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史料實證的運作模式

2021-06-22 04:57馮一下張利娟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史料實證

馮一下 張利娟

[摘 要]從歷史論證主體處理史與論關系的視角看,史料實證的運作模式主要包括以史證論、論從史出、據史反駁。其中,以史證論是史料實證的典型模式,論從史出是史料實證的常用模式,據史反駁是史料實證的特殊模式。三種模式彼此關聯,難以截然分開。我們要辯證地理解史料“實證”,正確使用“合情論證”。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過程中,要兼顧三種運作模式的實際操作,尤其要加強對據史反駁的關注。

[關鍵詞]史料實證,以史證論,論從史出,據史反駁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1)09-0044-08

歷史學是敘述之學和解釋之學,也是論證之學。歷史論證最顯著的特征是以歷史材料作為主要證據來證實歷史論斷或結論的真實性,脫離了史料就無所謂歷史論證。為突出和強調這個特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使用了“史料實證”一語,并將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作為歷史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實際上是將史料實證作為歷史論證的同義詞來使用。本文亦在此義下,交替使用歷史論證和史料實證。

在《歷史論證探析》一文中,筆者對歷史論證的構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①本文則主要探討歷史論證(史料實證)的方式。歷史論證的方式方法豐富多彩,但從歷史論證主體(歷史研究者、歷史學習者等)處理史與論關系的視角看,歷史論證(史料實證)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三種,即以史證論、論從史出、據史反駁。其中,以史證論是史料實證的典型模式,論從史出是史料實證的常用(或常見)模式,據史反駁是史料實證的特殊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其特點,功能與地位亦有所不同。下面分別論述之。

一、以史證論:史料實證的典型模式

《現代漢語詞典》對“論證”一詞解釋為:“邏輯學指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是由論據推出論題時所使用的推理形式”。②據此推之,歷史論證則是指引用歷史材料來證明歷史論題(論點)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按照歷史論證的定義,我們有理由說,以史證論是史料實證的典型模式。

“以史證論”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復雜。要真正了解其含義,必須對“史”“論”“證”三大要素加以剖析。

這里的“史”有兩層意義,一是指真實可信的史料,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特征的史料;二是指有可靠史料支撐的史實。這里的“論”一般不是指史學理論,而是指比較具體的歷史論斷、論點和結論。這里的“證”是動詞,其含義為證明、認定或確認。如果說以史證論是一個歷史思維的過程,那么“證”就是這個過程的關鍵環節。在論點含義簡單,歷史材料及其提供的有用信息不多時,這個環節自然不難。但若論點涉及面廣,且有層次之分、角度之別,而作為論據的歷史材料又相當乃至十分豐富時,“證”就復雜了。歷史材料不會自動“證”論,論證者要通過自己的“心智活動”(亦即思維活動),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發現材料和論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并用語言或文字將其表述出來。

和其他論證一樣,歷史論證既是思維過程和思維形式,也是“語言形式”。語言形式是思維形式的外顯?!跋忍岢瞿撤N觀點或結論,然后舉例證明”,①是以史證論模式的語言形式。根據語言形式,在林林總總的歷史著述(含口述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以史證論”的案例。

例1:春秋時期已出現牛耕??鬃拥牡茏尤礁植?,是牛用于耕地的反映?!秶Z·晉語九》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是說晉國的范氏、中行氏沒落,宗廟祭祀廢絕,用牲牛來耕地了?!墩撜Z》中更有“犁?!钡拿~。②

例2:早期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成分也非常復雜。有清政府早年派赴國外的一些外交人員和國內一些主張改革的知識分子,如張德彝、黎庶昌、王韜、李鳳苞、汪鳳藻等;有西方傳教士李提摩太等;有資產階級改良派梁啟超等;有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朱執信、胡漢民、戴季陶等;有無政府主義者如劉師培、江亢虎等;更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李達、瞿秋白、蔡和森等。③

以史證論時,應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關于歷史論點

論點要明確,表述要力求簡潔。論證者要認為論點是真實的亦即正確的,至少要認為是可以成立的,否則就沒有進行論證的必要。

如果是含義豐富的集合式論點,則應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論點分別論述,然后總結綜合。如要論證“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就應分別論證“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朝是多民族國家”,“秦朝是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是封建國家”,然后綜合起來得出結論。

