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樂記》研究綜述

2021-07-25 02:30林冠華
歌海 2021年3期
關鍵詞:樂教儒家美學

林冠華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樂記》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作者與成書年代的考證,對《樂記》中的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思想、哲學思想、文獻的研究,以及對《樂記》中樂教思想的闡釋、《樂記》的比較研究等六個方面。此外還有對《樂記》的心理學研究、符號學解讀,以及對《樂記》的語言學研究等。全面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樂記》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對這70年的《樂記》研究進行簡單的總結,對《樂記》未來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樂記;樂教;儒家;音樂;美學

西漢時期,《樂記》被收入《禮記》,成為了《禮記》中的一篇,奠定了其儒家經典的重要地位,在中國禮樂文明的進程中,扮演了獨特的歷史角色。近百年來,隨著新文化運動、整理國故、古史辨等各類思潮的涌起,以及現代學術體系的建立,《樂記》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從此,《樂記》成為了中國音樂美學的鼻祖與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在這百年學術史的演進過程中,人們剝去了《樂記》的經學面紗,紛紛從新的角度來闡釋《樂記》。自此,《樂記》的經學地位瓦解了,與此同時,其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與張揚。

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樂記》研究而言,可以分為七個方面:一為對《樂記》作者與成書年代的考證,二為從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三為對《樂記》中哲學思想的研究,四為對《樂記》文獻的研究,五為對《樂記》中樂教思想的闡釋,六為對《樂記》的比較研究,七為對《樂記》的其他研究,即無法分類到上述六個方面的研究,如對《樂記》的符號學解讀,以及從語言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等,這些研究視角的論文較少,便不必單獨分類。下文便以這七個方面為綱,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樂記》研究情況做一一梳理。

一、《樂記》作者與成書年代的考證

關于《樂記》的作者是誰,這是個百年來爭訟不決的問題。就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來看,其觀點主要有公孫尼子、雜家公孫尼、劉德及毛生等、荀子后學、成于眾手五種說法。據此五種觀點,衍生出的《樂記》產生年代則有戰國前期、戰國中期、戰國后期與西漢四種說法。除外,在朱彝尊《經義考》中,引有宋人胡寅的說法,認為《樂記》作者是子夏。目前,學術界未見采用“子夏說”的論文,故不細言。下文僅就以上五種說法來加以介紹。

(一)公孫尼子說

早在1943年,郭沫若先生便在《青銅時代》中提出了《樂記》作者為孔子再傳弟子公孫尼子的觀點。關于公孫尼子為孔子再傳弟子的說法,源自《漢書·藝文志》對《公孫尼子》一書的解釋。而《樂記》源自《公孫尼子》的這一觀點,則是郭沫若先生研究的結果。

郭沫若先生所依據的史源是《隋書·音樂志》中引的梁武帝《思弘古樂詔》和沈約的《奏答》,以及張守節《史記正義》中關于《史記·樂書》的注?!端鍟ひ魳分尽芬蚣s《奏答》中,有“《樂記》取《公孫尼子》”①的記載,而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的說法則是“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①郭沫若先生說:“張說大體根據皇侃,皇侃與沈約為同時代人,兩個人的說法正可以為互證?!雹趶亩袛喑觥啊稑酚洝啡∽怨珜O尼子”。③實際上,取自《公孫尼子》和公孫尼子次撰的含義還不太一樣。如果《樂記》取自《公孫尼子》,那么《公孫尼子》的二十八篇中應該含有《樂記》的二十三篇。如果《樂記》為公孫尼子次撰,那么還有一種可能,即公孫尼子編輯或寫作了《樂記》,可是《公孫尼子》的二十八篇中并不一定含《樂記》的二十三篇。當然,無論是取自《公孫尼子》還是公孫尼子次撰,在比《隋書·音樂志》更早的《漢書·藝文志》中,卻均未提及。

《漢書·藝文志》對《樂記》作者的記載是,“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④關于這則材料,郭沫若先生引用了,但只是說“劉向的《樂記》與王禹怎樣‘不同,可惜沒有詳說,大約以一篇為一卷,只是少一卷的緣故吧”,⑤認為劉向的《樂記》與《王禹記》可能只是卷數不同的同一本書。他未對這則材料進行更多的分析,更未據此得出《樂記》為河間獻王劉德與毛生等所作的觀點,而是根據《隋書·經籍志》和《史記正義》把《樂記》的作者定為了公孫尼子。同時,郭沫若先生并非機械地認為《樂記》是公孫尼子一人所作,而是認為里面也有漢儒雜抄雜纂的內容。

