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與發震構造分析

2021-08-03 10:56龍鋒祁玉萍易桂喜吳微微王光明趙小艷彭關靈
地球物理學報 2021年8期
關鍵詞:叢集漾濞發震

龍鋒, 祁玉萍, 易桂喜,2* , 吳微微,2, 王光明, 趙小艷, 彭關靈

1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 610041 2 中國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 成都 610041 3 云南省地震局, 昆明 650224

0 引言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1年5月21日21時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發生MS6.4地震,震中位于25.67°N、99.87°E,震源深度8 km.此次地震最高烈度為Ⅷ度,Ⅵ度區及以上面積約6600 km2(含洱海),等震線長軸呈NNW走向(圖1),長軸106 km,短軸76 km,涉及大理州6縣市(云南省地震局,2021),是繼2014年8月3日魯甸MS6.5和10月7日景谷MS6.6地震后,云南地區發生的又一次顯著破壞性地震,共造成37人傷亡,其中死亡3人、重傷9人.此次地震屬于一次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事件,自2021年5月18日起,震源區域小震密集活動(圖2),至主震前共發生350余次地震活動,包括5次MS4.0以上地震,其中最大前震為21日21時21分25秒發生的MS5.6地震,距離MS6.4主震約6 km.主震后,云南區域地震臺網記錄到了豐富的余震序列,截至2021年 5月26日,共記錄到0級以上余震2426次,其中,ML0.1~0.9地震1492次,ML2.0~2.9地震383次,ML3.0~3.9地震67次,ML4.0~4.9地震21次,ML5.0~5.9地震5次,最大余震為5月21日22時31分發生在余震區南東段的MS5.2(ML5. 7)地震.

本次漾濞地震發生在川滇塊體的西南邊界,位于青藏高原向東擠出的離散地帶(圖1).川滇塊體的SE向滑移導致該區域發育一系列右階斜列的NW向活動斷裂,包括嘉黎斷裂、中甸—大具斷裂、紅河斷裂(羅睿潔等,2015).其中,作為川滇塊體西南邊界的紅河斷裂為一條大型右旋走滑斷裂,滑動速率約5 mm·a-1(Tapponnier et al., 1990),有歷史地震記載以來,沿該斷裂曾發生多次破壞性地震,包括1652年彌渡7級和1925年大理7級地震.中甸—大具斷裂具明顯的右旋走滑兼正斷性質,全新世以來的水平右旋滑動速率為1.7~2.0 mm·a-1,垂直滑動速率為0.6~0.7 mm·a-1,與其北側的金沙江斷裂帶一起,共同構成川滇塊體的西北邊界(常祖峰等,2014).楚雄斷裂以右旋走滑運動為主,水平走滑速率 1.6~2.0 mm·a-1(常祖峰等,2015),歷史上,該斷裂附近曾發生1680 年楚雄63/4級地震和多次中強地震.距離本次漾濞6.4級地震最近的維西—喬后斷裂北起雪龍山東麓白濟訊一帶,經維西、通甸、喬后,止于點蒼山西南,長約280 km,整體上表現出右旋走滑運動,晚第四紀活動特征明顯,與紅河斷裂具有相似的運動學特征,因此現有研究認為維西—喬后斷裂應該屬于紅河斷裂的北延部分,是塊體運動變形的主要載體,承擔和吸收了川滇北側塊體傳遞過來的運動能量(常祖峰等,2016).此外,該區域還發育多條NE向斷裂,包括高角度逆沖兼左旋走滑的麗江—小金河斷裂(向宏發等,2002),是分隔川滇塊體南、北兩個次級塊體的邊界(徐錫偉等,2003);鄰近震中的龍蟠—喬后斷裂走向15°~20°,長約120 km,是切割紅河斷裂帶的次級斷裂(湯勇,2014).受川滇塊體SE向滑移和滇西南地區的順時針旋轉運動影響,區域內構造大多為走滑型,略兼正傾分量.

