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個會寫文章的吃貨吧(下)

2021-08-03 09:29王君楊晶晶陳群俞春霞
快樂作文(7.8年級) 2021年6期
關鍵詞:大醬粽葉栗子

王君 楊晶晶 陳群 俞春霞

作者簡介

王 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教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清瀾山學校。首屆全國中學語文十大學術領軍人物,全國中學語文優秀教師,全國中學語文教改新星,省級優秀班主任,省級骨干教師。北京師范大學等全國幾十所師范大學特聘“國培”專家教師,兼職碩士生導師。

楊晶晶:任教于重慶外國語學校。

陳 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縣第四中學。

俞春霞:任教于江蘇省揚州市甘泉中學。

會寫文章的吃貨一定要將自己眼前的食物如繪畫般描摹下來,它的顏色,它的香氣,它的滋味,它的食材,它的容器……就像寫人一樣,抓住其特征一一展示出來,給人一種如在餐桌上,已觸及味蕾,飽食腸胃里的感覺。

究竟如何寫好食物?請先讀一篇我在端午節寫的隨筆吧!

端午粽香

陳 群

天氣漸熱,夏來了,粽子的清香開始在記憶里飄逸。

小時候,端午是我最熱切盼望的節日,因為母親包的粽子又漂亮又好吃,在當時的小山村是相當有名的。當我蹦蹦跳跳憧憬著咸鴨蛋就粥吃,粽子蘸糖吃的美景時,母親早就開始默默地盤算該買多少粽葉和糯米,包多少粽子,送給哪些人家。

母親包粽子總是從一個清晨開始。收拾干凈小院,門前放一張小方桌,方桌旁的一只大盆里是母親事先泡好的糯米,白白的,把清清的水染成了白色,暗綠色的干粽葉也會在另一個盆中慢慢潤澤,變得水靈靈。

幼小的我盡管貪玩,但只要發現母親要包粽子,就會一刻不停地守在她身邊。開始只是傻傻地看,后來開始笨手笨腳地學,再后來變成在失敗中默默地贊嘆母親手指的靈活。母親包粽子的動作看起來不緊不慢,左手拿幾根粽葉,并排放在手心,做成漏斗狀,右手撈一大把米放在粽葉上,將粽葉繞幾下,變魔術一般,白色的糯米便看不到了,看到的是飽滿又棱角分明的大粽子,拽一根麻繩系好,接著再包第二個、第三個……用麻繩一個個系在一起,十八個一串。

半天時間,一串又一串的粽子整齊地排列在大鍋里,滿滿的,在我的催促下,父親便開始加柴點火。足足要熬上半天的工夫,才會嗅到粽葉的清香味道。傍晚時分,母親會揭開大鍋蓋,拿出一串串粽子。當我踮著腳尖要拿白糖罐開始吃粽子時,母親卻動作麻利地將一大鍋粽子分成無數份。于是,我的端午不是從粽子蘸白砂糖開始,而是從給一家一戶送粽子,從接受一聲聲謝謝和祝福開始。

如今,我已走向不惑,年近七旬的母親已從小山村搬到了我住的小縣城。我依舊沒有學會包粽子,母親年事已高,手依然靈巧如昔,每年的端午都要以自己的辛勞隆重地度過。

沒有了小院的寬敞,沒有了大鍋大灶的煙火,更沒有了小時候的熱切盼望??偸窃诓唤浺獾哪骋惶?,發現廚房的地上泡了一大盆糯米,第二日清晨,當我睡眼惺忪來到廚房時,母親瘦弱而佝僂的背影就會映入我的眼簾,低垂著頭,雙手在身前。操作臺上是她已經包好的一串串的大粽子。我總是告訴她,城里不像農村,不需要送人,包幾個夠家里人吃就行。母親卻總是說我沒有小時候懂事,她說,樓上樓下的鄰居要送,你們的朋友要送,雖不值錢,卻是心意。

