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東天山段的三座古城

2021-07-14 04:28田海峰
大眾考古 2021年1期
關鍵詞:故城城墻

田海峰

東天山南麓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北麓的北庭故城,是漢唐時期中央政府經略西域的歷史見證,在維護中西交通暢通和促進東西文明交融中發揮著重要功用。作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項目中的遺產點,三座古城在2014年6月15日卡塔爾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又名“雅爾和圖”,城址位于今天吐魯番市西10千米亞爾鄉亞爾果勒村雅爾乃孜溝河床之間的一處柳葉形臺地上。

交河故城因地勢得名,西漢時期曾是車師國政權的治所,《漢書·西域傳》:“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比缃耠m已不見車師故跡,但故城臺地周緣溝谷中的河水仍舊繞城奔流不息。西漢經略西域以降,交河故城所在的東天山南麓逐漸成為西漢王朝抵御匈奴犯邊、鞏固西域統治的戰略前沿。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漢將領趙破奴一舉攻破姑師國。漢宣帝時期,車師國分裂,交河城成為車師前國治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降漢,車師前國歸屬西漢管轄。魏晉時,北涼滅車師前國,控制了交河城。隨后,柔然扶植闞伯周為高昌王,交河城歸屬高昌國管轄。李唐中央政權經略西域以后,尤其是在滅高昌伊始,為鞏固在東天山的統治,特設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唐代詩人李欣留下“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優美詩句。9世紀中葉以后,交河城隸屬高昌回鶻政權,至13世紀末受戰火影響以及戰略位置的下降而漸遭廢棄。

交河故城在歷史上是重要軍政機構的選址地,首先得益于其自身的天然防御優勢,以整塊臺地為依托修筑城池,周緣繞河,三面臨崖,臺地崖壁高近30米,整體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其次,交河故城采用了“減地留墻”的獨特建筑方式,即在原有臺地生土面直接下挖筑城,交河故城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形制保存較為完好的生土建筑遺址。城內主體干道兩旁皆是既高又厚的墻體,所有建筑皆不面向街道開設窗和門,尤其是在街巷的狹窄處,墻修筑得更高??梢娊缓庸食莾炔拷ㄖ牟渴鹨彩且攒娛路烙鶠槭滓剂康?。第三,交河故城本身地處西域交通要道,以唐代經略西域時期為例,自交河故城向北可經烏骨道、他地道,穿越東天山抵達北麓的庭州(今吉木薩爾北庭故城),向西北可經白水澗道至輪臺(今烏魯木齊至昌吉一帶),向西南可經銀山道至焉耆(今焉耆縣)進入塔里木地區,向東可直抵西州治地高昌城。交河故城重要的交通要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底蘊厚重的交河故城雖歷經了千年滄桑,但大部分建筑形制和遺跡得以保存,成為我們探索其前生后世的重要線索。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交河故城就引起諸多西方探險家的注意。較為代表性的人物有俄國人奧登堡,他于1906—1907年抵達吐魯番,對交河故城進行了調查和挖掘。隨后英國人斯坦因、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到此考察,盜取了大量珍貴文物。1928年,黃文弼先生作為中國考古學者首次對交河故城進行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他對故城的建筑布局、方式以及沿用年代進行了初步推斷,并在故城內發掘出土“毛詩簡兮”“尚書大禹謨”“佛書善見律音義”“佛書音義”“為開元皇帝祈福文”等古籍寫本殘片。新中國成立后,新疆考古文博事業迅猛發展,文物部門對交河故城進行了相對較為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局部遺跡的發掘,取得了一手測繪資料,為之后故城形制布局的相關研究夯實了基礎。隨后孟凡人、李肖等先生相對系統地對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進行了專業研究,基本理清了故城的形制布局。

交河故城所在臺地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北長約1.65千米,東西最寬約0.3千米,臺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址建筑區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傮w而觀,交河故城有南、東兩處城門,其中南城門為正門,也是今天游覽觀光故城的入口,東城門在臺地崖壁接近中間的位置。兩條南北向交通干道和一條東西向交通干道將故城分為衙署和居住區、寺院區及北部墓葬區。我們由南城門進入,過瞭望塔,主干道由此分為兩條支干道,分別穿過東邊的官署遺址、西邊的居住區,再向北可進入寺院區,正中位置依次為中心大塔和大寺院遺址,大寺院遺址的東北和西北方向分別置佛寺一座,再由東北佛寺向前可抵達塔林遺址,塔林中央為一規模較大的金剛塔,以此為中心四緣各分布25座為一組的小佛塔。臺地的北端為墓葬區,多屬唐西州時期遺存。