關于《樂記》作者為公孫尼子或源自公孫尼子的觀點,郭沫若先生以后的學者多有采納。如1964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的教材《中國古代音樂史》中說,“為儒家音樂思想最先建立系統化理論的,乃是公孫尼。他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他的《樂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⑥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論及《樂記》時說是“含有公元前第五世紀時公孫尼言論的《樂記》”。⑦董建在1977年《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發表的論文《〈樂記〉是我國最早的美學專著》則說到,“今傳《樂記》,雖然經過《禮記》編者的編纂,但其原作者應是戰國初期的公孫尼”。⑧金鐘在1979年《人民音樂》第7期發表論文《關于公孫尼子的〈樂記〉的斷代和評價問題——兼與〈樂記〉批注者商榷》中說“現傳《樂記》是戰國初公孫尼所作”。⑨1988年,呂驥先生在《中國音樂學》第3期發表論文《關于公孫尼子和〈樂記〉作者考》,對郭沫若先生的觀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1995年《音樂研究》第1期刊登了陰法魯先生的論文《讀呂驥同志新著〈樂記理論探新〉札記》,認為可能是“斷取《公孫尼子》中的部分篇章加以補綴”⑩而成,但并非一人一時所修補。

也有一些學者雖未明確指出作者是公孫尼子,但是明顯傾向于認為是公孫尼子。如周柱銓先生在1979年《北方論叢》第2期上發表論文《〈樂記〉考辨》上說:“我認為《樂記》的主要作者是公孫尼子一說有相當的依據,但資料仍嫌不足,有些疑團還解決不了,所以暫不作定論為好?!?1也正是因為《樂記》作者為公孫尼子的觀點“資料不足”,才使《樂記》作者成為了一個爭訟不決的難題。

(二)雜家公孫尼說

在《漢書·藝文志》中,除了儒家類有《公孫尼子》二十八篇,并標明是“七十子弟子”。還在雜家類,列有《公孫尼》一篇。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樂記》作者可能是雜家公孫尼的觀點。

丘瓊蓀在《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分冊中說:“然則《樂記》一篇,今假定為漢武帝時雜家公孫尼所作,在內容上,可無矛盾,在時代上,亦不抵觸。所謂公孫尼者,原有二人,一為儒家,春秋戰國間人,孟堅尊之為公孫尼子者是也。一為雜家,漢武帝時人,孟堅但稱為公孫尼者是也。此人的思想,與尸佼、荀況、呂不韋諸人相接近,因而掇拾儒家經典及以上諸家之說而為《樂記》,自屬大有可能?!雹?/p>

然而,丘瓊蓀先生這一觀點影響較小。雜家《公孫尼》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為一篇,而今傳《樂記》則為十一篇,且內容較為駁雜,不像一篇所拆。而且《漢書·藝文志》中《諸子略》的“雜家”中列有《公孫尼》一篇,又在《六藝略》的“樂類”列有《樂記》二十三篇,可見應該為兩本書。何況,《漢書·藝文志》中也未有將二者關聯的任何記載。所以,《樂記》作者為雜家公孫尼的觀點,雖可聊備一說,但疑點還是不少。

(三)劉德及毛生等說

關于《樂記》作者為河間獻王劉德及毛生等的觀點,最早見于1976年出版的《〈樂記〉批注》。作者主要提出了四個理由,一是在《漢書·藝文志》中,關于《樂記》作者有“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②的記載。二是《隋書·音樂志》引沈約的《奏答》中,在“《樂記》取《公孫尼子》”③之前還抄錄了《漢書·藝文志》中“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④的那段話,所以沈約的《奏答》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三是如果《樂記》在先秦就有,那么,《漢書》之前應該有典籍提及公孫尼和《樂記》。然而,卻未見任何典籍提及此事。而且,《荀子》除《樂書》一篇與《樂記》多有重復外,均未見抄錄其他典籍的痕跡。而《禮記》中卻有抄錄先秦各書的跡象。從而推斷是《樂記》是抄的《荀子·樂論》,而非《荀子·樂論》抄的《樂記》,《樂記》只能在《荀子》之后。四是《樂記》內容重復很多,不像是一個人的專著,因此不可能是公孫尼一人完成。

這一觀點在當時產生了深遠影響。如1980年,蔡仲德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樂記〉作者辯證》,便堅持了此觀點。此后,蔡仲德先生又發表了多篇論文,成為堅持“劉德說”的學者中最有影響的一位。1990年,梁厚意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發表論文《〈樂記〉作者辨——〈樂記〉存疑探討之三》,也認為“《樂記》是由河間獻王劉德和毛生等撰輯,成書于漢武帝時代,這是很清楚的”。⑤1998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刊登了趙玉卿先生論文《“三本〈樂記〉說”辨 ——與陰法魯先生商榷》,贊成了蔡仲德先生的“劉德說”。2000年《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刊登了葉明春的論文《〈樂記〉作者及成書年代論爭述評》,2002年《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刊登了劉心明先生的論文《〈禮記·樂記〉作于公孫尼子之說辨誤》,都是贊成“劉德說”的。直到2009年,李廣贊、閻沖在《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上發表論文《〈樂記〉成書題外辨》,仍然有“《樂記》的作者是河間獻王劉德及手下眾儒生的假設是成立的”⑥這種觀點。

