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鄉村電商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證研究

2021-07-30 08:32沈艷萍歐陽蓮子
全國流通經濟 2021年14期
關鍵詞:站點供給電子商務

沈艷萍 歐陽蓮子

(1.昆明學院,云南 昆明 650214;2.美國州立大學水牛城大學,美國 紐約 14260)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國家長遠發展戰略需要以及脫貧攻堅任務的現實進展,提出了一系列精準化、專業化和多元化的貧困治理思路和論述,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貧困治理重要論述。當前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蔓延,鄉村面臨更大挑戰,賦能脫貧村民的可持續生計資本效應及增進路徑研究成為當地發展的一個難題,尤其是立足當地農業資源稟賦和屬地特色農產品的供給與人們需求側不匹配問題,成為抑制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以電商經濟為社會經濟發育程度不高的少數民族村民的發展,提升村民手機就是工具、電商就是活計的可持續生計能力的集體行動,進一步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學理分析和實踐指導,盡可能調動當地廣大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加收入,這就是本文予以回應的問題,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政策體系支持農村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背后,是國家前瞻性的政策引導與扶持。201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了30多個文件,國家有關部門也先后出臺政策措施,推動農村電商發展。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電商標準、物流配送、平臺建設、品牌培育等方面勾勒出了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方向,出臺了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2019年、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為農村電商發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政府結合實際出臺了多項措施意見,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特別是:2018年4月昆明市政府發布《關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20條措施的意見》第11條、第16條“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2018年9月貴州安順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安順市整體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以來,地方政府引導實踐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供給側與城鎮需求側協調發展等的措施。

當前,在抗擊新冠疫情和推動經濟社會復蘇進程中,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鄉村電商為研究平臺,以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融合機制和路徑,選擇典型市、縣、村,比如云南昆明市轄縣(區)市、貴州安順市轄縣(市)為實證研究對象,厘清電商與農業供給側有效融合程度、影響因素、可持續生計、鄉村治理難度,梳理電商在村寨經濟、文化、生態、參政活動中的作用機理,構建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效機制和路徑。

2.現實背景促使農村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我國糧食產量、庫存、進口三量齊增,糧食價格低,形勢所迫,要求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農產品價格天花板與成本地板兩板擠壓,導致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再加上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巨大的價差利潤使得國外農產品充斥市場,部分國內農產品被擠出市場,農民逐漸失去生產熱情。

二是農業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迫切需要從供給方面立足西南農村山地農業的資源稟賦和根本屬性,以電商和農業供給有效銜接互相導流方式,構建小農戶生產與現代化有機結合的農業供給側及電商合作共贏的體系框架,實現小農戶的“土味農產品”與小市場的閉環有效對接,促使脫貧人口的存量資本增長和增量資本提高。

三是2020年我國電子商務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和韌性,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保障物資供應、助力復工復產復學、推動消費回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子商務進農村舉措務實推進,農村網絡零售市場加快恢復。據商務大數據監測: 2020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電商加速賦能農業產業化、數字化發展,一系列適應電商市場的農產品持續熱銷,有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助力鄉村振興。

二、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1. 供給

供給是生產者于某個時期某種價格水平上自愿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生產要素投入,如資本、勞動力、土地投入等;二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這三大方面決定。

2.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農業生產,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調節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供過于需的農產品降低庫存水平,調整糧食供給結構。二是在保證農產品數量充足的前提下,國家利用政策改革等途徑提升農產品競爭水平,滿足消費者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的結果,符合農業發展規律。

3. 農村電商發展的內涵與外延

農村電商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可以從電商特征和功能、空間和城市、制度和政策、要素和系統的路徑出發,對電商經濟集群效應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全面性的理解。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為9.32億。但是農村移動電商仍有一定增量價值和較大存量挖掘空間。從供給看,山地優質農產品,市場集中度低、品牌溢價未體現、運輸成本偏高,小農戶生產對接市場服務可靠性差。從廠商行為和經濟效益看,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與進入、退出壁壘的福利效應很難體現。從鞏固脫貧成效看,以往的扶貧工作對鄉村人力資本效能并不能實現作用最大化,也不能保證脫貧村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從電商政策傳導性看,電商對鄉村脫貧村民結構性賦能因素、個體人力資本效能影響因素內在相互建構學理及其實踐指引解析不充分,接受程度低,導致現行支持政策效率偏低,阻礙了脫貧地區人口的存量資本增長和增量資本提高。所以對沉積在脫貧鄉村的村民可持續生計訴求迫切需要回應。針對問題以可持續生計發展理論框架為邏輯起點,綜合運用參與式發展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空間貧困理論等,探索適合西南本土的鄉村電商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機銜接,突出“電商” “土味農產品”核心元素,這對鞏固脫貧成效具有時代價值。

