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初探*

2021-06-17 13:49吳漢江
關鍵詞:語素物象命名

吳漢江

(蘇州科技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215009)

一、引 言

物象詞語這一名稱,是我們在研究漢語詞匯類聚時所提出來的。物象詞語是指命名時抓住不同事物形狀上的相似點,并借用甲事物名稱來指稱乙事物所生成的一類名詞性詞語,如“月餅”“雞眼”“光盤”“馬尾辮”“線形動物”等。[1]可見,物象詞語是漢語中一種具有形象色彩的詞匯類聚。當然,作為一種詞匯類聚,漢語物象詞語也包含著一些更小的具體類聚,其中異名同指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的詞義類聚現象。

異名同指是指一種語言中用不同的名稱(語音不同且詞形也不同)來指稱同一個事物的一種詞匯現象,也叫“異名同實”“同物異名”。換言之,就是能指不同而所指相同的一種語言現象。當然,從語言經濟原則來講,一個事物最好只用一個名稱來指稱,即一物一名。不過,從語言客觀事實來看,異名同指是漢語詞匯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在物象詞語中表現得較為突出。例如,“白果”(植物)有“銀杏”“鴨腳”等不同的叫法,而“芡”(植物)也有“雞頭”“雁頭”“烏頭”等別名。事實上,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現象,體現的是一種同義類聚關系,即不同的異名聚合成一個個同義義場??疾彀l現,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有其特殊性,無論是在構成形式、生成動因還是形成機制方面,與一般所說的異名同指都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關于漢語中一般異名同指的研究成果雖有一些,但多偏重于描寫,主要涉及親屬稱謂[2]、動植物名稱[3]、器物名稱[4]和外來詞譯名[5],以及辭書編纂[6]等。至于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問題,學界尚未見專門論述。筆者認為,一般的異名同指研究對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探討有一定的啟示,而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探討,無疑也會進一步深化一般的異名同指研究。有鑒于此,本文擬對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現象作系統全面的探析,對異名同指組的構成差異和成員數量差異進行細致描寫,并力求揭示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生成動因及形成機制。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選取的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語料,主要取自《現代漢語詞典》[7]和《漢語大詞典》[8]。當然,筆者所研究的異名同指詞語組中的所有成員必須都是物象詞語,如上述“銀杏—鴨腳、雞頭—雁頭—烏頭”等;若異名同指詞語組中有非物象詞語的,則不在筆者研究之列,如“*門鏡—貓眼、*指甲花—鳳仙花”等。

二、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構成差異

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組內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素組合、附加色彩及音節區間上。

(一)組合差異:異名同指的語素選用

漢語物象詞語中的語素選用及組合情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由取象語素單獨構成,另一類是由取象語素與其他語素共同合成。由此看來,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組合差異,既可體現為取象語素選用上的不同,也可體現為與之組合的其他語素選用上的不同,具體又可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1.單純取象語素的差異

取象是指某一事物命名時所選取的類比物象。物象詞語是以事物的形狀特點來命名的一種詞匯類聚,其取象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具體有形事物,如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長的,甚至于人體等,都可以用來給事物命名。而取象語素是指事物命名時取象所選用的語素。

據考察,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有些是完全由取象語素單獨構成的,只出現喻體語素,即單純取象語素,如“鳳目—鳳眼、馬面—馬臉、雞胸—龜背”等。不難看出,這類取象語素是一種特殊的合成語素,即由雙音節短語降格并發展而來的語素,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單純語素,其語義結構一般為領屬關系。從語義上看,這些單純取象語素之間主要有同義和類義兩種關系。

(1)取象語素之間屬同義關系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存在著同義關系(下面用著重號標出)。例如:

可見,上述例子中所選合成語素中,有一個語素是相同的,而另一個語素是同義的。當然,從語體上來看,這類異名同指組內也存在著某種差異,主要表現為書面語與口語/通用語的不同(下文將予以詳述)。

(2)取象語素之間屬類義關系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雖然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但屬于類義關系(下面用著重號標出)。例如:

