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大麻哈魚增殖放流效果評估

2021-07-17 05:15郝生亮單靖淇
黑龍江水產 2021年3期
關鍵詞:黑龍江個體數量

郝生亮 單靖淇

摘? 要:為評估黑龍江流域的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增殖放流效果,該研究于2015~2020年在黑龍江蘿北段對大麻哈魚溯河洄游群體進行跟蹤監測。共采集標本231尾,其中標記個體為20尾。根據歷年大麻哈魚放流資料及回捕標記樣本的年齡和數量,評估了增殖放流效果。從數量上看大麻哈魚增殖放流的回捕率為0.295%。根據大麻哈魚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的生物學特征分析結果,兩組群體均由1+~5+齡個體組成,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93齡和3.63齡。采用VBGF方程分析了大麻哈魚的叉長生長,ARSS分析結果顯示標記組和非標機組群體的叉長生長差異性不顯著。標記組和非標記組大麻哈魚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長(L50)分別為53.13cm和49.89cm,ARSS分析表明兩組間的性成熟概率差異顯著。文章總結了大麻哈魚增殖放流對其資源恢復的積極作用,也對增殖放流工作的改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增殖放流;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S931.5文獻標志碼:A

1 前言

1.1 大麻哈魚的分布及生態學特征

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屬鮭科,大麻哈魚屬,廣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及沿岸國家淡水河流。大麻哈魚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在淡水河流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長、發育,性成熟后溯河洄游至出生河流繁衍下一代,親魚繁殖后逐漸死亡,終生只繁殖一次。目前中國境內大麻哈魚主要分為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和圖們江四個地理種群,其中黑龍江水域大麻哈魚種群數量較少。但是黑龍江是中國少有的具有多種魚類洄游的河流,其中以大麻哈魚數量為最多。近幾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棲息地環境破壞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大麻哈魚資源量急劇退,棲息地嚴重縮減。大麻哈魚為太平洋沿岸的日美蘇加等國的重要漁業對象。太平洋水域大麻哈魚有六種,洄游中國河流的僅有三種,即駝背大麻哈魚(又稱細鱗大麻哈魚)、馬蘇大麻哈魚和大麻哈魚(又稱秋鮭)。黑龍江流域僅洄游大麻哈魚。

1.2 大麻哈魚的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水生生物資源修復的重要技術手段,我國大麻哈魚增殖放流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哈爾濱水產實驗場于1956年在烏蘇里江首次開展大麻哈魚人工孵化放流。吉林水產研究所于1962年在圖們江開展了人工孵化放流。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于1987年從俄羅斯薩哈林地區移植駝背大麻哈魚發眼卵。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日、俄、加、美等國從19世紀紛紛開展大麻哈魚類的人工孵化放流,中國在黑龍江水域開展大麻哈魚增殖放流工作已有近40年歷史,但黑龍江的大麻哈魚資源量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1.3 研究的意義

開展增殖放流是推進黑龍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不僅對黑龍江流域珍貴魚類實施了有效保護,也為中國爭取到了公海捕撈鮭魚的“入場券”。既可以改善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使大麻哈魚的種群數量得到明顯提升,保持黑龍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又動員了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增殖放流事業,共同構建魚水相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

2 材料與方法

2.1 方法與步驟

每年10~11月份采捕黑龍江溯河回歸大麻哈魚親魚進行放流苗種繁育魚苗培養至第二年4月中下旬進行放流(全長6cm~7cm)。在放流前幾天選取一定比例的大麻哈魚幼魚進行物理標記(剪脂鰭),標記后幼魚經過3d~5d暫養后于肇興放流站前水域放流。每年9~11月開展大麻哈魚回歸群體的調查、監測工作。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黑龍江省黑龍江蘿北段跟蹤監測大麻哈魚回歸群體,鑒別標記與非標記群體,統計回歸群體數量,現場采集樣本。采捕方式為定置刺網(網目10cm)。對采捕的樣本現場測量叉長、稱量體重,取鱗片帶回放流站觀察分析。

2.2 大麻哈魚溯河回歸群體調查

該研究于2015—2020年對黑龍江溯河回歸大麻哈魚進行跟蹤監測,分析其生物學特征、統計標記群體數量等。經數據分析,2015~2020年大麻哈魚回歸群體的數量、性比叉長、年齡范圍和標記群體數量存在較大的年際間波動。2016至2018年標記回歸大麻哈魚群體較多。

2.3 大麻哈魚標記與非標記群體對比分析

2.3.1 基本生物學特征

因黑龍江流域的大麻哈魚標記回歸個體樣本量較少,故將2015~2020年的樣本放在一起進行分析。經統計分析,大麻哈魚標記組群體由1+~5+齡個體組成,平均年齡為3.93齡。其中以3+齡個體為最多,平均叉長、體重分別為53.13cm和62.75g。大麻哈魚非標記組群體也由1+~5+齡個體組成,平均年齡為3.63齡,3+齡組個體數為最多,平均叉長、體重分別為49.89cm和60.37g??梢?,標記組群體年齡和規格均比非標記組大。