這一觀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學術史上,影響僅次于“公孫尼子說”。然而,劉德與毛生等所作的《樂記》是否即《禮記·樂記》中的《樂記》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可知,河間獻王劉德所作的《樂記》,即是《王禹記》。在《漢書·藝文志》中,《王禹記》為二十四卷,與劉向校書所得的二十三篇《樂記》分列,且班固明確指出二書“不同”。如果劉向校書所得的《樂記》即今本《禮記·樂記》,那么“不同”的《王禹記》自然就不是今天看到的《樂記》,而是另外一本書。但是,這里還存在個如何理解“不同”的問題,如蔡仲德便認為這里的“不同”也許只是傳本的不同。如果真是這樣,那《王禹記》同《樂記》便是同一本書了。

(四)荀子后學說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認為,“《樂記》剿襲《荀子》《呂覽》《易系》諸書,其議論皆出荀后。則公孫尼子殆荀氏門人,李斯、韓非之流亞耶?”①提出了公孫尼子是荀子后學的觀點。盡管錢穆先生還是認為《樂記》的作者為公孫尼子,不過卻與郭沫若先生的“公孫尼子說”已經截然不同。因為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說法,公孫尼子為孔子的再傳弟子,《樂記》在春秋、戰國之間便已產生。然而,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公孫尼子是荀子的后學,那么《樂記》的產生年代便到了戰國后期。因此,實際上,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系年》中的觀點,已經開啟了《樂記》為荀子后學所作說的先河。

1981年,《文史》第10輯刊登了孫堯年先生的論文《〈樂記〉作者問題考辨》,分別將現存《樂記》的十一篇與《荀子》的思想進行了對比。他認為,《樂本》《樂施》《樂言》三篇的議論非常駁雜,其中許多議論出自不同的時期和學派。但是由于《荀子》思想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就整體而言,這三篇仍然主要繼承了荀子的思想?!稑氛摗贰稑范Y》《樂情》三篇圍繞著《荀子·樂論》中“樂合同,禮別異”②展開,但闡釋的卻不僅僅是荀子的思想,更多的是《易傳》的思想與思孟學派的學說?!稑废蟆贰稑坊范c《荀子·樂論》多有雷同,只是兼采了思孟學派的觀點與《易傳》思想,應當采自荀子門人的記述?!顿e牟賈》《師乙》《魏文侯》三篇則最為復雜,不能納入前八篇的體系中,應當比前八篇早出,但不會早于戰國中期。由此,作者得出結論,“其主體部分八篇,具有一定的整體性……主要是荀子門人所搜集的材料,所作的記錄和闡說,經毛生等編纂成篇。他們有些和荀子同樣吸收稷下道家一派學說,并以此修改了荀子人性論;有些又較多地接受思孟學說及后來《易傳》思想影響,改變了荀子的天道觀,滲進了性善論。這些都與西漢時代統治思想不可分割。但就其大體言之,仍可與《荀論》平行,而遠未豐富與駁雜”。③

2019年,《中山大學學報》第5期,發表了王齊洲先生的論文《〈禮記·樂記〉作者及其與〈荀子·樂論〉之關系》,認為“《樂記》的樂學思想源自孔子,其樂言樂事來自孔子及其后學,子夏、子貢、賓牟賈、公孫尼等人都有貢獻;其最后成文則在戰國后期的荀子學派,荀子當為始作俑者?!稑酚洝分斜A袅舜罅颗c《樂論》相同的材料,有些可以落實為荀子的論述,說明其文本雛形的傳承者為荀子后學,高堂生、蕭奮、孟卿、后倉等應該都有貢獻。后倉傳于戴圣,戴圣《禮記》保存有《樂記》,則《樂記》文本寫定時間應該在后倉之時,即西漢前期。后倉是荀子后學,因此,將儒家樂學理論的系統形成歸功于荀子學派,大概是不會有問題的”。④這是關于《樂記》為荀子后學所作的最新觀點。是否《樂記》為荀子后學所作這一問題,更多也還是在《禮記·樂記》和《荀子·樂論》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推論。尚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來佐證。

(五)成于眾手說

其實,支持前面四種說法的很多學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成于眾手說”的。如郭沫若先生便認為《樂記》不一定都是公孫尼子的東西,也有漢人的雜抄雜纂。陰法魯先生也說,《樂記》是在《公孫尼子》部分篇章的基礎上補綴而成的。同樣贊成《樂記》源自《公孫尼子》的馮潔軒先生在1981年發表在《音樂論叢》第四輯的論文《〈樂記〉作者辨》則說,“它的‘骨干‘原型是取自《公孫尼子》,但直到兩漢,都不乏‘好事者摻雜‘新內容進去”。⑤孫堯年先生也認為《賓牟賈》《師乙》《魏文侯》三篇要比其余八篇早。但是這些學者觀點的重心或在“源自《公孫尼子》”,或在“編纂于劉德及毛生等”,或在“荀子后學所記述”,而并非在“成于眾手”上。