上述異名同指中,合成語素之間語義關系多為領屬關系,如“雞胸”組、“雞頭”組,也可為修飾關系,如“半璧”組。

2.取象語素+其他語素的差異

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語素組合,也會存在某種差異(選取的造詞語素不盡相同),既可表現為取象語素的不同,也可表現為與之組合的其他語素的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情況:

(1)取象語素相同而與之組合語素相異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相同,但與之組合的其他語素不同。從語義上看,這些相異的其他語素之間,主要有同義、類義、上下位及其他四種關系(下面用著重號標出①加著重號的是與取象語素組合的其他語素。下同。)。請看:

削蔥(女子纖細白嫩的手指)、約素—束素(女子細柔的腰肢)

C.上下位關系

連錢馬—連錢驄、楊柳身—楊柳腰、扁桃體—扁桃腺、燈泡—電燈泡①“燈泡—電燈泡”這類異名同指中的修飾語素也屬上下位關系,前者是由后者縮略形成的。

D.其他關系

陰莖—玉莖、玉盤—冰盤(月亮)、玉筍—冰筍—春筍(美人的手)、地蛋—山藥蛋(馬鈴薯)、卷耳—蒼耳—枲耳(一種菊科植物)

(2)取象語素相異而與之組合語素相同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雖然不同,但與之組合語素是相同的。從語義上看,這些相異的取象語素之間主要有四種關系,即同義、上下義、類義及其他關系(下面用著重號標出②加著重號的是取象語素。下同。)。請看:

A.同義關系

斗柄—斗杓、柳眉—柳葉眉③“柳眉—柳葉眉”這類異名同指中的修飾語素也屬上下位關系,前者是由后者縮略形成的。、天中之山—天中之岳(鼻子)

(3)取象語素相異且與之組合語素也相異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不相同,且與之組合語素也不相同。從語義上看,這些異名同指中的取象語素之間主要有類義和其他關系,而與之組合語素之間主要有類義和同義關系(下面用著重號標出)。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幾種情形外,像構詞變體也會形成異名同指現象。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取象語素,在后綴使用上也存在差異:一是后綴的不同,二是后綴的有無。

后綴的不同,主要是指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后綴“~子/~兒”選用的不同。其中帶“~兒”綴的口語性往往較“~子”綴的要強一些。例如,“汗珠子—汗珠兒、眼珠子—眼珠兒、腦瓜子—腦瓜兒、盤子—盤兒(臉龐)、鼻子—鼻兒(器物上能夠穿上其他東西的小孔)”。

后綴的有無,主要是指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后綴“~子”的選用與否,其中帶“~子”綴的口語性往往較不帶“~子”綴的要強一些。例如,“毛錐—毛錐子(筆)、菟絲—菟絲子、瓦屋—瓦屋子(蚶)”。

3.取象語素及其組合語素均相同而語序相異

這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取象語素及與之組合的其他語素都相同,只是語素組合的順序相反,即屬于同素逆序詞。[9]例如:

雨絲—絲雨、毛雨—雨毛、汗珠—珠汗、汗雨—雨汗、蠶蟻—蟻蠶、磚茶—茶磚、月眉—眉月、糖霜—霜糖、根須—須根、云鬢—鬢云、槍旗—旗槍、箕斗—斗箕

當然,上述異名同指的逆序詞組中,兩個詞的使用頻率會有一定差異,短橫(“—”)前詞語的詞頻往往要高于短橫后的詞語。

(二)色彩差異:異名同指的區別特征

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聚合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個同義義場。盡管其理性義相同,但色彩義往往會有一定的差異,使用范圍上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說,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地域色彩和外來色彩等方面??梢哉f,不同的色彩義滿足了不同語用的需要。

1.感情色彩

在感情色彩上,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大多表現為中性色彩,即“中性—中性”,如“鼻梁—鼻囪、弓足—弓腳、木耳—樹耳、袖筒—袖管、鵝卵石—鵝蛋石”。

也有一些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均帶有褒義色彩,即“褒義—褒義”,如“鳳眼—鳳目、玉筍—冰筍(美人的手)、金蓮—寸蓮(弓足)、瓠犀—玉粳(美女的牙齒)、楊柳身—楊柳腰”。