圖1 2021年漾濞MS6.4地震附近區域構造與1500年以來6.5級以上歷史地震分布圖1中灰色區域為漾濞MS6.4地震等震線分布.右下角索引圖中黑色實線為塊體邊界(張培震等,2003);藍色方框為圖1所在的區域.Fig.1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round the 20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for MS≥6.5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since 1500Gray-shaded region in figure 1 shows the isoseismal map of the MS6.4 Yangbi earthquake. Black solid lines in the inset map are the active block boundaries (Zhang et al., 2003); blue rectangle indicates the region of Fig.1.

地震序列的空間展布可為認識發震構造及破裂過程提供重要依據,震源機制解對了解發震構造及孕震機理具有重要意義(Zhang et al., 2015).本文基于云南區域地震臺網記錄的震相報告和地震波形資料,利用“多階段定位”方法(Long et al., 2015)對序列進行重新定位,采用Cut and Paste(簡稱CAP)波形反演方法(Zhao and Helmberger,1994;Zhu and Helmberger,1996),反演本次漾濞地震序列MS4.0以上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結合區域地質資料,分析了漾濞地震的發震構造及其機理.

1 資料與定位方法

為保證足夠的樣本量從而使得相對定位結果更穩健,本文以漾濞一帶(99.4°E—100.5°E,25°N—26.2°N)為研究區域,收集整理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6日云南地震臺網記錄到的該區域內2800次高質量的ML≥1.0地震事件的震相到時信息.選取震中距200 km范圍內32個臺站(圖3)的初至P波震相36346條,S波震相28742條,利用和達曲線剔除2.5倍均方差以外的離散數據(圖4),以提高震相到時精度;同時,基于和達曲線,計算出研究區內的平均波速比為1.70.

圖2 2021年漾濞MS6.4地震序列M-t圖右上角為2021年5月21日20—23時的M-t圖,EQ1、EQ2和EQ3分別是MS5.6最大前震、MS6.4主震和MS5.2最大余震.Fig.2 M-t diagram of the 20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Upper-right panel shows the M-t diagram from 20∶ 00 to 24∶ 00 on May 21, EQ1, EQ2 and EQ3 represents the largest MS5.6 foreshock, the MS6.4 mainshock and the largest MS5.2 aftershock, respectively.

圖3 本文所使用的臺站及參與定位的地震事件藍色三角形代表臺站;綠點為地震;紅色五角星標示漾濞MS6.4主震位置;黑色方框為研究區.Fig.3 Distribution of used seismic stations and eventsBlue triangles are the seismic stations selected for analysis, green dots are local historical earthquakes, red star is the epicenter of the MS6.4 Yangbi mainshock, respectively.

圖4 研究區內震相的和達曲線及挑選范圍藍色虛線代表擬合直線的2.5倍均方差.Fig.4 Wadadi diagram and the phase data selected regionBlue dashed lines represent the limits for 2.5σ of the fit line.

地震定位精度除了涉及到時拾取的準確性,還取決于計算理論到時所用的速度模型與實際速度結構的符合程度(Peters and Crosson, 1972).在初始模型的選擇上,本文綜合考慮了地震面波(胡家富等,2005)和噪聲成像獲得的主震附近地區的速度結構(Yang et al., 2020;姚華建,2020),并結合接收函數反演結果(胡家富等,2005)確定了殼內主要界面的深度.基于“多階段定位”方法(Long et al., 2015),對速度結構和到時數據進行校正,并得到最終結果,其過程為:首先,利用HYPOINVERSE2000(Klein, 2002)進行初步定位,獲取定位誤差、臺站校正等相關信息;其次,挑選具有8個以上臺站記錄、最大臺站方位角間隙小于90°的震相信息,進行“最小一維模型”反演(Kissling, 1988; Kissling et al., 1994),獲取更適合研究區的一維速度模型(表1)與臺站校正值.由于所用震相都為直達波,且初步統計顯示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10 km深度以內,因此,實際上我們僅得到了深度10 km以內的上地殼速度值,10 km以下的界面深度及其速度值直接采用接受函數和面波反演(胡家富等,2005)得到的結果;第三,使用新的速度模型和扣除臺站校正值后的數據,再次使用HYPOINVERSE2000更新震源位置和時間,并以此作為后續雙差定位(Waldhauser and Ellsworth, 2000)的初始值.計算時采用10 km搜索半徑,經3輪LSQR迭代(Paige and Saunders, 1982),最終得到了2545次地震的精確定位結果,其中,重新定位的漾濞地震序列事件1534次.EW向、NS向和垂直向的相對平均定位誤差分別為120 m、264 m、398 m,平均走時殘差為0.18 s.