是啊,這個家,母親沒來之前簡直就是旅館。樓上樓下互不相識,對門鄰居互不往來,是母親的心意——親手包的粽子、栽種的蔬菜一次次送給樓上樓下的鄰居,換來了一張張親切的笑臉。

也許,一輩子我也包不出母親包的精美粽子,但我會慢慢學會她的種種品性。

這樣的文章是對生活的記錄。在記敘和描寫母親包粽子、自己學包粽子和粽子熟了之后送粽子的過程中,夾雜著抒情,對粽子這種食物的喜愛實際上是對母親的愛與依戀,是對母親為人的贊頌。

但對承載這一情感的食物究竟該如何寫呢?

首先,要抓住食物色香味的特征來寫。文中主要抓住了粽子的顏色形態進行描寫:第二自然段寫“粽子蘸糖吃”,第三自然段的糯米“白白的”“暗綠色的干粽葉也會在另一個盆中慢慢潤澤,變得水靈靈”等語句,第四自然段“飽滿又棱角分明的大粽子”,第五自然段“一串又一串的粽子整齊地排列在大鍋里,滿滿的”,這樣,粽子這一食物仿佛就呈現在讀者面前。

其次,要按照一定順序展開色香味的描寫。文中先寫記憶中粽子的外觀,再寫包粽子時看到的樣子,最后寫粽子煮熟后的味道。

第三,用人物的行為側面烘托食物的美味。文中第四自然段“幼小的我盡管貪玩,但只要發現母親要包粽子,就會一刻不停地守在她身邊。開始只是傻傻地看,后來開始笨手笨腳地學,再后來變成在失敗中默默地贊嘆母親手指的靈活”,第五自然段“在我的催促下”“當我踮著腳尖要拿白糖罐開始吃粽子時”,文中,“我”饞貓一樣的動作從側面烘托了粽子的美味。

第四,美味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這是文章主題的具體體現,無論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都充分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與寫作技巧,是文章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比如,《端午粽香》后面的三個自然段,由前文母親包粽子的手巧又寫到粽子熟了之后送親朋好友,這便是母親為人的善良友好,是對母親品性的贊美,是全文主旨的升華部分。

其實,文學大師們都深諳此寫作技巧,比如肖復興的《花邊角》,回憶繼母包的花邊角,意在表達繼母勝過親生母親的恩情。而梁實秋先生的《蘿卜湯的啟示》更是妙絕(節選):

席上果然有一大缽排骨蘿卜湯。揭開瓦缽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卜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贊美一番,并且異口同聲地向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么秘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著嘴笑,支支吾吾地說:“沒什么,沒什么,這種家常菜其實上不得臺面,不成敬意?!笨腿藗冇幸稽c失望,難道說這其間還有什么職業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說也就罷了。這時節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了,他說:“我來宣布這個烹調的秘訣吧!”大家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币苍S他說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

宴罷,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問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蘿卜湯秘訣是否可信,我說:“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碑斎?,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卜的刀法也有講究,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兒。

從這一樁小事,我聯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里少加蘿卜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大師就是大師!這段文字實在精彩!先是描繪排骨蘿卜湯的色相與美味,還加入了人們喝湯的動作與感受,還有食者和主人圍繞著做法的對話,當沒有從主人的口中得知美妙湯羹的做法之后,又以一位心直口快食者的話語點明做法,本以為就此結束,哪料,下文中竟然回家真的以此法嘗試成功。結尾更是出人意料,由這種做湯的方法聯系到了寫文章的方法,實數構思巧妙,道理精辟,這是深層次思考與構思的體現。

中國人最會做食物,最會將食物賦以特殊含義,也是最善于思考的,因此,中國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餐桌文化。下面請欣賞學生的習作:

糖炒栗子

昌黎四中八年級(5)班? 曹夢琪

夜微涼,課桌上伏案書寫的我筆尖一顫,眼皮不自覺地開始打架,頭暈暈乎乎的。我托住下巴,盡量讓自己保持清醒,起來走動一下,喝口水或許會好些吧?于是費力站起,朝廚房走去。