將《樂記》作者的重心放到“成于眾手”上的代表性論文,則是2005年,薛永武先生發表在《文學遺產》第6期的論文《從先秦古籍通例談〈樂記〉的作者》。作者認為,《樂記》的成書,肇始于公孫尼子,之后受到荀子《樂論》以及《呂氏春秋》等書的影響,到了劉德、毛生等人時,最終編撰成了今天的《樂記》文本。這一觀點其實中和了公孫尼子說與劉德說。2007年,趙德波在《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2期發表了論文《再論〈樂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指出《樂記》的作者并非源自一人或一時,其中大部分為春秋末年到戰國中后期孔門“七十子后學”所作。盡管經過了漢儒的加工,但總體而言,反映的還是春秋末年到戰國中后期的思想。2011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了王祎女士的博士論文《〈禮記·樂記〉研究論稿》,她采用了薛永武先生的觀點,也認為《樂記》肇始于公孫尼子,成書于劉德和毛生等。

先秦的古籍不等于今天的著作,自然有其產生、流傳、充實、定稿的過程,成于眾手是很正常的。其實,幾乎所有先秦典籍都可以說是“成于眾手”。但是,是否成于眾手與是否源自《公孫尼子》,以及是否為劉德或荀子后學編纂等觀點并不矛盾。若僅僅停留在“成于眾手”,實際還是沒能徹底解決問題。

(六)《樂記》的成書年代

也有一些論文更強調《樂記》的成書年代,而非作者。作者固然重要,但搞清《樂記》的成書年代,同樣不影響我們理解《樂記》。因為,考證作者和成書年代的目的,根本上還是為了認清應當把《樂記》放到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去把握其思想。

2004年,《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刊登了鄒華的論文《郭店楚簡與〈樂記〉》,認為郭店楚簡中《緇衣》的出土,說明《緇衣》取《子思子》是可信的,這從側面證明了同樣記載于《隋書·音樂志》沈約《奏答》中“《樂記》取公孫尼子”說法的可靠性。而《性自命出》對人性和音樂的論述同《樂記》相近,這也表明了《樂記》的時代不會晚于戰國中期。不久后的2005年,《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刊登了孫星群先生的論文《〈樂記〉成書于戰國中期的力證》,作者對《禮記·樂記》和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觀點相近,又同為儒家著作,以此來進一步證明《樂記》成于戰國中期。當然,僅僅通過出土文獻中的相近觀點,是無法簡單類推出《樂記》文本也成于戰國中期的。只能說《樂記》中的觀點在戰國中期已經存在。

《樂記》的思想固然發端于戰國,但是《樂記》文本的形成未必在戰國,里面可能有《荀子》后學的思想,以及漢儒的思想,也并非成于一家之手。在未有更多文獻證據之前,這一問題實際上還遠未解決。

二、從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

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固然有所不同,但卻又難以分割。如果強分,必然導致支離破碎,所以在本文中放到一起進行論述?!稑酚洝分械奈乃嚴碚撆c音樂美學問題,主要由文學研究者與音樂研究者進行研究。下文就此兩類學者的研究分別加以闡述。

就文學研究者對《樂記》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而言,早在1981年,《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便刊登了周來祥先生的論文《中國古典美學和古典文藝理論的奠基石——論公孫尼子的〈樂記〉》。這是一篇較早對《樂記》中的文藝美學進行研究的論文,同時還涉及到了《樂記》與亞里士多德《詩學》比較的內容。1984年,蔣孔陽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發表了論文《評〈禮記·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對《樂記》中所包含的音樂美學思想做了整體性的研究。1987年,卓支中先生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中發表的論文《〈樂記〉美學思想淺探——兼論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的民族特點》,從《樂記》思想中總結出“以感物為本的源泉論”“側重表現的形象論”“崇尚中和的審美理想”“強調教化的功能論”四大特點。2006年,《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發表了張恩普的論文《〈禮記·樂記〉文學批評思想探討》,作者認為,《樂記》是“專門闡述文學理論批評思想的文章”,①然后從“樂感論”“樂禮論”“樂準論”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是對《樂記》中涉及到的文藝美學思想進行較為全面的論述。