表1 本文使用的漾濞地區一維速度模型Table 1 1-D velocity structure used for the Yangbi area

本次漾濞地震序列中3次MS5.0以上事件的重定位參數分別為:MS5.6最大前震發震時刻為2021-05-21 21:21:25.34,震中位置為25.645°N、99.927°E,震源深度6.5 km;MS6.4主震的發震時刻為2021-05-21 21:48:34.92,震中源位置為25.692°N、99.876°E,震源深度7.8 km;MS5.2最大余震的發震時刻為2021-05-21 22:31:10.68,震中位置為25.604°N、99.977°E,震源深度9.4 km.

2 序列時空發展特征

重新定位后的漾濞地震序列呈NW-SE向展布(圖5a),位于維西—喬后斷裂的SW側,二者存在3~10 km的距離.3次MS5.0以上地震分列于余震區的不同部位:MS5.6最大前震(EQ1)位于中段,MS6.4主震(EQ2)位于NW端,MS5.2最大余震(EQ3)位于余震區南東段.整個序列呈現北西窄、南東寬的空間展布特點,且地震密集區限定在主震SE側,NW側僅有少量地震分布,說明主震的SE向單側破裂特征明顯(雷興林等,2021).此外,序列的空間散落疏密程度也有差異:北西段更密集,南東段則相對分散,且似乎有偏離序列整體NW-SE走向的趨勢;在離開序列主干部分的北西段,還存在兩個小震叢集.最大前震EQ1和主震EQ2各自的叢集范圍在空間上并不連續,存在地震相對稀疏段.

為了展現序列的空間分布細節,我們采用0.003°的步長,計算了每個空間節點半徑1 km范圍內的地震密度,以頻度對數(lgN)表示.從地震空間密度圖(圖5b)可以看出,序列由8個叢集組合而成.其中,叢集A、B、C包含了序列中的3次5.0級以上地震,這3個叢集規模最大,走向基本一致,奠定了本次漾濞地震序列空間分布的總體尺度與展布方向;叢集D、E位于序列的南東段,在走向上,有明顯的向南(S)轉折偏離序列主干的跡象;主震NW側的叢集F小震稀疏.值得注意的是,叢集G、H離開了余震區主干北西段,但規模不大,長度約5 km,總體呈NE-SW走向,垂直于漾濞地震主干序列,似乎形成多處共軛破裂的態勢.

圖5 精定位后的序列震中分布圖(a)及密度分布圖(b)EQ1、EQ2和EQ3分別代表最大前震、主震和最大余震.圖5a中的虛線標示剖面位置.Fig.5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 of the relocated events (a) and its density (b)EQ1,EQ2 and EQ3 are the largest foreshock, mainshock and the largest aftershock, respectively. The dashed lines in Figure 5a are the locations of cross-sections for Figs.6 and 7.

為了更細致地研究序列在垂向上的分布細節,我們沿不同方向劃分了投影剖面.其中AA′剖面沿余震區長軸方向,投影寬度為剖面線兩側10 km;BB′、CC′和DD′為位于余震區不同段落且垂直長軸的剖面,投影寬度均為剖面線兩側各3 km.

