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白先勇《臺北人》主題的悲劇意蘊

2021-07-16 09:13陳婧靚
讀書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關鍵詞:臺北人白先勇

[摘? 要:白先勇的小說集《臺北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小說人物昔盛今衰的對比,寫盡對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悲愁;無根浮萍般的異域人身份,道盡離鄉背井的鄉愁;中西文化沖突下的異化人性,說盡對傳統文化嚴重失落的憂愁。

關鍵詞:白先勇;《臺北人》;悲劇意蘊]

白先勇的《臺北人》是一首飄零者往昔與現實的挽歌。這些“臺北人”其實是因種種原因淪落或退守臺北的“大陸客”,幾乎囊括各個階層:有卑微的舞女,也有上流社會的將軍夫人,有叱咤風云的將領,也有本分的教書先生。他們的悲劇命運輪番上演:美人遲暮,英雄老去,客死他鄉……在這所有的故事背后,蘊藏著物是人非的感時傷懷,離家去鄉的苦痛,還有文化精神傳統面臨危機的迷惘。

一、時間的滄桑感

對時間的探索追問一直是文學關注的重點。白先勇曾說:“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對歷代興亡傷懷的追悼。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中所表現的人世滄桑的一種蒼涼,正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彼栽凇杜_北人》中,白先勇以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將他感時傷懷的無常滄桑感寄托于主人公。比如戰士,抗日戰爭里浴血殺敵如今卻只是伙夫的賴鳴升,酒桌上念念不忘自己曾經光輝的戰斗歲月(《歲除》);比如將軍,武昌起義中勇猛無畏如今卻蒼老的樸公,仍能敘說當年經過和同仁的豪壯(《梁父吟》);又比如舞女,曾經風月場上眾星捧月如今卻只能嫁給老頭的金大班,總會想起風華絕代的自己和真心相愛的月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這些人經歷過那個憂患重重的年代,如今卻青春不再,追憶往昔崢嶸歲月成為無可奈何的感慨。正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逐漸被時代所淡忘,卻又無力追趕時間,所以只能沉湎于過去的榮光,企圖在過去就是現在的幻覺中把握自己人生的全部意義。作者在感嘆歲月無情之余,更是傾灑同情于他們。這些被時間拋下的“遺老遺少”,也被時光留下滄桑。如歐陽子所說:“潛流于這十四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中最基本的,是作者對人類生命之‘有限,對人類永遠無法長葆青春、停止時間激流的萬古悵恨?!?/p>

二、空間的漂泊感

時間的流逝已奠定了人物的悲劇色彩,而這些本來自內地的主角卻因戰爭流散臺北,空間的顛沛更加重了悲劇意蘊。山河異變下的背井離鄉,成為人人心中無法抹去的痛苦,《梁父吟》中逝去的老將軍的遺愿是無論如何都要把他的靈柩移回家鄉,《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的湖南農民王雄甚至想游過海峽;這些蟄居臺北的人無限留戀昔日的生活景致,企圖在臺北重構,尹雪艷從來不肯把她臺北的尹公館降低于上海霞飛路的排場,《花橋榮記》的老板娘一定要留著漓江花橋的照片掛在店里,《秋思》中的華夫人先后在南京和臺北的住宅里都種了“一捧雪”。鄉愁成為了寓居臺北的漂泊者共同情感?!霸谂_灣當代文學中,基于‘根意識的家園意識與故鄉憧憬,是比較普遍的、反復呈現的、一以貫之的藝術精神,它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文傳統”。白先勇曾赴美留學又從大陸遷居臺灣,本身便帶有背井離鄉落寞之感,他筆下的人物跟他一樣,始終有如無根浮萍一般無從歸屬的飄零感??臻g承載著時間,“空間對立不僅作為一種敘述策略,且作為一種深層結構模式,凝結作者的情感傾向與價值觀念,內蘊著作者積淀在心的濃濃故園離愁情”。這些流落到臺灣的各色人,無論他們在現實中何般掙扎而痛苦地活著,沒有一個人愿意終老于斯,懷鄉始終是不變的精神指引,也是他們凄涼境遇里唯一的精神慰藉。但家園故土望而終不可歸,只能留下絕望的悲涼。

三、文化的危機感

由于相對時空的特殊性,個人鄉愁上升到涵蓋更廣遠的文化鄉愁。這是一種中西文化新舊文化沖突下個人的迷惘,是內戰導致的民族分裂隔絕造成的文化斷裂,更是文化精神傳統新變后的探索。文化記憶傳承的缺失使得現在獨立于過去,《歲除》里的驪珠和俞欣這樣沒有接觸過大陸的青年男女無法體會長輩的感觸,只能像旁觀者般聽著那些往事;新舊觀念的沖突使得代際矛盾產生和深化,《梁父吟》里國葬的儀式卻在留美歸來的家驥眼里成了繁文縟節;殘酷的現實壓倒信仰,《冬夜》里的余教授因生活所逼忍恥拜托朋友推薦自己出國教中文,人生的落魄慘狀莫過于此,而文化追求的失落更顯凄涼。文化是永恒的,在一個國家的民族認同感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傳統民族文化血脈。無法歸家的游子本身就遭受著精神的折磨,對傳統文化的懷戀、追尋和回歸便是一種精神的回歸?,F代以來的中國近半個世紀,中國和傳統文化都在遭受不斷沖擊,文化開始失落,秩序開始紊亂,傳統文化教育的斷裂也同時帶來信仰的迷失和文化認同的危機。對于年輕一代的臺北人而言,父輩所信仰的倫理道德只是腐化的封建,遠不及西洋文明,這是精神層面的文化悲劇,這也必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

從“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間滄桑感到“日暮相關何處是”的空間漂泊感再到“獨愴然而涕下”的文化危機感,白先勇通過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完成了悲劇意蘊的構建,奏響了一支關于懷舊懷鄉和文化的鄉愁之歌。他在充滿滄桑無常的感傷性文字中努力地表現著他對人類和命運地悲劇性感受和思考。對《臺北人》主題的探討,也是對白先勇人生觀的窺探,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白先勇.臺北人[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M].爾雅出版社,1976.10.

[3]王宗法.論白先勇的文化鄉愁[J],2000.03.

[4]葉小芳.時間意識·家國意識·人性表現:白先勇短篇小說研究三題[D],2014.05.

[5]翟興娥:《傳統的回歸——略論白先勇與中國傳統文學》,德州學院學報2001年第17卷第1期.

[6]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北人>之主題探討》,《臺北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頁.

[7]葉小芳:《白先勇短篇小說研究三題》,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5月5日第10頁.

[8]葉小芳:《白先勇短篇小說研究三題》,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5月5日第23頁.

作者簡介

陳婧靚(2000-),女,漢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河南大學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在讀。

河南大學文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猜你喜歡
臺北人白先勇
白先勇佛教思想與西方現代主義精神的融合
白先勇:不強人所難
高級修養
高級修養
白先勇稱《紅樓夢》是天下第一書
淺析《臺北人》小說中的色彩及意義
烏衣巷,堂前燕
從本雅明“廢墟”美學看白先勇《臺北人》
淺析申丹教授提出的假象等值
臺北玩樂 散步地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