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建設者的西藏情緣

2021-07-21 01:15吳微
西藏人文地理 2021年2期
關鍵詞:西藏

吳微

后排右二為郭紹貴

每一座高山,每一條河流,每一片土地,每一份收獲,都有他們的汗水和微笑。啟開歲月的酒蓋,敬每一份真誠的付出。

郭紹貴、郭海全、郭娟,他們是一個普通家庭的三代人,也是千千萬萬來自祖國各地的邊疆建設者的縮影。數十年里,他們揮灑青春歲月,建設著、守護著、美化著寂寂高原,將所有的苦累,血汗,播撒進這片土地,化為四通八達的公路橋梁、青山綠水的天堂家園。他們用自己不屈的精神、頑強的生命忍耐著惡劣的氣候、艱苦環境,忍耐著每一個寂寞、枯燥的日子,只為把西藏的繁榮和文明、把每個建設者寄予的希望傳播到世界各地。

拓荒者郭紹貴:高原路橋的奠基人

郭紹貴,出生于四川內江一個貧窮家庭,靠母親賣花生瓜子維持著家里的生計,生活的貧困導致他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命運卻讓他在成年以后與世界屋脊的西藏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一名土木工程師。

1957年,郭紹貴得到一個參工大的機會,就跟隨第二批、480人踏上了“援藏”征程。說是“援藏”,其實只是借用三個月,但誰都沒想到,他會因此契機留下來,而且一留即永遠。

最初,郭紹貴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地區交通局公路工程隊,專門從事修橋的工作。

在高原野外作業,郭紹貴和同事,不僅要經受風吹日曬,還要艱難地修建橋梁。他們使用的工具簡陋笨拙,一個鐵撮箕就重約40斤,里面再裝上石子、沙土、黃泥,工具的重量加上建材的重量足有百十斤,再由人挑到施工現場……付出的工時體力都增加了數倍。而當時能用上的最好的工具就只有木制架車和小型推土機,但也極為稀少。

身體承受著嚴重負荷的同時,他們的生活條件也完全得不到保障。干重活的郭紹貴和同伴只能吃到粉條、黃花菜、木耳、蘿卜,偶爾能吃上點土豆和蓮花白。這一切讓他嘴唇烏黑、指甲翻卷,透露出身體嚴重缺乏營養和維生素。即使這樣,在修橋期間,郭紹貴仍然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

當時流行一句響亮的口號:“8小時以內加油干,8小時以外做貢獻?!鄙羁谭从沉怂麄兡谴私ㄔO西藏“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這個口號一直延用到他的兒子郭海全參加工作,也不曾改變。

就憑著這股干勁和簡陋的工具,郭紹貴和他的同事先后修建了昌都地區馬草壩雙曲拱橋、俄洛橋雙曲拱橋、賓達雙曲拱橋、昌都地區加玉雙曲拱橋和察雅雙曲拱橋等鋼架橋、木橋,為昌都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郭紹貴也通過自己的實踐能力,成為了單位上的土木工程師。他積累的工作經驗和解決難題的智慧,成為施工現場沒有教材的教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土法上馬,因材施工,因事定責,為順利修建橋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9年初春,郭紹貴參加修建昌都桑多雙曲拱橋,指揮負責吊裝施工作業,所謂吊裝,就是把預制好的大拱小拱在大橋成型后,吊裝上去安裝。3月1日清晨,不知是預感還是心情不好,郭紹貴的四兒子忽然勸阻他說:“爸爸,別去上班了,去了你要死的?!彼@然沒有把兒子的話放在心上,只是回答:“我不上班怎么行,工地上還有20來人等著我,必須去!”便離開了家門。

下午2點多,郭紹貴和同事們在一個塔架上拉一根牽引繩,往紫曲河對岸拉鋼主繩時,忽然無征兆地刮起一股大風,風力挾著沙石鋪天蓋地貼著地皮猛烈刮了過來,飛揚的塵土石子如同子彈亂射,彌漫的塵霧黑墻一般擋著了視線,正在指揮吹哨的郭紹貴,憑經驗得知這股風對施工有極大的危害,當即向大家喊:“同志們,風來了,快跑啊……”話音未落,大風即將鋼繩刮斷了,當時拉鋼繩的40 多人一下子失去重心,被彈回來的鋼繩全部掃倒在地,鋼繩在重力和慣性作用下,像兇狠的狂蟒纏住了郭紹貴,他的腰被折斷,噴涌的鮮血好似天昏地暗中綻放的鮮花……郭紹貴的生命被定格在了42歲。

