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區位論思想的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系統分析

2021-07-11 06:16薛甜雅黃佛君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高中地理

薛甜雅 黃佛君

[摘? ?要]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部分多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此時學生容易缺乏系統的邏輯認知。將杜能農業區位論思想引入高中“農業區位因素”教學,通過課前、課堂、課后的系統教學,有助于學生認知“農業區位因素”知識的邏輯,內化區域認知素養。

[關鍵詞] 高中地理;杜能農業區位論;農業區位因素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3-0078-03

一、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教學現狀

“農業區位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019版)第三章《產業區位因素》第一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第一課時內容。教材將農業區位因素分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簡單列舉了區位因素的影響。

傳統的“農業區位因素”教學大多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主題情境創設等方式進行。例如,劉漢生結合山東壽光蔬菜基地的具體案例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農業區位因素信息[1]。楊遠偉選取泰國湄南河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畜牧業進行對比,引出農業的概念并引起學生思考[2]。袁宜以“黑龍江五常大米”為主線,設定情境進行教學[3]。胡啟華以薰衣草為主題設計相關活動,探究農業區位因素對薰衣草的影響,結合具體的案例情境進行探究[4]。上述教學過程中,以視頻、文字闡述的案例不是學生在實踐中立刻能接觸的,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杜能農業區位論的知識邏輯性很強,如果基于杜能農業區位論思想認知農業自然、人文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有助于學生構建起農業區位因素知識體系框架。因此,基于農業區位論的邏輯,結合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系統性認知,顯得很有必要。

二、農業區位因素認知的框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019版)中,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指以下幾個因素(見圖1)。

理解農業區位概念、明確農業生產的分布位置、認識農業區位因素的動態變化是正確評價農業區位條件以及為區域農業發展提建議的前提。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實例,說明農業區位因素”。認知農業區位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更好地分析實例。

本文重點將杜能農業區位論引入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教學中。其依據是自然要素的差異導致了農業生產區位條件的基本差異,而杜能農業區位論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農戶)追求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化,這與我國的市場經濟背景條件是吻合的?;谶@一思維,有助于厘清農業區位的人文影響因素。將影響農業分布的區位因素與農業區位論涉及的因素進行綜合對應分析,再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系統教學,有助于學生系統認知并深化該節課的教學內容,其認知過程如圖2所示。

三、農業區位因素認知的系統分析

(一)基于農業區位論的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區域是地球上顯示了重要元素的內部一致性與周圍地域的外部差異的地方。引入杜能的農業區位論,讓學生探索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區位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分布差異的,對學生形成農業區位影響因素的認知能起到積極作用。一個區域內,自然條件的相似性與農業區位論“理想國”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影響農業生產區位的人文因素則可以依據“地租(利潤)”的形成貫穿起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基于農業區位論思想,結合新課標系統認知農業區位因素,如表1所示。

(二)農業區位因素認知的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

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上網收集資料,第二組調查果蔬店或農戶。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從身邊的生活區域出發,了解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一般性人文因素,并進一步總結出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和人文條件中不同農產品的來源地、價格及變化等,以促使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影響農產品生產的一般性因素,提高信息收集能力,推動小組間分工合作,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稗r業區位因素”課前調查安排見表2。

2.課堂深化認知

(1)農業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深化

根據課前調查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合“理想國”的假設,總結出農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照、熱量、肥沃的土壤、水源、平坦地形(見圖3)。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與自然因素密切相關,讓學生參與歸納區位因素的過程,認識到特定區域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具有相對一致性,從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出發分析區域農業生產,歸納出自然區位特征和區域內典型的農作物種植類型,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1,即認識特定區域的自然條件,并歸納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特征。

(2)農業區位因素中人文因素的深化

通過排除自然條件的影響,基于地租(利潤)形成的機制,研究市場因素對農業生產分布的影響,分析運輸成本以及農產品差異性,建立起農業生產空間分布模式。根據課前調查和學生已有的認知,選取學生生活的城市,分析一些生活必需的農產品是如何在城區周邊分布的,促進學生理解市場這一要素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讓學生繪制理想的典型農產品空間分布,解釋區域農業空間分布遵循的基本規律,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2,即收集整理影響區域人文因素的信息,并簡單解釋區域農業生產遵循的規律。

(3)農業區位因素的動態深化

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技術及交通運輸的發展,杜能理論模型與現實農業區位之間存在差異,結合“理想國”條件的改進、“地租(利潤)”形成機制的變化,以及學生課前調查資料、課堂深化認知的前期講解,進一步歸納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動態變化(見表3)。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區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氣候、土壤、水源變化小,而人文因素中的市場因素作用越來越大,政策法規、科技、交通運輸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勞動力、資金、歷史文化也影響著農業區位選擇。因此,在同一農業地域內,影響農產品的自然因素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一些限制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會有所變化。人文因素中的多種因素會直接或間接決定農業的生產,顯然,在農業區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會形成不同的農業地域,市場、交通運輸等因素會影響不同農業區域之間的聯系。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農業區位因素”思維導圖(如圖4),使學生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3,即多角度認識區域中農業生產與分布的事象,理想地提出對農業區位影響因素的自己的看法。

3.課后實踐總結

結合學生課前的調查和課堂上學習的農業區位因素知識體系,進一步圍繞學生不懂的區位因素或缺乏深化認知的內容,通過研學旅行等方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實地驗證性觀察與調查,引導學生關注農業區位優勢的變化,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引致的區域農業分布的規律,基于初步調查,總結區域農業生產的優勢、劣勢區位條件,動態審視區域內部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4,即歸納現實中的區域農業地理分布的一般性問題,較全面地分析區域農業生產空間的合理性并解釋可能的變化,進而建構“農業區位因素” 知識系統以及思維導圖。

四、啟發與思考

目前,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正在進行推廣,教材注重基礎知識,以達到四大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對于“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內容,借鑒杜能農業區位論思想來組織教學,更能體現知識的邏輯性、層次性、體驗性,使學生學會從不同尺度區域觀察這一內容,最終促進學生將其內化為區域認知素養。

顯然,杜能農業區位論提供了一些認知區域的視角,比如:①區域尺度簡化視角。自然因素一致性、社會主導因素分析,可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種思路。②主導因素視角。以主導因素為線索,放寬條件,建構區域多種因素影響的系統,可簡單解釋區域中區位因素的影響變化。③人類經濟活動視角。人類經濟活動具有趨利性,區域空間距離具有不可消除性,表現為空間集聚或規?;洜I,表現出一種空間上的客觀規律。④動態視角。區域內部各要素是相互關聯、動態變化的,要動態審視區域發展。

總之,讓學生通過課前調查、課堂學習、課后實踐反思,系統地學習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關注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優化課堂案例教學模式,且適用于有典型的理論支撐的教學內容,比如工業區位、市場區位、中心地等。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漢生.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以“農業的區位選擇”為例[J].地理教學,2017(12):34-37.

[2]? 楊遠偉,劉恭祥.“農業的區位選擇”(第一課時)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0):43-47.

[3]? 袁宜.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農業的區位因素為例[J].現代交際,2019(21):204-205.

[4]? 胡啟華.基于真實情境的核心素養落地策略:以“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教學設計為例[J].地理教學,2020(5):48-50.

(責任編輯? ? 周侯辰)

猜你喜歡
高中地理
家鄉山河亦教材
淺論高中地理“雙動兩案”的教學模式構建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語言策略的研究
理論結合實際,創新高中地理教學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實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相關策略
探討如何構建高中地理雙動兩岸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