此外,還有部分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均帶有貶義色彩,即“貶義—貶義”,如“馬臉—馬面、雞胸—龜背、酒糟鼻—酒渣鼻、圈盤腿—羅圈腿”。

當然,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感情色彩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形,主要表現為“中性—褒義”,如“陰莖—玉莖、白眉—玉鉤(新月)、露珠—珠露、弓足—香弓(女人小腳)”。

上述例子中,短橫前詞語屬一般指稱,而短橫后為美稱/雅稱。

2.語體色彩

語體是指語言為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表達形式。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語體色彩也不盡相同,主要存在口語、書面語及通用語的差異。例如:

A.通用語—口語

電燈泡—燈泡、眼珠—眼珠子、汗珠—汗珠

兒、鼻子—鼻兒、江豚—江豬、鵝卵石—鵝

蛋石、臼齒—槽牙

B.通用語—書面語

土豆—馬鈴薯、犬牙—犬齒、狼狗—狼犬、

鼻翅—鼻翼

C.書面語—口語

龍舟—龍船、馬面—馬臉、刀脊—刀背、鳳目—鳳眼、龜足—龜腳、彗星—掃帚星、菊芋—洋姜

3.地域色彩

地域色彩即地域方言色彩。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有的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與普通話有明顯差異。請看:

普通話—方言:蜂窩煤—藕煤、玉米—棒子、松球—松塔兒、膝蓋—膝饅頭、松果—松籠、窩頭—碗脫、秤星—秤花

4.外來色彩

外來色彩是指詞語中帶有外民族語言風格的特殊色彩。有些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語素是來自其他民族語言的音譯,往往會帶上外來色彩,如“唱片—唱碟、光盤—光碟”①“碟”是音譯,也暗合事物之形。,通過比較可感受到,短橫后的物象詞語帶有一定的外來色彩。

(三)詞長差異:異名同指音節區間的不對稱

從語音形式上看,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中的音節區間有長有短,有對稱與不對稱之別。也就是說,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組內的成員,在詞長上并不總是整齊劃一的,大多異名同指組內的成員在音節上是對稱的,如“陰莖—玉莖(雙—雙)、桑耳—桑蛾—桑鵝(雙—雙—雙)、鳳頭履—鳳頭鞋(三—三)、天中之山—天中之岳(四—四)”等;而有些異名同指組內的成員在音節上卻是不對稱的,即詞長不一致,主要有兩種情形:

A.單—雙

辮—辮子、鼻兒—鼻子②“辮子”是指“像辮子的東西”,如“蒜辮子”;“鼻子”是指“門或箱柜等上鎖用的部件”,如“門鼻子、針鼻子”。這兩個詞中并沒有出現本體,它們是通過喻體直接隱喻事物而形成的物象詞語。、盤兒—盤子(臉)

B.雙—三

火箸—火筷子、番茄—西紅柿、寒粟—寒栗

子、眼珠—眼珠子、燈泡—電燈泡、膝蓋—膝饅頭、銀耳—白木耳、藕煤—蜂窩煤、土豆—馬鈴薯、眼珠—眼珠子、菟絲—菟絲子

三、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組員多寡差異

由于存在同義關系,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構成一個個同義義場。不過,不同異名同指組所形成的一個個同義義場中,其場內成員的數量往往多少不等,并不是整齊劃一的:少則兩個詞語,多則竟達十個詞語。

由兩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較多。例如:

土芋—土卵、犬齒—犬牙、云波—云浪、陰莖—玉莖、樹耳—木耳、掃帚星—毛頭星、扁桃體—扁桃腺、鳳頭履—鳳頭鞋、連錢驄—連錢馬、眼珠—眼珠子、菟絲—菟絲子、燈泡—電燈泡、柳眉—柳葉眉、天中之山—天中之岳、三寸金蓮—三寸銀鉤

由三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要較兩個詞語的少些。例如:

雁頭—烏頭—雞頭、玉筍—冰筍—春筍(美人的手)、金鉦—金輪—金鑼(太陽)、冰牙—冰柱—冰箸、腦瓢—腦瓜兒—腦袋、蝤蠐頸—蝤蠐領—蝤蠐項、槐耳—槐蛾—槐雞

由四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2例,如“剝蔥—削蔥—春蔥—玉蔥(女子纖細白嫩的手指)、玉盤—冰盤—冰輪—冰鏡(月亮)”。