郭海全那時候才15歲,還在內江上初中,他是郭紹貴的大兒子。得知父親因工犧牲的噩耗,他和奶奶都不敢相信,然而父親單位的通知明白無誤地拿在手上,又不能不讓人相信。

郭紹貴犧牲后,被追認為烈士,安葬在昌都烈士陵園。家中的5個孩子,每人分得撫恤金15元,其母20元。他的妻子—一個內江山區里的農村人,沒有文化,便留在了丈夫所在單位,因為當時單位在馬草壩有留守人員,他的妻子就當上了生活老師為留守的孩子們洗衣縫補,給予生活上的照顧看護。直到1972年轉正,才成為正式職工。她雖然沒有像丈夫那樣在野外東奔西忙,卻也為單位發揮自己所長,減輕著工友們的后顧之憂。

“藏二代”郭海全:荒涼道班上的養護人

1981年,在郭紹貴犧牲的第三年,19歲的郭海全被招工到父親郭紹貴的原單位參加工作。干的是運沙石、挖基礎、修橋鋪路。因為個子小且單薄,加上父親因工犧牲的緣故,單位上給予了一定的照顧,讓他做一些輕松的活兒。

不久,他就趕上了在察隅修建鋼架橋。冬天趁河水枯竭在河道兩邊加快挖基礎、打圍堰、炸石頭、抬沙子、和水泥,一天24小時不間斷,工地上17臺柴油發電機連續供給工地照明和運行灌裝沙石機械,人停機器不?!?/p>

5年中,他們先后參與修建了察隅的次達橋、扎拉大橋。

之后郭海全又搬回昌都住帳篷,當時隨身攜帶的物品只有一個一米見方的箱子,里面裝著三只碗和一個臉盆、一個腳盆。他所在的帳篷只有7平方米,里面睡4個人,床鋪是兩根木凳上面搭四塊木板做成的,冬天冷夏天熱。

曾有一位交通局的機關干部下來當書記,也住在帳篷里。晚上睡覺時,狂風吹著帳篷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讓那位書記提心吊膽了一晚上,直到天亮了他才問郭海全,帳篷會不會被吹倒?殊不知,郭海全卻早已在日復一日的風聲中習以為常。

1985年,郭海全結婚組建家庭。1987年單位撤銷,他將兩歲的孩子留在內地,就調到察隅養護段21道班養護公路。

道班里加上他只有4個人,一位是年長的18軍退伍兵、一位中年藏族班長、一位年輕人。藏族班長江擁頓珠,看見他風塵仆仆來到,直言說:“你不要來了,回去吧。這里的工作你干不了?!本髲姷墓H珔s說:“我就是來干工作的,有什么干不了的?你們能干我就能干!”但是當他住到一幢十多米長、被分隔成8間房、每人所住大概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大木板房時,心是真的涼了。

江擁頓珠為他洗塵,請他吃了一頓“道班飯”。觀察到四周單調的環境,艱辛的生活,他甚至都有了離開的想法。他那個道班管的路段是10公里,最好的施工車輛是手扶拖拉機,大部分是馬拉車;所處滑坡塌方的路段,是下察隅最難走的一段,被稱為“大塌方”,只要一下雨就要塌方。道班離縣城40多公里,離下察隅也是40多公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道班一個季度發一次大米、三斤菜油、面粉和三斤煤油,為了節約煤油,道班上總是在天黑前把第二天的工作布置好。據說曾經在這個養護段做過養護工作的,好幾個患上了精神疾病被送回內地調養,也有不要工作走了的。