AA′震源深度剖面(圖6a)顯示,漾濞地震序列密集區長約22 km、寬約5 km.在深度上,序列南東段相比北西段更深,其下邊界從北西段的7 km左右下降至SE端的10 km左右;上邊界也展現出同樣的分布規則,從0 km下降至4 km.從震中分布圖上察覺到的前震與主震叢集之間的地震相對稀疏段在剖面密度圖上展現得更為細致(圖6b),該稀疏段長約2 km(圖6b中箭頭所指),在空間上更靠近EQ1,即MS5.6最大前震,因此可以判定該稀疏段是由5.6級前震西向破裂造成的應力完全釋放區.這種序列中強震附近存在的小震空段或稀疏段在2014年康定MS6.3地震序列(易桂喜等,2015;Fang et al., 2015)、2017年九寨溝MS7.0地震序列(易桂喜等,2017;房立華等,2018)中也曾出現,初步推測應該與震源區較大的凹凸體(Aki,1984)完全破裂有關,進而可以證明凹凸體可能是走滑型斷裂主要的孕震模式.震源深度Hp統計顯示,序列優勢分布深度為4~8 km(圖6c),平均深度約6 km,反映本次地震發生在上地殼淺部.

圖6 AA′剖面地震分布圖(a) 整個序列,箭頭指示深度延展方向; (b) 為a中的虛線框部分放大,色塊代表地震頻度對數,計算節點為0.1×0.1 km,半徑0.5 km,要求每個節點地震數大于7,其中箭頭所指為小震稀疏段; (c) 深度統計圖.Fig.6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cross-section AA′(a)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earthquake sequence, the arrow points to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focal depth; (b) Detailed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dashed rectangle region in Fig.6a, color blocks refer to the logarithm of seismic frequency N of each grid. The grid size is 0.1×0.1 km, and the frequency N within radius <5 km were calculated, but only the grids with N>7 were plotted. The arrow indicates the seismic sparse segment; (c) Histogram of focal depths.

根據橫跨序列地震密集區南東段的BB′深度剖面(圖7a),可以分辨出兩個明顯的傾向SW的地震叢集,傾角60°~70°,其中,靠NE側的叢集對應密度圖(圖5b)中的B和C,而靠SW側的叢集對應D和E.MS5.2最大余震(EQ3)位于NE側叢集的下邊界(圖7a).位于地震密集區中段的CC′剖面呈現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傾向SW的地震叢集,傾角約70°左右,MS5.6前震(EQ1)位于密集區的中下邊界(圖7b).橫穿MS6.4主震(EQ2)附近區域的DD′剖面地震高度叢集,展示出傾向SW、傾角80°左右的發震構造特征,主震位于叢集的下部(圖7c).這3條垂直余震區長軸的深度剖面反映該序列的發震構造具有從NW至SE由簡單到復雜、由陡傾角逐漸變緩的變化形態,揭示本次地震序列的發震構造分段特征明顯,幾何結構相對復雜.

圖7 BB′、CC′、DD′垂直剖面地震分布圖紅色虛線為推測的發震構造.Fig.7 Cross-sections of BB′, CC′ and DD′Red dashed lines are the inferred seismogenic faults.

漾濞地震序列是一個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理論上,有關前震的發生目前存在兩種有爭議的認識和解釋,即級聯(cascade)(Ellsworth and Bulut, 2018)與預滑(pre-slip)(Bouchon et al., 2011).其中,前者屬于局部應力觸發,后者是由于無震滑移(aseismic slip)或慢滑移(slow slip)突然加速進入動態破裂所致.在表象上,前者需要地震在空間上高度叢集,后者則無此必然要求.無論是數值模擬、巖石力學實驗還是具體的震例,這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支持證據(Ampuero and Rubin, 2008; Dublanchet, 2018; McLaskey, 2019;Ellsworth and Bulut, 2018; Yoon et al., 2019;Dodge et al., 1996).