由五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1例,如“土豆—地豆—洋芋—馬鈴薯—山藥蛋”。

由六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1例,如“弦月—弓月—月弦—半璧—半輪—半弓(半圓形的月亮)”。

由七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2例,如“壁魚—白魚—衣魚—蟫魚—蛃魚—蠹魚—書魚、鉤月—眉月—蛾月—月鉤—月牙—玉鉤—白眉(彎月)”。

由八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2例,如“玉米—玉茭—玉麥—玉蜀黍—苞米—粟米—棒子—珍珠米、扇月—月輪—玉盤—冰盤—冰鏡—冰輪—孤輪—獨輪(圓月)”。

由十個詞語構成的異名同指組數量僅見1例,如“銀河—天河—白河—靈河—明河—輕河—晴河—秋河—繩河—星河”。

由上可以看出,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組,多由兩個詞語構成,也可以是兩個以上詞語構成,但典型形式是由兩個詞語構成的。

四、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生成動因

漢語物象詞語是一種具有形象色彩的詞匯類聚,具象性是漢語物象詞語的主要特點之一。當然,漢語物象詞語的生成,主要是形象性指稱事物的需要,即像什么就叫什么。換言之,國人具象思維的驅動是漢語物象詞語生成的主要動因。這只是就孤立的一個個物象詞語的來源而言的,至于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現象的出現,似乎并不能簡單地用形象指稱事物來予以解釋??疾彀l現,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生成包含著更為復雜的生成動因,且與一般異名同指的生成不盡相同。

(一)求新心理的驅動

有些事物的初次命名本來就是物象詞語,再次命名仍是物象詞語,這樣便形成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現象。例如,在古代,指稱女子手指時就有“玉筍、冰筍、春筍”等物象詞語,指稱弦月時就有“半璧、半輪、半弓”等物象詞語。當然,這類異名同指現象的產生,并不能完全歸結于形象指稱事物的需要。究其原因,它與國人追新求異心理的驅動有直接關系。

眾所周知,漢語物象詞語是通過隱喻方式生成的。不過,一個隱喻詞語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其附加的形象色彩可能會有所磨蝕,并逐漸失去新鮮感,從而變成一個“死喻”。于是,人們在求新求異心理的驅動下,便給同一個事物更為鮮活形象的其他名稱,即通過再次命名以達成所謂的陌生化效果。一句話,作為語言外部語因素的求新求異心理是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出現的一個重要推手。

(二)語用表達的驅動

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生成,其實與人們語用表達的需要也有著一定關系。異名同指組內的各個成員多具有不同的附加色彩,可以滿足人們語用中精細化表達的需要。例如,“陰莖—玉莖”一組詞中,“玉莖”是美稱,帶有褒義色彩;“掃帚星—彗星”一組詞中,“掃帚星”帶有口語色彩,“彗星”帶有書面語色彩;“膝蓋—膝饅頭”一組詞中,“膝饅頭”是在吳語中使用,帶有吳方言色彩;“光盤—光碟”一組詞中,“光碟”帶有外來色彩。

由此可見,我們在不同場合中往往會選用不同的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以獲得不同的表達效果??梢哉f,在言語交際中,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客觀上來看,漢語語用表達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不斷生成,以增加用詞的多樣性,從而豐富了漢語詞匯。當然,作為語言外部的一種因素——漢語語用表達的驅動作用,最終是通過漢語言自身演進而實現的。

(三)語言演進的驅動

從根本上看,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生成,最終取決于漢語言的發展演進。具體來說,漢語詞匯自身發展的需求,是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生成的內部因素。漢語詞匯演進的主要表現就是新舊詞語的替換,而新舊詞語的替換又是通過語素替換、語序變化和詞語簡縮等方式實現的。當然,漢語中不少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也是通過這些演進方式生成的,并受到漢語詞匯發展變化規律的制約。

1.語素的替換

漢語常用詞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構詞語素的選用,并導致了一些詞語中的常用語素的更迭或替換,從而有規律地衍生出一批新詞語。據考察,不少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實際上是通過常用語素的替換而批量生成的。例如:

目→眼:鳳目—鳳眼 足→腳:龜足—龜腳翼→翅:鼻翼—鼻翅 囊→袋:嗉囊—嗉袋舟→船:鳧舟—鳧船 木→樹:木耳—樹耳膚→皮:雞膚—雞皮 首→頭:貍首—貍頭面→臉:馬面—馬臉

2.語序的變化

在漢語詞匯演變過程中,某些雙音節詞的兩個構成語素在語序上可能會發生變化,這樣新詞與舊詞就形成同素逆序詞。也就是說,同素逆序詞現象是漢語詞匯發展自身的產物,它符合漢語詞匯發展的基本規律。當然,漢語物象詞語中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逆序詞,并形成異名同指這一詞匯現象,其結構是以偏正型和聯合型為主。例如:

A.偏正型

珠淚—淚珠、茶磚—磚茶、蟻蠶—蠶蟻、霜糖—糖霜、絲雨—雨絲

B.聯合型

旗槍—槍旗(一種綠茶)、箕斗—斗箕(印)、蛇龍—龍蛇(盤繞屈曲的樹枝)

3.詞語的簡縮

在漢語詞匯演變過程中,詞語的簡縮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主要是三音節詞簡縮為雙音節詞,以適應漢語詞匯雙音化的演進趨勢。據考察,一些三音節物象詞語的詞頻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出現簡縮,從而形成雙音節縮略詞。這樣,舊詞(全稱)與新詞(簡稱)就自然形成異名同指現象,如“電燈泡—燈泡、松花蛋—松花、鹿角爪—鹿爪、石鐘乳—石乳”。

五、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形成機制

漢語物象詞語著眼于事物的形狀特征而加以命名,其實質是“類物象形”。從形成機制來看,漢語物象詞語主要是隱喻運作的結果。當然,孤立地就某個具體物象詞語的形成而言,上面說法無疑是合適的。不過,就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現象的形成來講,用“隱喻機制”并不能很好地予以解釋。

總體來看,漢語物象詞語的命名取象角度呈現單一性特點。不過,具體到某一個物象詞語的生成,在如何選擇喻體、選擇何種喻體及怎樣運用喻體造詞等方面,往往不盡相同,故而形成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現象。事實上,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形成是歷時發展在共時平面上產生的結果,與時代、地域及認知主體等有密切關系。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形成機制較為復雜,主要涉及認知主體的視點、體驗及加工等差異。

(一)認知主體的視點差異

已知事物是人們觀察與認識未知事物的參照點、參照物,即“視點”。[10]同樣一個事物,不同認知主體的觀察視角會有一定的差異,即視點的不同會導致事物命名的取象不同。[11]盡管物象詞語的命名都是抓住事物形狀上的特征,但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命名理據各不相同,即往往只選擇事物的某一形狀特征來加以隱喻。如“銀杏—鴨腳”一組詞中,稱“銀杏”是從其果實形狀——似小杏的視角來命名的,而稱“鴨腳”是從其樹葉形狀——似鴨腳的視角來命名的。如“玉米—棒子”一例中,稱“玉米”是從其籽實形狀——似米的視角來命名的,而稱“棒子”是從其果實形狀——似棒的視角來命名的。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給異名同指物象詞語命名時,認知主體的視覺在感知并突顯事物形狀特征上存在一定差異,并決定事物命名所選取的具體視角。也就是說,人們用視覺感知某一事物并予以指稱時,往往只激活該事物的某一形狀特征,而忽略或凍結其他方面的特征,即體現為抓住一點,不及其他。一句話,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可以由認知主體的視點差異造成,從而使同一事物命名理據呈現多棱性。