這種煉獄式的艱難困苦,對人身心的考驗雖極其嚴酷,但班長江擁頓珠積極認真對待工作、以身作則、示范在前的態度卻讓他受到很大的觸動和感染,他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在數年后他當上班長時,才真切體會到江擁頓珠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搞好民族團結,關系和諧,發揮班長的凝聚力作用,才能激發大家為公路建設出工出力,任勞任怨。

正視現實,直面艱辛。他和妻子在工作之余,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著,閑時開荒種菜,養豬喂雞,在等待菜長出來的3個月里,每天用菜油炸過的郫縣豆瓣下飯,帶去的臘肉、香腸都節省著吃;到了菜地里西紅柿、冬瓜、萵筍等豐收時,兩人吃不完的用來喂豬。道班平時也無私幫助那些在公路上拋錨的師傅,或者過路的老鄉、求助的人們。

可在郭海全內心,更渴望在單調平靜的生活里,和遇見的人說說話、拉拉家長,然而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這個不算愿望的愿望都顯得很奢侈。

從郭海全調到察隅養護段21道班,黃懷麗就跟著丈夫吃苦受累。那時吃不到新鮮蔬菜,3個月里豆瓣下飯,豆瓣吃完了就吃油炒鹽飯。怎樣改善這種生活?農村出生的她,一刻不閑地開荒種菜,又在當地老百姓那里買來藏豬喂。有一年還喂了3頭豬,到處找豬飼料打豬草,把3頭豬喂大賣了兩千多塊,又做臨時工掙來的錢寄回家鄉給孩子買彩電……

說起妻子黃懷麗,郭海全滿腔柔情和贊賞:“她是有智慧的女人。整個家庭都是她挑大梁?!钡腊嗟墓ぷ骺此魄彘e,其實很煩瑣。冬季給養路備料,他和班里的同事要在山上找到放牧的馬,套上板車去公路兩邊的山巖處拉石料沙子,每隔一公里放兩堆,到了夏季對路面進行填補維修。上班期間,每天中午休息前,有人去附近找水,或自備水帶到工地上,大家就著燒好的茶水吃自帶的干糧飯食,飯后找一塊陰涼或風小的地方,鋪上防水膠布小寐,再起來工作到天黑才收工,這個傳統被一直保持了下來。表面上看,在荒無人煙的大山里,郭海全的生活波瀾不驚,但他的內心卻跌宕起伏,因為他要考慮自己工段上的塌方應該怎樣快速地處理,路在何時要采用何種辦法修通路等,這既是使命也是難題,不可躲避也不能輕視,只有腳踏實地干,認認真真地工作。他把這些都當作磨礪意志的最好機會。

郭海全調到10道班一干又是好幾年,后來當了班長,他這個工程比較多條件艱苦的道班,分了一輛手扶式拖拉機,一直用了10年才換上新的。那個時候,10道班的塌方比21道班的少了,但海拔達3000多米,氣候卻不太好。

1994年3月,從山上傾瀉而下的雪崩,裹挾石塊泥沙,沖毀了11道班管轄的鋼橋以及橋邊的道班房,職工的衣物、機械設備等都沖走了。沒有沖走的房子里,全部堆滿了泥沙石塊和雪崩帶來的雜物。當時管理著3個工段的郭海全聞訊奔去受災的道班,看見那些職工灰頭土臉,衣衫襤褸,形容憔悴,有的用單薄的衣服罩著頭身,蜷縮在安全地帶,看見他到來全都哭了。道班工作陷入癱瘓,職工搭起簡易帳篷,饑寒交迫地燃起柴火抵御夜晚的寒冷。郭海全果斷采取措施,讓他的弟弟和另一個藏族職工在河水枯竭洪水未來之前,趕快過河到段上報告受災情況。那時候沒有電話,交通不便,兩人走到12道班借了一輛自行車,騎到晚上才到了察隅縣城的段部。第三天段部派車拉來救急物資,進行了災后重建,在10道班和11道班之間,修建了道班平房,兩個班合并,有20人左右。

1997年,郭海全所在的察隅養護段,榮獲中國交通部頒發的“四級土石公路第二名”,有位部長還說,察隅的路已經養護到了頂峰。說到這事兒,郭海全眉眼兒都溢出快樂的笑意。