以史證論,既可以依據史料論證他人的歷史觀點,也可以論證自己的歷史觀點。相對來說,論證自己的歷史觀點尤其重要,無論是歷史研究者還是歷史學習者,均是如此。

(二)關于作為論證依據的史料

作為歷史論證依據的史料,一定要真實可信,這是不可突破的底線。

引用史料論證一個歷史觀點,在數量上也有要求,一般要兩條或兩條以上。僅僅一條被稱為“孤證”?!肮伦C不立”,這又是一條底線。

史料的種類很多,分類復雜且容易交叉。因有諸多論者指出,此不贅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多史料已經數字化,傳統媒介史料和新媒介史料如何結合使用,已成為史料運用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近年,我國歷史教學界發生了“史料”與“材料”的關系之爭。筆者認為,這二者之間并無嚴格區別,一切能為歷史論證提供可靠有用信息的材料都可以作為論證的證據使用,因而都是史料。

引用史料要注意規范性。但規范不能“一刀切”。一般說來,對史學專著和史學論文的要求十分嚴格,對學生歷史練習作業的要求較低。對歷史初學者的要求較低,對專業史學研究者的要求嚴格,如各類專業學術期刊幾乎都明確規定,引用著作要“提供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頁碼。期刊要提供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號”。無論什么情況,尊重原文,忠于原意,都是引用史料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常用模式

當今,在歷史課堂內外,無論是歷史教師還是學生,一說到史料實證便立即想到論從史出?!笆妨蠈嵶C、論從史出”已成為我國歷史教學界的流行語。由此可見,“論從史出”是最常用(或常見)的史料實證模式。有研究指出:中外歷史學者最常用“先列舉若干史實,然后得出結論”的方法,①這里講的實際上也是論從史出的歷史論證模式。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史學界掀起了史論關系的討論熱潮。討論中,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呂振羽、白壽彝等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史論結合”的治史主張。但史論如何結合?研究者和學習者如何操作?卻讓人犯了難。面對這種情況,1962年1月4日,吳晗在《光明日報》發表《如何學習歷史》一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寫道:“史和論應該是統一的,論不能代替史,論在史中,不是在史之外。因此,要運用正確的方法,掌握大量的、充分的、可信的史料,加以合理的安排,通過對史實的掌握,把觀點體現出來?!薄爸灰颜嬲氖妨蠑[清楚了,觀點自然就出來了。所以我們說:‘論從史出”。②一些人贊成此說,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如有史學家認為,“論從史出”這個公式,在實踐中容易導致削弱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指導,應該“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來表述史與論的關系。③筆者認為,這種說法科學準確,吳晗的說法簡明通俗,二者并不相違,將“論從史出”作為歷史論證或史料實證的一種運作模式是可以的。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論從史出”流傳至今。當然,吳晗的說法也有可修正之處,如他說:“只要把真正的史料擺清楚了,觀點自然就出來了”,實際并非如此簡單,從擺史料到出觀點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煉、升華過程,研究者要花很大的力氣。掌握大量的史料卻無法提煉出觀點的大有人在。近來,有的研究者使用了“由史成論”④一語,筆者認為,這與“論從史出”意思相近,也可以使用。

從語言形式上看,論從史出模式與以史證論模式區分明顯。后者是先呈現歷史論點,然后擺出史料或列出史實。前者是先擺出史料或列舉史實,再得出歷史論斷、結論。以下是論從史出模式的幾個案例:

例1: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還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飾物。其中,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這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挖孔和磨制技術。⑤

例2:(2020年高考江蘇卷歷史第1題)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農具,有犁、耜、斧、鏟、鐮等,種類較為齊全。某些類型的農具還是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不少農具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這反映出(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

例3:完全歸納論證列舉

例4:從列舉各國變法到概括戰國時期歷史階段特征

剖析以上案例,可以獲得對論從史出這一運作模式的幾點認識。

(一)論從史出的過程實際上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過程,這種歷史論證屬于歸納論證。

歸納論證可分為完全歸納論證和不完全歸納論證。例3為完全歸納論證,其余例子均為不完全歸納論證。

不完全歸納論證的論據與結論的聯系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關系。尤其是在使用簡單枚舉法列舉史實時,存在著以偏概全、因小失大的可能。因此,不完全歸納論證的結論是否真實,還需要論證。如例4列出了七國的變法,好像證據已很豐富了,但因缺少反映物質生產、思想文化等領域劇變的史料和史實,并不能充分支持現已得出的結論,故證據與論點的關系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

(二)論從史出是先列出史料,后得出結論。

很多時候,史料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據此可以得出若干歷史論斷或結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時,應根據自己認知的需要或某種特定要求和規定,提取有用信息,并根據信息作出論斷。如《論語》為研究孔子的思想提供諸多有用信息,包括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但如果只想了解孔子政治思想的特點,那么就可以依據《為政》篇記載的孔子講過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等語,作出“主張以德治國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鮮明特點”的結論。這種情況在歷史測評(包括歷史高考)中不時遇到,如2020年山東省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第19題,其材料介紹1652年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咖啡館的發展變化,包含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多方面的信息。但該題第2問只要求考生說明咖啡館的歷史是一部“經濟史”,那么考生就應依據材料提供的經濟方面的信息,作出經濟史方面的論斷或結論。