我們通過繪制不同時段的序列事件在長軸剖面AA′上的投影(即D-t圖)來研究本次地震序列的發展特征.從圖8可以看出,序列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stage 1)自2021年5月18日晚開始,于次日凌晨結束,空間上分布于最大前震EQ1的位置附近,呈高度叢集狀態,尺度約2 km,叢內地震震級以3~4級地震為主(圖8,stage 1中的方框);第二階段(stage 2)從5月19日夜間開始一直持續到21日白天,此階段地震相對分散,位于第一階段地震叢的NW側,尺度約7 km.其兩端邊界基本上就是后來發生最大前震EQ1和主震EQ2的位置所在,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一系列3~4級地震(圖8,stage 2中的方框).第三階段(stage 3)即MS5.6前震EQ1發生后的整個時段.我們注意到,從階段一到階段三,地震序列的空間展布范圍逐漸擴大.鑒于本次地震震源所在區域構造以走滑型為主,而走滑型地震容易在地震破裂兩端形成庫倫應力增強區域,當地震在空間上足夠密集時,先發生的地震造成的應力擾動可能會觸發相鄰段落發生后續地震,從而形成級聯形式的破裂.

當然,僅依據地震時空分布特征這一表象來確定前震的發生模式是粗淺的,得到的結果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更細致的工作需采用波形互相關將定位精度控制到幾十米甚至更高的量級,還需要計算應力降、破裂半徑等以查看震源在時空遷移過程中的重疊與覆蓋,進而判斷前震的發生模式.這些工作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開展.

從圖8中還可以看出,前震序列基本是從余震區中段向NW擴展,主震則自NW端向SE破裂了整個余震區.序列的南東段在前兩個階段是無響應的,由此可初步判斷該段的應力狀態和構造特征與北西段存在差異,南東段精定位后的序列震中分布所展現出的構造分叉和轉向(圖5)也證實了這一認識.在第三階段,MS6.4主震EQ2發生后,余震區中段EQ1震中所在附近區域的地震發生率相對較低(圖8中stage 3中的陰影區域),也反映了該段是MS5.6前震應力完全釋放區.

圖8 2021年MS6.4漾濞地震序列的時空發展模式虛線為不同階段的邊界;實線方框為前震序列的時空擴展范圍;箭頭為序列的擴展方向;灰色影區為地震平靜的時空域.Fig.8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20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The dashed lines mark the boundarie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olid line boxes indicate the temporal-spatial extension regions of the foreshock sequence, the arrows show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s of the sequence, and the gray area is the seismic quiescence region.

3 序列震源機制解

本文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Zhao and Helmberger,1994;Zhu and Helmberger,1996),獲得2021年5月18日以來序列中具有高信噪比寬頻帶波形記錄的13次MS≥4.0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該方法通過對體波和面波部分分別滑動擬合的方式,用以補償計算時所采用的一維速度模型所不具備的真實結構的橫向不均勻性帶來的誤差(鄭勇等,2009;龍鋒等,2010;祁玉萍等,2018).此外,體波中所蘊含的深度震相信息(羅艷等, 2015)和面波中的振幅(Tsai and Aki, 1970)能有效約束震源深度.

在實際計算中,基于本文定位過程中得到的漾濞地區一維速度模型(表1),利用頻率-波數法(Zhu and Rivera,2002)計算格林函數.對于4~4.9級地震,我們選取的體波和面波濾波頻段分別為0.05~0.3 Hz和0.05~0.1 Hz;對于5級以上地震,二者的濾波頻段都為0.05~0.1 Hz.反演時采用格點搜索法尋找最適合的走向、傾角、滑動角.