也有一部分學者,只針對《樂記》中某一方面的概念進行了文藝美學的解讀。如2000年劉順利在《天津師大學報》第4期發表了論文《〈樂記〉之“和”論》,梳理了《樂記》中“和”的義項,認為“協和”是《樂記》中“和”的核心。2006年《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刊登了陶禮天先生的論文《〈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與“遺音遺味”說》,這里的“遺音遺味”源自《樂記》中的一段話,“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②陶禮天將其概括為“遺音遺味”說,認為對后來的“藝味說”有影響,也是之后詩文有“余味”之類的思想源頭之一。2008年,《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發表了張桂琴、王惠丹的論文《〈樂記〉中的“物感”說》,對《樂記》中“物感”的內涵進行了解讀。2008年,薛永武在《文學評論》第1期發表了論文《樂由中出:〈樂記〉對樂的生命本體論闡釋》,認為《樂記》把樂推向了生命本體論的高度。2010年薛永武在《中國文化研究》第3期發表了論文《〈樂記〉動力定型的理論來源及其美學闡釋》,認為《樂記》“以類相動”的思想受到感應論的影響,具有動力定型的美學特色。2011年,牛月明在《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了論文《〈禮記·樂記〉之“象德”考論》,認為《樂記》構成了一個以“象德”為核心的樂論系統。2016年,胡遠遠在《河南社會科學》第10期發表了論文《論〈樂記〉的音樂意象觀》,將《樂記》的音樂意象分為“音樂意象的發生”“音樂意象的本體”“音樂意象創構的過程”“音樂意象創構的特征”四個方面,并加以論述。2018年,桂昕翔在《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上發表的論文《〈樂記〉氣論初探》,分別從“天地陰陽之氣”和“血氣”兩個角度進行闡發,認為《樂記》的氣論對后代文論有重要影響。2019年,孟冬冬發表在《北方論叢》第1期上的論文《〈禮記·樂記〉人性論疏衍》,認為《樂記》的人性論具有重大意義,其中,“靜”是人性的本來狀態,“以類相動”是人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優于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片面認識。此類論文還有很多。

在對《樂記》進行文藝理論的研究著作中,較為系統的是2010年薛永武教授出版的專著《〈禮記·樂記〉研究》,他通過闡釋學的方法,從“文化圖式中的禮樂相融”“天人相諧的和合闡釋”“對樂的生命本體論闡釋”“對文藝創作論的闡釋”“對創美主體論的闡釋”“對樂的文藝倫理學闡釋”六個方面,對《樂記》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正如金元浦先生所說,這本書“通過對文本中幾個重要命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創造性闡釋,取得了《樂記》研究的新成果”。③

音樂研究者對《樂記》文藝理論與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也開展較早。在1981年,蔡仲德便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發表了論文《〈樂記〉音樂思想評述》,這是音樂研究者較早對《樂記》中的音樂思想進行研究的一篇文章。1986年,修海林發表于《音樂研究》第2期的論文《〈樂記〉音樂美學思想試探》,對《樂記》中“感于樂而動”“德與藝”“道與欲”等命題進行了研究。1998年,蔡仲德在《中國音樂學》第2期,發表了題為《〈樂記〉美學思想五題》的論文,從“感物說”“禮樂說”“中和說”“真實說”和“貫珠說”五個方面來論述《樂記》涉及到的美學問題。2002年,王志成在《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發表了題為《〈樂記〉“心物”關系論的美學思想》,著重對《樂記》中的“心物”關系進行闡釋。2006年,軒小楊在《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的論文《論〈樂記〉“和”的思想與表征》,則對《樂記》中“中和”為美的音樂審美標準、內心“和順”的主體要求、“合和”天下的音樂功能等進行了論述。2015年,袁建軍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發表了題為《樂與情通:〈樂記〉之“情”范疇解讀——兼談〈性自命出〉》的論文,認為《樂記》中對樂的起源、內涵和功能的觀點以“情”為核心,《樂記》和《性自命出》都體現出了重情的色彩。

音樂學者除了對《樂記》的音樂美學方面進行研究外,還對《樂記》進行過一些相對綜合性的研究,如呂驥先生對《樂記》的哲學思想、音樂美學、作者以及譯注問題都做了研究,寫有《〈樂記〉理論探新》。孫星群先生的《言志·詠聲·冶情——〈樂記〉研究與解讀》,則是一部音樂學者對《樂記》進行綜合研究的較新成果。這本書分為《樂記》與六經、《樂記》研究、《樂記》解讀三章。全書的精華在第三章部分,作者根據自己對《樂記》文本的理解,進行了闡發性的解讀。

三、《樂記》中哲學思想的研究

哲學研究者對《樂記》的研究,往往會從哲學思想的角度進行挖掘。如2002年,《江蘇社會科學》第5期刊登了聶振斌先生的論文《“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記〉的藝術哲學思想》,作者從“人性論與樂的本源”“樂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征”“樂的功能及禮樂關系”“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四個方面來論述《樂記》中的藝術哲學思想。2008年,林合華在《船山學刊》第1期發表了論文《〈禮記·樂記〉的人性論之再反思》,對《樂記》中的人性論進行了研究,認為《樂記》中的人性論并非性有善有惡論,而是介于《性自命出》《中庸》的“人性論”和《孟子》的“性善論”之間的一個環節。2010年,山東大學余進江的碩士論文《〈樂記〉心性論研究》,是從“心性論”的角度對《樂記》思想進行的闡釋。2016年,譚惟在《中國文化研究》第3期發表論文《〈禮記·樂記〉中“情”之意蘊闡微》,用中國哲學“體、相、用”的范式來研究“天地之情”“禮樂之情”“人情”的關系。2016年,陳來在《孔子研究》第5期中發表了他的論文《〈樂記〉的儒學思想》,從“心性說”“樂氣說”“樂教說”“禮樂論”四個方面,對《樂記》進行了哲學化的解讀。