“閨女,怎么出來了,餓了還是渴了?”一聲溫柔的詢問,喚醒了我半瞇的眼:“爸,我渴了,找口水。您還沒睡?”抬眼,只見老爸粗壯的大手正向紅色塑料袋掏去,一邊將一把把棕紅色板栗放在瓷盤里,一邊頭都不抬地說:“哦,我準備給你做糖炒栗子,白天沒空?!泵髁恋臒艄庀?,老爸額頭上的溝壑清晰可見,滿是血絲的眼里卻放射著光芒。

依稀記得,老爸之前也下過廚房,但做出的飯菜卻屢屢不合我的口味。我心想著,走向水壺,這時身后傳來老爸的聲音:“水太燙,等會兒吧?!蔽揖従徸?,靜觀他的忙碌。

一襲深紫色圍裙,弓著腰身,麻利地將清洗干凈的栗子放入瓷盆中瀝干水,只見他掏出個小刀片,明晃晃的,拿起一個栗子,快速在上面劃了一下,再拿起一個劃一下,再拿起劃……這是干什么?我終于忍不住問道:“爸,干嗎呢?” “這樣好剝?!崩习诌呎f邊繼續手中的動作,他用的是雙面刀片,三根粗拙的手指捏住中央,其他兩根手指向后翹起,倒是頗像戲劇中的“蘭花指”,刀片一端在栗子上劃著,一遍遍磨著栗子的外殼,使其張開一個不大不小的口子,且不會傷害到栗肉,一個,兩個,三個……他的手大概是累了,甩了甩,看了看我,說:“回屋吧,水快涼了,趁熱喝?!彼o我倒了一杯水,“栗子炒熟了,再叫你?!?/p>

筆尖在紙上不知舞動了多久,爸爸走進來,輕輕地,將一小盤熱氣騰騰的栗子放在桌面上,沒有說話又默默地退了出去。

拿起栗子,望著上面劃出的小口,想起童年時莽撞地把剛炒好的放在口中咬開,被燙得滿嘴是泡的我;想起因剝栗子浪費太多時間而不停抱怨的我;想起因他剝得不完整氣急敗壞不肯吃的我……

輕輕地,我的兩根手指在裂開的口子兩邊一扒,一顆毫無瑕疵、圓圓的栗子滾入手心,放在嘴里軟糯香甜,深夜的燈光下,溢滿了溫暖。

醬香永流傳

昌黎四中八年級(5)班 趙一帆

靜靜佇立著,一尊土黃的大缸,輕啟缸蓋,噗的一聲輕響,醇香便充斥了鼻腔……這濃厚的醬香,就是我家餐桌上的專屬味道。

打我記事起,我家的餐桌上就從未少過一樣東西——大醬。

曾經的我對這模樣嚇人、味道更嚇人的東西根本不“感冒”,然而,家里的所有人似乎都對這一罐小小的醬情有獨鐘。

醬小魚,炸醬面,醬豆腐,醬大鵝……還有最普通的大蔥蘸大醬,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這恐怖又可愛的大醬。一根普通的大蔥,如果沒有大醬,它就是一根蔥,沒人愿意多看這東西一眼,可一旦有了大醬,它就仿佛被賦予了一股魔力,姥姥、父親甚至母親人手一根。吧唧吧唧的咀嚼聲不絕于耳,令人直呼:“好大的口氣!”

