用菌技術員)都是從古田走出來把當地的經驗帶到其他省份落地生根,古田不僅輸出產品、輸出技術,同時也輸出了人才,古田人人都是技術員的推廣方法使得食用菌生產技術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推廣,農民技術員成為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名副其實的主力軍[3]。

三、菌林矛盾的破解

隨著產業規模的成長,生態資源環境約束古田食用菌發展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人工栽培食用菌要利用闊葉林做原料,當時有人反對,認為這樣破壞了環境。習近平對古田縣食用菌生產中產生的“菌林矛盾”十分關心,他指出,食用菌促進了閩東的經濟發展,但必須處理好食用菌和其他產業的關系,特別是和林業的關系[4]。在生態環境的約束下,古田一批菇農開始潛心研究和創新食用菌栽培代用料,當時林場的鋸木屑堆積如山,處理起來費工費時,均倒入河水中流走以致環境破壞十分嚴重,于是古田人嘗試用木屑代替木材作為食用菌培養基,將木屑變廢為寶并嘗試著用新疆的棉籽殼來代替木材,還充分利用秸稈類、果樹枝丫類、木材加工廠的下腳料、麥麩等作為代用料,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土地、減少了樹木的砍伐,又縮短時間,還提高了產量和產值。棉籽殼等代用料的使用緩解了菌林矛盾,對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菌林矛盾的破解使得古田食用菌走向產業生態化的方向。

到1990年,食用菌產值占古田農業總產值70%左右;食用菌產業稅收占縣財政收入的30%;農民人均收入637元,比1978年增長3倍,到90年代末期古田共在全國率先掀起了以銀耳為主打產品的多種食用菌生產的“五次浪潮”。古田縣靠著大規模發展食用菌產業使庫區移民的生計有了保障,心也漸漸安定了下來。移民利用食用菌生產積累的剩余資金投入到開山種果的熱潮中,水果與食用菌形成錯季生產,甜橙、水蜜桃、油奈、柿子、楊梅五大品種發展成為古田縣的品牌水果。庫區移民還在翠屏湖的庫灣、池塘、網箱發展漁業養殖,使收入來源多樣化。以食用菌栽培為主,錯季發展水果種植和漁業養殖這種綜合立體開發模式在拓寬農民收入來源的同時,降低了經營風險,使移民家庭更快實現脫貧致富。

四、“破題”農戶貸款難

為破解農戶貸款難、擔保難問題,古田創新“倉單質押”模式和探索“民間契約+兩權抵押”模式。從吉巷鄉的實踐來看,古田吉巷食用菌配套服務中心創辦于2013年7月,位于吉巷鄉永安村,注冊資金3 000萬元,社員159人,年產食用菌5 000萬筒、產值超過15億元。該配套中心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倉單質押”模式和探索“民間契約+兩權抵押”模式,破解農戶貸款難、擔保難問題,有效盤活農村資產。在疫情期間為社員提供擔保67筆、金額共計2 402萬元,有效解決社員資金需求、促進生產。

1.創新“倉單質押”新模式。農戶將從合作社租用食用菌輔料倉儲庫的合同或存放在食用菌生產配套服務中心食用菌輔料的倉單提供質押給農信社,由合作社提供擔保,農信社按租用合同或倉單金額向農戶提供貸款。目前,已通過“倉單質押”方式為農戶取得“農益貸”1 000多萬元。

2.探索“民間契約+兩權抵押”模式。抓住古田作為全省唯一的“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契機,創新反擔保模式,政府向農信社存入風險補償金1 800萬元,合作社為社員在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社員通過民間契約的方式,將宅基地、果林地、廠房、加工設備等抵押給合作社作為反擔保,農信社在6倍額度內對社員進行授信,滿足社員生產的資金需求。

五、總結與展望

水庫建設造成的安置問題使庫區移民生活生產十分困難,平面資源極度稀缺的硬約束迫使移民群眾“弱鳥先飛”,揚長避短,盡其所長,因地制宜地發展了“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土,不與地爭肥”的食用菌產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沒有一個讓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鄉村振興便無從談起。食用菌產業無疑是古田縣搞好山區經濟的最大優勢,古田縣走出一條以食用菌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好路子。同時,古田經驗得益于全產業鏈的民間發明創造,無論是菌種選育、栽培、菌棒、物料、滅菌、烘干機械等都有突破性成果,社會服務體系健全,完整鏈條上強大的創造精神是古田高飛快飛的關鍵。截至目前,古田縣目前已開發生產37個食用菌品種,全縣279個村中有235個是食用菌專業村。食用菌全年產量達到87萬噸、年產值58億元,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

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曾指出:“古田溪水電站是全省最早的一個中型水電站,電是調到全省用的,供應中心城市用??梢?,這邊的群眾是很有奉獻精神的,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惫盘锶嗣裨诿鎸Y源約束時不甘落后,見招拆招,不僅解決了貧困問題,還探索出了一條效益可觀的食用菌致富路徑,生動詮釋了“至貧可以先富”的辯證法。與此同時,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戶小而散的粗放式生產在行情屢屢下行的背景下,農民增收乏力、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食用菌生產雖已見雛形但融合還不夠緊密,要實現提質增效,必須在食用菌及水果種植的基礎上拓展農業體驗功能,不斷拉長產業鏈,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江宋堂.古田庫區[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2]? 溫鐵軍.八次危機1949—2019中國的真實經驗[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3]? 李揚強.古田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 沈凌,薛偉江,桑熙.習書記指導古田縣搞好產業發展[N].學習時報,2019-07-03.

[責任編輯 文 嬌]

猜你喜歡
食用菌
食用菌市場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場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場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場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場近期行情
食用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