除外,也有一些論文側重于研究《樂記》與其他哲學思想的關系,做這方面的研究學者,既有哲學領域的學者,也有音樂學領域的學者。如2005年,《中國哲學史》第4期刊登了王學智先生的論文《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以〈禮記·樂記〉為中心》,這篇文章更多偏向于對王夫之思想的解讀,而非《樂記》本身,提出王夫之是從心性角度疏解《樂記》的。2016年,孫小迪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發表了題為《朱熹對〈樂記〉的理學化闡釋》的論文,是針對朱熹對《樂記》的理學化闡釋進行的研究。

四、對《樂記》文獻的研究

關于《樂記》文獻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提及的對《樂記》作者和成書年代的考證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樂記》文獻做了其他方面的整理與考證工作。如20世紀50年代,吉聯抗先生便對《樂記》進行了譯注。1987年,蔡仲德先生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發表了題為《〈樂記〉考(二題)》的論文,分別對《樂記》后十二篇的內容以及《樂記》與《毛詩序》的關系進行研究。2010年,王祎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發表了題為《〈禮記·樂記〉產生佚文的原因及佚文鉤稽》的論文,對《樂記》產生佚文的原因以及保存《樂記》文字較多的文獻進行了分析。2011年,高新華發表在《中國音樂學》第3期的論文《〈樂記〉篇次、流傳考》,從古書通例的角度,對《樂記》的流傳問題進行了研究。2011年,楊合林在《文學遺產》第1期發表了論文《〈禮記·樂記〉與〈史記·樂書〉對讀記》,對《禮記·樂記》和《史記·樂書》的文本進行了對讀。上海音樂學院教師楊賽2016年發表在《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上的《鄭玄與漢代〈樂記〉校注》,則是對《樂記》鄭玄注進行的研究。

文獻學專業學者中,王祎的《〈禮記·樂記〉研究論稿》是一部對《樂記》進行較為系統研究的專著。這本書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文獻,一部分為文論。兩個部分相對獨立。就文獻部分而言,共有三章,分別為全書的第一章至第三章。其中,第一章為對《樂記》章節篇次、作者成書以及佚文的考釋。第二章選取《詩經》《周易》《荀子·樂論》《史記·樂書》,來探討上述典籍與《樂記》的關系。第三章則對各個時期的《樂記》研究進行了總結。文論部分也分為三章,為全書的第四章至第六章。其中,第四章研究了巫卜文化在《樂記》中的遺存,并且考釋了舜歌南風、夔制樂賞諸侯、六代樂舞這三個傳說與鄭衛之音、桑間濮上這兩個典故。第五章是對《樂記》中一些文藝理論問題的研究。第六章則考察了《樂記》中的“類概念”“和、合、同、中的理論基礎”和“體用的二元結構”。

五、對《樂記》中樂教思想的闡釋

文學、哲學、音樂學、教育學等多領域的學者,參與了《樂記》中樂教思想的研究。這些研究中,既涉及到了教育史的梳理,也有哲學化的闡釋。

早在1983年,劉楚材便在《中國音樂》第2期上發表論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中的“樂教論”》,涉及到了《樂記》中的樂教問題。1989年,李建求發表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期的《試論〈樂記〉的音樂教育思想》,則對《樂記》中的樂教思想進行了專門論述。之后,1995年,李業道在《人民音樂》第10期上發表了題為《〈樂記〉的社會學和音樂學》的論文,也提到了《樂記》的社會功用。2003年,徐文武發表于《音樂研究》第2期的《〈樂記〉音樂教育思想的歷史特征》,談了《樂記》中音樂教育的概念與《樂記》音樂教育思想的歷史特征兩個問題。2005年,譚鐘琪發表于《社會科學家》第2期的《〈樂記〉與中國古代樂教》,對樂教的特征進行了論述。2006年,徐文武又在《潮州師范學院學報》第3期上發表了題為《〈樂記〉論音樂教育的作用》的論文,認為樂教作用的發揮主要靠“情”的感化,并且對“德育”的表現方式進行了研究。2008年,軒小楊發表于《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的《〈樂記〉的情感樂教論》,對《樂記》樂教中“情”的問題進行了更多的闡釋。2009年,田小軍發表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的《〈樂記〉樂教思想論略》,認為《樂記》的樂教思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陶冶人的性情,二是改變人的品行,三是移風易俗。

此外,還有一部分論文為思政專業的學者寫的,他們的立足點在于《樂記》中樂教思想如何運用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有一些文章,將樂教和其余的一些哲學思想相聯系來做研究,如2004年,《哲學動態》第12期上余開亮先生的論文《〈樂記〉人性論新詮與儒家樂教美學理論體系》。關于《樂記》中樂教問題較為系統研究的是2016年華僑大學羅荔丹的碩士論文《儒家樂教思想研究——以〈樂記〉為例》。作者從樂教的概念、樂教的對象、樂教的內容三個方面對《樂記》中體現的樂教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的闡釋。