(三)在運用論從史出這一運作模式時,至關重要的是必須汲取史學前輩用心血換來的經驗與教訓,真正做到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貨、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

如根據現有翔實可靠的史料,論者得出“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主要創建者”等歷史結論等,都可以說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又比如,根據現有史料,得出“袁世凱在促(迫)使清帝遜位這件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說也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貨”。而如果根據《清帝遜位詔書》等史料,得出“袁世凱是中華民國之父”的歷史結論,恐怕就是一兩分材料出八九分,乃至十分貨了。

三、據史反駁:史料實證的特殊模式

以史證論和論從史出,尤其是后者是廣大師生比較熟悉的史料實證運作模式。除此,還有一種史料實證運作模式,那就是據史反駁。

邏輯學家認為:“論證是使用某些理由去支持和反駁某個觀點的思維過程和語言形式?!雹?/p>

據此可知,論證包括反駁。不僅如此,有的邏輯學家還明確指出:“反駁也是一種論證,它是論證的特殊形式?!雹谝驗?,從本質上說,反駁實際是在論證某個觀點不真實或不能成立?!八^‘反駁,就是從真實的或者認為真實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理由出發,運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經過一定的推理過程,去確立另一個論斷的虛假性,這個論斷常常是論敵所主張而論證者本人所反對的。證明和反駁都是論證,其目的在于說服?!雹郜F代邏輯學將反駁歸屬“論證批判”之下,二者的關系就更明確了。

在明白了論證和反駁的關系后,我們就很容易明白歷史論證和歷史反駁的關系,知道史料實證也可以反駁的方式進行,據史反駁是歷史論證的特殊模式。據史反駁不同于其他類型反駁之處,除其反駁的對象是某個不正確或被認為不正確的歷史觀點外,更重要的在于它主要以歷史材料為論據進行反駁。

據史反駁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其一是直接反駁論題或論點,亦即否定結論(含預設的前提)。其二是反駁證據,指出證據的虛假性等問題。其三是反駁論證方式,指出其“推不出”“不相干”“循環論證”等謬誤。①

從語言形式上看,據史反駁一般都要用否定的詞語表達出反對或否定的態度。根據這個特點很容易發現據史反駁這種論證的身影。

例1:《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寫道:“(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②

例2:莊季?!峨u肋編》卷中云:“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今駐蹕吳越,山林之廣,不足供樵蘇?!庇幸晃划斀駠H知名的日本學者,從這條史料發揮,引了頗多史料作輔證,認為石炭(即煤)是北宋京師開封府一般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燃料,認為這是一次燃料革命。嚴耕望在《治史經驗談》中說:“這項概括性的結論,誠然很動聽,顯得光輝有魄力;一般學人也多風其說,以為定論。但仔細看來,不無問題?!鋵嵄彼毋昃┑娜剂峡峙氯砸孕讲駷橹?,至少薪柴與石炭參半?!苯又e出八條用薪柴的證據:(A)歐陽修《答梅圣俞大雨見寄》詩:“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九門絕來薪,朝爨欲毀車?!保˙~H條略)據此,嚴耕望指出,汴京燒柴的史料,時間自北宋初期到末期的都有,足證通貫北宋時代,汴京城里一般市民生活以及燒窯所用的燃料,薪柴至少仍占重要的地位。不但一般市民,就是皇宮中也仍有燒柴薪的??梢宰C明莊季裕的說法絕對是夸張的回憶,不足據為實證。若據莊氏此說,以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為主,甚至稱為燃料革命,認為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恐怕絕非事實?、?/p>

在據史反駁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以下情況:一是我們發現他人的某個歷史論證,其論點或論據存在問題,但不能確認,因而不能徹底地加以否定;一是發現他人的歷史論證存在問題,卻又提不出充分可靠的史料、史事加以否定。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辦?借鑒眾多前人和今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據史質疑”。從思維類型看質疑與反駁同類,也可以說質疑是“準反駁”。二者的差別不在實質,而在程度。如果說據史反駁是歷史論證的特殊形式,那么,據史質疑就是據史反駁的特殊形式。據史質疑是一種不穩定的思維狀態,其變化前景多樣,轉化為反駁、放棄質疑、進一步質疑皆有可能。質疑與反駁沒有實質的差別,但有程度的差異。從語言形式上看,二者都要用否定性詞語和否定性句式,但反駁激烈,質疑溫和;反駁意在否定,質疑意在切磋。把握這點,發現質疑案例也就不難了。以下是據史質疑的案例。