以主震波形反演結果為例,在最佳擬合深度(圖9)處,理論波形與實際波形擬合較好(圖10).反演結果顯示,最大前震EQ1、主震EQ2和最大余震EQ3的最佳矩心深度Hw分別為6.5 km、6.0 km和9.0 km(表2).這3次事件的波形反演深度(Hw)與前文精定位深度(Hp)僅相差2.0 km左右(表2),考慮到二者分別代表震源矩心深度和初始破裂點深度,我們認為,2.0 km左右的差異是可以接受的.

圖9 漾濞MS6.4地震震源機制解反演殘差隨深度的變化Fig.9 Depth variation of residual error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MS6.4 Yangbi earthquake

從13次MS≥4.0地震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表2),震源矩心深度Hw分布在2~9 km深度范圍,平均深度5.5 km,與序列重新定位結果基本一致,揭示本次地震序列的確發生在上地殼淺部.序列中大部分4.0級以上地震以走滑型錯動為主(表2,圖11),略帶小比例的正傾分量;但第3和12號事件以正斷為主,兼部分走滑分量.所有地震的震源機制解都存在一個與余震區長軸走向一致的NW-SE向節面,且大部分節面都傾向SW,傾角70°左右,與精定位后的橫剖面所反映的發震斷層產狀吻合(圖7).序列中少量拉張分量表明發震構造可能承襲自滇西北地區的張性動力學環境,在后文的發震機理部分我們將進行詳細探討.

表2 2021年MS6.4漾濞地震序列部分MS4.0以上事件震源機制解Table 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ypical MS≥4 events of the 2021 MS6.4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

圖11 漾濞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空間分布圖序號與表2一致.Fig.11 Map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Event numbers are listed in Table 2.

基于這13次事件的震源機制解,采用SSI(Michael,1984,1991)方法反演其綜合應力場,結果顯示,主壓應力軸S1方位角173°、俯角7°;主張應力軸S3方位角82°、俯角2°;中間應力軸S2方位角332°、俯角83°(圖12),屬于典型的走滑型錯動環境(Zoback,1992).考慮到地震序列的空間展布整體呈NW-SE向,分析認為,本次地震序列是由NNW-SSE向近水平力源推動NW-SE向斷裂發生右旋走滑錯動所致,這與其震源區所處區域構造應力場及構造錯動類型一致(許忠淮等,1989;徐紀人和尾池和夫,1995;成爾林,1981).

圖12 漾濞地震序列應力場反演后的力軸投影黑色實曲線為斷層面.Fig.12 The projec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verted principal axes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The black solid curve indicates the projection of the fault plane.

4 發震構造推斷

根據前文的漾濞地震序列精定位和震源機制解結果所顯示的該地震發震構造特征,我們做出如下推斷:(1)序列沒有發生在已知的維西—喬后斷裂上,余震密集區與該斷裂相距3~10 km,二者幾乎平行.可推測本次漾濞地震序列發震構造是一條之前未被發現的、與維西—喬后斷裂近乎平行的構造.(2)序列的震源深度從NW向SE逐漸變深,淺于2 km深度的事件較少(圖6).因此,該發震斷裂可能未出露地表,這也是之前的地質調查未能發現該斷裂的原因.(3)震源機制解揭示的應力場方向和斷層錯動類型與該區域已知構造一致,NW-SE走向的節面高傾角和傾向SW的特征也與序列精定位所反映的斷層產狀相同,進一步佐證了發震構造與維西—喬后斷裂的相似性.基于以上特征和推測,我們初步判斷漾濞地震序列的主發震構造是位于維西—喬后斷裂SW側的、與其具有相似構造特性的平行伴生構造.