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交通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2011年后,道班的部分施工條件得到了改善,工具更新換代,班上新增了帶方向盤的大型拖拉機,再后來又換成了農用車,總算告別開了12年的手扶式拖拉機。

2013年,郭海全退休了。在察隅工作了26年的他,有一個強烈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那個艱難的環境,他一直以父親郭紹貴為自己的榜樣和楷模,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優秀品質,還像父親那樣敢于擔當、勇挑重任。但由于當年道班的特殊環境,文化和黨組織生活都不健全,自己又忙于工作,雖然滿懷對黨的忠誠敬仰,入黨的愿望卻始終沒有實現。退休后,他積極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發揮余熱,終于被黨組織接納,實現了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成了黨的一員。對他來說,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他要為黨的工作和組織建設,貢獻自己的余熱。

更讓郭海全感到欣慰的是,2016年起,察隅縣開始對所屬區域道路進行整治擴建,對路段基礎給予擴展加固,2018年后路段變成了柏油路。兩代修路人,父子建設者,獻出生命和青春,不就是為西藏的交通事業奠基,從而實現西藏交通的全面升級換代和飛躍嗎?這一天終于到來了,所有的苦累、血汗,換來了眼前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他們可以在天堂、在退休時日里,靜靜欣賞他們養護修建的公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把西藏的繁榮和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

“藏三代”郭娟:美化城市的格?;?/h3>

她是郭海全夫婦的掌上明珠,是眾多西藏交通發展上第三代留守孩子,她叫郭娟(又名楊妮妮)——一個長相清麗、非常有個性、能干的女孩。

小時候的郭娟,對父母的記憶是模糊的,因他們長期在西藏工作,身邊的親人只有她的奶奶和姨媽。與大多數留守孩子一樣,她最怕過節。

“在30歲之前,我和父母、奶奶都沒有在一起過過節,對于過節一直有陰影……這不是我一個人面臨的,是很多留守孩子都面臨的問題?!闭f起往事,她依然止不住淚水漣漣。

說起初次印象中的父母,還是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

有一年冬天,郭海全夫婦回家了,奶奶要郭娟叫爸爸媽媽,她卻叫不出口。眼前的父母在她心里那么陌生那么遙遠,仿佛一道屏障豎在他們之間,誰也無法走近,誰也無法打破。那時她會刻意躲避過年過節,各種聯歡晚會節目一概不看,她渴望有父母、有奶奶,全家熱熱鬧鬧地過節,但直到上初中都沒有實現,以至于現在她也從不看春晚。

在沒有文化的奶奶身邊,除了被寵溺并無助益于學習,于是她又被送到了姨媽家。那個時候大家都窮,父母從西藏回來休假,工資只有幾百元,交給姨媽或親戚就是三四百元。姨媽雖然當時在政府部門上班,卻數月發不出工資,父母在道班工作領錢也不及時,甚至要回來才能拿出錢來。兩邊的錢經常斷鏈子,又恰好是她長身體、上學最花錢的時候,面臨各項開支入不敷出,姨媽也常常怨聲載道,各種壓力累積,讓她們之間也產生了許多不愉快。姨媽還時常說一些難聽的話,讓郭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每當此時,她就開始怨怪父母。

工作掙錢后,郭娟為自己買來許多衣服鞋子,母親不解地問她為什么買這么多卻不穿,她說想把小時候的缺失都補上……沒有父母陪伴的事實,帶給了她太多童年的陰霾。

直到后來創業,有了自己的公司,郭娟才體會到父母當年的艱辛,知道上了高原,人就身不由己。

這些年她深有感悟:一旦把國事公事融入自己的人生,家事必定居于第二位,想要調和,是需要當事者在適應的過程中,花費許多的時間精力解決矛盾,這就超額占用了身體力行的動能,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偏移了顧全大局的重心。

隨著時間推移,郭娟慢慢對父母那個年代的社會經濟狀況有所了解,知道了物質條件拮據時,人們為了精打細算不得已會做出一些令人不理解和難以忍受的事,這是生存使然。雖然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精神撫慰和陪伴,但郭娟卻也因此練就了堅韌的性格,抑郁癥候也得到了免疫。這種了解讓她豁然了,心靈的創傷得到了自愈,那種叛逆、憤恨的心態也逐漸平和。