例3:有人認為,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④這個歷史論斷成立的前提是孔子創辦私學之前,周朝貴族和王室壟斷著教育。而這個前提能否成立,還有討論的必要。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這是任何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無法“壟斷”的。春秋晚期以前,我國的學校只有官學一種,貴族和王室壟斷了官學,自然也就壟斷了當時的學校教育。教育史研究者指出:“‘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雹菀虼?,符合歷史事實的論斷應該是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學校教育的局面。

例4:在高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有老師展示了一張曲線圖(見下頁圖1,課例為周明老師《家國情懷視野下歷史教學的重構》)。此圖實際上是按論從史出模式,依據史料和史實(含統計數據)研究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得出的一個歷史結論。但仔細分析該圖,并與同類圖表(見圖2)比較后,不難發現圖1存在諸多不足,這里提出其中最明顯的兩點與周老師商榷。第一,圖1中的年代軸本是按時序排列年代,為什么“1919年”與“1917年”卻錯位呢?第二,從圖1可以清楚看出,1937年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發展的“巔峰”。而我們知道,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日本的侵略嚴重破壞了中國經濟。在這一年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能發展到巔峰狀態嗎?況且,在這個教學設計所引的榮氏家族企業材料中就有“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榮氏企業損失慘重”①等內容,可以印證日本侵略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摧殘與破壞。圖1存在的其他問題,限于篇幅此不一一列出。據此,我們認為,此曲線圖應認真修改后才能用于教學。

在歷史論證的三種運作模式中,近年來我國歷史教學界最重視的是論從史出,最不受重視的是據史反駁,以史證論則居于這二者之間,這種厚此薄彼的局面應該改變。在學習、研究史料實證時,我們也應重視據史反駁(含據史質疑)這一運作模式。我們這樣說,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可以豐富歷史論證的思維形式和語言形式,使歷史論證更加多姿多彩。

其次,以史證論和論從史出是肯定式正面論證,據史反駁是否定式反面論證。正反結合相得益彰,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辯證法和辯證思維的感受和理解。而且反駁和質疑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切入口。

再次,據史反駁往往會激起爭論、爭鳴,如同向平靜的水池中投入一塊石頭,必然會激起漣漪乃至波浪,而真理會越辯越明。據史反駁和據史質疑本質都是歷史論證批判。而“批判是在意見沖突語境下的評價。批判和反批判實際上是對論證的一種公開檢測。批判、反駁、反批判循環往復,使論證在運動中不斷前進,使認識逼近真理”。③以往一般認為,論證是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反駁則是否定別人的觀點。實際上,反駁不但可以而且也應該針對自己的觀點。歷史研究的過程應該是提出并論證觀點——反駁觀點——再論證——再反駁——確定并公開觀點的過程。

最后,據史反駁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如在寫作中,在與人交談、討論和辯論、司法訴訟等活動中,據史反駁或據史質疑的時候很多。又如在國際交往和世界政治舞臺上,當西方政客歪曲歷史,抹黑中國時,我國外交部發言人、駐外使節等,就要依據史料、史實,有力地進行反駁。

四、余 論

以上是我們對歷史論證(史料實證)運作模式的基本看法,篇幅已經相當長了,但意猶未盡,下面再就幾個相關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三種史料實證模式的關系

為研究方便,我們分別討論了史料實證的三種運作模式,而實際上,在歷史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三種模式相互聯系,彼此關聯,難以截然分開。在諸種關聯中,論從史出和以史證論,論證(含證明)和反駁(含質疑)的關系尤其密切。

論從史出和以史證論都屬歸納論證,二者相輔相成。近年來,高考全國卷第41題或第42題(材料型開放式論證題)引人注目。從形式上看,此類考題均由材料和問題兩部分構成,而最典型的問題一般是“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論點,并加以論證(說明)”。從論證模式來說,此問的特點就是將“論從史出”和“以史證論”緊密結合起來了。英國歷史教科書《中華帝國》①整本書的敘事是典型的以史證論和論從史出的結合。全書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古代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嗎?”展開敘述。教科書首先向學生提出這一論點,邀請學生對“什么造就文明”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教科書將中心問題“古代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嗎?”分解成6個小問題,包括中國是什么樣的?中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嗎?什么思想在中國是重要的?中國人發明和創造了什么?人們是如何生活的?貿易有多重要?每一個小問題都反映了一個關于“文明”的觀點。圍繞著這6個小問題,教科書給出豐富的史料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總的結論:與當時的歐洲相比,古代中國擁有先進的文明。

反駁(含質疑)與論證(含證明)的結合更為常見。因為,在反駁(質疑)他人觀點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要提出并論證自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點。單純反駁(質疑)他人觀點而避而不談自己觀點的情況,反而較少。英國歷史教科書也重視論證與反駁兩種模式的結合。表1所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②

例1:秦始皇的帝國(秦朝)是一個文明的帝國嗎?