本次地震序列的空間展布也可以分辨出發震構造的細節特征(圖13):余震區北西段主干斷裂構造單一,斷層相對直立.MS6.4主震NW側少量的地震分布說明發震構造已經延展至此段落,而至于為何沒有激發大量余震,可能與介質物性或應力狀態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漾濞MS6.4地震的發生增強了北西段的應力背景(庫倫應力研究結果將另文介紹),這與2013年康定MS6.3地震對鮮水河斷裂中段(Yang et al., 2015; Wang et al.,2017)和2017年九寨溝MS7.0地震對東昆侖斷裂東段的影響(Lin et al.,2019)是相似的.余震區北西段似乎還存在兩條平行的NE走向小構造,與NW向主干斷裂相交,并銜接了維西—喬后斷裂.結合2021年5月27日的MS4.1地震的震源機制解,可斷定這些共軛的構造呈左旋走滑錯動.這些若隱若現的小型共軛構造是否真實存在,還需要更細致的地質調查和更詳實的地球物理證據.

余震區南東段的密度圖(圖5b)顯示,該段至少可以分辨出3條斷裂,且沿NW-SE向主干斷裂逐漸向S偏轉,呈明顯的分支構造特征(圖13),說明該段構造相對復雜.

圖13 推測的漾濞MS6.4地震序列發震構造及錯動方式Fig.13 Inferred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the rupture pattern of the MS6.4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

5 發震機理分析

印度板塊持續N向推擠,導致青藏高原相對軟弱物質側向擠出,受東部相對堅硬的華南板塊阻擋,高原東南緣不同深度的物質向SE方向運移(陳小斌,2007),深淺部物質的差異及應力積累水平的差異控制著地震的發生.三維電阻率結構模型顯示,本次漾濞地震震源區存在顯著的電性橫向不均勻性,漾濞MS6.4地震序列位于上地殼高-低阻電性過渡區附近的高阻一側(葉濤等,2021),同時也位于上地殼高低速分界線上(Yang et al., 2020),說明本次地震序列發生在上地殼淺部脆性層內.地殼淺部的運動主要分為兩部分(圖14):其一是以川滇塊體為主體的SE向逃逸(張培震等,2003),這一過程造成了其南邊界紅河斷裂帶及其附屬斷裂如維西—喬后斷裂上的右旋走滑錯動屬性(常祖峰等,2015);其二是青藏高原東部圍繞東構造結的順時針旋轉(Zhang et al., 2004; Shen et al., 2005; Wang et al., 2001),在該區域造成如南汀河斷裂帶等大尺度的左旋走滑弧形斷裂(王剛等,2006).作為紅河斷裂的NW向延展,維西—喬后斷裂及其平行伴生構造具備與之相同的右旋走滑特性.序列中所展現出的正傾分量可能與整個滇西北地區拉張型的應力來源一脈相承,有眾多模式試圖從不同角度解決滇西北地區拉張的動力源問題,例如:區域內NW向和NE向大型走滑斷裂帶斜列階區的走滑拉分變形(吳大寧和鄧起東,1985)、紅河斷裂帶尾端拉張變形(Allen et al., 1984;虢順民等,1996)、川西北和滇中活動斷塊順時針旋轉過程中的端部拉張變形(徐錫偉等,2003;韓竹軍等,2005)、區域內的微斷塊順時針旋轉作用與伴生的NE向左旋走滑斷裂帶的尾端拉張變形相互疊加(Wang et al., 1998;Fan et al., 2006)、理塘—大理—瑞麗構造帶的順時針旋扭作用(吳中海等,2008, 2015).借鑒以上模式,針對漾濞地震的發震構造為何具有如此復雜形態的問題,我們可以理解如下:作為SE向遷移運動的川滇塊體南邊界,紅河斷裂帶、維西—喬后斷裂在該塊體運動牽引下在其外側(SW側)形成平行的伴生構造,這些構造具有與主干斷裂相似的幾何結構特征和錯動類型,可積累彈性形變并具備強震風險;川滇塊體的SE向運動在紅河斷裂北段造成物質“虧空”,而滇西南塊體的順時針旋轉對NW-SE向發震構造的SW盤形成正向拖曳,導致斷層具有正傾分量;因順時針旋轉的方向和速度存在差異,對發震構造不同段落造成的影響也不同.由于差異化運動,余震區北段被橫向切割,形成NE向的走滑共軛斷裂.而余震區南段由于順時針旋轉運動的影響,向S偏轉,有形成小型弧形構造的潛勢(圖15).