郭娟24歲結婚生子,先在成都交通廣播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婚姻的失敗,她跑來西藏療傷散心,沒有想到來了就再也離不開了。

她記得自己做過的第一份工作是賣建材,因為沒有自己的生產線,生意不具備競爭優勢,價格相對比別人高一些,找客戶接單困難重重,銷售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她沮喪又傷心地哭了。這時,來了一位藏族老板,聽她講述了事情原委,又得知她來自林芝,便要她把單子拿過來。她惶恐地提醒:你不要簽了,這個價格不占優勢。藏族老板卻說:“若不是你爺爺、你父親為西藏默默地做貢獻,也沒有我的今天。所以就沖你是我們西藏的姑娘,我不還價了,每塊磚還加五毛錢。我們賺錢比你容易一些?!碑斕炀透灹撕贤?。

還有一次,她和一位開客棧的朋友上菜市場買菜,遇到一位湖北公安縣的老板,那位老板說:我要謝謝你,如果不是18 軍和你爺爺輩那些人修通了進藏公路,今天我能在拉薩賣蔬菜嗎?這件事給了她很深的啟示和激勵,讓她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還有許多這樣的有心人,他們知恩感恩,從來沒有忘記過這是一批又一批修建交通公路的開拓者,給他們帶來了福利和便捷,在高原上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生活質量,提升著他們的幸福指數。

建材工作干了幾個月,郭娟又應聘上了“藍山綠化”公司任辦公室主任。后來成為總經理助理、董事長助理。直到公司撤出了,留下的業務也交給她經營管理。在六七年的努力打拼中,她組建了自己的公司,名為“西藏天祥集團有限公司”。從打工者變為管理者,旗下有固定員工40多人、項目經理有9人,項目工程上能夠分配使用的人力資源達4000多人;基地有幾百畝供給綠化林園,綠化業務主要負責拉薩周邊和西藏“兩江四河”海拔線上的環境美化、植樹造林、濕地生態等系列工程,生意一直不錯。

“藍山綠化”目前是西藏第一個綠化項目,也是國家的重點項目,啟動的目的,以沙化治理、保持水土、打造綠化景觀為主,與大自然博弈,能夠改善拉薩區域的小氣候環境,打破惡劣氣候屏障,已經初見成效。過去拉薩過了國慶天氣干燥,現在卻實現了10月底還有降雨。

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很廣,其中包括公路工程項目。有一次郭娟接到一項在某處維護公路整治邊坡重建擋泥墻的工程,她去工地一看,公路邊上的擋泥墻非常結實美觀,可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像他父輩們那樣筑路者的杰作,目前算是西藏建設的歷史文物,屬于應保護的對象,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實物。于是,她毅然放棄了這個項目。有人說她腦子進水了,到手的錢不賺。她決然地說:賺錢有很多種,但我只賺良心錢。

鑒于小時候親情缺失的經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再重復她的過去,只要有機會她就回家和孩子團聚。在一次她承接的一個邊境工程時,公司的員工提出想讓放寒暑假的孩子、家屬進藏看看,那種急切和焦慮,與自己小時候的境況何其相似,她當即決定給進藏的孩子、家屬報銷交通費用,這筆開支每年達上百萬元。她說:“我要讓這些孩子少一些遺憾,盡量多陪伴在父母身邊?!?/p>

“這世上總有許多讓自己吃虧的執迷不悟者,像我的爺爺、我的父母親,他們雖然清貧,卻以無私奉獻擁有了整個世界,這是積極人生態度的表達方式,不僅潛移默化影響了我,也以他們的樂觀精神,引導我放下了很多負面的三觀?!惫暾f著昂起了頭,明媚的陽光照在她熠熠生輝的臉上,仿佛高原盛開的格?;?。

猜你喜歡
西藏
西藏
都是西藏的“錯”
『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我們一起去西藏
天上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西藏:存在與虛無
西藏非遺
徒步搭車到西藏 真正的說走就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