《樂記》中樂教問題的研究,不一定只針對《樂記》文本,也有一部分研究是對儒家樂教思想的綜合性研究。如2013年,彭林先生發表在《文史哲》上的論文《儒家樂教與德性圓滿》。2017年,曾繁仁先生發表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儒家禮樂教化的現代解讀》等。這些文章,毫無疑問也可以推動《樂記》中的樂教思想的研究進展。

六、對《樂記》的比較研究

對《樂記》的比較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樂記》中的音樂思想與中國其他音樂思想的比較。這類論文較多,涉及到了《樂記》與《荀子·樂論》音樂觀的比較,《樂記》與《呂氏春秋》音樂觀的比較,《樂記》與《淮南子》音樂觀的比較,《樂記》與《聲無哀樂論》的比較等多方面。里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黃意明于2008年發表在《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1期上的論文《〈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思想比較》,季欣、凌繼堯于2010年發表在《民族藝術》第3期的論文《〈樂記〉與〈聲無哀樂論〉比較研究》。王祎2010年發表于《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的《〈禮記·樂記〉之“心”與〈孟子〉之“心”》等。

關于《樂記》同中國其他音樂思想的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分清比較和承襲的關系。比如《樂記》同《墨子·非樂》的音樂思想,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便會涉及到比較?!稑酚洝泛汀兑讉鳌穼嶋H上是《樂記》中承襲了很多《易傳》中的思想,這就不再是簡單的比較問題了。如2002年,趙東柱發表在《孔子研究》第2期上的論文《〈易傳〉的哲學體系與〈樂記〉的文藝理論體系》,實際上就是講的承襲。同樣在2002年,張義賓發表于《周易研究》第4期上的論文《〈易傳〉對〈樂記〉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兼談〈樂記〉中兩個相互游離的美學觀》,便直接指明了“影響”。2013年,黃曉萍在《現代哲學》第6期發表的論文《〈樂記〉襲〈易〉考》,也是研究的《樂記》對《周易》思想的繼承。2014年邵萍發表在《河南社會科學》第6期上的論文《〈禮記·樂記〉與孔子“樂”之思想差異考辨》,則是將《禮記·樂記》和孔子關于“樂”的思想進行了比較,實際上還是在談承襲。

也有一部分論文,談的是《樂記》對后世的影響。如彭國忠先生于2014年發表在《文學遺產》第5期上的論文《〈樂記〉:宋代詞學批評的綱領》,提出了宋代詞學批評是以《樂記》為綱領的觀點,并從詞的起源、詞的功能觀、詞人品評、詞的審美、詞的歌唱五方面進行解讀??登谟?016年發表在《學術界》第5期上的論文《論〈樂記〉對宋代理學家樂論的塑形》,則認為宋代理學家的樂論有明顯承襲《樂記》的痕跡。同時,宋代理學家的樂論也對《樂記》思想進行了一定的歸納與提升,并對后世的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韓國學者樸素晶在《文史哲》第6期發表了論文《先秦思想中〈樂記〉的不同面向——以諸子的禮樂批判及音樂術語的發展為核心》,這篇論文已不同于一般的比較性文字,而是在將《樂記》思想同《墨子·非樂》《荀子·樂論》等比較的過程中,進行了進一步的提煉,認為《樂記》集儒家音樂討論之大成,是在先秦諸子對儒家批判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

二是《樂記》與西方文藝美學思想的比較。早在1984年,《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就發表了陳孝信、胡健的論文《〈樂記〉與〈詩學〉的比較研究——兼論中西藝術的美學性格》,作者從“動力論”“美學性格”“藝術功能”三個角度,對《樂記》與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進行了比較。1992年,孫星群在《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與第3期,分別發表論文《禮樂中和與中道和諧——中國先秦與古代希臘音樂美學思想比較》和《禮樂中和與中道和諧(續)——中國先秦與古代希臘音樂美學思想比較》,對中國先秦和古希臘思想中“和”的概念進行了比較。1995年,《音樂研究》第1期發表了孫星群的論文《〈樂記〉與〈詩學〉》,作者從“物動心感說與摹仿說”“不可為偽說與真實說”“治心說與陶冶說”“樂也說與快感說”四個層面比較了《樂記》與亞里士多德的《詩學》。2002年,孫星群又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發表了題為《〈樂記〉與〈詩學〉比較研究中一些問題的思考——中國先秦與古代希臘音樂思想比較》,進一步討論了《樂記》與《詩學》的問題。2003年,鐘昱在《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發表了論文《試比較〈樂記〉與理想國的音樂觀》,是一篇比較《樂記》和柏拉圖《理想國》中音樂觀的文章。2008年,王超在《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期發表的論文《〈禮記·樂記〉與賀拉斯〈詩藝〉的比較闡釋》則將《樂記》同《詩藝》進行了比較研究。