悠久的歷史變遷、天然所賦的防御優勢、獨具審美的建筑風格,賦予了交河故城在絲綢之路古道上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1993年,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了故城保護與修繕研究項目。2014年,交河故城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交河故城在傳承歷史、佐證歷史、闡釋歷史以及弘揚絲綢之路文明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市東約40千米的二堡鄉火焰山南麓,西距交河故城約50千米。高昌得名由來已久,史載“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西漢末至魏晉初,中央政府于此設屯戍機構—戊己校尉,史稱“高昌壁”。晉咸和二年(327年)至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為高昌郡時期。之后為高昌國時期,先后經歷沮渠氏、闞氏、張氏、馬氏和麴氏等五姓主政,期間皆以高昌城為王國治所。唐王朝于貞觀十四年(640年)攻滅麴氏高昌王國,遂設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其中西州與高昌縣同治高昌城。隨著唐王朝在東天山統治的穩定,又將安西都護府自交河城移至高昌城。之后,唐王朝在安西四鎮的經略每遭挫折之時,均將安西都護府治所回遷至高昌城。9世紀晚期,回鶻政權占據吐魯番盆地,以高昌城為都建立高昌回鶻政權,因回鶻亦都護家族長期執政,高昌城又得名“亦都護城”。入元以后,回鶻亦都護王被迫東遷至今甘肅永昌一帶,興盛千余年的高昌城由此逐漸衰落。1383年,察合臺汗黑的兒火者對高昌發動戰爭,高昌城嚴重毀損。至明代高昌城徹底荒廢,《明史·火州傳》載:“火州又名哈拉,在吐魯番東三十里。東有荒城,即高昌國都?!?/p>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新疆尤其是天山南的環塔里木地區,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備受西方關注。以英、俄、德、日為代表的列強諸國紛紛派遣考察隊進入中國新疆的環塔里木地區,這些探險家打著考古探險的幌子,在進行測繪地理交通、刺探軍事情報的同時,對諸多古跡也進行了瘋狂肆意的盜掘。高昌故城即是被破壞的遺址中較為典型的一處。

相比交河故城,西方探險家對高昌故城的調查與盜掘活動的次數更多、規模更大。早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俄國植物學家艾爾伯特·雷格首先報道了高昌故城,并草繪了故城位置圖。數年后,俄國旅行家格魯姆·格茲麥洛再次探訪并向外界報道了高昌故城及附近古跡的概況。1909—1910年,俄國人奧登堡重點對高昌故城及柏孜克里克石窟寺進行調查發掘,對遺址概況進行了勘測和拍攝。

1902—1914年,德國先后組織德國吐魯番考察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普魯士皇家吐魯番考察隊,對吐魯番地區進行了4次探險考察,其中3次均涉及對高昌故城的考察發掘。德國吐魯番考察隊由格倫威德爾領頭,他對故城的形制布局進行了科學測繪,并對故城及附近的佛教和摩尼教遺址進行了挖掘,出土大批壁畫、泥塑及古代寫本。第一次普魯士皇家吐魯番考察隊的考察由勒柯克主持,他在高昌故城發現了大量摩尼教遺跡,震動考古學界一時的“摩尼畫像”即為勒柯克在高昌故城西北角發現的。此外,他在高昌故城可汗堡還發掘了北涼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和“主客長史陰氏造寺碑”,2處佛塔基址也出土了一批佛經手稿,他的助手巴圖斯還發現了稀有的景教文獻。第三次普魯士皇家吐魯番考察隊依舊由格倫威德爾主持,他再次對高昌故城內寺院遺址進行了挖掘。

斯坦因曾4次進入環塔里木地區進行探險考察,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涉及高昌故城。1907年,斯坦因首次抵達高昌故城進行考察。1914年,他再次抵達吐魯番,對高昌故城的平面布局進行了簡單繪制,同時挖掘了內城東南角寺院遺址、外城墻東北佛寺遺址以及內城東城墻外寺院遺址,出土許多小片粟特文文書、漢文文書以及回鶻寫本。

1928年,黃文弼先生作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隊員,對高昌故城進行了考古調查。他在《吐魯番考古記》中寫到:“高昌城位于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兩村落之間,當地人又稱故城為‘伊底庫特賽里或‘達克阿奴斯城,后者以吐峪溝‘麻扎之傳說而得名。相傳,在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之前,有六個羅馬人來到此地,其中一名為達克阿奴斯的人最先筑此城,故得此名。城址存有一片殘墻、土堆。故城周長約十里,城址的總體結構保存尚且完整,所存大宗建筑多集中于子城內的西北部,多是寺廟遺跡,呈穹窿形,土坯砌筑,所存建筑上殘留有涂泥粉和彩繪?!?/p>