2.3.2 叉長生長對比

通過分析大麻哈魚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各年齡組的叉長及退算叉長。1+和5+齡組因樣本量不足不予統計,其他年齡組的標記組和非標記組大麻哈魚(向外海遷移時叉長)范圍分別為20.0cm~21.2cm和19.6cm~20.0cm,可見標記組(向外海遷移時叉長)比非標記組的叉長要長。選取數量較多的3+齡組大麻哈魚進行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的組間群體生長對比分析。標記組與非標記組大麻哈魚的叉長生長特征指數分別為3.31和3.33。ARSS分析標記與非標記組群體間的生長差異,結果顯示兩組間的生長差異并不顯著。

3 討論

3.1 大麻哈魚人工增殖放流效果

從數量上來分析,2015年黑龍江大麻哈魚放流回捕率為0.295%,可見增殖放流工作所起的積極效果。因大麻哈魚回歸群體數量有限,不允許商業捕撈,故無法從經濟效益方面分析該水域的增殖放流效果。但是大麻哈魚增殖放流的社會和生態效益更為突出。大麻哈魚因其知名度廣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因其嚴峻的資源形勢而備受關注。通過開展大麻哈魚增殖放流活動,吸引各界人士及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或密切關注,增強群眾對水生生物和生態保護意識,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黑龍江大麻哈魚增殖放流維持了該水域大麻哈魚種群數量的相對穩定,保護了水生生物多樣性,保障了生態系統的功能。

3.2 大麻哈魚人工增殖放流工作的建議

魚類增殖放流能起到增加資源量、改善種群結構的作用,但增殖放流的實際效果還受到捕撈管理、棲息地保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達到增殖放流的預期目標還應與其他管理措施共同開展。加強回歸群體的捕撈管理,讓更多的群體參與繁殖;開展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尤其是大麻哈魚產卵場的修復工作,恢復或營造大麻哈魚野外自然繁殖的件,增加幼魚自然孵化成活率。

4 結論

結果顯示2015年的大麻哈魚增殖放流回捕率為0.295%。根據大麻哈魚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的生物學特征分析結果,兩組群體均由1+~5+齡個體組成,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93和3.63齡。采用VBGF方程分析了大麻哈魚的叉長生長,ARSS分析結果顯示標記組和非標記組群體的叉長生長差異性不顯著。標記組和非標記組大麻哈魚的叉長分別為53.13cm和49.89cm。

參考文獻:

[1]董崇智,李根鋼. 黑龍江大麻哈魚類溯河群體結構的初步研究[J].水產學報,1989,13(2):124-132.

[2]王繼隆,劉偉,唐富江等. 烏蘇里江大麻哈魚年齡結構及異齡組間生長差異[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3,22(1): 88-92.

[3]王繼隆,唐富江,劉偉.大麻哈魚的年齡與生長[J].水生生物學報,2012,36(6): 1149-1155.

[4]王繼隆,劉偉,唐富江等. 烏蘇里江秋大麻哈魚生殖洄游群體結構特征與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1,(21): 120-123.

[5]王臣,劉偉,王繼隆等. 大麻哈魚胚胎耳石的茜素紅標記及其效果評價[J].中國水產科學,2014,21(6): 1268-1276.

Evalua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grazing effect of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in Heilongjiang River

HAO Shengliang, SHAN Jingqi

(Luobei County Fisheries Service Center, Luobei 15420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To assess the Heilongjiang River of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proliferation grazing effect, the study in 2015~2020 in the Luobei section of Heilongjiang River to salmon back tracking migratory population monitoring. A total of 231 samples, including individual tags for 20 tails. According to the calendar year to salmon grazing data and back to the age and the number of tag samples, to evaluate the proliferation grazing effect. Look from the number of salmon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back to catch rate was 0.295%. According to salmon group and non-marking group of biolog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oth of these groups are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1+ ~ 5 + age, the average age of the tags and the tag group age of 3.93 and 3.63 respectively. The VBGF equation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the fork length of salmon, ARS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g and non-standard units groups fork length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growth. Group and non-marking group of 50% of the salmon first sexual maturity (L50) were 53.13 cm long and 49.89 cm. ARSS analysis showed that sexual maturity probability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almon breeding grazing to its positive role in resource recovery,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work.

Keywords: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Proliferation of grazing; evaluation

作者簡介:郝生亮(1972.03-)男,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水產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稻田綜合種養、冷水魚孵化繁育及技術推廣。

猜你喜歡
黑龍江個體數量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羨慕等
角:開啟位置與數量關系的探索
頭發的數量
向量數量積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鉛筆長高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黑龍江出版集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