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小學開展自然教育的對策探討

2021-06-17 11:57葉學成
湖北林業科技 2021年2期
關鍵詞:自然教育農村對策

葉學成

摘 要: 自然教育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自然體驗活動的總稱,通過參加自然教育活動,參與者能感受到生活的喜悅、快樂和充實感,能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在分析自然教育機遇、推薦自然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剖析了農村小學開展自然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自然教育;農村;湖北省安陸市;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21)02-0078-04

自然教育起源于國外,1762年盧梭在《愛彌兒》中首次提出自然教育是一種順應自然天性,依托鄉村環境,培養自然人的教育方式,他認為應該是自然地教育孩子,“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個人適合所有一切人的環境”[1]。從森林教育開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北歐、英美、日韓的自然教育快速發展。目前德國已有超過1500多所森林幼兒園,日本已有近4 000所自然學校[2]。許多西方國家把自然教育逐漸納入到常規的國民體制教育中。我國自然教育起步較晚,1996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的頒布標志著自然教育正式進入國家視野。開展自然教育,主要是讓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保護自然,提高全民保護和改善自然的意識,能夠讓青少年培養如何自立、自強、自信、自理等綜合素養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與城市相比,農村雖然存在辦學條件和資源上的短缺,但在自然教育方面也有自身的優勢和天然的資源。農村學校更貼近自然,農村孩子可以與大自然零距離地接觸,這種體驗是城市孩子無法體會到的。作為農村教師,筆者結合自己對自然教育的理解,對農村小學自然教育工作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1 開展自然教育的政策機遇

1.1 國家政策助推自然教育發展

1996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頒布,開創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2001年,《2001~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頒布,其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體系;2003年,《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要求從2003年春季起,各教育部門和中小學要開設環境教育專題教育課程;2004年國家林業局頒布《關于加強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強未成年人的生態道德教育,大力推進自然與生態知識進學校、進課堂、進課本;2011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要求建立環境保護行動體系,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生態文明水平;2012年6月,教育部發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指出:國家應當大力發展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生態治理、循環經濟等相關學科。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正式納入學校課程體系;2019年4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功能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印發,這是第一個國家政府機構部署全國自然教育的文件。2020年3月,《廣東省林業局關于推進自然教育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這是我國出臺的首個省級自然教育工作指導意見。

1.2 自然教育機構發展迅速

2000年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環境機構、教育機構、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開始了自然教育的學習和公眾普及實踐,圍繞研學旅行設置的自然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自2014年以來,每年召開的全國自然教育論壇邀請有關領導專家、業界精英共同探討自然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目前,自然教育在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學校自然教育、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NGO自然教育機構自然教育三大系列。根據2015年中國自然教育行業調查,按照機構的運營方式,國內的自然教育機構分為八大類,以自然教育作為核心發展目標的自然學校(自然中心)類組織機構,以自然教育作為機構發展重要項目而存在的生態保育類,以觀鳥協會、植物觀察協會等民間團體協會組織的自然觀察類,在戶外活動或旅行方案中融合自然教育內容的戶外旅行類組織機構,還有農牧場類、博物場館類,公園游客中心與保護區類,以及融合自然教育內容的藝術、科普等其他教育類型組織機構[3]。經過發展,公眾已經對自然教育具備一定的認知度。相關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自然教育的主要關注點在于自然體驗,其次是公眾對博物認知類的活動也抱有濃厚的興趣,再者為戶外游學,其它還包括文化旅行、生態保育、藝術工坊等。中國的自然教育活動主要集中在周末、冬夏令營、節假日、研學日,是體制教育外的素質教育補充。我國的自然教育方興未艾,據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自然教育機構為286家,2017年則超過2000家,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正加入到自然教育的行業中來。

2 國內外主要自然教育模式

美國的自然教育實踐模式為“教學+自然學校+項目”,美國主要是利用戶外自然教育中心、國家公園、森林濕地等場所,將學校教育與自然體驗活動有機結合,形成完善的自然教育體系。日本的自然教育實踐模式為“自然學校+社會+社區”,從幼兒到成人都有不同的自然教育活動。韓國則以“森林體驗式”自然教育實踐模式為主。中國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形成了“教學+自然學校+自然體驗”的自然教育實踐模式。教學方面,國內各地學校開始重視自然教育理念的融入。自然學校和自然體驗方面,截至2020年底,中國林學會(中國自然教育總校)已認定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230家,其中神農架國家公園屬依托自然保護地進行自然體驗的教育基地,武漢園博園、武漢植物園、武漢市新洲區紫薇都市田園等屬依托博物館、公園及田園休閑場所進行自然體驗的教育基地。