新中國成立后,高昌故城的考古調查與保護逐漸得到重視?;诟卟食且话俣嗄甑目脊耪{查與發掘資料,我們目前對高昌故城基本的形制布局有了相對較為詳細的了解?,F存故城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結構,城市功能分區明顯,如官署區、商業區和佛教寺院區等均集中分布于故城不同處。

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約5.44千米,南城墻長約1.42千米,北城墻長約1.32千米,西城墻長約1.37千米,東城墻長約1.32千米。外城墻基厚約12米,夯土砌筑,夯層厚8—12厘米不等。外城城墻具有顯著的軍事防御構造特點,筑有角樓和馬面。此外,考古工作者于2005年在西城門外發現甕城遺跡,在外城墻外發現護城河、壕溝等遺跡。閆文儒先生20世紀60年代對高昌故城進行了相對科學的考古調查,他基于實地考察研究認為,高昌故城的布局近似于唐代長安城,宮城位于故城北部,故城共有城門9座,其中南城墻開3門,其余城墻各開2門,外城東南部存在2處手工業作坊。后據鄭炳林先生考證,不僅高昌故城的整體形制布局受到中原皇城的影響,城門的命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漢代長安城和洛陽城的影響。吐魯番阿斯塔納171號文書《高昌延壽十四年(637年)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文書》中出現的青陽門、建陽門、金章門、金福門、玄德門、武城門和橫城門,分別對應的是東垣南門、東垣北門、西垣南門、西垣北門、北門、北垣西門和南垣門之一。

外城內佛寺分布面積較大,宋代王延德曾記載高昌回鶻時期尚有唐寺50余處。如今保存相對較好的僅東南小佛寺和西南大佛寺遺跡。東南小佛寺僅可見修復后的佛塔建筑,整體形制呈現為圓形拱頂與方形塔身的混合構筑。西南大佛寺遺跡由殿堂、經堂和僧房3部分組成。主殿中心柱正壁原存坐佛像一尊,現僅見佛龕殘跡。佛龕周圍分布有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千佛雕像。大佛寺區的其他建筑多為縱券頂及穹窿頂結構,具有典型的高昌回鶻藝術風格。

有關高昌故城手工業作坊遺跡,孟凡人先生認為在唐西州時期,高昌城的工匠和作坊有所增多,唐代文書記載的縫匠、葦匠、木匠、皮匠、畫匠、油匠、殺豬匠、鐵匠、銅匠、泥匠、弓師以及城作等,還有造紙作坊、酒坊和匠店等,均集中于高昌城內。同時,市的規模亦有所擴大,出現了按照商品種類經營的行,如果子行、菜子行、米面行、帛練行、彩帛行、鐺釜行、衣行及雜貨行等。

內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千米,東西寬約0.8千米。內城城墻僅存西城墻和南城墻遺跡,建筑結構為夯筑。內城西城墻北端有城門,門內見一條長約40米、寬約2.5米的狹長通道。有學者認為內城的始建年代要比外城早,修筑年代應不晚于4世紀初,且應是前涼和北涼時期高昌官署所在。內城曾有沮渠安周的住所,而后捐為佛寺(陳凌,《絲綢之路的古城》)。

宮城位于故城最北部,即現在的可汗堡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0.2千米,南北寬約0.3千米。閻文儒先生認為宮城可能修筑于回鶻高昌中晚期,晚于外城和內城。宮城內現存遺跡較少,中間位置有一高約15米的塔式建筑,其東側和北側均為房屋基址。

關于外城、內城和宮城的位置關系與修筑年代一度備受學界關注?,F在可以確定的是,內城的修建要早于外城,外城是經過多個歷史時期多次修建而成的,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最北部,但在具體問題上許多專家仍各持己見。孟凡人先生認為,現存故城外城在唐西州時期是不存在的,唐代高昌城將麴氏高昌城的宮城改為子城,并推斷唐西州時期的工匠作坊大量增加,城市的規模擴大,城市經濟功能更加明顯。陳凌先生則認為,高昌故城外城垣始筑于十六國的前涼時代,他基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西城墻的4個14C標本測年時代,指出西城墻修筑經歷了北涼、麴氏高昌、高昌回鶻三個時期,他還推斷出內城在前涼、北涼時代應是高昌官署所在,而宮城可能修建于沮渠安周時代,沮渠氏從內城遷出后于其北部營建新宮,此后一直沿用至麴氏高昌時期,也即現在的宮城遺址。隨著更多考古資料的出土,高昌故城的形制布局會逐漸得以明晰。