三、農村電商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學理分析

一是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將動態呈現供給側管理針對長期制度和結構問題與需求側管理強調短期有效性的內在相互匹配度。其核心是回答:發展農村電商為了誰;電商經濟發展在什么樣的地域展開,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發展由哪些因素驅動;制度和政策引導村民行動通過什么方式來展開,賦予脫貧鄉村什么樣的狀態;等等。

二是以鄉村電商經濟具有的顯著集群效應來構建西南民族鄉村農戶手機就是工具、電商就是活計的創新創業可持續生計能力的長效機制。

三是針對當前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提升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選取典型脫貧鄉村進行全方位收集相關基本資料,以聚類理論整理相關數據,全面勾勒發展狀況的共性與差異,運用大數據客戶消費需求數據的提取,發現電商和農業供給側互相導流不暢根源并提出解決對策。

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脫貧鄉村電商應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探索

1.貴州安順的實踐研究

第一,現狀分析。貴州安順市下轄6個縣(區):西秀區、平壩區、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黃果樹風景區2個鎮分別包含在鎮寧縣(黃果樹鎮)和關嶺縣(白水鎮)。

表1 安順市貧困縣及深度貧困村所在縣名單(2018年3月)

在2018年9月只有西秀區、平壩區退出脫貧縣(區);安順2020年年初全市常住總人口236.36萬人,戶籍人口304.44萬,鄉村人口占比69.96%,少數民族占比39%。其農產品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現象突出, 但是脫貧縣在資源、勞動力、生態、政策條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是安順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甲類旅游開放城市,全國六大黃金旅游熱線之一,安順風景區面積占幅員面積的12%以上,遠高于全國的1%和貴州省4.2%的比例。二是安順水資源豐富和境內海拔差異較大,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有特色農產品藥材、優質大米、油菜、茶葉、生姜、油桐、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生產地和加工基地;安順工藝有布依地毯、石刻木雕、安順蠟染等。三是安順是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

第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安順市商務局每月舉辦由領導率隊、各縣(區)商務局主要領導、電商辦負責同志、農村站點負責人到脫貧縣現場觀摩電子商務運營體系建設成效交流會。一是要提高對電商進農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強化責任落實補齊電商進農村短板;三是突出工作重點狠抓項目落實;四是加強工作調度。從物質、精神、組織上爭取欠發達地區最廣大農民的存量資本增長和增量資本提高。其核心是回答:農村電商發展為了誰;現有制度和政策的傳導路徑賦予“三農”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再由安順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負責人如何整改進行培訓指導,一步步補齊因制度性因素尤其是組織結構對“三農”賦能賦權實踐的不足,著力做好農村電子商務的全面發展工作,促進地方農特產品上行,帶動相對貧困群眾增收的同時,助力地方農業供給側改革。

第三,政貴在行,事成于實。安順各級政府的管理角色定位和強有力的組織力、執行力。為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和市委四屆七次全會精神,農村電商積極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電子商務進農村和電商精準扶貧舉措務實推進,在落實《貴州省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實施方案》的同時增強主動性和自覺性。比如:2018年《安順市農村電商一體化運營體系建設》;2019年1月安順日報《安順市6個縣區獲得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稱號,每縣獲得2000萬中央專項資金支持》;2019年6月《安順市整體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中標公告》;2019年12月11日《安順市農村電商一體化運營體系建設觀摩暨培訓會在紫云自治縣舉辦》;等等。

第四,“小事”不“小”,事關民生,直抵民心。安順按照“建體系、搭平臺、育人才、強主體、塑品牌、促轉型、暢渠道、惠民生”的整體推進方針,深入扎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全市電商蓬勃發展,建立了功能完備的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安順四通八達的交通便利,建立了三級物流體系,物流基礎能力顯著增強。同時,全面加速傳統優勢產業溯源體系建設,全面推動特色農產品上行到高鐵2小時左右可達的廣東,以及上行至安順的友好城市如北京房山區、江蘇蘇州、浙江金華、山東青島等,農民的“響應率”“滿意率”“收益率”增大,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成效。

2.安順發揮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作用

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業供給結構調整難和農戶持續增收難的困境,電商經濟現行支持政策效率偏低,尤其在少數民族村寨的政策傳導性和執行力差的問題,實地調研貴州安順鎮寧縣,探尋到地方政府、電商市場和村寨村民三方共贏的有效做法和路徑。

以鎮寧縣政府網站2019年9月發布的《鎮寧自治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建設(2019年8月份)推進情況公示》為例。