2.1 自然教育的“武漢模式”

2016年以來,武漢自然教育以開展公園大課堂起步,逐漸探索出具有武漢特色的“五個一”模式,即建設一批以城市公園為基點向城市綠化系統輻射的自然教育基地、打造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自然教育隊伍、形成一套具有武漢特色的自然教育教材、探索一種以自然筆記為主要載體的有效記錄觀察自然的方式、打造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自然教育共同體模式?!拔錆h模式”主要探索了“公園(自然保護地)+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自然教育模式,武漢32座城市公園、12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與保護區、100多個綠色驛站開放成為中小學生自然研學基地,創新舉辦中小學生自然筆記大賽和自然生態研學等活動,邀請超百名學生成為小湖長、小樹長、小園長,這些新穎的自然教育活動帶動了120多萬學生和市民廣泛參與?!拔錆h模式”還創新推出了“夢想農場”自然教育試驗班,讓小學生每周末在沙湖公園“種地”,帶動小學生深入了解自然,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廣泛歡迎,探索了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自然教育模式?!拔錆h模式”最大的特點,一是組建集合高校、科研單位、專業機構、中小學等多方力量的自然教育共同體,二是提出“一步自然,身邊課堂”理念,讓廣大市民,特別是孩子們,在公園、濕地、小區、學校等身邊的環境中接受自然教育,先理解“家門口的自然”,再進一步認識更廣泛的自然[4]。

2.2 “深圳模式”

近年來,深圳市率先在全國建立了首個自然學校,探索了生態環境教育的新模式。2016年以來,深圳市城管局(市林業局)整合了全市各類公園綠地、科普場館、自然教育學校和志愿者等資源,構建自然教育中心體系。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內伶仃-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等13個單位建成首批自然教育中心。自然教育中心建設遵守公益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和環境友善性原則,實施動態考核機制,授牌滿一年后由主管部門牽頭進行評估,合格的繼續掛牌,不合格的摘牌。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面向社會各界招募環保志愿教師,他們要經過3個月系統的培訓及實踐積累方能正式畢業。環保志愿教師根據興趣分小組,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實踐、改進研發課程,目前已研發出4個主題教學課程、1個校本課程、1個地方課程[5]。深圳仙湖植物園完成了“一間課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教師志愿者隊伍”的基本創建任務,“蔭生植物導賞”課程主要面向8歲至12歲的小學生,旨在通過兩小時的學習,讓孩子們對蔭生植物有一定的了解,認識這類植物的生存環境,只有保護好環境,這些有趣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存下來。

2.3 南京“小農夫”課程模式

“小農夫”課程是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的特色課程[6]。該校利用一個2000平方米的園地,因地制宜,在每周的綜合課上輪流安排學生到園地里種植蔬菜,養殖雞鴨和兔子等小動物。同學們在這里學習了很多課外的知識。2015年,學校擴建,多出來10畝地,學校沒有建房子,而是建成了實踐園,開辟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如今,這里不僅有菜園、池塘、養殖區,還有四大果園,有數百棵桃樹、梨樹、棗樹和葡萄樹。學校設立了種植節和收獲節,春播秋收。學校會根據季節變化,讓孩子們在學校的植物園里種植不同的蔬菜瓜果,學生在種植過程中的表現,會被計入“綜合素質檔案”。很多同學在園地里拔過蘿卜,挖過山芋,玩得很開心。

3 農村小學自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國外一些自然教育機構起步早、發展久,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行業規范、服務標準和人才培養體系相比,我國自然教育機構從業時間短、地區分布不均衡,受眾以城市中小學生和親子家庭為主,成人和鄉村孩童成為行業發展的“盲點”,鄉村孩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機會基本上被忽視。

3.1 師資力量缺乏,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我國的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一線、二線城市開展,農村小學開展自然教育的極少。究其原因,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生源經濟狀況等影響,農村小學除語數外以外,其他素質教育課程開設較少,有的即使開設了教學質量也不高;二是我國的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明顯受到缺乏專業化支撐的制約。中國至今為止還沒有建立專業的自然教育研究和教育體系,雖然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高度關注自然教育,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系中均沒有確立與自然教育相關的內容,專業方法的空缺和人才的缺乏限制行業發展。