高昌故城地處絲路中道要沖,一度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鎮,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無論對于西域學術的研究還是西域歷史的客觀闡述,均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進入21世紀之后,考古機構先后就高昌故城的考古調查和保護進行多次發掘與修復工作,2006年、2008年國家開展“大遺址保護項目”,斥資上千萬元完善高昌故城的基礎設施和遺址保護建設以及相關考古調查工作。2014年,高昌故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極大提升了高昌故城的保護力度。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位于今天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北約12千米天山北麓的綠洲平原上,處在古代絲路北道要沖,歷史上一度是游牧與農耕兩大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兩漢之際,這里曾是車師后國的王治所在地,東漢王朝曾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屯戍金滿城。根據孟凡人先生考證,在唐代經略東天山前后,北庭故城先是西突厥射匱可汗與統葉護時期設置的“北庭”,統葉護將牙庭遷至石國千泉后,這里成為西突厥在東天山的重鎮。統葉護死后的貞觀二年至九年(628—635年),此城先后被阿史那社爾、欲谷設占據,這一時期(611—640年)的北庭故城史稱“可汗浮屠城”。貞觀十四年(640年),唐王朝在此置庭州。但需要注意的是,貞觀十四年所置庭州,實為西突厥阿史那步真部代為管轄,庭州作為正州的設置的時間應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下轄金滿、蒲類和輪臺三縣,其中庭州與金滿州縣同治于今北庭故城。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阿史那都支叛亂,庭州失守,西州都督府長史裴行儉平定叛亂,龍朔二年(662年),唐王朝在庭州置金山都護府,至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罷廢。長安二年(702年),唐王朝又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景龍二年(708年)升格為“北庭大都護府”。 玄宗繼位后,唐王朝正式設置磧西節度使,統轄西域軍政,“北庭大都護府”自此降為“北庭都護府”。天寶以后,唐王朝于東天山北路置北庭節度使,“北庭都護府”由此升格為“北庭節度使”,《資治通鑒》載:“(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護府,兵二萬人”,其中瀚海軍即與北庭節度使同治北庭故城,有駐軍一萬二千名,戰馬四千多匹。永泰元年至建中二年(765—781年),北庭節度使府再降為北庭都護府。建中二年至貞元六年(781—790年),北庭都護府再度升格為北庭大都護府,北庭都護并加北庭伊西節度使,此建制一直持續至北庭淪陷。公元840年,回鶻西遷,北庭成為西州回鶻的都城。元代于此設宣慰司、行尚書省、元帥府等重要機構。元亡之后,此城逐漸廢棄。

大概自清代中期以后,北庭故城逐漸得到了諸多文人騷客的探訪,至近代以降,這里繼而又成為西方探險家重點光顧之地。18世紀60年代末,謫戍新疆的紀昀因故考察了北庭故城,他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道:“特納格爾為唐金滿地,尚有殘碑。吉木薩有唐北庭都護府故城,則李衛公所筑也。周四十里,皆以土墼壘成;每墼厚一尺,闊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舊瓦亦廣尺余,長一尺五六寸。城中一寺已有銘,繡澀模糊,一字不可辨識。惟刮視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書耳?!毙焖稍跂|天山北麓考察水道的時候,也曾考察北庭故城,他發現了“唐金滿縣碑”、唐代與元代造像碑、鐵鐘及唐代銅像等遺物,其在《西域水道記》中有載:“濟木薩,西突厥之可汗浮屠城,唐為庭州金滿縣,又改后庭縣,北庭都護治也。元于別失八里立北庭都元帥府,亦治于斯。故城在今?;莩潜倍嗬?,地曰護堡子破城,有唐《金滿縣殘碑》,唐造像碣,元造像碣。余歸程宿于?;莩?,日已西銜,馳往護堡游訪破城,孤魂壇有敗剎,懸鐵鐘厚寸許,剝蝕無人,形如覆釜。土人戒不得使有聲,誤觸而鳴,立致黑風。發地每有唐時銅像。余收得二鋪,高踰四寸,背皆有直孔?!?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7/15/qkimagesdazgdazg202101dazg20210110-11-l.jpg"/>

1908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野村榮三郎等人抵達北庭故城,在城內西北角一處古代寺廟中挖掘出16塊唐代殘碑。1914年,斯坦因到此考察,他測量外城區域整體呈方形,每邊長約1975米,城墻的東北部因河水侵蝕而完全消失,僅西北角城墻保存較好,城墻底部厚9.1米,殘高約6米,墻角的角樓遺跡仍很堅固。內城形狀不規則,城內遺址基本毀損。外城東南約23米的地方為古代廟宇遺址,殘墻高約1.8米,土坯修筑。斯坦因派人對寺院遺址進行了發掘,獲取少量塑像、浮雕、花磚等遺物。西城墻外約1006米有一處大型土丘遺存,斯坦因認為是烽燧遺址或是古代佛塔遺跡。