而釀成這種場面的人,正是我的姥爺。他一直都是釀大醬的一把好手,對于他來說,醬坊就是他的疆場。

小時候,我曾跟隨姥爺親身體驗過幾次釀大醬,很多細節現在都已經淡忘了,可唯獨一個場面仍舊記憶猶新:一間漆黑的小房里,一口口大缸靜靜地佇立著;一道偉岸的身影,赤著膀子露出黝黑的肌肉,汗珠如雨般滑下。他就那樣扭動著腰肢,瘋狂地攪動著缸中的醬,伴著低沉的哼唱,和那濃濃的醬香……

不知從何時起,我也開始離不開這小小的大醬了。醬小魚,醬豆腐,炸醬面……我開始品嘗出它們獨特的滋味,它與平日里的酸甜苦辣不同,咸中帶著點點土腥,土腥中又帶著絲絲醇香。腦海中那道揮之不去的身影告訴我,這正是腳踩黃土的北方農民的味道!

對于我家而言,這醬香就是餐桌上的專屬味道,而這濃郁醬香中所凝結的,就是專屬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樸實、自強不息的靈魂。它就那樣在所有中國人的骨子中發酵,一代又一代,在永無止境的流傳中,散發著獨屬于它的醇香。

做個小吃貨,珍惜身邊一頓家常白米粥,品味小花碟子里媽媽煮好的三鮮餡小餃子,甚至是一塊蔥花餅、一個豆沙包、一個小湯圓……細細想來,如果有心,“吃喝玩樂”這些看似生活中的俗事,巧妙構思細細描繪后都可成為或有意思或有意義的美妙文字。

【團隊回音壁】

王 君:讀陳群老師的吃客系列文字,我的感覺很神奇:來自感官的刺激和來自心靈的刺激同時降臨,生理、心理同時進入審美狀態,那真是說不出的舒適和熨帖!想起若干年前讀書,談到“富貴”問題:“富”是指物質上的滿足,“貴”則更是文化上的一種體驗。只有“富”且“貴”,才能真正進入生命的審美。是??!做吃客是生理本性,做有審美的吃客,卻是文化追求。中國人,吃已經不成問題,那么,吃出文明,吃出文化,吃出高品位的生活和工作則成為目標。陳群老師哪里是教如何寫好“吃”,她教的,還是一種生活態度:詩意地生活,細膩地感受,審美地面對一切,把一飯一蔬都當成當下最重要的修煉,最終把生理體驗提升為靈魂審美。這,就是作文教學的終極追求!

楊晶晶:傳承中國文化的,絕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還有我們生活中最不可缺的細節——飲食。生活的腳步無論跋涉在何方,都會燃起爐灶,尋求味蕾上的美好。舌尖上的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智慧混在一起,已經分不清彼此,這就是陳老師所說的“寫美食,必要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的道理。承載情感的食物應該怎么寫?陳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實用的寫作路徑:先抓美食特征,再按照一定順序描寫,還應靈活運用側面烘托,最后融入情感思想。按照這樣的方法來起承轉合,美食在你的筆下,必然會延伸出漂亮的脈絡,既可愉悅讀者的味蕾,也可陶冶讀者的情操,增加讀者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梁實秋先生、陳群老師、小作者們之所以能將美食寫得活色生香、精彩絕倫,關鍵在于具備從容、平和、樂觀的心態,這樣才能打造出最適合寫美食的瀟灑詼諧的語言風格。

俞春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應“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而“吃”中的感受和體驗最為日常,卻又常常容易被我們忽略,陳老師以此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味蕾上來,讓我一下子想到汪曾祺的《活著多好啊》一書,汪老也是典型的“吃貨”,書中他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由此可見,別不把吃當回事,吃不僅能體現個人特色,還滲透著各種文化和特殊的情感。嗯,細思起來吃里真是大有文章,陳老師引導學生圍繞美味抓住特征,按序描寫,側面表現,傳達思考……立體地呈現美食,升華了吃的境界,如此可讓學生有章可循,真好!

猜你喜歡
大醬粽葉栗子
粽葉越綠,粽子就越新鮮嗎
摘粽葉·剪粽葉
栗子飄香(大家拍世界)
愿望樹小栗子等
編輯部糗事小劇場
在倫敦唱歌,在墨爾本聽
可可栗子酥
讓你忘記我
買粽子別挑粽葉太綠的
自然發酵大醬不愁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