以上情況啟示我們,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要兼顧三種運作模式的實際操作,當前尤其要加強對以往被我們忽視了的據史反駁(含據史質疑)的關注。

(二)辯證地理解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歷史論證的突出特征,倍加重視理所當然,但我們對這里的“實證”二字,應做科學的、辯證的理解。

實證是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來逐步形成的科學方法,后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的實證主要在自然界和實驗室中進行,而這兩種實證基本上都不適合于歷史學科,因此歷史學科的史料“實證”與自然科學的實證是有很大差別的,不能等同視之。

邏輯學家指出,論證的論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論據,一類是事理論據。事理就是通常所說的道理。③語言學家認為,反駁是指出對方的意見不合事實或沒有道理。據此可知歷史論證和歷史反駁的論據也有兩類,一類是史料、史事,一類是史理,即歷史理論。換言之,史料、史事是歷史論證的重要或主要證據,但不是唯一的證據。歷史理論也是歷史論證的證據,尤其在論證涉及歷史發展規律、歷史事物的本質的歷史論點、結論時,史學理論顯得極為重要。比如,要論證“秦朝是封建國家”這一歷史論斷,史料固然重要,但如不運用社會發展形態理論,首先確認“秦朝是封建社會”,史料再多,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僅如此,如論者持魏晉封建說,依據史料卻會得出“秦朝是奴隸制國家”的結論。正因為歷史理論可以作為歷史論證的依據,所以我國歷史學習者和歷史研究者進行歷史論證時會引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名言。

求實務虛,虛實結合是治學治史的原則。如果史料是“實”,理論是“虛”,那么歷史論證在重視史料實證的同時,也不應輕視或忽視“虛證”。四川大學楊天宏教授在《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中指出:史料是實,思維是虛,有實無虛,但是死蛇。①此文對我們正確認識史料“實證”大有幫助。哲人有言,哪怕多邁出半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理解史料實證和解釋史料實證素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三)歷史論證中的“合情論證”

歷史學科的實證與自然科學的實證有別,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在一定條件下,常情、常理可以作為歷史論證的證據或理由使用。與之對應,不合情理也可作反駁(含質疑)的理由乃至論據。記載歷史事物的史料多少不一,差別很大,有的歷史事物只有一條史料記載。面對“唯一史料”,論者不能不考慮引用還是舍棄。引用不就是“孤證”嗎?而“孤證不立”早已成為共識。不用吧,豈不可惜?在這種情況下,論者會反復推敲“唯一史料”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合乎常識,一旦做出肯定的回答,往往就會使用。比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年十歲則誦古文”,這是記載司馬遷幼年學習生活的唯一史料,千百年來人們都毫無顧慮地引用其作為證據來證明司馬遷“從小喜歡讀書”等論斷,究其原因是大家覺得,無論是從司馬遷的家庭環境看,還是從他一生的經歷和取得的成就看,這個記載都是合乎情理的。

以上歷史論證因證據含有情理因素,故可稱為歷史“合情論證”。合情論證是一種假設性的,外展的論證。在史料證據有限,又必須論證的情況下,合情論證是必要的,但又是危險的。因此,根據現代邏輯學的可廢止原則,歷史合情論證應歸屬于可廢止歷史論證。一旦出現新的可靠史料,原有的論證即當廢止。②

歷史論證(史料實證)是“復雜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但我們對其復雜性的了解其實不多,本文所談的也只是一些基礎性的東西,甚至是常識。至于培養和提升學生歷史論證(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方式方法,目前尚處在探索的起始階段。任重而道遠,我們愿和廣大同行一道,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作者簡介】馮一下,成都大學退休副教授。

張利娟,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雅貞;見習編輯:錢孝璇】

猜你喜歡
史料實證
歷史敘述中的邏輯“陷阱”
關注史料教學 傳承學科素養
“史料實證”下“文藝復興”教學中若干問題的再突破
論科學家的歷史課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教學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方法
“史料實證”素養的教學分解初探
史料實證意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
史學閱讀與史料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