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隊員袁復禮先生在北庭故城進行了專業的考古調查,袁先生繪制了比野村榮三郎和斯坦因更為精確(比例尺為1:10000)的城址平面圖,城墻多半已經毀損,僅存高1.3—1.7米的殘垣,城址南北長30千米,東西寬8—9千米。其中故城的北半部分占全城面積的五分之三,南北長,東西較窄。北城東北部有一高臺,袁復禮先生認為是都護府房基遺址。故城的南半部分,南北短,東西較寬,里面有狹窄的街巷小道,發現40多間房基。城內采集唐開元銅錢9枚,并在城址南邊東門發現一枚被盜掘而又丟棄的佛頭。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對北庭故城進行了全面調查,測得故城有內外雙重,平面均呈不規則長方形。外城周長約4.6千米,除東墻外大多保存較好。外城四面城墻原各有城門一座,調查隊考察時僅北城門保存較好。城墻外有馬面遺跡,北城墻、東城墻各存7個,南城墻存7個,西城墻存14個,共35個;敵臺存1座,位于西城墻中部偏南處;角樓存4座,僅西北角樓保存較好;羊馬城位于外城北城墻中部北側。城墻外有護城壕,與東壩河相通。

內城周長約3千米,北城墻呈曲折狀。城門亦有4座,僅北城門和西城門保存較好。內城存馬面14個,北城墻與西城墻各4個,南城墻存6個,東城墻無存;敵臺存2座,位于東城墻與西城墻中部;角樓存3座,分別為東南、西南和西北角樓。內城外亦有護城濠,東城墻緊鄰東壩河。調查人員在城內采集有陶器、建筑器物、開元通寶錢幣以及佛像殘塊等遺物。

20世紀90年代,劉建國先生等基于不同時期的遙感圖片,結合實地勘察數據對比分析,進一步明晰了故城近年來的保護概況及形制特征。故城內在1959年幾乎還沒有居民,內、外城的城墻、馬面、敵臺及羊馬城等清晰可辨,外城西部南段當時被開墾為農田。1980年代左右,外城南城墻和西城墻等多處已修筑房屋,受到嚴重破壞。城內甚至修筑了公路,公路西側基本被農田和村舍占據,這一區域的遺址基本毀損。劉建國先生根據航片發現,當時北庭故城內溝渠、道路兩旁都有夯土結構的墻垣,城址被其分成若干小的區域,很可能即是當時的里坊遺址。通過航片分析,還發現內城的東北部有一重城圈,可能是宮城位置。另外,劉建國先生根據解譯所發現的與城門連通的大型溝渠推斷,故城曾存在較為發達的水運體系,舟船作為主要工具的水上交通運輸極為便利。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北庭故城的調查和測量又取得新的進展,勘測到北庭故城為三重城,分別是外城、內城和宮城,平面均略呈長方形。由殘垣仍可看出,故城建筑風格具備典型的軍事防御特征。宮城位于內城東北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0.22千米,南北長約0.3千米。墻垣外亦修筑有護城壕溝。整個北庭故城內出土有大量唐代風格的建筑材料及文物。

考古學者研究認為,外城修筑年代應在唐初,內城則可能修建于相對較晚的高昌回鶻時代。2016年,考古工作者對故城外城南城門進行了探溝式考古發掘,結合出土遺物14C測年判斷,南城門修筑于唐代,地層中遺跡遺物也顯示外城的主要使用時期為唐至元代,應在北庭都護府或北庭大都護府時期修建。 2018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對北庭故城遺址展開了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在外城北門甕城出土一枚開元通寶錢幣,同時在內城發現有使用高規格唐代蓮花紋方磚鋪設的地面,為確定外城修筑年代以及府治機構級別提供了新的佐證。

北庭故城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隨著現代考古事業的發展逐漸被挖掘出來,同時與之相關的遺址保護與開發亦受到各界關注。北庭故城先于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0年又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也是新疆首個立項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4年,北庭故城作為“絲綢之路: 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天山北麓中國新疆段唯一一處歷史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新疆歷史問題研究專項“安西大都護府軍防布局研究”(課題編號:19VXJ00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故城城墻
城墻邊做游戲
神奇建筑開封城墻
蘇巴什故城
育苗繁忙助春耕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城墻外邊
《故城時光》首發
城墻頌
曲阜市魯國故城生態水系修復工程規劃探討
殘破的城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