(1)加快電商供應鏈(農產品上行體系)建設方面

供應鏈體系建設:自8月初以來,初步完成農產品數據庫建立,產品數據庫涵蓋我縣域主要農業產業,如蜂糖李、櫻桃、小黃姜、民族手工藝品布娃娃、牛肉干等共13大類120款產品。

平臺開設情況:目前已在2大主流電商平臺開設企業店,并已分別在店鋪內開設“興農扶貧”專區,該專區主要銷售縣域圍繞建檔立卡戶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在線銷售產品近100款。

服務商家情況:自8月份項目開展以來共服務縣域企業單位或電商創客共28家,為商家拍攝產品并制作產品詳情頁13套,產品拍攝并制作成主圖57張。

產品上行情況:8月份農產品上行累積13440件。其中百香果5130件,艷紅桃820件,辣椒面1000件,波波糖5630件,黔牛香牛肉制品560件,布娃娃300件。

產品溯源體系:經過和多家產品溯源承建單位洽談,初步確定產品溯源承建單位,現擬定合作合同,預計九月份可以正式開展產品溯源相關工作。

品牌建設情況:確定“縣域初級農產品主品牌+子品牌”組合式推廣。加深縣域品牌建設的參與度、認知度、知名度與影響力,已在網絡開展為期半個月的“縣域初級農產品電商公共品牌LOGO設計征稿活動”,截至目前,已收到社會各界人士投件 41余件。12個子品牌中,鎮寧百香果上行推廣截至目前網銷5130單,落地配發杭州20000斤。

平臺推文情況:截止目前,圍繞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項目開展工作的推文,圍繞“電商扶貧,鎮寧在行動”主題,已經推送20余篇。

(2)健全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方面

完善服務體系指導性文件:分別制定《鎮寧自治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鎮寧自治縣建檔立卡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實施方案》《鎮寧自治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2019年第1期站長創業增收培訓班方案》《鎮寧自治縣電子商務進農村氛圍營造宣傳推廣方案》等方案文件。

農村電商服務站升級改造調研情況:調研日期為7月30日至8月16日,共實地考察電商站點33個,其中8個鄉鎮級站點、25個村級站點。有明確參與站點升級改造的有30家。站點基本位于村中或村頭,交通便利,車流量及人流量較大。其中有25家站點存在自營業務(家電超市或便利店),且都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和相關電商業務經驗,站點發展存活幾率較高。

新建站點選人選址開展情況:本次新建站點選人選址目標為80個站點,其中貧困村站點建設數量不低于55家,采用普及培訓篩選與政府下文推薦兩種方式進行。截止今日,站點選人選址普及培訓已進行13個鄉鎮培訓,據調查表反饋共有34名站點意向人員,其中包含12個貧困村意向人員。已進行實地調研32家,符合電商服務站建設標準29家。所有鄉鎮培訓結束后,如果符合電商服務站建設數目與目標數目仍有差距,可采用下鄉自尋站點方式共同推進項目進度。

站長收益業務引入:組織開展“鎮寧自治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2019年第一期站長創業增收培訓班”,與會人員共19位參與國家級示范縣站點升級改造的村級電商站長。在原有電商服務站業務基礎上,通過對接來的京東金融小站業務資源,由京東授權的業務與教師通過會議傳達給每位站長,通過金融小站項目及收益強化站長運營能力,促進站點增收業務的拓展。且有10位站長已成功加入金融小站的開通與運營。

(3)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方面

組織開展“2019年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第1期培訓班”,培訓場次16場,共計培訓1102人次,貧困戶人數355人次。16場培訓中電商知識普及13場,培訓人次1024人,貧困戶347人;針對鎮寧縣中小企業、合作社進行的微營銷專題實操技能培訓1場,培訓人次32人,貧困戶8人;針對已有的農村村淘進行改造升級的站長賦能培訓1場,培訓人次19人;策劃舉辦電商實操技能運用活動1場(鎮寧自治縣興農扶貧促銷大賽),參與電商創客27人,活動創收60000元左右。

3.啟示及對策建議

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優勢和順應消費潮流優勢、尤其是電子商務具有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集群效應優勢。同時解決好三個問題:人的因素、政府的管理角色定位、發展農村電商的推進層面的組織力和行動力,建立農村電商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長效機制體制,就可事半功倍。從物質、精神、組織上爭取欠發達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最廣大的村民的存量資本增長和增量資本提高,增加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應實踐,進一步有效鞏固脫貧的政策成果,支持防返貧開發。如:2020年11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貴州省宣布最后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貴州省最后9個貧困縣其中就有安順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猜你喜歡
站點供給電子商務
2025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8萬億元
基于Web站點的SQL注入分析與防范
積極開展遠程教育示范站點評比活動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三字經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的相關研究
怕被人認出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跨境電子商務中的跨文化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