七、對《樂記》的其他研究

還有一些研究視角較為獨特,研究成果也較少,無法歸入以上六類。如從心理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有1981年劉兆吉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發表的論文《〈樂記〉中的心理學思想研究》,1988年陳丹在《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發表的論文《〈樂記〉中的音樂心理學思想探索》,2006年張靜和周世斌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第2期發表的論文《管窺〈樂記〉中的音樂心理學思想》等。2016年重慶師范大學程東真的碩士論文《〈樂記〉音樂類名物詞研究》是從語言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而2017年彭佳在《貴州社會科學》發表的論文《〈樂記〉的藝術創作符號論》則是從符號學角度對《樂記》的研究。

另外,還有一些與《樂記》相關的研究。如對禮樂文明進行研究的著作,像楊向奎的《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沈文倬的《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李澤厚的《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等。以及對《禮記》文獻進行梳理的著作,如王鍔的《三禮研究論著提要》《〈禮記〉成書考》等。這些研究雖然不是直接針對《樂記》,卻無疑可以推動《樂記》研究的進一步進展。

八、結語

總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樂記》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6年之前,此時的研究,除了上文已提及的對《樂記》作者問題的論證外,更多是對《樂記》進行一般性的介紹與分析。這些文字散見于1957年出版的楊公驥先生的《中國文學》(第一分冊),1958年吉聯抗先生發表于《人民音樂》的文章《〈樂記〉——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理論》,1962年宗白華先生發表于《光明日報》的文章《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1962年周谷城先生發表于《文匯報》的文章《禮樂新解》,1964年出版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古代音樂史》教材,1964年出版的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64年出版的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志校釋》(第一分冊)等。第二階段是1976年后,這時,對《樂記》的研究才真正從各個學科全面系統的展開,并做了深入的挖掘與探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前代學者的篳路藍縷之功,以及旁求博考的精神,一方面為后代學人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激勵著后輩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筆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樂記》研究,尤其是1976年以后,全面系統展開《樂記》研究工作后的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涉及的學科非常的全面,有音樂學、文學、文獻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若千巖競秀,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推動了《樂記》研究的進展。然而,《樂記》在中國流傳已經兩千多年了,現代學科分工畢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程。與其說是《樂記》文本涉及到了文學、音樂、哲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還不如說是在學科分工中,這些學科分別肢解了《樂記》文本。目前,打破學科視角,對《樂記》做整體性把握的研究還是較少。一些試圖跨學科的研究,也仍是不同學科的簡單相加。

第二,西方文藝美學思想進入中國以后,學者們紛紛從文藝理論、音樂美學等角度對《樂記》進行研究。涉及到《樂記》的“應感論”“性情論”“文質論”“天人合一說”“遺風遺味說”等,這些研究都遠遠超越了古代“義理”的范圍,擴充了《樂記》研究的視角,挖掘了《樂記》不被人注意的價值。然而,中國文化自有其獨特的生長環境,我們不能讓西方文藝美學“規范”中國文化,而應該在中國文化的進程中,融入西方文藝美學中的優秀成果。如何在未來的研究中超越簡單的西方文藝美學視角,恐怕仍是一個難題。

第三,在中國古代,《樂記》為《禮記》中的一篇,是依附于《禮記》而存在的。盡管也有丁晏《樂記補疏》這樣的著作,不過卻少之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樂記》取得了獨立的地位,關于《樂記》本身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這是《樂記》研究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正如《樂記》所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雹僭凇傲嚒敝?,樂象征和諧,禮象征秩序,禮樂文化涉及到了中國文化的核心?!稑酚洝返摹皹贰迸c儒家的“禮”是相輔相成的,如何在禮樂的互動中,進一步彰顯《樂記》的價值,仍是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四,現代的《樂記》研究,將《樂記》從經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使《樂記》喪失了“經”的內涵。不管怎么說,《樂記》畢竟作為儒家經典流傳了兩千多年?!敖洝钡牡匚皇侵袊鴼v史賦予《樂記》的文化角色,放棄了《樂記》“經”的價值,便放棄了《樂記》的歷史意義。對《樂記》的經學研究仍然有展開的必要。

第五,目前的《樂記》研究,更多是針對《樂記》而研究《樂記》。其實,《樂記》文本的背后,還有一條流傳的脈絡,即《樂記》在中國歷史上的闡釋與接受歷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可以作為以后《樂記》研究的拓展。

第六,孔子說:“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雹谧鰧W問有時候也應該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稑酚洝分械挠行﹩栴},如作者問題以及分章分篇之類,有無數的學者投入其中,成了《樂記》研究的一大中心問題。他們探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后輩學習的。然而,在文獻無證的情況下,論者固可自圓其說,可是卻又難以成為定論,乃至治絲益棼。很多問題可能確實是現在不可能解決的,還需要史料的再挖掘與考古的新發現。

概而言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樂記》研究碩果累累,也有些許的不足。在未來的研究中,沿著前輩的成果,開拓進取、索隱探賾,推動《樂記》進一步全面與細致的研究,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猜你喜歡
樂教儒家美學
印花派對
知命
純白美學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改變小學語文教學觀念
語文課堂的樂教與樂學
茶道
“四樂教學法”初探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