3.2 自然教育基地建設能力不足

自然教育工作的普及與自然教育基地建設密切相關。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得到了加強,但面向自然教育的功能設施建設不足,建設內容和標準不統一,影響自然教育工作開展。例如有些自然教育課程如不同地質的觀察、珍稀動植物觀察、野外生存體驗等應該在保護地進行;有些創意制作型課程則需要設施齊備的室內場所;體驗型課程需要安靜的環境。

3.3 安全等管理制約因素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多,參加各種戶外活動缺少監護人監管,自然教育空間往往選擇在戶外天然環境,風險防范有難度,缺乏事故糾紛處理機制和應急預案,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隱患;此外,農村自然教育基地不健全,安全設施和安全管理保障不足;再就是農村小學老師待遇差,除做好本職教學工作外也不愿意“多事”,這些都影響了自然教育工作的開展。

4 農村小學開展自然教育的主要策略

4.1 將自然教育納入農村小學教育體系

生態環境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部門于2021年3月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推進生態文明學校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國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印發的《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體系,全國50%以上青少年參與森林研學教育活動。只有將自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才會引進高度重視,自然教育工作才會有系統的研究、安排部署和行動。

4.2 加強骨干教師自然教育專項培訓

自然教育涉及的學科領域較多,包括教育、戶外、旅游、環保、農學、林學、地質等,同時自然教育又是教育的一種,其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還要具備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戶外知識和技能,對于農村小學來說,科技骨干教師自然教育專項培訓顯得更為重要。2021年4月,武漢市洪山區教育局主辦了科技骨干教師自然教育專項培訓,洪山區42所學校60余名老師參加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自然體驗、自然游戲、自然觀察、自然教育理論、安全管理、自然教育課程設計、自然教育案例分析總結及交流研討,這樣的培訓為老師們今后帶領學生探秘自然打下了基礎。

4.3 加大以自然保護地為主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設

公園、濕地等自然保護地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場所,為滿足自然教育課程的需要,自然保護地要保留一定面積的荒野區,保存較好的原生生態系統和鄉土生物,保障自然教育的功能發揮,同時,還要設有必需的生活設施、休息區、應急通訊設施、醫務室等進行后勤保障。如街頭綠地、城市公園應以標本示范為主要功能,可建造多功能教室以滿足室內課程如植物標本制作、繪畫等。另外,應配備科普標示牌、觀察指示牌等標識,滿足學生自主探索的需要。安陸市擁有較好的自然保護地資源,湖北安陸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安陸府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國最美銀杏文化小鎮”-安陸市王義貞鎮,中國銀杏節更是安陸市文化品牌,李白故里享譽中外,以這些資源為基礎,配備必要的自然教育設施建設,就能打造成優良的自然教育基地。

4.4 強化自然教育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安全重于泰山,必須要強化自然教育過程中的安全防范機制。加強自然教育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和管理操作程序,安全責任由組織方和參與者共同承擔,要求參與者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將活動組織方、行業機構、組織老師等從“怕出事、怕糾紛”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完善自然教育基地的安全防范預警系統,及時發布天氣、地質、突發事件等信息,設立和完善安全隔離帶、防護欄,實施專人巡防制度,提前對自然教育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控制和危險防范技能培訓,提高組織方和參與方的自我保護能力。

4.5 探索社會多元跨界自然教育合作的平臺

綜合國內外經驗,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社會多元參與,共贏互利,共進協同的局面。無論是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推動引領,從業機構自下而上的深耕積累、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的協同參與,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在地堅持和資源依托、乃至媒體的宣傳推廣和輿論監督,企業基于社會責任的資金和人力支持等,都是自然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農村小學而言,更需要跨界合作,打破認知壁壘,踏出本位立場,以老師隊伍和學生資源為基礎,探索引進自然教育專業人才、團隊和機構,簽約自然教育基地,在支持性政策的引領和指導下,在社會人才和資源支持的基礎上,發展出有別于城市的農村小學自然教育新形態、新面貌。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王彬.泛自然教育發展現狀與實踐探索[N].中國綠色時報,2020年10月5日.

[3]陳妍凌.自然教育熱背后的冷思考[N].中國環境報,[2015-11-30].

[4]馬雨晶,果叮咚.自然教育的“武漢模式”[N].中國綠色時報,[2019-11-04].

[5]何顯紅,黃清松,胡悅.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培育和激勵機制:以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20(4):32-34.

[6]許小娟,楊婷.城市小農夫:勞動教育課程的創意設計與實施[J].江蘇教育,2020(34):53-54.

(責任編輯:唐 嵐)

猜你喜歡
自然教育農村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利用農村花木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教育活動
自然教育的內涵及其啟示
試論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親自然”科學教育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