圖14 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塊體及運動圖(據張培震等(2003)改編)B1—印度板塊;S1—拉薩塊體;S2—羌塘塊體;S3—巴顏喀拉塊體;S4—川滇塊體;S5—華南塊體;S6—滇西塊體;S7—滇南塊體.Fig.14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kinematic pattern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odified from Zhang et al.(2003))B1—Indian plate; S1—Lhasa block; S2—Qiangtang block; S3—Bayar Har block; S4—Sichuan-Yunnan block; S5—South China block; S6—West Yunnan block; S7—South Yunnan block.

圖15 漾濞地震序列構造模式圖Fig.15 Seismogenic structure pattern of the Yangbi earthquake sequence

6 結論

2021年5月18日開始的漾濞MS6.4地震序列是一次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通過對該序列地震精確定位和4級以上地震震源機制解計算,我們獲得了本次地震序列的時空演化特征,并對其發震構造和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認識如下:

(1)2021年漾濞MS6.4地震序列發生在上地殼淺部脆性層內,且并未發生在已知斷裂上.其余震區長軸NW-SE向展布、短軸剖面所揭示的SW向陡傾斷層面及震源機制解反映的右旋走滑錯動方式,與鄰近近似平行的NW-SE向維西—喬后斷裂基本一致,可初步判定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主發震構造為維西—喬后斷裂的平行伴生構造.

(2)序列發震構造幾何結構分段特征明顯.推斷的發震構造在北西段和南東段存在顯著差異,北西段主干段落結構相對簡單,傾角陡立,但存在NE走向的小尺度共軛構造;南東段較為復雜,傾角相對較緩,存在多條分支構造.

(3)對比滇西北地區構造的演化模式,我們認為,大型走滑斷裂邊緣可能存在平行的伴生構造,同樣具有強震風險.發震構造所具有的少量拉張分量可能來自于紅河斷裂SE向運動造成的北段物質“虧空”和滇西南塊體順時針旋轉對斷層SW盤造成的拖曳.

(4)順時針旋轉對于發震構造不同段落的差異化運動,造成其北段被橫向切割,形成NE向的走滑共軛斷裂;而南段向S偏轉,有形成小型弧形構造的潛勢.

(5)本次漾濞地震序列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前震發展階段,地震從余震區中部向北西段逐漸擴展,前震序列在空間上高度叢集,并最終觸發了MS5.6最大前震和MS6.4主震,符合級聯破裂模式.主震則自NW端向SW端單側破裂.

致謝本文屬于云南漾濞6.4級地震科學考察工作.云南省地震局提供了高質量波形和震相到時資料;研究過程中得到蔣長勝研究員、段云歌高工、劉自鳳高工、孟令媛研究員、張小濤高工的幫助;震源機制解反演采用了朱露培教授的CAP程序;圖片使用GMT(Wessel and Smith, 1991)程序進行繪制.兩位審稿專家提出了有建設性的修改建議,在此一并致謝.

猜你喜歡
叢集漾濞發震
基于構造應力場識別震源機制解節面中發震斷層面
——以盈江地區為例
漾濞書協抗震作品選
漾濞不會忘記你
——謹以獻給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戰員
基于鉆孔應變觀測約束的2016年新疆呼圖壁M6.2地震的發震斷層研究
漾濞書協作品選
昔有海源傳文脈 今有探究著新篇——評丁延峰教授主編的《楊以增研究叢集》
我與漾濞
蜂針叢集刺法探討
叢集-偏頭痛:病例報道與文獻復習
基于弗洛伊得算法的云端文件存儲負載平衡算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