(二)認知主體的體驗差異

漢語物象詞語的生成,其實是以人的感知體驗為基礎的,是命名者對事物進行形象化隱喻的一種思維活動??陀^事物的形狀是確定的,但由于認知主體的體驗存在差異,如生活環境、審美心理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不同認知主體所聯想到的已知事物(喻體)則不一定相同。事實上,不同認知主體在命名取象時往往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并在心理空間進行相似投射,從而導致他們在命名取象上的一定差別。例如,“芡”(植物)有“雞頭”“雁頭”“烏頭”等別名,是基于人們對其花托形狀的不同聯想而生成的。盡管不同認知主體的取象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不同物象在形狀上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例如,“掃帚星—毛頭星”(彗星)一組詞中,“掃帚星”的命名取象是“掃帚”,而“毛頭星”的命名取象是“毛頭”(披垂頭發)??梢?異名同指物象詞語的形成,可以是由不同認知主體的體驗差異而造成的。[12]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地域的認知主體體驗往往存在著較大差異,致使同一事物在地域方言中會產生種種異名。比如,“錢蔥—地栗”(荸薺)一組詞中,“錢蔥”是福建一帶的方言詞,因其地下塊莖扁圓如錢、其葉如管似蔥而得名;而“地栗”是江浙一帶的方言詞,因其地下球莖形似栗子而得名。[13]至于“蔥”與“栗”,分別是福建和江浙地區的常見植物,以其作為喻體似乎信手拈來??梢?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稱有時會打上地域的鮮明烙印。

(三)認知主體的加工差異

認知主體對有待命名事物進行取象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造詞以加入詞庫,這就會涉及認知主體對相關語素的選用及組合問題。如前所述,認知主體對語素選取及加工方式不盡相同,由此導致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現象的產生。具體來說,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出現,除了與取象語素(喻體)的不同有直接關系,還與其他組合語素(含本體)的選用有很大關系。前者如“弦月、弓月”(喻體語素+本體語素),后者如“半璧、半輪、半弓”(修飾語素+喻體語素),盡管它們能指不同,但所指相同,即均指半圓形的月亮。

需要指出的是,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造詞活動中,還涉及認知主體對事物描述詳略度問題。詳略度是指認知主體采取詳細抑或簡略的方式來描述并指稱客體事物。[14]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某個事物的描述,既有具體詳細,也有粗略勾勒,因而形成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現象。例如,“番茄—西紅柿”一組詞中,“番茄”一詞采用了簡略描述的方式,即“來源地+喻體”,并未涉及顏色;而“西紅柿”一詞采取了詳細描述的方式,即“來源地+顏色+喻體”,其中涉及了顏色。又如,“柳眉—柳葉眉”一組詞中,“柳眉”一詞采用了較低的詳略度,只以整體(柳)代部分(柳葉)加以粗略描述;而“柳葉眉”一詞采用了較高的詳略度,以“柳葉”作喻加以細致描述。再如,“電筒—手電筒”一組詞中,“電筒”一詞是從略描述,即“使用方式+喻體”;而“手電筒”一詞屬從詳描述,即“接觸部位+使用方式+喻體”。由此可見,漢語物象詞語中對事物描寫的精細差異也可形成異名同指現象。

六、結 語

綜上所述,漢語物象詞語中的異名同指不是于一時、一地形成,不是由一人所造,而是歷時演進的結果,并在共時平面上表現出來。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之間存在種種差異:在語素組合方面,表現為語素選用及語序的不同;在附加色彩方面,以中性感情色彩居多,有口語、書面語及通用語之別,并存在方言及外來色彩,即異名之間不是完全等值的;在音節區間上,有對稱與不對稱之分;在“場員”數量上,并不是整齊劃一的,其中以兩個詞語構成一個同義義場為典型樣式。當然,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生成動因與一般異名同指不盡相同,主要受到求新心理、語用表達和語言演進等因素的驅動。至于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形成機制也較為復雜,主要與認知主體的視點、體驗及加工差異有密切的關系,甚至是幾種因素的合力作用。

其實,本文對漢語物象詞語中異名同指的研究,僅僅是一個初步探析,有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加以探討。比如,漢語異名同指物象詞語與辭書編纂、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外語翻譯等問題,都值得我們予以關注,并作深入拓展研究。

猜你喜歡
語素物象命名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如何與物象相處
命名——助力有機化學的學習
語素教學法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多義語素識別及教學探討
——針對對外漢語語素教學構想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武術文化中“物象與興象”的博弈
有一種男人以“暖”命名
為一條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許多孩子〔外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